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

  第十一章

  圓覺菩薩

 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“大悲世尊,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,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。世尊,我等今者已得開悟,若佛滅後,末世衆生未得悟者,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?此圓覺中叁種淨觀,以何爲首?唯願大悲,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!”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

 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大悲世尊,爲我們這些同學廣說淨覺種種方便,即是前面所闡述的二十五種清淨定輪,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。世尊,我們現在已經得到開悟,如果佛入滅後,末世衆生未得悟者,一、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?應如何建設道場,安置淨居,來修此圓覺清淨境界,才是合法?二、此圓覺中叁種淨觀——奢摩他、叁摩缽提、禅那,以那種爲首?唯願大悲,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!

  爾時,世尊告圓覺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,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,以大饒益施諸衆生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”時,圓覺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

  爾時,世尊告圓覺菩薩言:“很好!很好!善男子,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,以大饒益施諸衆生。”

  善男子,一切衆生,若佛住世,若佛滅後,若法末時,有諸衆生具大乘性,信佛秘密大圓覺心,欲修行者,若在伽藍,安處徒衆,有緣事故,隨分思察,如我已說。

  “秘密大圓覺心”即是一切法都是圓覺遍滿的微妙法界心,“大”來表示此法最殊勝。佛不輕易爲衆生開示此大圓覺心法門,所以稱爲秘密。“欲修行者”,即發心的大乘根性、相信佛的秘密大圓覺心,要修行此法門的人。

  或佛住世,或佛入滅後,或末法時期,一切大乘根性的衆生,信佛的秘密大圓覺心而欲修此法門者。若在和合僧衆同住的伽藍——即今的寺廟叢林,因爲有徒弟、信衆等,有很多雜務要處理,不能專心修習,當時就隨各人本分,在做事情的時候,小心地思惟觀察我(佛)已闡明的佛法。

  若複無有它事因緣,即建道場,當立期限:若立長期百二十日,中期百日,下期八十日,安置淨居。

  以下正示怎樣安居,修圓覺行。如果沒有其他的雜事因緣,設法安排修行的場所,當立專修期限:長期一百二十天,中期一百天,下期八十天,安排清淨的住所。

  若佛現在,當正思惟。若佛滅後,施設形像,心存目想,生正憶念,還同如來常住之日。懸諸幡花,經叁七日,稽首十方諸佛名字,求哀忏悔。遇善境界,得心輕安,過叁七日,一向攝念。

  如果佛住世,當一心想佛。如果佛滅後,即應安置佛像, “心存目想,生正憶念,還同如來常住之日”,以所安置的佛像來憶念佛的功德及相好,有如佛還住世的情形。

  “懸諸幡花”,懸幡懸花作供養,布置莊嚴道場。“經叁七日,稽首十方諸佛名字,求哀忏悔”,初修的人,恐怕持戒的基礎未鞏固,心未清淨,不能馬上修定、慧,所以開始進入道場的二十一天,禮佛忏悔,即是一心禮佛、拜佛,專心念佛的名號,求佛哀憫加被我此忏悔之心。“遇善境界,得心輕安”,遇到好的境界,比方說見到佛,或聞到香味,或者身心輕安等。“過叁七日,一向攝念”,經過此二十一日忏悔以後,就一直保持正念。

  若經夏首,叁月安居,當爲清淨菩薩止住,心離聲聞,不假徒衆。

  在印度出家人的“安居”分爲雨安居和夏安居。雨安居是從七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,現在南傳佛教的出家衆是以此時期爲其安居期;夏安居是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,佛教傳到中國,出家衆是以此時期爲其安居期。由于出家衆居無定所,尋求居士供養不易,佛製出家衆每年安居叁個月,集合安居不出外,精進辦道,而在家信衆則從事供養。叁個月滿,大衆出而聚會,各人有過,自行發露,也應接受僧衆指出自己之過,重在忏悔,不可包藏。

  “若經夏首,叁月安居”,此修習圓覺法門的修行人,在結夏安居的夏首——開始結夏的十五天內,參加結夏安居,夏首過後就不可以參加了。“當爲清淨菩薩止住,心離聲聞,不假徒衆”,在安居期間,要以清淨菩薩的方式來約束自己,心要離聲聞法,不要再依靠徒衆。

  在《決定毗尼經》中說,持聲聞戒,是破菩薩戒;持菩薩戒,是破聲聞戒。圓覺法門的修行人要修清淨的菩薩戒,不以自己的解脫爲重,要以利益衆生爲重,所以心要遠離聲聞戒,因爲菩薩戒與聲聞戒中有某幾條戒是不可同存的。比方說,聲聞戒中不可以持錢,一分錢都不可以收;在菩薩戒中,菩薩可以擁有很多錢財,以布施給衆生。

  至安居日,即于佛前作如是言:“我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——某甲,踞菩薩乘,修寂滅行,同入清淨實相住持,以大圓覺爲我伽藍,身心安居平等性智,涅槃自性無系屬故。今我敬請,不依聲聞,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,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,不系徒衆。”

