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

  第五章

  弥勒菩萨

 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而白佛言:“大悲世尊,广为菩萨开秘密藏,令诸大众深悟轮回,分别邪正;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,于大涅槃生决定信,无复重随轮转境界,起循环见。

 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而白佛言:“大悲世尊,广为菩萨开秘密藏”,为什么说是秘密藏呢?因为众生本具圆觉,本来成佛;而此佛的本性即覆在轮回生死无明炽燃之众生心中,此非凡情可知,亦非浅识能测,所以叫做秘密。此秘密藏不对众生说,只对菩萨说,而且对大菩萨广说,所以此经和《法华经》一样,不可以对初学者说,也不可以对声闻人说,说了会引起邪见以及毁谤。

  本经中所阐述的佛法义理不是一般众生所能接受的,如经中说:“……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,得决定信,永断疑悔。”众生要对圆觉法门生起信心是很难很难的,所以这个法门不可轻易传授予人。有如你对人说:因为觉性遍十方,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撑着雨伞的行为,这也影响你。他人可能说:哪里有这种事?可是生物学家说,某某地方有没有蝴蝶在传播花粉,这会影响整个地球的气候呢!事实上,一切因缘都在觉中,互相觉知地影响广大且深远,但是太多人不信,所以《圆觉经》是一个秘密藏。

  “令诸大众深悟轮回,分别邪正”,使众生更深刻了解到底轮回是怎么一回事,分别邪正;“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”,佛开示这些秘密藏就有如布施眼睛给予众生,令众生看清楚佛道,再也没有畏惧。“于大涅槃生决定信”,阿罗汉的涅槃,称为小涅槃,即是只证悟到个人的身心解脱;佛的涅槃,称为大涅槃,即是佛觉悟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皆是解脱。从解脱来看,众生还未解脱,阿罗汉只是断除烦恼障的解脱,菩萨是断烦恼障及伏所知障的不可思议境界的解脱,而佛的觉悟是烦恼障与所知障都断除的一切圆满解脱,所以说佛的觉悟最圆满,我们对于大涅槃要生决定信。“无复重随轮转境界,起循环见”,有了信心以后,就不再重复随轮回境界,生起轮回的循环见。

  世尊,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,欲游如来大寂灭海,云何当断轮回根本?于诸轮回有几种性?修佛菩提几等差别?回入尘劳,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?唯愿不舍救世大悲,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,慧目肃清,照耀心镜,圆悟如来无上知见。”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

  此是弥勒菩萨代众生所问的几个问题。世尊,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,如果要觉悟到如来的大寂灭海,

  一、“云何当断轮回根本”?要怎样的断轮回根本?

  二、“于诸轮回有几种性”?轮回到底有几种?

  三、“修佛菩提几等差别”?修佛道觉悟有几等差别?

  四、“回入尘劳,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”?如果一个人觉悟了,再进入这个世间,应当设施几种方便法门,才能度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?“回入尘劳”,即是再进入这个世间。

  希望佛不要舍弃救世的大悲心,为诸菩萨以及末世众生修圆觉者,能够因为佛的教法,使到智慧之眼更加清净,把心看得更清楚,觉悟佛最无上的知见。

  尔时,世尊告弥勒菩萨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,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,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,令诸菩萨洁清慧目,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,心悟实相,具无生忍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”时,弥勒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

  尔时,世尊告弥勒菩萨言:“很好!很好!善男子,你能够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,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法,令诸菩萨智慧之眼更加清净,“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,心悟实相,具无生忍”。世间的实相是万法无相,本来不生不灭,无生忍是对诸法无生的道理能够认可。

  善男子,一切众生从无始际,由有种种恩爱贪欲,故有轮回。若诸世界一切种性,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。

  此节正答第一个问题:云何当断轮回根本?

  一切众生从没有所谓开始的久远过去,因为有种种情感的恩爱以及对境界的贪欲,故有轮回。在无尽的世界,一切不同种性的众生,不论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皆因淫欲而有性命。意思是说,众生因为有情爱与淫欲的心才投胎出世。

  根据佛法说,世间可分为器世间和有情世间。器世间是物质的世间,即是众生居住的世界,其产生是:刚开始形成的时候,先有风轮,然后有水轮,接下来有金轮,最后出现大地。经典还说,金轮在水轮上,水轮在风轮上;地球正是如此,风轮是地心核爆,水轮是岩浆,金轮是地壳。虽然大地出现,但是还没有众生,即是还没有有情世间。这个有情世间的众生是某些天的众生堕落到人间,那时候没有畜生、饿鬼、地狱的众生。即是当器世间刚圆满形成时,没有地狱的众生,后来人心越来越险恶,人就堕落做畜生,接着有人堕落做饿鬼,最后就有地狱的众生。出现了第一个地狱的众生后,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世间才圆满,此世间的形成才算完成,接着随有缘的众生的共业继续变化。

