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梵网经菩萨戒略注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者,犯轻垢罪。

  布萨即相向说罪,我有罪,向你说,我忏悔;你有罪,向我说,大家相向忏悔,忏悔清净,可共住。

  出家人半月、半月布萨,一众和合说戒,知他有犯,应举其罪,教他忏悔,忏悔清净,可以共住,若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,令僧众良莠不齐,犯轻垢罪。

 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

  释子先求如来戒,次求如来之法,求法向得法人边求,如慧可从达摩求,六祖向五祖求。

  若佛子,见大乘法师,大乘同学、同见、同行。

  菩萨若见大乘得法之师,或同学大乘法、同见大乘法、同修大乘行者。

  来入僧坊、舍宅城邑,若百里千里来者,即起迎来送去,礼拜供养。

  接待大德,礼应如是,不论远来近至,皆应迎来送去,礼拜供养。

  日日三时供养。

  早粥、午饭、下午小食。

  日食三两金。

  悟道之人,所修的是无为法,三心已了,五蕴已空,永嘉禅师云:“四事供养敢辞劳,万两黄金亦消得。”何况日食三两金。

  百味饮食,床座医药,供事法师,一切所须,尽给与之。

  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,是为四事供养,又称为四圣种,长养圣胎之心谓也。若见大乘得法之师,尽应给与一切所须。

 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,日日三时礼拜,不生瞋心、患恼之心。

  求法须有长远心、恭敬心,日日三时请法,三时礼拜,法师若然不说法,莫生瞋心,久久供养,莫生患恼之心。大乘法师,均是明眼之人,知你善根未熟,所以久久不说法,待善根熟时,一说即令你悟道。

  如法华经法师品说:“人中上供而供养之,应持天宝而以散之,天上宝聚应以奉献,所以者何,是人欢喜说法,须臾闻之,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为法灭身。

  雪山童子为半偈而舍身,二祖断臂而求法,云门损足而悟道,皆是为法亡躯,舍身求道的好例子。

  请法不懈。

  请法即求法,求法之心不懈,自然得法。

  临济三请黄檗,雪峰九上洞山,请法不懈者,自有水落石出之一日。

  若不尔者,犯轻垢罪。

  菩萨若遇大乘法师,不迎来送去,不恭敬礼拜供养,不请法者,犯轻垢罪。

  第七不往听法戒

  若佛子,一切处,有讲法毗尼经律,大宅舍中有讲法处。

  为佛子者,应广学多闻为胜方便,方堪住持三宝,是故凡一切讲法处,应往听受。

  梵语毗尼,此云调伏,谓调整三业,治伏六根,事事合轨,物物显理,灭一切恶,生一切善。亦云善寿,谓毗尼住世,即佛法住世,毗尼若灭,佛法即灭。

  大乘经典,有止恶义,故称大乘经律,如法华经四安乐行品。

  是新学菩萨,应持经律卷,至法师所,听受谘问。

  凡一切讲法处,新学菩萨,应手持经律卷,至法师所,至心听受,如不解义,须一一咨询请问。

  若山林树下,僧地房中,一切说法处,悉至听受,若不至彼听受谘问者,犯轻垢罪。

  山林树下,泛指僧伽蓝,及僧坊之地,有法师在彼讲法,初学者,悉应至听受。

  多闻能解义,咨询能决疑,善财南参五十三,赵州八十犹行脚,克志参学,亡身向道,何况自未有解,有师在彼说法而不往听,是慢法轻教之罪。

  若年老,或多病路遥,或所说是常所闻、或深修禅定、或饱参饱学者不犯。

  第八背大向小戒

  佛教有大小二乘,两者比较,大乘难行,小乘易达,菩萨心欲舍大趣小,名为背。

  背大乘,言非佛说,罪亦重,为何是轻垢?乃因心背而口未宣扬,若口出谤声,属第十重。

  若佛子,心背大乘常住经律,言非佛说。

  受了菩萨戒,而不学大乘法,是背道而行,大乘法,“有佛无佛,性相常住。”大乘戒,“佛未出世,戒亦常住。”如来成佛,将大乘经律阐示于世,故大乘经律均是常住。

  有些小乘国家,但看阿含九部经,忽略大乘十二部经,言大乘非佛说。

  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,一切禁戒,邪见经律者,犯轻垢罪。

  声闻者,闻佛音声而悟道,只证阿罗汉果,未见佛性,在佛性以外,所以又称为外道。二乘人认为有生死可离,有涅槃可证,属偏见,大乘观一切法如幻,无生死可离,无涅槃可证,直趣菩提,是为正知正见。

