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断所知障然后才断烦恼障。已经断除烦恼障的阿罗汉还有很多事情不知道——所知障。比如:修行人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有一个我在迷惑,所以他要去解脱证悟阿罗汉果。因此说阿罗汉因对圆觉不正见,而不圆满佛果。对所知境界无知而障碍成为智慧圆满的佛,所以所知障叫做理障。

  二者,事障:续诸生死,也叫做烦恼障。根据佛法说,有很多因缘障碍我们修行,其中一个是烦恼障,可分为见思惑二种:一、见惑:对因果轮回生的见解思想错误。比如:认为这世间有我,是见惑里的我见;执著所听闻的佛法最为正确,这样的见惑称为见取见;对所听闻佛法误解,是见惑里的邪见。二、思惑:贪、嗔、痴心迷惑境界为实有而去反应执著,是心理行为上的迷惑,贪、嗔、痴的造作心称为思,所以叫做思惑。比如:爱子女是思惑里的贪,厌恶老鼠是思惑里的嗔,对深奥的佛法无法理解是思惑里的痴。见惑和思惑都是烦恼心的造作。因烦恼的障碍,使生老病死持续不断,烦恼心造作事业而障碍解脱,所以烦恼障叫做事障。

  云何五性?善男子,若此二障未得断灭,名未成佛。

  云何五性?有哪五种修佛菩提的人?

  此五性先由凡夫说起。凡夫性虽有本具圆觉,但不知断障,又未能断障,事障和理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的凡夫。如前面的经文说,修行人五性差别,依二种障而现深浅,凡夫既不修行又未断二障,所以不是修行人五性中之一性。

 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,先除事障,未断理障;但能悟入声闻、缘觉,未能显住菩萨境界。

  此明修道者的五性中之二性:一、声闻性,二、缘觉性;通称为二乘性。声闻是依佛的教法而得度的阿罗汉弟子;缘觉是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,自己觉悟的圣者。“若诸众生永舍贪欲,先除事障,未断理障”,如果有些众生已经舍弃了贪欲,先除事障,但是理障还没有解决,即断除了烦恼,但是对圆觉的智慧还无知,即还有所知障;“但能悟入声闻、缘觉,未能显住菩萨境界”,声闻与缘觉除掉烦恼障,未断所知障。缘觉能够自己觉悟,阿罗汉必须受教而觉悟,可见声闻的智慧不如缘觉,所以缘觉也被称为辟支佛。由于声闻与缘觉修行时直接处理烦恼障,以达到解脱的目的;不处理所知障故,因此未能显住菩萨境界。

  善男子,若诸末世一切众生,欲泛如来大圆觉海,先当发愿,勤断二障。二障已伏,即能悟入菩萨境界。若事、理障已永断灭,即入如来微妙圆觉,满足菩提及大涅槃。

  此明五性之三,菩萨性。若诸末世一切众生,“欲泛如来大圆觉海”,即欲游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如来大圆觉,先当发愿,勤修断除二障。“二障已伏”中的“伏”就是降伏但未断除。有些菩萨的烦恼障已经清理到七七八八,才清理所知障,有些菩萨还有很多烦恼障,就先清理所知障。此处听法的菩萨已降伏二障,然而“二障已伏,即能悟入菩萨境界”,有很多菩萨在世间来来去去,虽然以各种神通变化一身或多身跟众生在一起,可是他有他的神通境界、变化还是有界限;佛的觉悟,是没有界限的。菩萨有其活动的范围——他所变现的身心国土。以佛法来说,一个初地菩萨能够以一百个分身出现在一百个地方,这就是他的境界,也是他的活动界限,即所知障的界限。就算菩萨能够以几千个分身出现在不同的地方,还是不如佛无所知障的境界。

  “若事、理障已永断灭,即入如来微妙圆觉,满足菩提及大涅槃”,如果事障、理障已经永远断灭,即悟入佛的微妙圆觉,真正地圆满菩提,知道一切本来就在大涅槃中。

  善男子,一切众生皆证圆觉,逢善知识,依彼所作因地法行,尔时修习,便有顿渐。

  一切众生都能够证悟圆觉,都在圆觉中,“逢善知识,依彼所作因地法行”,遇到善知识时,依据他过去所修的法门而修习,譬如遇声闻乘的善知识,则修四谛;遇缘觉人,则修十二因缘;遇菩萨乘人,则修六度。教之顿、渐,乘之大、小,悉依所逢善知识而不定,所以修行就有快慢差别。

 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,根无大小,皆成佛果。

  此明五性之四,不定性。“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,根无大小,皆成佛果”,如果遇到佛教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,即依佛的境界来修起,不会因为根性有异,皆可成佛果。就是说,依佛的境界来修比较圆满,修行所得的成果比较快。有些修行者是以菩萨的境界来修,其间就有顿、渐的差别。有些就直接依佛的圆觉境界来修起,直接证悟佛的圆觉,就有如中国禅宗祖师所说的:当下觉悟即心即佛。不用千方百计去修行,或慢慢修菩萨道,只要觉悟:我就是佛。

  若诸众生,虽求善友,遇邪见者,未得正悟,是则名为外道种性;邪师过谬,非众生咎,是名众生五性差别。

  此明五性之五,外道种性。如果有些众生要修行,虽然找善知识,但是却遇到邪见的人,导致不能正确的悟入宇宙人生的实相,这样就叫做外道种性;这是邪师造成的过失错谬,不是求道者的过错。

  “是名众生五性差别”,总结五性。修行人有这五种。五性之差别,是依断事障、理障深浅的缘故。又依未断事、理二障的缘故,所以凡夫不在五性之中。单指修习佛菩提的人,遇到何等因缘而成差别;大小正邪之分,这关系在乎师友之缘。

  善男子,菩萨唯以大悲方便,入诸世间,开发未悟,乃至示现种种形相,逆顺境界,与其同事,化令成佛,皆依无始清净愿力。

  此节正答第四个问题:回入尘劳,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?

