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梵網經菩薩戒略注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一切人作奴作婢,如是輕賤叁寶,雖叁寶未滅,已蒙羞矣。

  而菩薩見是事已,應生慈悲心,方便救護,處處教化取物,贖佛菩薩形像,及比丘比丘尼,發心菩薩,一切經律,若不贖者,犯輕垢罪。

  菩薩在此時此地,應生慈悲心,用種種方便救護,若資財不足,不妨處處教化信徒取物,共同贖佛菩薩形像,迎奉供養。若此佛像曾經十載廿載受人供養,便有廿年功德在,勝新造者。及贖比丘、比丘尼,恢複威儀,重披袈裟,更贖發心菩薩者,重作道人。

  更以資財贖一切經律,此經此律,是法寶,若曾爲人受持十年,即有十年誦經功德在,更勝新印者。

  自己無能贖之資,又不勸人發心,而坐視不贖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叁十二損害衆生戒

  所作之事,遠有損害之心,即犯此戒。

  若佛子,不得販賣刀杖弓箭。

  販賣刀杖弓箭,遠有損害之意,間接幫助殺生。

  畜輕秤小鬥。

  輕出重入,小鬥出大鬥入,暗中損害衆生。

  因官形勢,取人財物,害心系縛,破壞成功。

  因官恃勢,取人財物,假借官威,系縛肢體,以勢淩人,破壞成功,或以財色名,系縛其心,破壞他人好事。

  長養貓狸豬狗,若故養者,犯輕垢罪。

  貓狗捕鼠害物,豬狸等,養以食用,立心不良,是以不得故養,若故養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叁十叁邪業覺觀戒

  心的作用,粗思名覺,細思名觀,用之于道爲正,用之于染則邪,舍邪存正,故製此戒。

  若佛子,以惡心故,觀一切男女等鬥,軍陣兵將劫賊等鬥。

  男女戲笑,色情相鬥,軍陣兵將劫賊相殺,皆是心隨眼轉,眼隨境轉,增加邪思邪業。

  亦不得聽吹貝鼓角、琴瑟筝笛箜篌,歌叫妓樂之聲。

  口吹螺貝,氣鼓牛角,七弦琴,廿四弦瑟,筝笛竹製,箜國之篌,男女唱歌妓樂之聲,令人蕩神逸志,耽著塵境。

  不得樗蒲、圍基、波羅塞戲、彈基、六博、拍球、擲石投壺、牽道八道行城。

  樗蒲即今賭博,圍基即黑白棋子相圍,波羅塞戲即今象棋,彈基六博皆戲具,拍球即打球,擲石投壺即投擲射擊,牽道、八道行城,西域戲也,此皆玩物喪志,增長好勝之心。

  爪鏡、蓍草、楊枝、缽盂、髑髅,而作蔔筮。

  藥塗爪上,咒之光明如鏡,能現種種事,蓍草乃文王易卦。楊枝者,巫師祭樟柳,久而發靈,能報吉凶;缽盂者,以水注盂中,攪之令定,以斷事;髑髅者,取新亡髑髅,祭煉禁咒,能從人耳報災祥;蔔筮即問卦韱之類。

  不得作盜賊使命,一一不得作,若故作者,犯輕垢罪。

  不得爲賊作使,傳遞通信。

  诤鬥起凶惡心,娛樂起淫佚心,雜戲起散亂心,蔔筮起惑著心,使命起詐罔心,以上六事,邪業覺觀,若故作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叁十四暫念小乘戒

  若佛子,護持禁戒,行住坐臥,日夜六時,讀誦是戒,猶如金剛,如帶持浮囊,欲渡大梅,如草系比丘。

  文中說護持禁戒,其實修行人是戒護,若無戒護,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及冤親債主,便會找上門來,敵也敵不住,持如來戒,有護戒神擁護,保衛行者,暫不受業障及冤親困擾,可以安心辦道。

  比丘以具足戒爲禁戒,行住坐臥,都持二百五十條戒,行二百五十、住二百五十、坐二百五十、臥二百五十,便是一千威儀,過去一千,現在一千、未來一千,共成叁千威儀。

  日夜六時,讀誦是戒,口讀心誦,身口意不離戒,戒如金剛,一切不能壞,戒能壞一切,煩惱不能壞,戒能滅煩惱,業障不能壞,過去業不要怕,持戒如金剛,日久能壞業障,譬如殺生戒,任何煩惱不能壞,而殺生戒,終能壞一切煩惱。

  又戒如浮囊,能渡大海,大海裏有羅剎鬼欲乞浮囊,而不與之,羅剎不遂所求,又乞半邊浮囊,亦不與之,乃至乞小許浮囊,皆不與之。仗完整的浮囊,才能渡過大海。

  持戒亦如是,仗持戒浮囊之力,能渡生死大海,但是煩惱羅剎鬼,誘使我們犯波羅夷戒,而不從之,又誘我們犯僧伽婆屍沙戒,亦不從之,欲使我們犯波逸提罪,也不從之,如是浮囊全整,戒律清淨,即渡生死大海矣。

  “草系比丘”者,佛在世時,有一群比丘,被賊劫去衣砵,賊恐比丘告官,想殺比丘,其中一賊說:“不用殺,比丘持戒,以草反系之即可。”果然比丘被草系著,不敢動,恐斷生草犯如來戒,明早國王出遊,見而問曰:“看時似無病,肥壯有多力,雲何被草系,晝夜不轉側。”比丘偈答曰:“此草甚危脆,斷時豈有難,但爲佛世尊,金剛戒所製。”

  國王贊歎難得,替他們釋脫,並奉衣砵飲食。

  持戒猶如草系比丘的精神,祇知有戒,不知有自己,所謂“甯有戒死,不無戒生。”