  由于地球是重复地随众生的业力而成、住、坏、空变化,所以地球是无始的,众生也是无始的。

  当知轮回,爱为根本。由有诸欲,助发爱性,是故能令生死相续。

  当知轮回,贪爱为其根本,其中贪爱有我爱和境界爱。由于我爱而希望我继续存在,由于境界爱而对境界有种种欲乐的希求。诸欲就是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尘,起欲乐的希求心,因此而助发贪爱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乐受,乃至禅定之乐受的贪求,是故能令生死相续。

  欲因爱生,命因欲有,众生爱命,还依欲本。爱欲为因,爱命为果。

  因为贪爱而希求欲乐,因为对欲乐的希求而追求生命。可见众生贪爱己命,其根本是欲乐的希求。所以说:众生贪爱欲乐境界为因,希望生命继续存在为果。

  由于欲境,起诸违顺。境背爱心而生憎嫉,造种种业,是故复生地狱、饿鬼。

  此节正答第二个问题:于诸轮回有几种性?佛进一步解释众生轮回的种性差别:

  一、恶种性:由于欲乐境界和贪爱心,起一切违、顺。如果境界不符合你所贪爱的,就生起憎恨嫉妒,而做种种恼害众生的恶业,所以堕落地狱、饿鬼道中。

  知欲可厌,爱厌业道,舍恶乐善,复现天、人。

  二、善种性:当众生在饿鬼及地狱受到苦报,知道因为淫欲与贪爱的业道而招致如此的果报,于是厌恶淫欲与贪爱的业道,生起舍弃恶行,乐于行善的心,便又出现欲界天、人的善果报。“业道”是行为造作。

 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,弃爱乐舍,还滋爱本,便现有为增上善果。

  三、不动性:当众生在欲界天、人,又知道种种贪爱令心不自在,厌恶贪爱的缘故,就不追求欲界的快乐,希望不苦不乐的平静境界,但是还是很爱自己,这些人就得到增上善果——色界天的果报。佛法将世间分为上下来说,欲界六重天的众生有淫欲,在享受快乐;色界、无色界的众生没有淫欲,都在定中,这些色界、无色界的果报称为增上善果。在修道的过程中,修行人施予众生很多利益,做种种善事,将来会在欲界中享受其所得到的快乐果报。如果修行时不做恶业也不必修善业,只修定力,死后依定的业习就朝向色界、无色界化身出世。就是说,一个众生生色界、无色界不是乐善好施给予他人而得的果报。如果一个人给予众生利益,将享受到他人给予的快乐,这类的快乐是欲界中的。在色界、无色界的众生是自己享受内心的快乐,不是从别人那边得来的。因此,色界、无色界的众生都是自己独立的个别境界,与其他的众生不相往来,所以说是不动种性。

  皆轮回故,不成圣道。是故众生欲脱生死,免诸轮回,先断贪欲及除渴爱。

  “皆轮回故,不成圣道”,以上三种种性都是有贪爱心的行为,不能解脱生死,不能成就圣道。所以众生要了脱生死,免除种种轮回,先要断除贪欲以及渴爱。“渴爱”,比喻爱心如饥如渴。以上是轮回中的凡夫种性,即恶种性、善种性、不动性,以下是能成圣道的种性,即菩萨种性及非轮回种性。

  善男子,菩萨变化示现世间,非爱为本,但以慈悲令彼舍爱,假诸贪欲而入生死。

  四、菩萨种性:菩萨修行到一定程度,就能以心变化示现入世间,并不是和众生一样,由迷惑、贪爱而来,“但以慈悲令彼舍爱”,但以慈悲心令众生舍离贪爱,“假诸贪欲而入生死”,假借贪欲的行为因果而进入世间。此即是菩萨要进入世间也要配合因果,随顺众生出世的方式,不可以不依因果乱来乱去。

 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,永断轮回,勤求如来圆觉境界,于清净心便得开悟。

  五、非轮回种性:如果诸末世一切众生能够舍弃种种欲望,以及断除憎恨心、恩爱心,永远断除轮回,勤求如来圆觉境界,于清净心便得开悟。非轮回种性不再轮回,就是指佛以及阿罗汉。

  善男子,一切众生由本贪欲,发挥无明,显出五性差别不等,依二种障而现深浅。云何二障?一者,理障,碍正知见;二者,事障,续诸生死。

  此节正答第三个问题:修佛菩提几等差别?

  一切众生由于过去贪欲的差别,在无明心的推动下,显出五种不同的差别。修行人有五种差别,又依二种障碍的深浅而有差别。什么叫做二障?

  一者,理障:碍正知见,即所知障在,本经特称为理障,理障是因为不正知、不见如来藏,不知心遍十方法界,被所知的境界障碍而不知、不见圆觉妙心,于所知境界无知、不自在,所以叫做所知障。比方说,因为人的感觉器官所知境界有限,有限的所知境界使我无法知道他方世界的情形、我的过去未来。即所知的境界障碍我,使到我对所知的境界以外无知无见。有些人把所知障误解成:听闻佛法太多而形成障碍,这是错误的,所知障不是知道更多而障碍。为什么呢?因为是先断烦恼障才断所知障,不是先…

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