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五章 彌勒菩薩

  第五章

  彌勒菩薩

 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“大悲世尊,廣爲菩薩開秘密藏,令諸大衆深悟輪回,分別邪正;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,于大涅槃生決定信,無複重隨輪轉境界,起循環見。

 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“大悲世尊,廣爲菩薩開秘密藏”,爲什麼說是秘密藏呢?因爲衆生本具圓覺,本來成佛;而此佛的本性即覆在輪回生死無明熾燃之衆生心中,此非凡情可知,亦非淺識能測,所以叫做秘密。此秘密藏不對衆生說,只對菩薩說,而且對大菩薩廣說,所以此經和《法華經》一樣,不可以對初學者說,也不可以對聲聞人說,說了會引起邪見以及毀謗。

  本經中所闡述的佛法義理不是一般衆生所能接受的,如經中說:“……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,得決定信,永斷疑悔。”衆生要對圓覺法門生起信心是很難很難的,所以這個法門不可輕易傳授予人。有如你對人說:因爲覺性遍十方,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撐著雨傘的行爲,這也影響你。他人可能說:哪裏有這種事?可是生物學家說,某某地方有沒有蝴蝶在傳播花粉,這會影響整個地球的氣候呢!事實上,一切因緣都在覺中,互相覺知地影響廣大且深遠,但是太多人不信,所以《圓覺經》是一個秘密藏。

  “令諸大衆深悟輪回,分別邪正”,使衆生更深刻了解到底輪回是怎麼一回事,分別邪正;“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”,佛開示這些秘密藏就有如布施眼睛給予衆生,令衆生看清楚佛道,再也沒有畏懼。“于大涅槃生決定信”,阿羅漢的涅槃,稱爲小涅槃,即是只證悟到個人的身心解脫;佛的涅槃,稱爲大涅槃,即是佛覺悟到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皆是解脫。從解脫來看,衆生還未解脫,阿羅漢只是斷除煩惱障的解脫,菩薩是斷煩惱障及伏所知障的不可思議境界的解脫,而佛的覺悟是煩惱障與所知障都斷除的一切圓滿解脫,所以說佛的覺悟最圓滿,我們對于大涅槃要生決定信。“無複重隨輪轉境界,起循環見”,有了信心以後,就不再重複隨輪回境界,生起輪回的循環見。

  世尊,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欲遊如來大寂滅海,雲何當斷輪回根本?于諸輪回有幾種性?修佛菩提幾等差別?回入塵勞,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?唯願不舍救世大悲,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慧目肅清,照耀心鏡,圓悟如來無上知見。”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

  此是彌勒菩薩代衆生所問的幾個問題。世尊,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如果要覺悟到如來的大寂滅海,

  一、“雲何當斷輪回根本”?要怎樣的斷輪回根本?

  二、“于諸輪回有幾種性”?輪回到底有幾種?

  叁、“修佛菩提幾等差別”?修佛道覺悟有幾等差別?

  四、“回入塵勞,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”?如果一個人覺悟了,再進入這個世間,應當設施幾種方便法門,才能度化種種不同根性的衆生?“回入塵勞”,即是再進入這個世間。

  希望佛不要舍棄救世的大悲心,爲諸菩薩以及末世衆生修圓覺者,能夠因爲佛的教法,使到智慧之眼更加清淨,把心看得更清楚,覺悟佛最無上的知見。

  爾時,世尊告彌勒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,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,令諸菩薩潔清慧目,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,心悟實相,具無生忍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”時,彌勒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

  爾時,世尊告彌勒菩薩言:“很好!很好!善男子,你能夠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法,令諸菩薩智慧之眼更加清淨,“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,心悟實相,具無生忍”。世間的實相是萬法無相,本來不生不滅,無生忍是對諸法無生的道理能夠認可。

  善男子,一切衆生從無始際,由有種種恩愛貪欲,故有輪回。若諸世界一切種性,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。

  此節正答第一個問題:雲何當斷輪回根本?

  一切衆生從沒有所謂開始的久遠過去,因爲有種種情感的恩愛以及對境界的貪欲,故有輪回。在無盡的世界,一切不同種性的衆生,不論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皆因淫欲而有性命。意思是說,衆生因爲有情愛與淫欲的心才投胎出世。

  根據佛法說,世間可分爲器世間和有情世間。器世間是物質的世間,即是衆生居住的世界,其産生是:剛開始形成的時候,先有風輪,然後有水輪,接下來有金輪,最後出現大地。經典還說,金輪在水輪上,水輪在風輪上;地球正是如此,風輪是地心核爆,水輪是岩漿,金輪是地殼。雖然大地出現,但是還沒有衆生,即是還沒有有情世間。這個有情世間的衆生是某些天的衆生墮落到人間,那時候沒有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的衆生。即是當器世間剛圓滿形成時,沒有地獄的衆生,後來人心越來越險惡,人就墮落做畜生,接著有人墮落做餓鬼,最後就有地獄的衆生。出現了第一個地獄的衆生後,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的有情世間才圓滿,此世間的形成才算完成,接著隨有緣的衆生的共業繼續變化。

