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每一個法的活動,其影響是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,並非僅限于一時一處一物。某時某處見到某物,是執取六根等的觀察結果,這樣的結果正如下一句經文所說的。

 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,彼圓覺性即同流轉。若免輪回,無有是處。譬如動目,能搖湛水。又如定眼,由回轉火,雲駛月運,舟行岸移,亦複如是。

  “未出輪回而辨圓覺,彼圓覺性即同流轉”,衆生還沒有跳出輪回以外,要在輪回中辨別圓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,于是本來的圓覺性,被辨別成“即同流轉”。前面說一切法本來圓覺,因爲衆生以輪回的心來看,結果就算是圓覺的本性,也被衆生看成是流轉的。“若免輪回,無有是處”,那樣要避免輪回,是不可能的。因爲衆生是以有輪回的心來分別,看要怎樣沒有輪回,這是不可能的。

  “譬如動目,能搖湛水”,譬如眼睛不停旋轉,則看到湛然不動的水會搖晃。“又如定眼,由回轉火”,又比如你定眼看火把旋轉,就看成是一個光圈。“雲駛月運”,你看雲飄動時會覺得月亮在行走。“舟行岸移,亦複如是”,船在行駛,覺得岸在移動。這就是以有輪回的心來看世間的一切,結果都隨輪回心而生滅變化。

  現代科學以時、空、物質的觀念觀察研究,認爲在現有的時空之外,有另一個反時空裏出現相對應的反物質及相反的活動,一個原子在此運動,在反時空裏有一反原子在作相反的運動,其實是業力令原子運動,科學家不知道現有的時空活動是業力的作用,力學原理中,即推動萬物的業力必定是反方向運動的,結果把業力的作用看成是反時空裏出現相對應的相反的活動。在本經中說,“譬如動目,能搖湛水”,即是說,以有輪回生滅的心去分別本來不動的法界,結果是分別心加上新的造作心去影響觀察結果。以時、空、物質之知見觀察時,得到的知識還是以時、空、物質來了解,于是把業對時間的影響說成反物質及反活動了。因此說,輪回心分別的結果“無有是處”,最終被後來者推翻。“彼圓覺性即同流轉”告訴我們,因爲以未出輪回的眼根等觀察“遍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物、互相攝入的萬法”,結果即同流轉成爲“某時、某處、見到某物”。

  善男子,諸旋未息,彼物先住尚不可得,何況輪轉生死垢心,曾未清淨,觀佛圓覺而不旋複!是故汝等,便生叁惑。

  善男子,種種旋轉沒有停止,要那些令人錯覺旋轉的景物先停住不動,尚且不可得,何況輪轉生死的汙垢心,都還沒有清淨,以汙垢心來觀佛圓覺,哪有不旋轉的道理!

  “是故汝等,便生叁惑”,所以你們就生起上述叁種迷惑:一、如果諸衆生本來是佛,爲什麼又有無明?二、這無明是衆生本來有的話,爲什麼如來又複說衆生本來是佛?叁、十方各種各類的衆生本來成佛道,爲什麼說後來起無明?一切如來什麼時候複生一切煩惱呢?

  問題一和二是無明與覺同時存在的矛盾,問題叁是先覺後無明,即是佛後來起煩惱。這就是輪回心而有的問題。

  善男子,譬如幻翳,妄見空花,幻翳若除,不可說言此翳已滅,何時更起一切諸翳。何以故?翳、花二法非相待故。亦如空花滅于空時,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。何以故?空本無花,非起滅故。生死、涅槃同于起、滅,妙覺圓照離于花、翳。

  “翳”是眼角膜的斑點障蔽視覺。“幻翳”是眼睛的毛病産生的錯覺,由錯覺妄見空花。“幻翳若除,不可說言此翳已滅,何時更起一切諸翳”,如果毛病解決了,不可說眼病已經滅除,什麼時候再生起種種眼病。

  “何以故?翳、花二法非相待故”,一些佛教學者把緣起解釋成相待:即根、塵、識都是相關相待的緣起。在本經中說,翳、花二法不是相待的,是幻翳見空花存在。翳本身已是幻,空中實在無花,見空中花是幻上加幻,二者皆是幻,並無幻翳與空花二法相待。所以說,二法相待是迷者的智慧所見,二法非相待是悟者的智慧所見。更進一步說有“妙覺圓照離于花、翳”,意思是妙覺心一向圓照萬法,不曾被幻化的花、翳影響而迷失。

  “亦如空花滅于空時,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”,本來不是實在的空花,你卻看到它滅了,空花本身已不是實在的,當然滅也不是實在的滅,那麼,你不可以說,虛空什麼時候還會生起空花來。意思是說,在迷惑時,你認爲這遍滿法界圓覺妙心有生死輪回,當不再迷惑生死輪回時,你不可以說,圓覺妙心什麼時候還有迷惑。

  “何以故?空本無花,非起滅故”,爲什麼呢?虛空本來沒有花,根本沒有生起空花以及後來空花滅失。意思是說,本來在覺中,當你知道圓覺妙心不曾有迷惑時,絕對不會問還會再度迷惑嗎?

  “生死、涅槃同于起、滅”,生死就是起——輪回的出現,涅槃就是滅——輪回的消失,生死和涅槃如同空花起滅的道理。“妙覺圓照離于花、翳”,原本微妙圓覺的心照遍一切法,它本來就不跟迷惑所見到的花、翳的現象在一起。意思是說,你所看到的空花、眼睛的毛病,都不是實在的事情,你不可以說它們在什麼時候還會再生起來,它們本來都沒有生起來,本來是妙覺圓照。

  善男子,當知虛空非是暫有,亦非暫無,況複如來圓覺隨順,而爲虛空平等本性!

