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首楞嚴經》講解第十叁講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“戒”的真義。

  因此,當知,

  戒,不是佛陀給我們的規定。

  戒,是我們自己訂定人生的修行目標後,佛陀給我們提醒的“注意事項”。也就是佛陀給我們的“教誡”。

  衆佛友!

  請別以爲沒有戒更好。

  例如:如果有國王,或總統,或總理,對您很好,下令,任何人都要遵守交通規則,只有您不需要,您可以在車道上走來走去,不用注意車子。

  您認爲這真的是對您好嗎?

  當然您知道,這不是真的對您好,而是害您會死的早一些。

  因爲您沒有戒,反而更加危險。

  所以當知,爲了避開危險,而不去做的,就是戒。所以戒,是好的,幫助我們,保護我們,在安全的範圍中去享受並進步。

  又所以當知,爲了避開無效,而不去做的,就是戒。所以戒,是好的,幫助我們,保護我們,在有效的範圍中去發展並進步。

  又所以當知,爲了避開後患,而不去做的,就是戒。所以戒,是好的,幫助我們,保護我們,在無後患的範圍中去享受並發展一切。所以能成就一切所願。

  衆佛友!

  因此當知!

  如果您希望做任何事,都能成功,當在安全有效無後患的範圍中去發展,就必然能成就所願。

  又衆佛友!如果您所要做的事,不論如何都是會造成危險、無效、後患,則當知,您的願,非正願。請您要修正您的目標,修正您的願。

  又衆佛友!

  如果您的目標是正確的,達到了以後,也不會引發任何的危險無效後患。

  但是,您在發展過程,所用的方法,竟然是會引發危險,或引發無效,或引發後患,則表示,您沒有“持戒清淨”。

  也就是說:

  在您發展過程,沒有事先學會避開危險、避開無效、避開後患。所以才會引發“不清淨”的結果。

  衆佛友!

  我們當起無上的精進心,來學習避開危險、避開無效、避開後患。

  如果學習呢?

  就是學“四正勤”:

  一、已生惡令斷:當我們的行爲習慣,已經引發了危險、無效、後患了,則知我們的行爲習慣是惡習慣,則不要再做了,當斷除這樣的行爲習慣。例如:偷盜或殺人而被關入監獄。

  二、未生惡令不生:當我們的行爲習慣,在還未引發危險、無效、後患之前,而看到別人跟我們有同樣的行爲習慣者,已經産生惡報了,這時我們就應趕快改掉這個行爲習慣,令惡報不會産生。

  例如:如果有人有偷盜或殺人的行爲,這時看到別人因偷盜或殺人而入監獄或被打死,則當趕快停止這樣的行爲習慣。這就是未生惡令不生。

  叁、未生善令生:當我們沒有該行爲習慣,但是當我們看到別人有該行爲習慣,並且對方的行爲習慣,是能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成就所願。則我們就要去學習。

  這就是學習人家的成功經驗。

  四、已生善令增長:當我們有該行爲習慣,並且是安全有效無後患的,這時我們就要學習如何擴大其運用範圍及層面。

  衆佛友!如此就是“增上戒學”。

  如此就是精進學戒。

  如此就是戒增上。

  如此就是學清淨戒。

  當我們做一件事,哪怕是小小的“喝水”的習慣。都是要學“戒”,也就是都要“注意避開危險、避開無效、避開後患”。

  當您能真的都是在“注意而避開危險、避開無效、避開後患”之下來做事時,就不會引發任何的惡報,所以就叫做“清淨”。

  如果您的行爲習慣,雖然有在學習“注意避開危險、避開無效、避開後患(持戒)”但是偶而還是會忘了注意,而引發危險或無效或後患,則名爲“不清淨”。

  例如:喝水忘了水很熱,而被燙到了。

  衆佛友!

  當您在做一件事時,能時時注意安全有效無後患,而完全避開任何相關的危險無效後患,則名爲“持戒清淨”。則您必能成就該事功的!

  當您于叁界之中,做任何事,都能時時注意安全有效無後患,而于叁界之內的一切境界,都能完全避開任何相關的危險無效後患,則名爲“于叁界清淨”,名爲“解脫叁界”。

  當您于十法界中,做任何事,都能時時法界之內的一切境界,都能完全避開任何相關的危險無效後患,則名爲“無上正等正覺”,名爲“佛”。

  衆佛友!

