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梵網經菩薩戒略注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者,犯輕垢罪。

  布薩即相向說罪,我有罪,向你說,我忏悔;你有罪,向我說,大家相向忏悔,忏悔清淨,可共住。

  出家人半月、半月布薩,一衆和合說戒,知他有犯,應舉其罪,教他忏悔,忏悔清淨,可以共住,若一衆說戒而不舉其罪,令僧衆良莠不齊,犯輕垢罪。

 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

  釋子先求如來戒,次求如來之法,求法向得法人邊求,如慧可從達摩求,六祖向五祖求。

  若佛子,見大乘法師,大乘同學、同見、同行。

  菩薩若見大乘得法之師,或同學大乘法、同見大乘法、同修大乘行者。

  來入僧坊、舍宅城邑,若百裏千裏來者,即起迎來送去,禮拜供養。

  接待大德,禮應如是,不論遠來近至,皆應迎來送去,禮拜供養。

  日日叁時供養。

  早粥、午飯、下午小食。

  日食叁兩金。

  悟道之人,所修的是無爲法,叁心已了,五蘊已空,永嘉禅師雲:“四事供養敢辭勞,萬兩黃金亦消得。”何況日食叁兩金。

  百味飲食,床座醫藥,供事法師,一切所須,盡給與之。

  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是爲四事供養,又稱爲四聖種,長養聖胎之心謂也。若見大乘得法之師,盡應給與一切所須。

  常請法師叁時說法,日日叁時禮拜,不生瞋心、患惱之心。

  求法須有長遠心、恭敬心,日日叁時請法,叁時禮拜,法師若然不說法,莫生瞋心,久久供養,莫生患惱之心。大乘法師,均是明眼之人,知你善根未熟,所以久久不說法,待善根熟時,一說即令你悟道。

  如法華經法師品說:“人中上供而供養之,應持天寶而以散之,天上寶聚應以奉獻,所以者何,是人歡喜說法,須臾聞之,即得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
  爲法滅身。

  雪山童子爲半偈而舍身,二祖斷臂而求法,雲門損足而悟道,皆是爲法亡軀,舍身求道的好例子。

  請法不懈。

  請法即求法,求法之心不懈,自然得法。

  臨濟叁請黃檗,雪峰九上洞山,請法不懈者,自有水落石出之一日。

  若不爾者,犯輕垢罪。

  菩薩若遇大乘法師,不迎來送去,不恭敬禮拜供養,不請法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七不往聽法戒

  若佛子,一切處,有講法毗尼經律,大宅舍中有講法處。

  爲佛子者,應廣學多聞爲勝方便,方堪住持叁寶,是故凡一切講法處,應往聽受。

  梵語毗尼,此雲調伏,謂調整叁業,治伏六根,事事合軌,物物顯理,滅一切惡,生一切善。亦雲善壽,謂毗尼住世,即佛法住世,毗尼若滅,佛法即滅。

  大乘經典,有止惡義,故稱大乘經律,如法華經四安樂行品。

  是新學菩薩,應持經律卷,至法師所,聽受谘問。

  凡一切講法處,新學菩薩,應手持經律卷,至法師所,至心聽受,如不解義,須一一咨詢請問。

  若山林樹下,僧地房中,一切說法處,悉至聽受,若不至彼聽受谘問者,犯輕垢罪。

  山林樹下,泛指僧伽藍,及僧坊之地,有法師在彼講法,初學者,悉應至聽受。

  多聞能解義,咨詢能決疑,善財南參五十叁,趙州八十猶行腳,克志參學,亡身向道,何況自未有解,有師在彼說法而不往聽,是慢法輕教之罪。

  若年老,或多病路遙,或所說是常所聞、或深修禅定、或飽參飽學者不犯。

  第八背大向小戒

  佛教有大小二乘,兩者比較,大乘難行,小乘易達,菩薩心欲舍大趣小,名爲背。

  背大乘,言非佛說,罪亦重,爲何是輕垢?乃因心背而口未宣揚,若口出謗聲,屬第十重。

  若佛子,心背大乘常住經律,言非佛說。

  受了菩薩戒,而不學大乘法,是背道而行,大乘法,“有佛無佛,性相常住。”大乘戒,“佛未出世,戒亦常住。”如來成佛,將大乘經律闡示于世,故大乘經律均是常住。

  有些小乘國家,但看阿含九部經,忽略大乘十二部經,言大乘非佛說。

  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,一切禁戒,邪見經律者,犯輕垢罪。

  聲聞者,聞佛音聲而悟道,只證阿羅漢果,未見佛性,在佛性以外,所以又稱爲外道。二乘人認爲有生死可離,有涅槃可證,屬偏見,大乘觀一切法如幻,無生死可離,無涅槃可證,直趣菩提,是爲正知正見。

  小乘只有律儀禁戒,外道律儀,不離著我生天,故名惡見,心背大乘,擬向小乘,即犯此戒。

  第九不看病戒

  若佛子,見一切疾病人,常應供養,如佛無異。

  佛以衆生身爲身,以衆生病爲病,故凡見諸病人,當視如佛,是故應供養病人,猶如供養佛無異。

  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,是第一福田。

  八福田者:1佛、2聖人、3和尚、4阿阇黎、5僧、6父、7母、8病人。八福田中,以看病福田最大,病是苦中苦,是故看病是福中福。

  若父母師僧弟子病,諸根不具。

  照顧病人,從近爲始,應以父母師僧弟子爲先。諸根不具,指有些病人,久病引致眼盲、耳聾、腳跛、口啞等疾,六根不具時,菩薩更應照顧病人。

  百種病苦惱。

  人的身體,四大和合,一大不和,百一病生,四大不和,四百四病生。

  皆供養令差。

  如是殘苦等病,皆應以慈悲心供養令至痊愈。如悟達國師,在相國寺時,供養患庵摩羅癞病僧,其人原來是迦諾迦尊者,後國師造叁昧水忏,流行于世。

  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。

  菩薩無慈悲恻忍救苦之心,反以瞋恨憎惡之心而不看病。

  乃至僧坊、城邑、曠野山林、道路中,見病不救濟者,犯輕垢罪。

  從近至遠,由僧坊至城邑,乃及曠野山林道路中,若見病苦,而不設法方便救濟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十畜殺衆生具戒

