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者。願佛菩薩莫與我戒。若實當與。以自知心實故則知得戒。二諸方有涼風起故知得戒也。叁當七日下釋得戒緣。先作七日法。謂入淨道場忏悔障戒罪。好相者佛來摩頂等。具如經文。其障重之者乃至一年雖過一年不得好相終不得戒。此等忏悔儀亦如別說。若先受戒下明從師受。于中先標不須好相。二向以故征啧。雲所受之戒既不二。何因好相有須不須。下釋雲。以是法師從上代來師師相授。今此戒法展轉傳來故不須好相。自誓不爾。自誦羯磨自既無戒。從誰而得。要從佛菩薩。佛菩薩處難了知故。要以好相表方乃得戒故須相也。叁是以下結。謂但于師生重心受。既便得戒故不須相也。叁若千裏下釋自誓意。若千裏內有戒師。而輕彼不從受。雖自誓亦不得戒。釋受戒竟。第二若法師下明違行結犯。于中五句。一倚自所解。二恃外高勢。叁新學來求。四內起叁心。五不如法答。故結犯也。叁心者。一輕忽前人。二嫉妒起嫌故雲惡心。叁憍慢陵物。于此叁中隨一成犯故也。
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第五終
背正向邪戒第二十四
初製意者。本爲受行大乘名爲菩薩。今若舍此。何大士之有。別說亦叁。一乖大行。二習異熏心。叁障得菩提。爲失既深。故須製也。
次第者。前恃慢陵人。今背真向僞。又前即輕人。今則舍法故也。
叁釋名者。任己無知隨諸惡友舍大乘之珍寶。習邪小之瓦礫。戒防此失。故以爲名。
四具緣者叁緣。一發背心。二舍大法。叁習邪小。故犯也。
五阙緣者。于叁中隨阙一種悉重方便。又雙阙後二或雙阙初後皆輕方便。或雙阙初二或甚輕或無罪。並可知
六輕重者。叁中各有暫有永。俱暫俱永。或绮互多少悉有輕重。並准釋可知。
七通塞者。若爲衆生暫學。若爲成自廣智。若同事調彼皆不舍自行。悉應不犯。反上爲犯。
釋文者。文中有五。一學真正。二明背舍。叁習邪小。四辨過失。五結成犯。初中言佛經等。有總舉應學之法。次別顯四種。一正法者是大乘教法。二正見者行法。叁正性者理法。四正法身者果法。謂依教起行。行能證理。理圓果滿。又信果受教修行入理。又釋。初二是修生法。謂依止聞熏習法生無分別智正見。後二是本有法。謂正纏名正性。出纏名法身。此等並是菩薩所應修學也。二而不能下明背舍。以大乘法可珍從喻名寶。如舍七寶反取瓦礫也。叁反學下明習邪小。中言反學者是倒學也。此倒學有八種。一邪見者。見是總句。謂惡見乖理故雲邪也。二二乘者。十地論七種邪見中名異乘邪見。楞伽二十種外道中名小乘外道。此等並就執著乖大故立斯名。又十地論名正梵行求衆生。又法華雲。汝等處行是菩薩道。此等就順趣大乘故非邪等。今據前義故呵不令學。叁僧伽等論異說乖真故雲外道。四世俗詩書習彼妨道。五阿毗昙此雲對法。即小乘諸部诤論相違損害大乘。六小乘外道及以世典雜糅成論故雲雜論。又如世中四違陀等論皆名雜論。七書者。謂耽學書點以失光儀。八記者。謂學算數記“聲-耳+米”聚之多少等。此上類中若精神有余隨分薄知。故理應無失。若性非聰悟而舍真習僞。理宜正犯。維摩雲新學菩薩別。四是斷下顯叁失。一斷佛性者此有二義。一由習邪法。令身中佛性阙緣故不得生于智等萬行。此則遮其功能故雲斷也。二習此邪法。令于世間大乘不行。名斷佛種姓。經雲。此大乘法流行名佛種不斷。二障道因緣者亦有二義。一于菩提道作障礙因緣。二障菩提道因。亦障彼緣令因緣俱阙。道無由生。叁非行菩薩道者亦二義。一乖于菩薩所行之道。二結止所作。非是菩薩故雲者也。五故作等結犯可知。