  佛製出家衆在安居的時候,要做安居的羯磨,修圓覺法門的菩薩到安居日也應對佛陳詞:“我比丘——男出家衆,比丘尼——女出家衆,優婆塞——男居士,優婆夷——女居士,某甲(自稱法名),即是若已出家,男衆則應稱比丘某甲,女衆則應稱比丘尼某甲,在家男居士則應稱優婆塞某甲,在家女居士則應稱優婆夷某甲。此是菩提心清淨的安居,不同小乘,所以允許在家二衆參與。“踞菩薩乘,修寂滅行”,我今依大乘菩薩之法,來修解脫寂滅行,“同入清淨實相住持”,同佛一樣,證入清淨實相,“以大圓覺爲我伽藍”,以佛的大圓覺妙心,當成修行的道場,“身心安居平等性智”,身心安居在沒有分別、無差別的平等性智之中。“涅槃自性無系屬故”,因爲心系屬大圓覺妙心,不再系屬小乘人所系屬的涅槃。“今我敬請”,今我很尊敬地向佛請示,“不依聲聞,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,不系徒衆”,爲了要修菩薩無上妙覺的大因緣,不依靠聲聞的安居方式,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,所以我不讓徒弟和信衆跟隨。

  善男子,此名菩薩示現安居,過叁期日,隨往無礙。

  佛製比丘每年安居叁個月,出家衆在安居期間,不可以到處去,如果有非常緊急的事情,要向僧團提出申請,僧團允許才可外出。如果自立安居一百二十天,期限未滿,即使只提前一天離開,也是破了安居,如此修道就會有障礙。

  此是菩薩示現安居,只以前面所安立的長期一百二十天,中期一百天,下期八十天——叁期中自立的期限爲准,過此期限,就可以隨意他往,哪裏都可以去。

  善男子,若彼末世修行衆生,求菩薩道入叁期者,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

  如果彼末世修行衆生,求菩薩道要修安居期的人,“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”,修圓覺法門的菩薩道修行者,不關圓覺法門的種種事情、修法,都不可以執取,只能根據原本的修法來修。即是安居期間只專修所要修的法門,不可以涉及其他的法門。譬如當你一心修圓覺的禅那法門,忽然動念想念佛號,或者見到佛菩薩,這些不關禅那法門及非禅那應有的境界,都不應執取。

  善男子,若諸衆生修奢摩他,先取至靜,不起思念,靜極便覺;如是初靜,從于一身至一世界,覺亦如是。善男子,若覺遍滿一世界者,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,皆悉能知;百千世界,亦複如是。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

  此明修止。如果諸衆生修奢摩他,“先取至靜”,先靜下來入定。聲聞人入定是心遠離六根中的各種境界,只取其中一根的境界把心安住修法上,一心一意集中精神來入定;在圓覺法門中修奢摩他的菩薩,先決的條件是必須知道:一切法本來就在圓覺之中,要以此爲出發點來修奢摩他。“不起思念,靜極便覺”,不起思維妄念,入定很深很清淨的時候,知覺心自然擴大,對境界的覺察慢慢就擴大;“如是初靜,從于一身至一世界,覺亦如是”,能知覺的作用就從一個身體慢慢擴大到一個世界,覺亦如是。即是心進入極靜的時候,覺得整個身體靜下來(比如呼吸停了),接著覺得整個世間也靜下來,最後覺得知覺心遍滿整個甯靜世間。

  當此菩薩的覺知心能夠遍滿整個世界,進一步在這個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個念頭,他都能夠知道。如果此菩薩能夠覺知心擴大到百千個世界,在百千個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個念頭,他也能夠知道。“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”,當此菩薩修圓覺法門中的奢摩他,除此圓覺法門的奢摩他境界之外,一切境界都不可以執取。

  善男子,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,先當憶想十方如來,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,漸次修行勤苦叁昧,廣發大願,自熏成種。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

  此明修觀。這好像密宗觀想本尊、十方佛,或顯教的《普賢行願品》以憶想十方如來,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以此訓練念力,從念力中得到心清淨,得到定力。

  如果諸衆生修圓覺法門中的叁摩缽提,先當憶想十方如來,十方世界一切菩薩“依種種門”,依種種方便法門、利生事業,他都去觀修。“漸次修行勤苦叁昧”,漸次修行,生起叁摩地(定),“廣發大願”,並須廣發大願,“自熏成種”,自己熏習自心,通過心念的憶想,久久熏習,方能自熏成種。“種”是指種性,佛法中說,衆生因累劫修行而成就各種種性,如:凡夫種性、聲聞種性、菩薩種性。聲聞又分爲: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阿羅漢果;菩薩又分爲:初地、二地、叁地……乃至十地;此處是自熏成菩薩種性。“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”,當此菩薩修圓覺的叁摩缽提法門,除圓覺的叁摩缽提境界之外,一切境界都不可以執取。

  善男子,若諸衆生修于禅那,先取數門,心中了知生、住、滅念分劑頭數。如是周遍四威儀中,分別念數,無不了知,漸次增進,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,猶如目睹所受用物。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

  此明修禅…

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