  由于地球是重複地隨衆生的業力而成、住、壞、空變化,所以地球是無始的,衆生也是無始的。

  當知輪回,愛爲根本。由有諸欲,助發愛性,是故能令生死相續。

  當知輪回,貪愛爲其根本,其中貪愛有我愛和境界愛。由于我愛而希望我繼續存在,由于境界愛而對境界有種種欲樂的希求。諸欲就是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,起欲樂的希求心,因此而助發貪愛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樂受,乃至禅定之樂受的貪求,是故能令生死相續。

  欲因愛生,命因欲有,衆生愛命,還依欲本。愛欲爲因,愛命爲果。

  因爲貪愛而希求欲樂,因爲對欲樂的希求而追求生命。可見衆生貪愛己命,其根本是欲樂的希求。所以說:衆生貪愛欲樂境界爲因,希望生命繼續存在爲果。

  由于欲境,起諸違順。境背愛心而生憎嫉,造種種業,是故複生地獄、餓鬼。

  此節正答第二個問題:于諸輪回有幾種性?佛進一步解釋衆生輪回的種性差別:

  一、惡種性:由于欲樂境界和貪愛心,起一切違、順。如果境界不符合你所貪愛的,就生起憎恨嫉妒,而做種種惱害衆生的惡業,所以墮落地獄、餓鬼道中。

  知欲可厭,愛厭業道,舍惡樂善,複現天、人。

  二、善種性:當衆生在餓鬼及地獄受到苦報,知道因爲淫欲與貪愛的業道而招致如此的果報,于是厭惡淫欲與貪愛的業道,生起舍棄惡行,樂于行善的心,便又出現欲界天、人的善果報。“業道”是行爲造作。

 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,棄愛樂舍,還滋愛本,便現有爲增上善果。

  叁、不動性:當衆生在欲界天、人,又知道種種貪愛令心不自在,厭惡貪愛的緣故,就不追求欲界的快樂,希望不苦不樂的平靜境界,但是還是很愛自己,這些人就得到增上善果——色界天的果報。佛法將世間分爲上下來說,欲界六重天的衆生有淫欲,在享受快樂;色界、無色界的衆生沒有淫欲,都在定中,這些色界、無色界的果報稱爲增上善果。在修道的過程中,修行人施予衆生很多利益,做種種善事,將來會在欲界中享受其所得到的快樂果報。如果修行時不做惡業也不必修善業,只修定力,死後依定的業習就朝向色界、無色界化身出世。就是說,一個衆生生色界、無色界不是樂善好施給予他人而得的果報。如果一個人給予衆生利益,將享受到他人給予的快樂,這類的快樂是欲界中的。在色界、無色界的衆生是自己享受內心的快樂,不是從別人那邊得來的。因此,色界、無色界的衆生都是自己獨立的個別境界,與其他的衆生不相往來,所以說是不動種性。

  皆輪回故,不成聖道。是故衆生欲脫生死,免諸輪回,先斷貪欲及除渴愛。

  “皆輪回故,不成聖道”,以上叁種種性都是有貪愛心的行爲,不能解脫生死,不能成就聖道。所以衆生要了脫生死,免除種種輪回,先要斷除貪欲以及渴愛。“渴愛”,比喻愛心如饑如渴。以上是輪回中的凡夫種性,即惡種性、善種性、不動性,以下是能成聖道的種性,即菩薩種性及非輪回種性。

  善男子,菩薩變化示現世間,非愛爲本,但以慈悲令彼舍愛,假諸貪欲而入生死。

  四、菩薩種性:菩薩修行到一定程度,就能以心變化示現入世間,並不是和衆生一樣,由迷惑、貪愛而來,“但以慈悲令彼舍愛”,但以慈悲心令衆生舍離貪愛,“假諸貪欲而入生死”,假借貪欲的行爲因果而進入世間。此即是菩薩要進入世間也要配合因果,隨順衆生出世的方式,不可以不依因果亂來亂去。

 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,永斷輪回,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于清淨心便得開悟。

  五、非輪回種性:如果諸末世一切衆生能夠舍棄種種欲望,以及斷除憎恨心、恩愛心,永遠斷除輪回,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于清淨心便得開悟。非輪回種性不再輪回,就是指佛以及阿羅漢。

  善男子,一切衆生由本貪欲,發揮無明,顯出五性差別不等,依二種障而現深淺。雲何二障?一者,理障,礙正知見;二者,事障,續諸生死。

  此節正答第叁個問題:修佛菩提幾等差別?

  一切衆生由于過去貪欲的差別,在無明心的推動下,顯出五種不同的差別。修行人有五種差別,又依二種障礙的深淺而有差別。什麼叫做二障?

  一者,理障:礙正知見,即所知障在,本經特稱爲理障,理障是因爲不正知、不見如來藏,不知心遍十方法界,被所知的境界障礙而不知、不見圓覺妙心,于所知境界無知、不自在,所以叫做所知障。比方說,因爲人的感覺器官所知境界有限,有限的所知境界使我無法知道他方世界的情形、我的過去未來。即所知的境界障礙我,使到我對所知的境界以外無知無見。有些人把所知障誤解成:聽聞佛法太多而形成障礙,這是錯誤的,所知障不是知道更多而障礙。爲什麼呢?因爲是先斷煩惱障才斷所知障,不是先…

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五章 彌勒菩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