爲主失儀戒第二十五
初製意者。菩薩衆主理宜慈心攝撫衆善守德財。而爲主乖儀。業道斯起。故須製也。別示違壞叁聚。准釋可知。
二次第者。前背正法。今損德財故也。
叁釋名者。從所防爲因可知。
四具緣者叁緣。一身爲衆生。二無慈護心。叁令衆起诤及損叁寶物。故成犯也。
五阙緣者。阙初緣重方便。阙後二皆輕方便。此中據爲主不護邊得輕垢罪。約處損財物皆犯夷罪。是故綱維知事非分費用叁寶財物犯二戒也。
六輕重者。主勢有強弱。慈護有堅軟。衆诤費財有多少。俱及绮互悉有輕重。准釋可知。
七通塞者。若王等取。若強賊。若自重病。若衆極惡未能和得。並應不犯。反上皆犯。
八釋文者。文中有叁。一明爲主。製其所作。叁違製結犯。初中佛滅後者。以遺法住持要藉衆主故簡定時也。主義雖多略舉五種。一說法主者。謂慈悲撫衆。傳授無遺令法久住。二僧房主者。謂身住綱維。爲衆當苦堅守護財物。叁教化主者。謂導引檀越修治塔寺。善守彼財複不惱衆。四坐禅主者。謂善授止觀令伏煩惱。五行來主者。領衆遊方。令善攝諸根不毀禁戒。二應生下明製其所作。于中先製令和衆。謂製上五主。衆有違诤。應以慈心要令和穆。後製上五主守叁寶物過于眼目。甯舍身命終不非理。謂將叁寶物不依聖教任自意用。故雲如自己有。又惡人爲主。悭吝自財不惜此物不如己有。深除可悲矣。叁而反下違製結犯。謂靜衆令亂和衆令诤。不思業道。恣情損費。故結斯愆。余義如前盜戒中說。
待賓乖式戒第二十六
初製意者。菩薩見客比丘。尚應賣身供養。況故違聖教輕蔑良賓。爲失既深。故須製也。別辨有叁。一違法律。二乖自利。叁令客行人無依失業。亦有乖叁聚。准釋可知。
二次第者。前則爲主失儀。今則待賓乖禮故也。
叁釋名者。故違其法不待良賓。戒防此失。故以爲名。
四具緣者。四緣成犯。一先住僧坊等處。二後有客菩薩僧來。叁不供資具。四不同利養故犯也。
五阙緣者。阙初緣有二義。一雖非舊住見此非法而不製之犯重方便。二製禦不從宜速舍去。而經宿不去應輕方便。次阙第二緣亦二義。一聲聞僧來重方便。二在家菩薩來輕方便。次阙後二緣各得重方便。可知
六輕重者。住處有貧富。客僧有多少。求資有艱易。利養有厚薄。有俱及互輕重准前。
七通塞者。若重病不自由。若王力自在。若初發心未能賣身。理應不犯。反上皆犯。
八釋文者。文中有六。一先住見客。二製令供得。叁令辨難辨。四利養齊均。五違教得罪。六呵啧結犯。初中略舉五處。一僧房者。是伽藍中出家菩薩所住處也。二舍宅者。是在家菩薩所住處。亦是檀越家安置僧處。叁國王宅舍者。是王宮內等其城邑字通前二位所在之處。四乃至夏坐安居處者。更有多處。不能具說故雲乃至也。謂下至暫于一夏權暫住之處。五大會中者。謂在檀越設會衆中見後來者。皆須讓坐以表相敬。此複二處舉劣況勝也。二先住僧下製令供待。