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梵網經菩薩戒略注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論是念佛、布施、禅定等六波羅蜜,都是如幻如化,屬假觀。

  3、十金剛心——不出不入又如何 不出不入,即不生不滅,是真如法界,如金剛般堅固,屬中觀。

  菩薩教人先修空觀,次修假觀,後修中觀。叁谛理顯,是爲次第法用。

 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,橫教二乘聲聞經律,外道邪見論等,犯輕垢罪。

  惡心者,立心不良,欲人入于偏邪;瞋心者,有所觸惱而教之偏邪。

  菩薩以厭惡心、瞋恨心,橫教小乘經律,枉其根性,甚或教外道邪見論等,令種邪因,不能出生死,不得解脫,犯輕垢罪。

  第十六爲利倒說戒

  先苦行後開解,是正說,倒說者犯戒,故製。

  若佛子,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,廣開解義味。

  好心者,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

  BR>   菩薩應先學大乘威儀經律,叁聚齊修,令皎如冰霜,俯仰合節,進退有禮,直至戒品具足,然後從戒生定,從定發慧,照見五蘊皆空,慧解現前,廣開大乘義味,悟同諸佛,徹法底源,參學事畢,方可爲人師。,

  見後新學菩薩,有從百裏千裏來,求大乘經律,應如法爲說一切苦行,若燒身燒臂燒指,若不燒身臂指,供養諸佛,非出家菩薩,乃至餓虎狼獅子,一切餓鬼,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之。

  大乘經律,非小德小智、輕心慢心,所能希冀,必須精勤,難行能行、非忍而忍乃可得。菩薩見後新學菩薩,從百裏千裏來,求大乘經律,應如法爲說一切苦行,如世尊六年苦行,達摩九年而壁,二祖斷臂求法,六祖腰石舂米,沩山當典座,雪峰當飯頭,如是等種種勤勞,爲衆服務,經曆多年,其志不退,鍛煉身心,堅如鐵石,日夜忘疲,寒暑不變,餓寒不覺,廢寢忘餐,行不知行,坐不知坐,大亡人世,不見有己,斯時我執漸輕,我相不現,窺看法身,如窗見空,得見自己法身,是名燒身供養如來。

  生死本空,涅槃非有,既無凡情,何來聖解,頓亡人法解真空,生死涅槃等空花,心不取相,亦不取法,此時如天井見空,得見自己報身,是名燒臂供養如來。

  “百尺竿頭重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。”大用現前,隨機現身,應機說法,此時猶如出戶見虛空,見自己應身,是名燒指供養如來。

  如是我執、法執、空執卸卻,我空、法空、空空漸解,皆從苦行實習而曉,苟不如是,非出家菩薩,苟能如是,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,亦可濟餓虎餓鬼矣。

  然後一一次第爲說正法,使心開意解。

  新學菩薩以苦行破執,善根成熟,可爲說法,中論雲: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”是爲真谛,又雲: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假。”是爲俗谛,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中。”是爲第一義谛。真俗中叁谛,就是菩提心,無上正等正覺,若不苦行,不能悟此。

  我執法執,從苦行而破,執破聞法,心即開意即解,心悟實相,意解第一義;是故先苦行,後開解,名爲正說。

  而菩薩爲利養故,應答不答,倒說經律文字,無前無後,謗叁寶說者,犯輕垢罪。

  若學人煩惱未盡,應次第爲說苦行,然後開解第一義谛之理。

  若菩薩爲利養故,不如是答,即名應答不答;或先爲說法,後說苦行,名倒說,先說法,只會增加學人知見,若知見增加,我執更重,更不能修苦行,我執不破,我見不空,即不開解,名倒說經律文字。或教以大乘而不說苦行,是爲無前無後,上違佛慈,下失悲仰,是即與佛共诤,與法共诤,與僧共诤,此即名爲謗叁寶說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

  若佛子,自爲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,親近國王,王子,大臣百官,恃作形勢,乞索打拍牽挽,橫取錢物,一切求利,名爲惡求多求,教他人求,都無慈心,無孝順心者,犯輕垢罪。

  出家爲道,不是爲飲食,修行人應把飲食放下,財如毒蛇,令人造罪,應看破。利養即講求享受,失卻道心;名譽是假名,無德而求名者,是沽名釣譽,求名不如求德。

  有些佛子,受了菩薩戒後,仍貪求飲食、名聞利養,而親近國王大臣、王子百官,倚仗形勢,乞求勒索,打拍牽挽,而取財物。

  無功而受,是爲橫取,非理而索,是爲惡求,貪無厭足,是爲多求,教他爲我求,或教他自求,總是損慈愍心,無孝順叁寶之心,犯輕垢罪。

 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

  若佛子,應學十二部經,誦戒者,日日六時持菩薩戒,解其義理,佛性之性。

  爲佛子者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應學十二部經,十二部者:長行、重頌、授記、孤起、無問自說、因緣、譬喻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廣、未曾有、論議,共成十二部。更應學大乘戒,戒德清凈,即見佛性,然後從性起修。

  未見佛性前,只是以妄想心修行,因妄果亦妄,妄是人天果報,從佛性修行,因實果亦實,因實就是菩薩行,果實就是諸佛功德,所姒菩薩一定要持戒清淨,得見清淨佛性,從佛性起修,一修一切修,六度萬行齊修,直至萬德齊證,萬德圓融,名之爲佛。