  小乘只有律仪禁戒,外道律仪,不离着我生天,故名恶见,心背大乘,拟向小乘,即犯此戒。

  第九不看病戒

  若佛子,见一切疾病人,常应供养,如佛无异。

  佛以众生身为身,以众生病为病,故凡见诸病人,当视如佛,是故应供养病人,犹如供养佛无异。

  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,是第一福田。

  八福田者:1佛、2圣人、3和尚、4阿阇黎、5僧、6父、7母、8病人。八福田中,以看病福田最大,病是苦中苦,是故看病是福中福。

  若父母师僧弟子病,诸根不具。

  照顾病人,从近为始,应以父母师僧弟子为先。诸根不具,指有些病人,久病引致眼盲、耳聋、脚跛、口哑等疾,六根不具时,菩萨更应照顾病人。

  百种病苦恼。

  人的身体,四大和合,一大不和,百一病生,四大不和,四百四病生。

  皆供养令差。

  如是残苦等病,皆应以慈悲心供养令至痊愈。如悟达国师,在相国寺时,供养患庵摩罗癞病僧,其人原来是迦诺迦尊者,后国师造三昧水忏,流行于世。

  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。

  菩萨无慈悲恻忍救苦之心,反以瞋恨憎恶之心而不看病。

  乃至僧坊、城邑、旷野山林、道路中,见病不救济者,犯轻垢罪。

  从近至远,由僧坊至城邑,乃及旷野山林道路中,若见病苦,而不设法方便救济者,犯轻垢罪。

 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

  菩萨以慈悲为本,凡伤慈心之事,皆不应有,故制此戒。

  若佛子,不得畜一切刀、杖、弓、箭、矛、斧斗战之具,及恶网罗□杀生之器,一切不得畜。

  畜即藏有之意,畜刀杖有打杀心,畜弓箭有远射念,畜矛斧有斗争意,斗战之具者即一切武器,有武器在,助长杀念,杀念一起,慈心即殒,所以不得畜。

  又恶网罗,上网飞鸟,中网走兽,下网鱼虾,伤生最广,□即机关陷阱,羁足掩取禽兽,是最痛苦具,皆不应畜。

  而菩萨,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,况杀一切众生,不得畜杀众生具,若故畜者,犯轻垢罪。

  菩萨以平等心为怀,自己的父母被人杀,可能是还宿债,况且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现在杀生报仇,即杀过去父母报今世父母,菩萨眼光远大,因此杀父母之仇尚不加报,何况一切无仇的众生,更不应杀,既不杀一切有仇无仇的众生,畜杀具何用,一畜杀具,心有杀念,戒体有垢,犯轻垢罪。

  不故意而畜杀生具者,如德山畜棒,石拱禅师畜弓,都是用以接引学人的方便法器,不是用以杀生。

  如是十戒应当学,敬心奉持,下六度品中广明。

  第十一国使戒

  若佛子,不得为利养恶心故,通国使命,军阵合会,兴师相伐,杀无量众生。

  为利养而起恶心,恶心者,两国欲大战,欠缺宣战大使,便作使命,到敌国宣布开战,无量众生因斯丧命,此乃恶心作使。

  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,况故作国贼,若故作者,犯轻垢罪。

  为菩萨者,尚不宜入军中往来,况为两国宣战,或作国贼,若为利养故作者,犯轻垢罪;不为利养,为两国和合,权作使命,不犯。

  第十二贩卖戒

  若佛子,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,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,尚不应自作,况教人作,若故自作,教人作者,犯轻垢罪。

  一买一卖,名为贩卖。

  有些人家道中落,需卖人,汝代办,是为贩卖良人,贫穷人卖儿女作奴婢,汝代办,是为贩卖奴婢,六畜指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犬、豕。

  卖人有眷属分离之苦,卖畜有鞭杖宰割之苦,贩卖棺材板木,有间接望人死亡之咎,如是等事,有坏心术,所以菩萨不自作,更不教人作,若自作,或教人作者,犯轻垢罪。唯买动物放生,及赠送棺木,则功德无量。

  第十三谤毁戒

  若佛子,以恶心故,无事谤他良人,善人,法师,师僧,国王,贵人,言犯七逆十重。

  佛子虽受佛戒,而恶心未除。无事者,本无实据,而妄说有罪是为谤,坏人名德曰毁。

  安份守己是良人,行善利他是善人,宏法的明师、和尚、师僧、国王及达官贵人,本无有过,而汝以恶心,无端说他犯七逆十重,坏其名德,令他生恼,自获轻垢罪。

 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,应生孝顺心,慈悲心,而反更加于逆害,堕不如意处者,犯轻垢罪。

  菩萨视一切人皆如父母兄弟六亲,应生孝顺心,慈悲心,孝顺则不敢谤,慈悲则不忍谤,不孝不慈,何所顾忌,若妄加逆害,使其生恼,堕不如意处者,犯轻垢罪。

 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

  焚烧草木,殃及生灵,及损有主物,故制。

  若佛子,以恶心故,放大火烧山林旷野,四月乃至九月放火。

  恶心者,无仁慈愍物之心,放大火者,以烧山林旷野,故名大火,以大火故,多伤虫类。

  四月乃至九月,多诸虫类,故不得烧,九月后或可烧者。佛制腊月放火必先率众持咒遶山告报,令虫远避,然后纵火,若不告报,恐损虫类。

  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,僧坊田木,及鬼神官物,一切有主物,不得故烧,若故烧者,犯轻垢罪。

  因放火,不意延及城邑等,虽不损命,尚不可为,何况损命,是以屋宅、城邑、僧坊、田木、鬼神庙宇、官家公物,皆有主物,凡一切有主物,无论物命有损无损,皆不得烧,若故烧者,犯轻垢罪。

  第十五僻教戒

  僻者,偏也,不以大乘圆顿正法教人,失彼大乘根性,其过非细。

  若佛子,自佛弟子,及外道恶人,六亲,一切善知识,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,应教解义理,使发菩提心。

  自佛弟子谓内众,外道恶人是外众,六亲善知识通内外,如是若内若外,一切亲友,应当一一教彼受持大乘经律,开解经中第一义谛之理,使发菩提心。

  十发趣心、十长养心、十金刚心,于三十心中,一一解其次第法用。

  菩提心中具三义:

  1、十发趣心——空一切空,一切法入心内都是空,属空观。

  2、十长养心——从心内流出一切法,无…

《梵网经菩萨戒略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