  菩萨以大悲心,入诸世间。即是菩萨悲悯这世间的众生,才入世间。入世的目的是为开发未悟,就以神通示现种种的形相,如观音菩萨现三十二身入诸国土之类。种种相,或现慈悲,或现威严之类,乃至示现佛身、魔王身。“逆顺境界”,这要看众生根性而定,应折服者则折服之,应摄受者则摄受之。对于刚强难调的众生,则折服之;对于善性柔顺的众生,则摄受之,这就叫做逆顺境界。“与其同事,化令成佛”,与众生做同类的事,则亲近容易度化,最后引导众生成佛。“皆依无始清净愿力”,这都是依照无始以来清净的愿力,回入尘劳的菩萨必定知道心本圆觉,不再执取世间而再入世间时,皆是过去愿力所推动,此时是示现而入世,并非迷惑而入世。

  示现是大乘佛法对佛身的说法。在小乘教法里,菩萨成佛前是凡夫,菩萨从兜率天下降人间是凡夫,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时并非是佛。但是在大乘经典皆说:佛早已成佛,来人间是应化示现,佛不是来人间成佛,来人间也不是轮回而来。因为佛从天上下来人间,是天人欢送他来入胎,天人欢庆太子出世。依大乘经典说,太子一出世便走七步说自己是佛;依小乘经典说,太子一出世便走七步说自己是最后一生(依小乘教理,自知是最后一生者,至少是证阿罗汉果的圣者)其实当时太子是无师自知自称为佛。人间虽无人知,但这一切在天人看来,只不过是它们的老师——人天师,在示现从兜率天到人间应化引导人修佛道。大乘经典甚至说,佛不但入胎前为天人讲法,在母胎里也为天人讲法,这是为天人示现;佛在人间则示现入胎、出胎、出家、成道、转*轮及涅槃。不同境界的众生看到佛示现不同的利生事业,所以佛不只是人间八十岁的一生而已。

 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,于大圆觉起增上心,当发菩萨清净大愿!应作是言:“愿我今者住佛圆觉,求善知识,莫值外道及与二乘。依愿修行,渐断诸障,障尽愿满,便登解脱清净法殿,证大圆觉妙庄严域。”

  如果诸末世一切众生,对于佛所讲的大圆觉,生起努力去修证的增上心,当发菩萨清净大愿!应作是言:愿我从今住在能成佛的圆觉法门之中,寻求善知识,不要遇到邪知邪见的外道以及声闻、缘觉二乘。若遇到外道则修不好;若遇二乘,修得少涅槃分,便自以为足,不再继续努力修行。

  “依愿修行,渐断诸障,障尽愿满”,依照愿力修行,渐渐断除种种障碍,事、理二障都灭尽,诸愿圆满,“便登解脱清净法殿,证大圆觉妙庄严域”,便证悟到解脱清净的法——大圆觉,“妙庄严域”,一切非常微妙的圆觉心。

  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

  弥勒汝当知, 一切诸众生,

  不得大解脱, 皆由贪欲故,

  堕落于生死! 若能断憎爱,

  及与贪嗔痴, 不因差别性,

  皆得成佛道。 二障永消灭,

  求师得正悟, 随顺菩提愿,

  依止大涅槃。 十方诸菩萨,

  皆以大悲愿, 示现入生死。

  现在修行者, 及末世众生,

  勤断诸爱见, 便归大圆觉。

  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,一切诸众生,不得大解脱,皆由贪欲故,堕落于生死!“若能断憎爱,及与贪嗔痴,不因差别性,皆得成佛道”,虽然众生有种种差别性,但是只要断除憎爱以及贪嗔痴,不管什么差别性,都能够成佛道。

  二障永消灭,求师得正悟,随顺菩提愿,“依止大涅槃”,众生修行要以大涅槃为根本。“十方诸菩萨,皆以大悲愿,示现入生死”,一切菩萨都是以大悲愿,而在这世间示现入生死。现在修行者,及末世众生,“勤断诸爱见,便归大圆觉”,勤奋断除种种贪爱的见解,最后能够觉悟大圆觉。

  本经所阐明的重要教法是:一切法都在觉中。众生与佛都在觉中,但是众生执取狭隘的六根境界为所知,因此都不相信自己是佛。不但如此,即使是你所迷惑的行为也在觉中。而这个“觉”,并不是见闻觉知的觉,甚至你所认为没有思想的物质,都是心的作用,都要有知觉,因为觉遍满法界,才被称为圆觉。

  

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