  常生大乘善信,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,發菩提心,念念不去心。

  如是持戒清淨,在清淨戒心中,信一切法即心自性,不生不滅,實相現前,常生大乘善信,信諸佛是已成佛,信自己未來成佛,已成、未成,皆由持戒清淨。生信心故,發菩提心,從此菩提心,念念現前,作諸佛事,念念不退大乘善信,假使熱鐵輪,在我頂上旋,終不以此苦,退失菩提心。

 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,犯輕垢罪。

  非持戒不能清淨,非清淨不能生大乘善信,非大乘善信,不能發菩提心,菩提心如是難發,行者應珍惜矣,經雲:“十信菩薩發大心,長別叁界苦輪海。”從此修菩薩行,自利利他,念念不退,若起一念二乘之心,即犯此戒。

  第叁十五不發願戒

  見菩提心,應當發願,像阿彌陀佛,從菩提心發四十八願,普賢菩薩發菩提心,又發十大願,觀音菩薩發菩提心,再發十二大願,藥師琉璃光如來發菩提心後,亦發十二大願,地藏菩薩發菩提心後,發度盡衆生的大願。

  願從覺性發起,菩提心即是覺,菩提心怎麼來呢,一定要持戒,持戒清淨見佛性,方可發菩提心,乃至若有微細戒不清淨,就被染汙。所以上文中,謂行住坐臥,晝夜六時,必需持佛的淨戒,持戒猶如金剛,一切都不能壞,戒如浮囊,能渡我們出生死大海。草系比丘持戒,甯有戒死,不無戒生,這是持戒的精神。

  持戒清淨,方可見佛性,見佛性便是覺,知道自己是未來之佛。

  未來之佛,誰人知道,這個覺知道,所以我們現在未得覺性,未曾知道自己是未來之佛,若覺性現前,就知道自己是未來佛,覺性便是菩提,菩提心能覺未來之佛,亦能覺已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佛,那個曉得,覺性知道,覺性便是菩提心,我們要念念發菩提心,菩提心覺一切法,是以菩薩能修一切行,菩提心覺一切衆生,所以菩提心能度一切衆生,我們用妄想心度不了衆生,菩提心才可以度衆生,度盡衆生而無衆生得滅度者,這個真真是菩提心。

  菩提心是不可思議的,以菩提心念佛,以菩提心持戒,以菩提心拜佛,甚至獻花供水都不離菩提心,不離菩提心便是佛事,離菩提心是魔事,不離菩提心,焚香掃地是佛事,念一句阿彌陀佛,能消百萬億劫生死之罪,也是菩提心,菩提心是菩薩的根本,離菩提心,不是菩薩,所以念念不可以離開菩提心,前念菩提,後念菩提,念念都是菩提,不能起一念二乘之心。

  二乘人祇度自己,無大乘心,大乘心是菩提心,大乘經典,稱十信菩薩發菩提心,菩提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我們是初發心的菩薩,要先發菩提心,再發菩提願,此經教我們發十種大願,從菩提心發願,願力堅固,你看地藏王菩薩,發了菩提心,知道地獄本來空,所以發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的願,又知道衆生本來無,就發度盡衆生,方成佛道的大願,如果不以菩提心來發願,以妄想心來發願,這個願就靠不住。

  若佛子,常應發一切願,孝順父母師僧。

  過去菩薩,都是先發菩提心,後發菩提願,再修菩提行,所以上來文中,持戒清淨,發菩提心,此戒教我們發菩提願,若發了菩提心,不發菩提願,就犯了此戒。

  菩提心中兵具有無量的功德,應從菩提心,發與理相應之願:

  一、“孝順父母師僧”——發這孝順之願,萬德以孝爲本,百行以孝爲先,沒有孝順,一切願都不成,在家孝順父母,出家孝順師長,在家無孝子,出家無高僧,孝順是至道之法,應發孝順之願。

  願得好師,同學善知識,常教我大乘經律。

  二、“願得好師”——修行要拜明師,明師可以指點我們出迷津,又令我們得法,如六祖親近五祖,五祖爲說金剛經,至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六祖言下大悟,即得法,所以我們要發願拜明師。臨濟老人拜黃蘗爲師,黃蘗打他叁棒就悟道;百丈以馬祖爲師,馬祖扭他鼻子痛,亦悟道,古來都是明師出高徒。

  叁、“願得同學善知識”——我們發願拜明師,還要有好同學,同學是助道之緣,未悟道前,須要同學砌磋,你看雪峰老人,因岩頭同學助他悟道,同學是善知識;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知識,令他一生事辦,所以我們要發願,生生世世得遇好師父,及好同學。

  四、“常教我大乘經律”——涅槃經中,雪山童子爲求半句偈而舍身,大乘佛法,是諸法的實相,能使一切衆生成佛,法華經雲: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唯此一事實,余二則非真。”

  是以我們要發願,生生世世遇善知識,教我大乘經律。

  十發趣,十長養,十金剛,十地,使我開解,如法修行,堅持佛戒。

  五、“十發趣”——趣如來家,爲法王子。

  六、“十長養”——學十波羅蜜,長養菩提苗。

  七、“十金剛”——回自向他,回事向理,功德如金剛。

  八、“十地”——明心如大地,能生一切法,能壯嚴一切淨土,能度一切衆生,能出生一切如來。

  九、“使我開解,如法修行”——願善知識教我開解住、行、向、地,四十法門,此四十法門,是成佛之因,經雲:“發心究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”,初心是住行向地,既有成佛之因,就不怕無成佛之果,是以,願善知識教我心開意解,解後起修。

  六祖午夜悟道,回來隱修十五年,德山老人因龍潭祖師而開悟,後來住山潛修二十年。

  開悟之後,要如法修行,所謂保養聖…

《梵網經菩薩戒略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