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很多人在路上行走,沒有人會認爲他們是屬于哪一群人。現在我們有緣聚在一起,待會兒大家一起在路上行走,就認爲我們是同一群人,這就是分別。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分別,就認爲我們今晚是在做某某事,那麼,就生起“每個星期我們都在做這件事情”的看法。

  本經說,沒有所謂的成佛不成佛。意思是說,成佛後不但覺悟衆生與佛皆不可得,亦無成佛及不成佛,也沒有衆生與不衆生。因爲我們迷惑認爲有衆生、有佛這回事,在裏面生起分別,而産生“到底先做衆生,還是先做佛”的疑問。沒有誰先,也沒有誰後,甚至今天的我們,你是你現在的樣子,我是我現在的樣子,我們不會做回以前的那個樣子,我們一直在變化;佛及衆生都從過去一直變、變……及至變到成佛,佛沒有做回過去的。我們也是一樣,但是我們迷惑認爲輪回的我還是做回同一個我。在我們的境界中,覺得現前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在作用,把它們看成是個別獨立活動地在空間裏占有“某位置”,而你本人也是獨立的在某位置,然後大家各就各位地互相作用。而實際上每一個法不曾各就各位。是任何一個法都影響遍滿叁千大千世界,遍滿任何其他的法。意思是說,你在某個人的心念中,可以找到別人對他的影響。任何東西都是如此,誰也不能擺脫誰的影響,但是我們認爲有一個我坐在這邊,有一個你坐在那邊,其實你、我、他及萬法都是沒有界線的。

  善男子,但諸聲聞所圓境界,身心、語言皆悉斷滅,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,何況能以有思惟心,測度如來圓覺境界!

  “聲聞”是指阿羅漢。以大乘佛教的說法,阿羅漢證悟解脫時,身心、語言皆悉斷滅。聲聞人認爲六根門頭的身口意行爲就是生死,爲了要擺脫生死而修道朝向涅槃,所以修行重點就放在擺脫身口意的迷惑。因此,當阿羅漢不再執著身口意時,就證悟到身口意行爲都斷滅,六根境界不存在了。以大乘的說法,這是個小覺悟,因爲阿羅漢的覺悟範圍只到自己的身心境界前,對一切現前境界都解脫自在,現前境界以外的大千世界如何因緣變化,他無法知道。菩薩要圓滿成佛,就必須要覺悟到現前境界乃至大千世界,都在圓覺之中。

  這裏說聲聞、緣覺所覺悟的境界,就是身口意的行爲皆悉斷滅,是不圓滿的,只是舍棄了根、塵、識的分別執取心,無分別執取心不等于覺悟到心與境界都是圓覺心的妙用,因此說“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”,意思是阿羅漢所證悟的涅槃也只是心所顯現的涅槃界,未能真正做到他們所向往的涅槃——大涅槃。意思是說:佛所證悟的大涅槃,就是本來清淨涅槃——圓覺妙心,阿羅漢是無法知道的。

  “何況能以有思惟心,測度如來圓覺境界”,如果阿羅漢用遠離身心語言有所覺悟的思惟,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;衆生用迷惑的思惟心,更是沒辦法知道如來的圓覺境界,因爲圓覺境界不是入涅槃者所能知。

 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,終不能著。以輪回心,生輪回見,入于如來大寂滅海,終不能至。是故我說: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先斷無始輪回根本。

  “螢火”是螢火蟲腹部末端發光的器官所發出的光。用微弱的螢火,是不能燒須彌山的。以輪回心,自然生出輪回知見,以輪回知見想要入于如來大寂滅海,終不能至。佛覺悟的心就有如大寂滅海那麼廣大。“寂滅”可分兩種:一、小寂滅,是在個人身心及境界上寂滅,就是阿羅漢的寂滅;二、大寂滅海,是整個叁千大千世界都覺悟是寂滅的,一切衆生、一切佛都是寂滅的。

  “是故我說: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先斷無始輪回根本”,所以我說,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在修行時,首先要斷除無始以來的輪回根本。即是說,要成佛道,先完成阿羅漢的覺悟,即先小寂滅;然後大寂滅,證佛的圓滿覺悟。

  善男子,有作思惟,從有心起,皆是六塵妄想緣氣,非實心體,已如空花。用此思惟,辨于佛境,猶如空花複結空果,展轉妄想,無有是處。

  雖然一切法都圓覺遍滿法界,但是衆生迷惑執著在生死輪回之中,那麼,首先就要斷除對生死輪回的執著。生死輪回的執著是怎麼産生?衆生起心動念,都是妄心造作的思惟妄想,這些妄想皆是六塵妄想緣氣,“六塵”是指外境。“妄想緣氣”是指我們的思惟妄想心。思惟妄想心所想的一切不過是法塵回憶,“非實心體”, 法塵不是真正心“能知”本質。真正心的本質不是我們現前思考的作用,心的本質是一切都在覺中,沒有不覺的地方。因爲一切在覺中,所以一切法、一切心互相作用,才可以遍滿任何一個法而起因緣關系。“已如空花”,妄想心本身有如空花。“用此思惟,辨于佛境,猶如空花複結空果”,用妄想的思惟辨別佛的境界,好像空花複結空果。此展轉妄想只是增加更多的妄想,最終無有是處。

  善男子,虛妄浮心,多諸巧見,不能成就圓覺方便。如是分別,非爲正問!