  菩薩以慈悲爲本,凡傷慈心之事,皆不應有,故製此戒。

  若佛子,不得畜一切刀、杖、弓、箭、矛、斧鬥戰之具,及惡網羅□殺生之器,一切不得畜。

  畜即藏有之意,畜刀杖有打殺心,畜弓箭有遠射念,畜矛斧有鬥爭意,鬥戰之具者即一切武器,有武器在,助長殺念,殺念一起,慈心即殒,所以不得畜。

  又惡網羅,上網飛鳥,中網走獸,下網魚蝦,傷生最廣,□即機關陷阱,羁足掩取禽獸,是最痛苦具,皆不應畜。

  而菩薩,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,況殺一切衆生,不得畜殺衆生具,若故畜者,犯輕垢罪。

  菩薩以平等心爲懷,自己的父母被人殺,可能是還宿債,況且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現在殺生報仇,即殺過去父母報今世父母,菩薩眼光遠大,因此殺父母之仇尚不加報,何況一切無仇的衆生,更不應殺,既不殺一切有仇無仇的衆生,畜殺具何用,一畜殺具,心有殺念,戒體有垢,犯輕垢罪。

  不故意而畜殺生具者,如德山畜棒,石拱禅師畜弓,都是用以接引學人的方便法器,不是用以殺生。

  如是十戒應當學,敬心奉持,下六度品中廣明。

  第十一國使戒

  若佛子,不得爲利養惡心故,通國使命,軍陣合會,興師相伐,殺無量衆生。

  爲利養而起惡心,惡心者,兩國欲大戰,欠缺宣戰大使,便作使命,到敵國宣布開戰,無量衆生因斯喪命,此乃惡心作使。

  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,況故作國賊,若故作者,犯輕垢罪。

  爲菩薩者,尚不宜入軍中往來,況爲兩國宣戰,或作國賊,若爲利養故作者,犯輕垢罪;不爲利養,爲兩國和合,權作使命,不犯。

  第十二販賣戒

  若佛子,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,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,尚不應自作,況教人作,若故自作,教人作者,犯輕垢罪。

  一買一賣,名爲販賣。

  有些人家道中落,需賣人,汝代辦,是爲販賣良人,貧窮人賣兒女作奴婢,汝代辦,是爲販賣奴婢,六畜指馬、牛、羊、雞、犬、豕。

  賣人有眷屬分離之苦,賣畜有鞭杖宰割之苦,販賣棺材板木,有間接望人死亡之咎,如是等事,有壞心術,所以菩薩不自作,更不教人作,若自作,或教人作者,犯輕垢罪。唯買動物放生,及贈送棺木,則功德無量。

  第十叁謗毀戒

  若佛子,以惡心故,無事謗他良人,善人,法師,師僧,國王,貴人,言犯七逆十重。

  佛子雖受佛戒,而惡心未除。無事者,本無實據,而妄說有罪是爲謗,壞人名德曰毀。

  安份守己是良人,行善利他是善人,宏法的明師、和尚、師僧、國王及達官貴人,本無有過,而汝以惡心,無端說他犯七逆十重,壞其名德,令他生惱,自獲輕垢罪。

  于父母兄弟六親中,應生孝順心,慈悲心,而反更加于逆害,墮不如意處者,犯輕垢罪。

  菩薩視一切人皆如父母兄弟六親,應生孝順心,慈悲心,孝順則不敢謗,慈悲則不忍謗,不孝不慈,何所顧忌,若妄加逆害,使其生惱,墮不如意處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

  焚燒草木,殃及生靈,及損有主物,故製。

  若佛子,以惡心故,放大火燒山林曠野,四月乃至九月放火。

  惡心者,無仁慈愍物之心,放大火者,以燒山林曠野,故名大火,以大火故,多傷蟲類。

  四月乃至九月,多諸蟲類,故不得燒,九月後或可燒者。佛製臘月放火必先率衆持咒遶山告報,令蟲遠避,然後縱火,若不告報,恐損蟲類。

  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,僧坊田木,及鬼神官物,一切有主物,不得故燒,若故燒者,犯輕垢罪。

  因放火,不意延及城邑等,雖不損命,尚不可爲,何況損命,是以屋宅、城邑、僧坊、田木、鬼神廟宇、官家公物,皆有主物,凡一切有主物,無論物命有損無損,皆不得燒,若故燒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十五僻教戒

  僻者,偏也,不以大乘圓頓正法教人,失彼大乘根性,其過非細。

  若佛子,自佛弟子,及外道惡人,六親,一切善知識,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,應教解義理,使發菩提心。

  自佛弟子謂內衆,外道惡人是外衆,六親善知識通內外,如是若內若外,一切親友,應當一一教彼受持大乘經律,開解經中第一義谛之理,使發菩提心。

  十發趣心、十長養心、十金剛心,于叁十心中,一一解其次第法用。

  菩提心中具叁義:

  1、十發趣心——空一切空,一切法入心內都是空,屬空觀。

  2、十長養心——從心內流出一切法,無…

《梵網經菩薩戒略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