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東坡與佛印
蘇東坡居士,是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一位文學家;佛印禅師,是與蘇東坡同一個時代文學、佛學都精通而名聞全國的一位高僧;這兩個人是很要好的朋友,他們的交誼深厚,不但常在一起談禅論道,而且也時常在一起開玩笑,這些含著人生哲理的開玩笑的故事流傳下來,成爲佛門的千古佳話;我想就講一些他們開玩笑的故事,從而就這些故事中,連帶談到佛教的道理——佛學。所以,今天的講題,就定爲《蘇東坡與佛印》。
關于講話的題目,是有重要意義的,佛教講經,解釋經題,是發揮全經要旨的先著,講者與聽者都很重視。傳說中國唐朝的時候,有一位高僧智者大師,他講《妙法蓮華經》時,首先就詳細解釋經題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個字,單單講一個“妙”字的意義,就一連講了九十天,真是妙義重重,發揮得淋漓盡致了!不過,我現在先解釋講題,卻又是另有用意的;什麼用意呢?讓我先來說一則笑話:幾十年前,在中國的某中學裏,有一位老師上語文課時,出了一個題目給學生作文,題目是:《漢武帝拿破侖論》。漢武帝是中國紀元前一位有名的皇帝,拿破侖是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法國的一位名將,讀過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的人,誰也知道這兩位都是鼎鼎大名的曆史人物;但是有一位學生,不知道他是沒有讀過世界的曆史,還是雖讀過但記不起拿破侖這一位名將來,他竟把“拿破侖”這一個人名的叁個字誤解了,以爲“拿”字是一個動詞,“破侖”才是一個人的名字;于是他拿起筆來,大作這篇論文,開頭便寫道:“夫破侖者,豈易拿也?”惟吾武帝能拿之。”老師看到了,笑得肚子都痛了。我怕這個故事重演,所以先把題目解釋一下。“蘇東坡”就是蘇轼,各位在古典文學中讀過《前赤壁賦》和《後赤壁賦》等他的文章,對這一位大文學家,一定是知道的,可是“佛印”兩個字,大家可能感到陌生,我怕有人誤會做“佛祖的印章”,那就會鬧出跟剛才說的“漢武帝拿破侖論”一樣的大笑話了。
其實,“佛印”這個人的名字,各位也並不是從來沒有讀到過,不過只是在文章中一提,恐怕大家印象不深,也就記不清楚吧了。在魏學先生的《核舟記》那篇文章裏面,會描寫一只核刻的船,刻著蘇東坡赤壁的故事,有“船頭坐叁人,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,佛印居右,魯直居左。”在這幾句記載中,不是有“佛印”的名字了嗎?
好了,現在“閑話且休,言歸正傳”吧。
蘇東坡是中國宋朝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家,他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“唐宋古文八大家”之一,本來叫蘇轼,他的父親蘇洵,弟弟蘇轍,都是文學家,也都被列在《唐宋古文八大家》裏面,在文學史上,合稱《叁蘇》,是中國曆史上最出名的一個文學家庭。蘇東坡不但在詩、詞、歌、賦各方面,顯出了他卓越的天才,同時也是繪畫和書法的能手。他從二十一歲考到進士以後,就出來做官,可惜一再被卷入新舊黨爭的激烈漩渦裏,官途並不很得意;不過他在出任地方官時,總算替當地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。他的學問廣博,除了文學以外,道書與佛法,也都有研究;不過他對佛法,特別有興趣。他在四十四歲那一年,因爲得罪了當時的宰相王安石,被抓去坐監牢,並且差一點被殺,幸虧當時宋朝神宗皇帝愛惜他的才能,才沒有被害;到了他四十五歲正月時,被貶去黃州做團練副史,他在黃州的東坡上,蓋一間房子住,也就把自己取號爲東坡居士;從此,蘇東坡的名字,就響亮起來了。爲什麼他要取號爲東坡居士呢?因爲他很仰幕唐朝的詩人白居易居士,白居易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,白居易曾寫一首《步東坡》的詩:“朝上東坡步,夕上東坡走,東坡何所愛,愛此新成樹。”
蘇東坡居士因爲與佛有緣,對佛學很感興趣,所以在黃州時,常遊覽佛寺,拜訪高僧,請教佛理;他跟佛印禅師做好朋友,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。其實,他跟很多位高僧,都有來往,例如:他曾拜訪過當時廬山東林寺的住持常總法師,跟他談論佛法,談到深夜;第二天蘇東坡做一首偈子說:“溪聲便是廣長舌,山色豈非清淨身;夜來八萬四千偈,他日如何舉示人?”他初到黃州時,住在定惠院,跟一位詩僧參寥禅師做朋友,他在《記遊定惠院》那篇遊記裏面,也提到這件事;這位參寥禅師做了很多詩,後來有人把它收集起來,編成《參寥子集》計有十二卷之多。
蘇東坡四十七歲時,兩次坐船遊于黃州附近的赤壁,也就先後寫了《前赤壁賦》和《後赤壁賦》兩篇文章,這兩篇有名的文章,都被編在中學的課本裏面,各位可能都讀過了。我對這兩篇文章有點意見,順便提出來跟各位談談:
第一、《前赤壁賦》的“前”字,可能是後來加上去的;因爲蘇東坡第一次遊赤壁時,未必就已經打算要再遊赤壁而再寫第二篇的遊記,所以有些文集裏面,這篇文章的標題,是叫《赤壁賦》的。
第二、黃州在中國湖北省,據說湖北省叫做赤壁的有四個地方;其中只有在嘉魚縣東北的一個,才是叁國時代吳國周瑜和蜀國劉備聯合打敗曹操的地方。蘇東坡遊的地方,本來是叫“赤鼻矶”;“赤鼻”和“赤壁”的讀音相近,蘇東坡因之就誤認爲赤壁之戰的赤壁,所以他在文章裏面,對叁國時代的周瑜和曹操,發了一些感慨。但是我以爲這個誤認,可能不是自東坡開始的;爲什麼我這樣說呢?因爲蘇東坡在《赤壁懷古》的詞裏說:“故壘西邊,人道是叁國周郎赤壁。”這翻譯起來就是說:“古老的保壘西邊,人家說是叁國時代周瑜打敗曹操的赤壁。”從蘇東坡的“人家說”這句話,可見這種傳說是在蘇東坡之前就有了。
第叁、《前赤壁賦》中的“蘇子與客,泛舟遊于赤壁之下。”和《後赤壁賦》中的“二客從予,過黃泥之坂。”客,到底是指誰人呢?明朝雕刻家王叔遠先生刻蘇東坡坐船遊赤壁的故事,刻船上坐著叁人:除了蘇東坡以外,還有兩個,是佛印和黃魯直。——黃魯直就是黃庭堅,是蘇東坡的朋友,他是一個孝子。我想:王叔遠大概是想到跟蘇東坡最要好的,當然是佛印和黃魯直。但是他猜錯了!根據後來的人的考證,“二客”中之一是楊世昌道士,這位姓楊的道士,是從四川雲遊到廬山,而由廬山到黃州來找蘇東坡的,蘇東坡兩次遊赤壁,他都跟著去;至于另一位客人,就不知道是誰。我想:佛印禅師雖然是蘇東坡的好朋友,但是同遊赤壁的可能性,並不會很大。
那麼,佛印禅師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呢?
