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網經菩薩戒略注
聖一法師講述
各位諸山長老、大德高僧:
今日後學到九華山,參加傳戒法會,去年仁德老法師莅臨廣東順德縣,邀請本人于今年九華山開戒前講梵網經,此是正信之行,與香港寶蓮寺開戒前,先講梵網戒經一樣,我即答應下來。
菩薩戒名道俗通行戒,已受戒或欲受戒的在家、出家菩薩者,都可以聽,因此傳戒前,先說梵網經,令一切見者聞者,皆種下成佛的善根。
戒的意義是什麼?很多人尚未明白:
(一)戒就是道德,不論你有多大的才能,多大的學問,戒體一破,無道德就無人恭敬,別人恭敬我們,是恭敬我們的道德,不是恭敬我們的外表。小乘經中記載,一國家內有一位大臣,國王很恭敬他,這位大臣想知道:“究竟國王那一方面恭敬我,且試他一試,究竟是我的學問,還是我的才能,受到國王的恭敬。”
這位大臣到皇宮裏,偷了一個錢,守宮的人尊重他,雖知而不捕他。第二天,他偷二個錢,這守宮殿的人也放過他,第叁天,他就偷了五個錢,守宮的人實時捕著他,綁他到國王前,國王說:“你偷了國家的錢,犯了國法要死。”這位大臣說:“國王啊,我現在試出來了,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,不是學問才能,而是道德,現在我知道道德可貴,請國王讓我出家吧!”國王答應了他,許他出家。
偷國家的錢財,就是犯戒,犯了戒就沒道德,無論我們的學問及才能多麼好,若破了戒,沒有道德,就不受人尊重。
昔日孔子到處教學,贊歎兩位學生:顔回、闵子骞。後來孔子將心法傳給闵子骞,他不傳給文學第一的子由子夏,也不傳給能言而多財的子貢,他傳給顔回、闵子骞,闵子骞是道德第一。
戒律是道德軌範,人人都要持戒,世界上最爲人尊重者是“道德”這兩個字,離了道德即無戒,離了戒亦無道德,所以我今天提出,“戒”就是道德。
(二)“戒”又是我們的清淨心,璎珞經雲:“一切凡聖戒,盡以心爲體。”心無盡故,戒亦無盡,持戒,心則清淨,在清淨心中建立萬德,建立萬行,猶如白紙,有了紅點、黑點、綠點,就染汙了,失去用處,若這白紙未被染汙,可以寫金剛經、法華經、楞嚴經、心經,可以寫一切經典,染汙了的白紙,什麼也寫不上去。我們這個心亦複如是,心清淨可以修六度萬行,自利利他,一切功德都成就。
例如黃金有礦,什麼都造不了出來,若果黃金煉去了礦,黃金就可以造佛像、菩薩像、羅漢像、以及造一切器具,皆因這黃全是純金無礦,所以“戒”是什麼?是我們的清淨心,心清淨,即成等正覺。
(叁)現在是末法時代,人人希望振興佛教,有主張坐禅來振興佛教的,有主張辦學來振興佛教,可不可以呢?且看釋迦牟尼佛的一句話:“佛在世以佛爲師,佛滅度後以戒爲師;毘尼住世,正法久住。”毘尼是戒律,若戒律住世,正法就久住,欲想振興佛法,當奉行戒律。
以上叁點:第一,戒是道德觀念,第二,戒是我們的清凈心,第叁,戒能振興佛教,是略釋戒的意義,現在解釋經題。
佛說梵網經
簡單的說,梵即梵行,梵行很多,猶如網之孔,一網有多孔;戒有無量梵行,梵行清淨名爲戒,諸佛有無量梵行,菩薩廣學無量梵行,就如一網多孔,所以名爲梵網經。說者,悅也,佛說戒,暢佛本懷,故名悅。
經題解釋已畢,再說人題,人題是譯者。
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
姚興是國王的名,秦是國號,叁藏指經律論。經藏诠定學,定即心,若想明心要多誦經,或持四句偈;律是戒學,論是慧學。戒定慧叁無漏法,是苦海的慈航,我們欲想了生死,到涅槃的彼岸,不能離開戒定慧叁無漏學,這位法師以戒定慧爲自己之師,亦爲他人之師,故稱叁藏法師。
鸠摩羅什,此雲童壽,以童子之年,而有耆壽之德,故名。
佛指盧舍那,是報身佛,盧舍那即淨滿之意,煩惱惑已淨,功德圓滿,故雲淨滿。
衆生成佛時有叁身,稱爲叁身佛,叁身佛分別名爲法身佛、報身佛、及應化身佛。
法身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是本來具有的,不需要修,只要你悟,悟即見自己本源自性清淨的法身佛。
報身佛不容易成,需經叁大阿僧祇劫,修種種的苦行難行,乃至無善而不成,無德而不就,功德圓滿,方可成報身佛。
釋迦佛的報身,稱爲盧舍那佛,住在華藏世界,阿彌陀佛的報身,又是住在華藏世界,各各佛的報身,都是住在華藏世界。
報身又分自受用報身及他受用報身,自受用報身無相,就是大菩薩也見不到;他受用報身,大菩薩可以見到,惟是所見的各有不同,十地菩薩見的,是無量大身,其它菩薩所見的,或是千丈盧舍那身。
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爲度之,是爲應身佛。應身是以報身爲本,所以應身佛又稱爲逆佛,所謂從本垂迹,就是這個意思。
應身佛有千百億化身,如釋迦佛有千百億化身,阿彌陀佛亦有千百億化身,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——暫時住的、方便的、不長久的。是故釋迦佛十九歲出家,叁十成道,說法四十九年,八十歲便離開這個世界——應度衆生已度盡,說法已完,住世無益。