  “虛妄浮心,多諸巧見,不能成就圓覺方便”,浮心是不實的心。巧見是小聰明。虛妄不實的心不論有多聰明,都無方便成就圓覺。“如是分別,非爲正問”,如果是用這樣的分別心來問以上的問題,都不是正確的問!

  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  金剛藏當知, 如來寂滅性,

  未曾有始終。 若以輪回心,

  思惟即旋複, 但至輪回際,

  不能入佛海。 譬如銷金礦,

  金非銷故有, 雖複本來金,

  終以銷成就。 一成真金體,

  不複重爲礦。 生死與涅槃,

  凡夫及諸佛, 同爲空花相,

  思惟猶幻化, 何況諸虛妄?

  若能了此心, 然後求圓覺。

  金剛藏菩薩你應當知道,佛所覺悟的本來寂滅的法的本質——圓覺妙心,不曾有開始與結束。凡夫認爲佛在某個時候成佛,但是佛成道時說不是如此。在大乘經典中都有載,一切佛覺悟時都會說:佛本來就覺悟,並且是從無始以來都在覺悟中。如《法華經》上說:衆生本來就是佛。不但如此,還說佛本來早就成佛了,而且在很多不同地方成佛,有不同的名號,釋迦牟尼佛還有其他的名號,佛並不是什麼時候開始成佛,而是本來就是佛了,所以佛沒有開始,也不是以涅槃爲結束。當我們說某佛成佛,就是佛的道行完成,其修行有結果了,那是執取有凡夫輪回、有佛解脫、有時間前後的結論。記住!輪回無始終,成佛非最終的結果,任何事物若有結果就是對該事物執取有無見、斷常見!正如經文所說:

  “若以輪回心,思惟即旋複,但至輪回際”,如果以輪回的心來思惟,會在裏面更加旋轉,只能旋轉到輪回心的思惟這邊來,“不能入佛海”,不能入佛智慧之海。

  “譬如銷金礦,金非銷故有”,譬如把金礦熔化提煉棄除一切雜質而成純金,並非因爲提煉才有金,“雖複本來金,終以銷成就”,雖然礦中本來有金,但是金最後是從金礦中提煉而成。“一成真金體,不複重爲礦”,一旦成真金後,不再重爲礦。把金礦裏的金提煉出來,最後得到金塊,這就好像衆生本來是佛——本在覺中,只是虛妄煩惱纏繞,未能圓顯,現在通過修行,把衆生本具覺性——佛的本質顯現出來。所以成佛後,就不會再做回衆生。再度提醒各位,成佛不是結束!心的幻化無始終。本來無人無佛無生死可得,哪能通過修行了結生死!更不曾有佛修行結束了!

  那麼,什麼叫做佛?金本在金礦的比喻告訴我們:覺性本來就遍滿一切法,但是我們以分別心來看,就認爲唯有在聖者身上才有覺性,因爲這樣,佛就以“金礦”與“金”來爲我們解說。如果你認爲:我是衆生。那佛就說:在你(衆生)裏面就具有覺的本質。其實,修行不是增加什麼,只是發現覺性所顯現的你本來在覺中。你認爲你是衆生時,本來已具有覺性的一切本質,這就是爲什麼你能夠覺悟成佛道。因此,有人就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但是不能由此而說有佛性故一切衆生才能成佛,而是迷時覺性不曾迷失,所以衆生和佛一樣本來是佛。就是說,在金礦中的金本來就是金,你無法看到時,不認爲它是一塊金。當金礦提煉成爲金,你能看到時,就認爲金出來了,金不再做礦了,所以說“不複重爲礦”。爲什麼呢?原來一切業力因果、心念的作用一直在發展變化,當你迷惑的時候,心就發展變化你所執著的事情;當你覺悟的時候,心就發展變化那些覺悟所做的事情,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。沒有所謂的誰最了不起,都是心在作用罷了。你認爲凡夫是迷的,或佛是覺悟的,那是你迷惑六根境界,以迷惑者的有限知識比較所得的結果。但是,本來一切都是圓覺妙心遍滿法界,甚至你認爲的物質、六根、六塵、六識也遍滿法界,這是本經所強調的重要教法。

  “生死與涅槃,凡夫及諸佛,同爲空花相”,所謂的生死、解脫,凡夫以及諸佛,這都同爲空花相。金礦是空花相,提煉所成的“金”也是空花相,你在種種相中分別,就認爲那是佛,那是凡夫。“思惟猶幻化,何況諸虛妄”,思惟的心本身就是幻化,何況用幻化的思惟去追究那幻化是怎麼一回事?這也是幻化。很多人聽到涅槃及佛爲空花相,會認爲這不是佛法,這是因爲他不了解法本無相,其實諸法與佛皆是覺性圓滿的無相幻化,佛只是你心中的迷思——執取有佛的相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“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”

  “若能了此心,然後求圓覺”,如果能夠知道、放下幻化的妄心,然後可尋求圓覺的心。

  

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