  六時者,晝叁時: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夜亦叁時: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晝夜六時,念念持菩薩戒,直至業障消除,六根清淨,大開圓解,解第一義實相妙理,實相妙理即是佛性之性。

  一切衆生都有成佛之性,亦即佛性,未見成佛之性,便是衆生。衆生輪回生死,佛性不離衆生,衆生上天堂享福,佛性不享福,衆生入地獄受苦,佛性亦不離衆生,惟是佛性無造罪,所以佛性不受苦,造罪的是衆生,所以衆生入地獄受苦,若衆生無造罪,入地獄時,可以遊觀地獄。諸佛菩薩尊重衆生的佛性,法華經雲:“我不敢輕于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”所以常不輕菩薩禮拜四衆,實是禮拜其佛性。

  菩薩持戒清淨,則悟佛性之性,佛性就是戒體,一切法不離佛性,明了佛性,即明了一切法,即能解一句一偈。金剛經雲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”就是佛性,“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”也就是佛性,所以受持大乘經典一句一偈,皆見佛性,菩薩持戒見性後,能解一切經典。

  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,及戒律因緣,詐言能解者,即爲自欺诳,亦欺诳他人,一一不解,一切法不知,而爲他人作師授戒者,犯輕垢罪。

  如來製戒,有因有緣:

  第一殺生戒——衆生原是無生,無生則無殺,無生而生,故有衆生。不殺生,見無生,殺生不見無生,度一切衆生的生,令衆生見無生法忍,無生無滅,無有生死,故佛製此戒。

  第二偷盜戒——我們偷生,故入生死,到這世界來處處偷,眼偷色而看,不應看的,亦偷偷去看,耳偷聽,不應聽的,亦偷偷聽。

  鼻偷香,口偷味而嘗,身偷觸。有偷心,則不能出叁界的生死,叁界分欲界、色界、無界色,不偷欲,出欲界,不偷色,出色界,不偷無色,出離無色界,所以偷心死盡,就能出離叁界。我們到這個世界,六根不要偷六塵,六塵不染六根,六根清淨得解脫,故有偷盜戒。

  第叁淫戒——淫屬染汙,迷失自性,漏落生死,諸佛菩薩不迷自性,自性常清淨,是以諸佛菩薩無淫欲,衆生迷了自性,所以有淫欲,自性清淨本無淫欲,故如來製此戒。

  第四妄語戒——迷真起妄,見真無妄,見到真如佛性則無妄想,不但無妄想,乃至妄語也無。諸佛菩薩有般若智,有智慧,無妄想,見佛性,見真離妄,因此如來製妄語戒。

  第五酤酒戒——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無了無明,何用飲酒,故如來製酤酒戒。

  第六說四衆過戒——見人的過才說人過,不見就不說,證無生法忍時,忍則諸法無生,無生則無見,不見人家過失,證無生忍,在無生忍中,不見人過,不說人過,我們見人過說人過,皆由不夠忍辱,忍則不見不說,故佛製此戒。

  第七自贊毀他戒——我空人空,何來自贊毀他,無了人我之見,就不自贊毀他,故如來製戒。

  以上製戒都有因緣,菩薩明白製戒因緣,亦通達大乘經律,解一切法,知一切律,方可爲人作師,若不解戒律因緣,不知佛性之性,而詐言能解能知,即爲自欺、欺人,而爲人作師授戒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十九兩舌戒

  心爲罪之源,形爲罪之薮,修行人降伏其心,慎勿縱我爲非。

  若佛子,以惡心故,見持戒比丘,手捉香爐,行菩薩行,而鬥遘兩頭,謗欺賢人,無惡不造者,犯輕垢罪。

  佛子未斷煩惱,故起惡心,惡不容善,惡人見到持戒比丘,心內不喜,何況又見他手捉香爐,禮敬十方。

  香是信使,行者燒香,十方諸佛悉皆遙聞,海會菩薩亦悉盡知,故凡做佛事者,必先燃香,禀告四方,手捉香爐,或念佛行道、或持咒行道、或登壇修忏、或放焰口,皆是上求下化的佛事,故名行菩薩道。

  惡人心內不高興,極意破壞,製造是非,兩頭煽播,令彼鬥爭,破壞成功,以遂惡念,更用妄言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,挑撥離間,搬弄是非,欺騙賢人,令他受謗,無惡不造者,犯輕垢罪。

 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

  見生即放,見死即度,故有此戒。

  若佛子,以慈心故,行放生業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衆生,皆是我父母,而殺而食者,即殺我父母。

  菩薩以慈心故,見生即放,不行殺生業,而行放生業,行放生業得長壽、無病,爲甚麼放生?菩薩應作是念,一切男子是我過去的父親,一切女人是我過去的母親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我生生世世都有父母,過去父母很多,遍滿六道,六道衆生,皆是我過去父母,而殺而食者,即殺我父母、食我父母,過去父母,可不可以殺呢?不可以,過去父母,可不可以食?不可以,既不可以,則不應殺食現在六道衆生。

  亦殺我故身,一切地水,是我先身,一切火風,是我本體。

  身者,地水火風是也,我們生生世世假地水火風以爲身,死後歸還地水火風,現在一切衆生皆以四大爲身,是我故舊物,是以殺生,是殺我故身,殺我四大本來之體。

  故常行放生,生生受生,常住之法,教人放生。

  放生是放我故身,放我本體,故常行放生,我們生生世世,皆以四大受生,四大常住,生亦常住,況且生命之法,…

《梵網經菩薩戒略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