衆生成佛時,叁身佛一時成,無分先後彼此。
華嚴經雲:“十方諸如來,同共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。”上兩句“十方諸如來,同共一法身”,是指法身佛,法身佛無相,萬佛一體,無有你我之分,亦無過去,現在,未來佛之分別,更無此土、他土、無量國土之佛的區別,萬佛一體,猶如虛空般的清淨,清淨是一體的,不能說這一邊的虛空清淨,那一邊的虛空不清淨,是故法身佛無男無女、無此無彼、聖凡兩亡、生佛俱泯,是謂不二法門。
第五酤酒戒
淫爲生死本,酒爲過患源,飲酒心神昏迷,助作一切罪,是故如來製戒。
所謂無明酒,無明生一切惑,酒造一切罪,四分律言,酒有叁十六失,大智度論謂酒有叁十五失,沙伽陀比丘能降毒龍,後酒醉臥地,蝦蟆食其沫唾,佛言:“現在甚至蝦蟆也不能降服。”我國儀狄造酒,禹辄疏焉。
若佛子,自酤酒,教人酤酒。
酤者賣也,自開酒店或酒廠,賣酒與人,其過難量,違菩薩利他之行,教人賣酒亦然。
酤酒因,酤酒緣,酤酒法,酤酒業。
此戒五緣成重:一、是衆生,二、衆生想,叁、希利貨貿,四、真酒,五、授與現前人。
酤酒因:貪利求財。
酤酒緣:米、麥、甘蔗、葡萄等,皆可造酒。
酤酒法:一切廣告及推銷術。
酤酒業:賣酒與人。
一切酒不得酤,是酒起罪因緣。
酒有多種,或花或果,皆可造酒,但令飲之醉人,皆不得酤,惟藥酒除外。又雖似酒色酒香,而無酒味,飲不醉人,可以賣,如醋之類。
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。
菩薩上求佛道,以佛道下化衆生,教衆生以般若智斷除煩惱。
明即叁明:能知過去,是宿命明;知現在生來死去,是天眼明;知生死已盡,是漏盡明。
達是叁達:智慧知過去世無礙,智慧知現在世無礙,智慧知未來世無礙。
具足叁明叁達,見性成佛。
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迷真認妄,認物爲己,是衆生的顛倒相。大乘起信論雲:“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。”叁細者:無明業相,能見相,境界相。叁細迷失真如佛性,若無叁細,人人皆見佛性。
六粗者,枝未無明是也:一、智相(俱生無明),二、相續相,叁、執取相,四、計名字相,五、起業相,六、業系苦相。有此六相,生死無了期。
一切衆生,既有叁細六粗之顛倒,再加上飲酒,助其放恣,更無慚愧,酒後失言,醉時造罪,如狂馬無缰,迷性胡爲,菩薩若以酤酒爲業,助衆生顛倒之心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第六說四衆過戒
靜坐常思己過,閑談莫說人非。
修行人第一要明心,心不明,不知自心中無量劫來罪垢,明心,才知自己心內積聚無邊罪垢,故應一一忏悔,一一洗除,所謂隨緣消舊業,更不作新殃。永嘉禅師雲:“但自懷中解垢衣,誰能向外誇精進。”心垢洗除淨盡,返本歸元。
心如明鏡般清淨,本無外物影像,所以明心的人,在真心內,絕無他人是非,是以不說他人過非。
六祖雲: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,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,憎愛不關心,長伸兩腳臥。”此乃示人修行,明心除垢,直捷返家之文。
又雲:“欲擬化他人,自須有方便,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現。”此乃示導別人返本之文。
假如不觀心,不明心,不除心內垢,而于心外妄見他人是非,絮絮而說,影響佛教,令無量衆生不信佛,是故如來製此戒。
若佛子,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,比丘比丘尼罪過,教人說罪過。
沙彌出六塵之家,比丘比丘尼出生死之家,菩薩出無明之家,本來是好事,但僧團中良莠不齊,不應把一兩個人的過失,算爲整個僧團的過失,使佛教蒙受壞的名聲,影響初發心人,退失信仰。
比丘比丘尼,稱爲僧寶,佛滅度後,佛法流傳世間,全賴僧寶住持,續佛慧命,若口說出家人的罪過,致令比丘比丘尼轉*輪時,無人聽受,法不流通,斷佛教慧命。
根據內典說,比丘比丘尼有過,應依戒律叁種勸谏:第一、私人勸谏,第二、屏處勸谏,第叁、羯磨,大衆勸谏,絕不是向外宣揚;過去有叁武一宗之禍,皆由外道向國王毀謗出家人所致。
在家菩薩,護持佛教,亦不能說他們的罪過,損壞佛教聲譽,如是缁白四衆,佛門弟子,受菩薩戒者,不得隨便信口說其過失,更不得教他說,自辱佛門,令聖道不行,贻誤後學。
罪過因,罪過緣,罪過法,罪過業。
此戒六緣成重:一、是衆生,二、衆生想,叁、有說罪心,四、所說罪,五、所向人說,六、現前人領解。罪過因,罪過緣,罪過法,罪過業,應爲說因,說緣,說法,說業。
說因者,無始劫以來之惡口習氣爲因,說緣者,以種種借口爲緣,說罪過法者,說其輕重罪…
《梵網經菩薩戒略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