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每一个法的活动,其影响是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物,并非仅限于一时一处一物。某时某处见到某物,是执取六根等的观察结果,这样的结果正如下一句经文所说的。

 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,彼圆觉性即同流转。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。譬如动目,能摇湛水。又如定眼,由回转火,云驶月运,舟行岸移,亦复如是。

  “未出轮回而辨圆觉,彼圆觉性即同流转”,众生还没有跳出轮回以外,要在轮回中辨别圆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,于是本来的圆觉性,被辨别成“即同流转”。前面说一切法本来圆觉,因为众生以轮回的心来看,结果就算是圆觉的本性,也被众生看成是流转的。“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”,那样要避免轮回,是不可能的。因为众生是以有轮回的心来分别,看要怎样没有轮回,这是不可能的。

  “譬如动目,能摇湛水”,譬如眼睛不停旋转,则看到湛然不动的水会摇晃。“又如定眼,由回转火”,又比如你定眼看火把旋转,就看成是一个光圈。“云驶月运”,你看云飘动时会觉得月亮在行走。“舟行岸移,亦复如是”,船在行驶,觉得岸在移动。这就是以有轮回的心来看世间的一切,结果都随轮回心而生灭变化。

  现代科学以时、空、物质的观念观察研究,认为在现有的时空之外,有另一个反时空里出现相对应的反物质及相反的活动,一个原子在此运动,在反时空里有一反原子在作相反的运动,其实是业力令原子运动,科学家不知道现有的时空活动是业力的作用,力学原理中,即推动万物的业力必定是反方向运动的,结果把业力的作用看成是反时空里出现相对应的相反的活动。在本经中说,“譬如动目,能摇湛水”,即是说,以有轮回生灭的心去分别本来不动的法界,结果是分别心加上新的造作心去影响观察结果。以时、空、物质之知见观察时,得到的知识还是以时、空、物质来了解,于是把业对时间的影响说成反物质及反活动了。因此说,轮回心分别的结果“无有是处”,最终被后来者推翻。“彼圆觉性即同流转”告诉我们,因为以未出轮回的眼根等观察“遍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物、互相摄入的万法”,结果即同流转成为“某时、某处、见到某物”。

  善男子,诸旋未息,彼物先住尚不可得,何况轮转生死垢心,曾未清净,观佛圆觉而不旋复!是故汝等,便生三惑。

  善男子,种种旋转没有停止,要那些令人错觉旋转的景物先停住不动,尚且不可得,何况轮转生死的污垢心,都还没有清净,以污垢心来观佛圆觉,哪有不旋转的道理!

  “是故汝等,便生三惑”,所以你们就生起上述三种迷惑:一、如果诸众生本来是佛,为什么又有无明?二、这无明是众生本来有的话,为什么如来又复说众生本来是佛?三、十方各种各类的众生本来成佛道,为什么说后来起无明?一切如来什么时候复生一切烦恼呢?

  问题一和二是无明与觉同时存在的矛盾,问题三是先觉后无明,即是佛后来起烦恼。这就是轮回心而有的问题。

  善男子,譬如幻翳,妄见空花,幻翳若除,不可说言此翳已灭,何时更起一切诸翳。何以故?翳、花二法非相待故。亦如空花灭于空时,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。何以故?空本无花,非起灭故。生死、涅槃同于起、灭,妙觉圆照离于花、翳。

  “翳”是眼角膜的斑点障蔽视觉。“幻翳”是眼睛的毛病产生的错觉,由错觉妄见空花。“幻翳若除,不可说言此翳已灭,何时更起一切诸翳”,如果毛病解决了,不可说眼病已经灭除,什么时候再生起种种眼病。

  “何以故?翳、花二法非相待故”,一些佛教学者把缘起解释成相待:即根、尘、识都是相关相待的缘起。在本经中说,翳、花二法不是相待的,是幻翳见空花存在。翳本身已是幻,空中实在无花,见空中花是幻上加幻,二者皆是幻,并无幻翳与空花二法相待。所以说,二法相待是迷者的智慧所见,二法非相待是悟者的智慧所见。更进一步说有“妙觉圆照离于花、翳”,意思是妙觉心一向圆照万法,不曾被幻化的花、翳影响而迷失。

  “亦如空花灭于空时,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”,本来不是实在的空花,你却看到它灭了,空花本身已不是实在的,当然灭也不是实在的灭,那么,你不可以说,虚空什么时候还会生起空花来。意思是说,在迷惑时,你认为这遍满法界圆觉妙心有生死轮回,当不再迷惑生死轮回时,你不可以说,圆觉妙心什么时候还有迷惑。

  “何以故?空本无花,非起灭故”,为什么呢?虚空本来没有花,根本没有生起空花以及后来空花灭失。意思是说,本来在觉中,当你知道圆觉妙心不曾有迷惑时,绝对不会问还会再度迷惑吗?

  “生死、涅槃同于起、灭”,生死就是起——轮回的出现,涅槃就是灭——轮回的消失,生死和涅槃如同空花起灭的道理。“妙觉圆照离于花、翳”,原本微妙圆觉的心照遍一切法,它本来就不跟迷惑所见到的花、翳的现象在一起。意思是说,你所看到的空花、眼睛的毛病,都不是实在的事情,你不可以说它们在什么时候还会再生起来,它们本来都没有生起来,本来是妙觉圆照。

  善男子,当知虚空非是暂有,亦非暂无,况复如来圆觉随顺,而为虚空平等本性!