  “避開危險無效後患”這樣的行爲習慣,就是“持戒”。

  您有心想要學習:“避開危險無效後患”,就是您有“戒體”了。

  如果您不計後果,不再注意要“避開危險無效後患”時,就是沒有戒體了,就是“破戒體”,簡稱“破戒”。

  如果您有心要“避開危險無效後患”,但是智慧不足,或還未養成習慣,有時忘了注意而造成危險無效後患,因此,就會引發惡報。這就是“犯戒”。

  如果您不小心,而造成危險無效後患,而有心想要改進,名爲“有慚愧心”,則“戒能增上,能清戒”。

  如果您不小心,造成危險無效後患,而無心改進,認爲已經做了,就做了。還改進什麼。則名爲“無慚愧心”,則戒不能增上,則不能清淨,則不能成就所願。

  如果您不小心,造成危險無效後患,而不但無心改進,認做就做了,就不管了,而再做同樣危險無效有後患的行爲,則名爲“破戒”。

  如果您不小心造成危險無效後患,有心改進,並且轉爲能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做事,則名爲“忏悔清淨”。

  如果您不小心造成危險無效後患,有心改進,並有進步了,但沒有完全轉爲在安全有效後患之下來做事,偶而還是會有小小的惡報出現,則名爲“有忏悔,而未清淨”。

  衆佛友!

  請您別輕視我所說的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。

  這個法,就是“戒法”。

  當知,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就是“戒法”。

  當知,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就是“定法”。

  當知,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就是“慧法”。

  當知,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就是“解脫法”。

  當知,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就是“解脫知見法”。

  當知,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就是諸佛一切妙法的根本法。

  當知,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就是諸佛一切妙法的總持法。

  懂的凡事學習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則必能成就一切所願。

  懂的凡事學習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則必能正向無上菩提。

  懂的凡事學習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才是正法。

  懂得凡事學習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才是正定。

  衆佛友!

  當您走路之時,如何修“正定”呢?

  就是走路時,能注意而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就是正定。

  如果走路時,沒有注意危險無效後患,所以撞傷了,跌傷了。就是沒有正定。

  衆佛友!

  當您念佛時,如何修“正定”呢?

  如果您念佛時,忘了注意而沒有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,而念佛太專心而走路時,撞傷跌傷,就是有念佛而沒有正定。

  如果您一邊走路一邊念佛,而有注意,所以有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,就是正定之下來走路並念佛。

  如果您一邊開車一邊念佛,有注意所以能,就是正定之下來開車並念佛。

  如果您一切時中,注意“避開危險、無效、後患”之下來修念佛,就是成就“念佛叁昧”,“叁昧”就是“正定”之意。

  衆佛友!

  什麼是佛?

  如何學佛?

  當知!

  佛就是覺者。覺悟安全有效無後患的做事方法。

  學佛就是學習覺悟安全有效無後患的做事方法。

  當我們能于一切時、一切境界,都是注意安全有效無後患,則我們于一切時,一切境界,都是自在解脫無有不清淨。

  《雜阿含經》“以法行.正行故。行淨戒者。其心所願。悉自然得。”(CBETA, T02, no. 99, p. 273, a10~12)

  衆佛友!

  當知,

  無效的行爲習慣, 名爲“非法行”。有效的行爲習慣,名爲“法行”。

  又危險的行爲習慣,名“危險行”。安全的行爲習慣,名爲“正行”。

  又沒有避開後患的行爲習慣,名爲“不清淨行”。有避開後患的行爲習慣,名爲“清淨行”。真的做到完全避開後患,叫“持戒清淨”,或叫“行淨戒”。

  當知:

  以法行(有效).正行(安全)故。行淨戒者(完全避開後患)。其心所願。悉自然得。”

  衆佛友!

  我今所說,苦口婆心,望您們能深入體會。成就一切正願。

  下課。

  衆佛友!

  這次的作業是:

  一、請大家用打字的方式,將No. 99 雜阿含經 (卷37) T02, p0272c中的第(一○四二)經,以電子抄經(打字)從頭打字一遍。

  二、請申論“戒”。

  叁、請申論爲什麼佛入滅後當以戒爲師?

  好了!我走了。祝大家進步直趣佛道。

  

《《首楞嚴經》講解第十叁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