  虛空就是空間,古人認爲空間是空的、是存在的,但是,佛法說空間不曾是空的,也不曾是存在物。在地球上的空間充滿空氣,地球以外的空間叫做太空,現在的天文學家都知道太空充滿各種輻射線,這些輻射線是高能量的粒子,可見太空裏的空間不單純是空間本身,它是無數非眼睛所能看到的高速粒子組成。不論在地球或太空,空間都充滿光線和高能量的粒子,所以說空間不曾是空的。

  一般人都認爲在宇宙裏確實存在著空間,確信虛空是有那麼回事的存在著,就是它是不變、不動、處處均勻沒有差別的。《相對論》卻說空間會隨引力場大小而彎曲變形呢,就是對于物質而言,空間是有不同形狀(引力場)而讓物質介入其中。科學家已經證明空間與時間是互相依存地時時變化,空間是不平坦不均勻的。另外,你家裏房子的空間隨地球轉動而換位子,它無法保留在那裏讓你使用,你卻認爲我家的房子一向來就保留在那個空間。由于所有的星球與空間都在互相遠離,造成天文學家觀察到星球的光譜向紅色移動,從星系的紅位移證明宇宙在膨脹,膨脹的空間不會停留在固定位置,這更證實沒有一個固定均勻不變的空間。天文物理學家已證明宇宙中的黑洞,使時間放慢腳步,使空間變得有不同層次的彈性。所以佛法說虛空不曾是獨立的存在物,它不過是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系的另類描述——心不相應行。佛法說不可思議的菩薩能夠把空間變大變小,也說虛空是假有不實在的,沒有它自己的本質,是依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等因緣産生的錯覺。

  本經說:當知你現前所知的虛空不是暫時有的,也不是暫時無的。此句提示我們輪回與生死也不是暫時的有無,“況複如來圓覺隨順,而爲虛空平等本性”,何況如來圓覺妙心,如果你隨順圓覺妙心而覺悟,你就知道圓覺妙心有如虛空,本來平等,非有非無,沒有差別的性質!

  善男子,如銷金礦,金非銷有,既已成金,不重爲礦。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;如來圓覺,亦複如是。

  譬如你采金礦,金礦非純金,含有泥沙以及其他的礦物,然後把它提煉成金。“銷”是熔化金屬的意思。“金非銷有”,金並非因爲經過溶化金礦,提煉産生的,而是金本來就在金礦裏。礦比喻虛妄煩惱纏縛,金性比喻圓覺。金性本有,非因銷有,即是說衆生本來成佛,只爲虛妄煩惱纏繞,未能圓現。一旦圓滿覺悟,“既已成金,不重爲礦”,當金礦提煉成金之後,它就不再成爲礦了。

  “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”,當金礦熔化而提煉成金塊,不論經曆過多麼長久的時日,那塊金的性質還是不壞,永不爲礦。“不應說言本非成就”,不應該說金本來沒有在;“如來圓覺,亦複如是”,佛亦如此,一切衆生皆如此。

  意思是說,煩惱時把圓覺妙心的顯現看成就是煩惱的衆生,就有如金礦提煉之前只見到礦砂;一旦圓滿覺悟,不應說圓覺妙心是先無後有,有如礦砂提煉成金,不應說金是先無後有;一旦圓滿覺悟,無再成衆生的道理,就有如既已成金,不重爲礦。

  善男子,一切如來妙圓覺心,本無菩提及與涅槃,亦無成佛及不成佛,無妄輪回及非輪回。

  一切如來微妙的圓覺心,沒有所謂“菩提涅槃”,即是沒有覺悟成道,沒有解脫生死的涅槃現象,也沒有成佛以及不成佛。沒有虛妄的輪回,也沒有不輪回——真實的涅槃。意思是說,我們認爲有衆生,有生死,所以我們才認爲有所謂覺悟與涅槃。那麼,也因爲我們認爲有衆生,才認爲有成佛不成佛這件事。如果你覺悟本妙圓覺心,猶如金礦提煉成純金那樣,並非從無金變有金,就知道佛不是從非佛變成是佛,沒有虛妄的輪回及不虛妄的非輪回。那麼,你就知道沒有衆生本來成佛、本來不是佛、後來成佛了、衆生本來有沒有煩惱……這些問題。在做衆生時猶如礦,成佛時好像被提煉出來的金,金不再成爲礦,同樣的,佛不再做爲衆生。

  上幾講我已經說過,我們應該如是了解:圓覺的心本來清淨平等,它的作用遍虛空、遍法界。不但如此,一個人真正覺悟的時候,必定知道六根、六塵、四大都是遍法界。世間任何一個法要與其他法作用,要影響對方,它們不但都要遍滿法界,而且都在覺中——不二的法界心覺遍十方。衆生迷惑以爲每個法局限在某個小小的範圍裏。但是當衆生迷惑時,所見到因緣幻化的萬法,本來就是覺性所幻化,是覺性令萬法互相影響,是覺性帶動因緣變化,是覺性幻化出有執取的分別心,是覺性幻化出因緣聚散的作用。而我們就在覺性的幻化中認爲有衆生。其實只不過是無量無數不可分割的心在變化作用;在此變化作用中,沒有所謂某一個是凡夫,某一個不是。然而在變化作用中,有一些心念就執著:這些叫做我,這些叫做凡夫。

  比方說,有…

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