佛印禅師是中國宋朝一位很了不起的高僧,他小時候是一個神童,叁歲就能背誦唐詩,到五歲入學讀書,老師叫他背唐詩,那本《唐詩叁百首》,他能夠背出二百多首來。于是,老師教他讀五經——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春秋。因爲他聰明過人,不久五經都通曉了。接著,他研究中國諸子百家的學說。有一天,他到一間叫竹林寺的廟裏,讀到《楞嚴經》,這個神童,越讀越有興趣,他發覺這才是真理。到十六歲時就出家專門研究佛學了。佛印禅師因爲德學兼優,名聞全國,神宗皇帝頒賜一個“高麗磨納金缽”給他,以表揚他的道德;當時很多佛寺都請他去住持。當佛印禅師住持廬山的歸宗寺時,蘇東坡到黃州,黃州是在湖北省的長江北岸,與長江南岸江西省的廬山,正是隔江相望;因此,蘇東坡就時常坐船過江,找佛印禅師談禅論道,他們兩人越談越投機,由于會晤的次數多了,交誼也日漸進增,有時候他們在談話中也開開玩笑,從開玩笑中揭示佛教的禅理。
有一天,蘇東坡穿著整齊的官服,過江來拜訪佛印禅師。他到歸宗寺時,恰巧碰到佛印禅師正要上殿講經,聽衆擠滿了整個大講堂;佛印禅師跟蘇東坡是開慣玩笑的,這時,他環視講堂,對蘇東坡說:“蘇居士!你來得真不巧,這裏沒有你的坐位了。”蘇東坡聽了!知道這句話中是含著禅機的,也就笑著幽默地答道:“既然這樣,爲什麼不暫時借你的四大(指身體)來做坐位呢?”
蘇東坡的個性,本來就有點“狂恣”的,其實,他每次的坐監、貶谪,都是因爲他的詩而惹禍的;詩,爲什麼會惹禍呢?就是“狂恣”的性格在作怪。但是他碰到佛印禅師,可就不同了,因爲佛印禅師是有涵養的,而且他倆又是常常開玩笑的,佛印禅師毫不介意地對他說:
“也好,但是我有個問題問你,你如果回答得出,我就把身體給你當坐位;假如你回答不出,那你身上挂的那條玉帶,就要解下留在這裏做紀念。”
“這個打賭很有意思,好!你盡管問吧!”蘇東坡滿懷高興,他對這場打賭,好像是穩操勝券,蠻有把握似的。
佛印禅師不慌不忙地問道:“剛和居士說要借我四大來做坐位,居士是懂得佛法的,佛經上不是說:“四大皆空,五蘊無我”請問居士到底要向那兒去坐呢?”
才華橫溢的蘇東坡,給佛印禅師這麼一問,竟然啞口無言,只好認輸,解下身上的玉帶,雙手捧送給佛印禅師。
各位!“四大皆空”這句話,是佛經上說的,但是這句話現在不但人人都聽過,而且成爲一般人的口頭禅,不管是懂得佛法或不懂佛法,信佛與不信佛的人,聽過這句話、甚至會說這句話的,實在是很多很多,可是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,卻並不多;須知,凡事不了解的應該要設法求得解,這才是我們求學的應有態度;但是有一些人,卻要自作聰明,強不知以爲知,你問他“什麼是佛教的四大?”他說:“酒、色、財、氣,就是佛教的四大。”大概他把四大解釋做人生的四種大害,這樣解釋,去騙不懂佛法的人,可能騙得過,但是給懂得佛法的人聽到,真會笑破肚皮的。
那麼,到底什麼是“四大”?爲什麼說“四大皆空”呢?四大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原素:地性堅硬,水性流濕,火性溫燥,風性輕動;世界上一切物體的構成,都不能夠缺少這四大原素。四大的大字,是普遍的意思;這四種原素普遍于一切物體,所以叫大。我們人的身體,根據科學上說,是以七十六種原素組成的;但是佛學上把它歸納爲四大原…
《佛陀的教育 十一 蘇東坡與佛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