  虚空就是空间,古人认为空间是空的、是存在的,但是,佛法说空间不曾是空的,也不曾是存在物。在地球上的空间充满空气,地球以外的空间叫做太空,现在的天文学家都知道太空充满各种辐射线,这些辐射线是高能量的粒子,可见太空里的空间不单纯是空间本身,它是无数非眼睛所能看到的高速粒子组成。不论在地球或太空,空间都充满光线和高能量的粒子,所以说空间不曾是空的。

  一般人都认为在宇宙里确实存在着空间,确信虚空是有那么回事的存在着,就是它是不变、不动、处处均匀没有差别的。《相对论》却说空间会随引力场大小而弯曲变形呢,就是对于物质而言,空间是有不同形状(引力场)而让物质介入其中。科学家已经证明空间与时间是互相依存地时时变化,空间是不平坦不均匀的。另外,你家里房子的空间随地球转动而换位子,它无法保留在那里让你使用,你却认为我家的房子一向来就保留在那个空间。由于所有的星球与空间都在互相远离,造成天文学家观察到星球的光谱向红色移动,从星系的红位移证明宇宙在膨胀,膨胀的空间不会停留在固定位置,这更证实没有一个固定均匀不变的空间。天文物理学家已证明宇宙中的黑洞,使时间放慢脚步,使空间变得有不同层次的弹性。所以佛法说虚空不曾是独立的存在物,它不过是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另类描述——心不相应行。佛法说不可思议的菩萨能够把空间变大变小,也说虚空是假有不实在的,没有它自己的本质,是依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等因缘产生的错觉。

  本经说:当知你现前所知的虚空不是暂时有的,也不是暂时无的。此句提示我们轮回与生死也不是暂时的有无,“况复如来圆觉随顺,而为虚空平等本性”,何况如来圆觉妙心,如果你随顺圆觉妙心而觉悟,你就知道圆觉妙心有如虚空,本来平等,非有非无,没有差别的性质!

  善男子,如销金矿,金非销有,既已成金,不重为矿。经无穷时,金性不坏,不应说言本非成就;如来圆觉,亦复如是。

  譬如你采金矿,金矿非纯金,含有泥沙以及其他的矿物,然后把它提炼成金。“销”是熔化金属的意思。“金非销有”,金并非因为经过溶化金矿,提炼产生的,而是金本来就在金矿里。矿比喻虚妄烦恼缠缚,金性比喻圆觉。金性本有,非因销有,即是说众生本来成佛,只为虚妄烦恼缠绕,未能圆现。一旦圆满觉悟,“既已成金,不重为矿”,当金矿提炼成金之后,它就不再成为矿了。

  “经无穷时,金性不坏”,当金矿熔化而提炼成金块,不论经历过多么长久的时日,那块金的性质还是不坏,永不为矿。“不应说言本非成就”,不应该说金本来没有在;“如来圆觉,亦复如是”,佛亦如此,一切众生皆如此。

  意思是说,烦恼时把圆觉妙心的显现看成就是烦恼的众生,就有如金矿提炼之前只见到矿砂;一旦圆满觉悟,不应说圆觉妙心是先无后有,有如矿砂提炼成金,不应说金是先无后有;一旦圆满觉悟,无再成众生的道理,就有如既已成金,不重为矿。

  善男子,一切如来妙圆觉心,本无菩提及与涅槃,亦无成佛及不成佛,无妄轮回及非轮回。

  一切如来微妙的圆觉心,没有所谓“菩提涅槃”,即是没有觉悟成道,没有解脱生死的涅槃现象,也没有成佛以及不成佛。没有虚妄的轮回,也没有不轮回——真实的涅槃。意思是说,我们认为有众生,有生死,所以我们才认为有所谓觉悟与涅槃。那么,也因为我们认为有众生,才认为有成佛不成佛这件事。如果你觉悟本妙圆觉心,犹如金矿提炼成纯金那样,并非从无金变有金,就知道佛不是从非佛变成是佛,没有虚妄的轮回及不虚妄的非轮回。那么,你就知道没有众生本来成佛、本来不是佛、后来成佛了、众生本来有没有烦恼……这些问题。在做众生时犹如矿,成佛时好像被提炼出来的金,金不再成为矿,同样的,佛不再做为众生。

  上几讲我已经说过,我们应该如是了解:圆觉的心本来清净平等,它的作用遍虚空、遍法界。不但如此,一个人真正觉悟的时候,必定知道六根、六尘、四大都是遍法界。世间任何一个法要与其他法作用,要影响对方,它们不但都要遍满法界,而且都在觉中——不二的法界心觉遍十方。众生迷惑以为每个法局限在某个小小的范围里。但是当众生迷惑时,所见到因缘幻化的万法,本来就是觉性所幻化,是觉性令万法互相影响,是觉性带动因缘变化,是觉性幻化出有执取的分别心,是觉性幻化出因缘聚散的作用。而我们就在觉性的幻化中认为有众生。其实只不过是无量无数不可分割的心在变化作用;在此变化作用中,没有所谓某一个是凡夫,某一个不是。然而在变化作用中,有一些心念就执著:这些叫做我,这些叫做凡夫。

  比方说,有…

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