于中略製六事。一自須迎送。二供給飲食。叁房舍止處。四房內臥具床氈褥等。五或常坐不臥之者須給繩床。六或燈火水等別說難盡。故總結雲事事給與。令無乏短。叁若無有下明令辨難辨。若無物可供則賣己衣資。若迫無衣物下至賣身給無空過。如來製意重至于此。然賣身通二位。男女唯在家。此中賣身及男女有異釋。如別說。四有檀越下明利養齊均。謂信施既說于十方。衆僧亦水乳一味。是故佛令僧次受。如法得而無罪。施僧次如法施而福廣。故雲有利養分等。並可知。五而先住僧下明違教得罪。謂違如來僧次之教。盜十方現前僧利。利縱微小望僧利無邊。故雲得無量罪。六畜生下呵啧結犯。先以叁事呵。一愚癡甚故同畜生。二無聖果故非沙門。叁無彼因故非釋種。後若故作下結犯可知。
受別請戒第二十七
初製意者。菩薩理應舍所重財物助成施會。何容曲受別請取彼普施之物。別說有叁。一壞如來僧次之法。二損施主無限之福。叁累自身取此不應受物。比丘應供法行經雲。若我弟子有受別請者。是人定失一果二果叁果四果。不名比丘。是人不得國王地上行。不得飲國王水。有五百大鬼常遮其前。是比丘七劫不見佛。佛不授手。不得受檀越物。五千大鬼常隨其後後言佛法中大賊。諸比丘不應作。次第僧中佛化僧四道果僧菩薩僧七賢僧凡夫僧。欲使四方檀越得如是僧。故莫受別請。又居士請僧福田經意亦同此。故深製也。
二次第者。前則爲主乖儀。今則受請失則故也。
叁釋名者。乖次受請。爲害至深。戒防此失。故以爲名。
四具緣者。四緣成犯。一身在衆中。二私獨受于別請。叁進趣方便。四取物便犯。
五阙緣者。阙初二緣各總無犯。阙後二緣各重方便。可知。
六輕重者。得物有多少。受心愧無愧等。亦有俱互輕重准之。
七通塞者。具論有四句。一僧次請僧次受。二別請僧次受。此二不犯。叁僧次請私別受。此最重。四別請別受。此亦有二種。一如施主設七僧供。僧次請六人。別請此一人帖僧次數。此犯輕于前。二僧次請七人。數外別請此有緣僧。或最輕或亦不犯。又若重病。若至彼不受物。若將護施主令彼發菩提心。若令多人發菩提心。並應不犯。
八釋文者有四。一總製。二定物。叁顯失。四結犯。初中總製。不得受一切別請利養入己。二而此下辨定其物。謂何以不得別受此利。以此利屬十方現前僧。若非僧次定不合受。問如亡比丘輕物亦屬十方現前僧。豈得僧次受耶。答雖同屬十方。然製法有異。彼以羯磨爲約。此以僧次爲限。各依本法受已無互。叁而別受下顯失中略顯七種過失。一取十方現前僧物。以是彼所應得故。二八福田物。叁佛物。四聖人物。五師僧物。六父母物。七病人物。以此物通彼所得故也。四故結犯可知。
故別請僧戒第二十八
初製意者。菩薩理宜殒命護法。何容故違聖教別請所親。乃是俗中曲席。豈成福會。別顯亦叁。一害佛僧次之教。二失自無限善根。叁誤常受學衆生。故須製也。
二次第者。前爲福田不受別請。今爲施主不請別僧故也。
叁釋名者。隨情別曲喚。違平等施。戒防此失。故以爲名。
四具緣者。亦四緣成犯。一設施會。二有僧衆。叁故別請。四施已便犯。
五阙緣。阙初二緣不犯。阙後…
《梵網經菩薩戒本疏·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