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善惡業報經新講(4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修什麽都修不成。建立起這個信心,『一切唯心造,心外沒有一切法。』經常讀誦大乘,用大乘經典熏習我們這顆心。相信我們的心性是地藏,是彌勒,是一切諸佛,在理上無障礙了。因爲我們是想建立起信自己的信心,但不能把心外的境界相轉變,認爲是由自己心造。再說明白點,讓我們妄念不再隨境界流轉,那必須要修習。習,就是不間斷,長時熏習。現在念地藏聖號,使地藏菩薩加持我們,讓我跟他結合到一體。讀誦《法華經》,學《華嚴經》,學習戒律,踞之用大乘淨法來熏習,達到心外無法,培養信心。習信奢摩他觀,就是要思惟這內心相,了不可得,不可以眼見,內心的空相,賢窮叁際,橫遍十方,是圓滿不動的,不來不去,本體輿法界常住,法界本體無分別相,所以本性無生滅,無分別。

  習信昆婆會那觀心者·想見內外色·隨心生·隨心滅·乃至習想見佛色身·亦複如是·隨心生·隨心滅·如幻如化·如水中月·如鏡中像·非心不離心·非來非不來,非去非不去,非生非不生·非作非不作·

  要學習毗婆會那觀心,怎麽樣呢

  那就要觀想內心以及外界所有一切色相,隨心生隨心滅,就是我們講的心生法生,心滅法滅。一切生滅現象,皆由心操縱。乃至觀見佛的相好壯嚴,也是這樣隨心生滅。

  如果你不相信一切法隨心生隨心滅,如幻如蘿,某位道友罵你一句或呵責你,過了好多天了,還想著,由緣念放不下故,但他也知道,過去了沒有了,而且是說一、二句話像風一樣,看那鏡子誰來是誰現,你過去了,它從來不計較。一切法隨心生滅,如幻化不是真實的,如影子,水中沒月亮,水裏面根本沒有月亮,是影子。非心不離心,一切法不是心,但是不離開心的緣念,緣起法就是性空,但性空不離緣起。

  隨緣所生法都是假有,由心變化的,非實有,所以說心如水、如鏡,生起一切相。由心有色相的緣故,所以法界一切不離心,即非來非不來,非去非不去,非生非不生,非作非不作。這四句叫『離四句,絕百非。』上句說了,下句遣,爲了遣去你的執著。就是說,心非心,非心又不離心,不離就是相即的意思。非心即心,非去即心、非去即去、非來即來,意思就是爲了遣我們的執著。因此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的,唯識所現的,不是沒有一個能造的,也沒有一個所造的,唯心所現不是心,但離開心。佛教講,沒有能造者,也沒有所造者,心現非心造。能現有兩面性,能現能不現。一九八叁年,我跟中國佛學院的學生來五臺山觀音洞,各人看的不同,有的什麽也沒有看見,有的看見了菩薩像,或是佛像,其實水裏什麽也沒有,都是心現的。這四句的意思在一切經、一切處都用得著的,這種道理要慢慢地學習。

  善男子·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·遠得趣會一乘之道·

  必須得到熏習,才能夠趣向大乘之道。大乘道即一實境界。現在不要求多,地藏菩薩要求我們熏習這個信,信地藏菩薩所教授的這種法和道理都學習圓滿了,才是唯心識觀。

  當知如是唯心識觀·名爲最上智慧之門·所謂能令其心猛利·長信解力·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·

  你想得到智慧,想有所證,要知道唯心識觀就是修習智慧的最上乘,這是地藏菩薩說的,也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,完全是用智慧觀照的,而不是心裏去計度、思量。這二種觀道,就是講空義,由此建立信心的功德,就不會貪著。不貪著,功德就沒有了嗎

  不會沒有。假使說不先空掉又怎能建立一切法呢

  《華嚴經》能建立一切法,但必須經過般若空,而後才能到華嚴境界建立一切。這是有層次的,所以必須信二種觀道,以這個智慧,才能進入,而且信了之後,才能夠使你的心猛利,增長你的信解力,這樣才可能用到空義,才能夠發無上菩提心。就像我們吃面條、餃子一樣,相信吃了肚子就飽,你才會去吃,否則就不想吃了。能很快的進入空義,發無上大菩提心,就是你的心具足了止觀,即圓頓止觀,這比五品位又進一步了,證得了六根清淨位。六根清淨,見思二惑都已伏住,但是細惑還不斷地産生。如果沒學習上半部的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你學下半部經義就難進入。所以地藏菩薩才設最善巧方便的法門,用占察輪相來引導你漸漸的進人。

  下半部就是圓頓法門,上半部是世間的法門。沒有上半部的啓發,不能使你的心生起猛利的信解。《華嚴經》裏講叫發心住。因爲信解力強,信心清淨了,才能夠發起來無上大菩提心,出離心強,大悲心切,智慧心增高,般若心增重,證得了空義,也就是證得了無障礙的真空實相,但這個是相似證得的。叁賢位叫相似位,對於一實境界相似契入。登地之後,分證契入,究竟圓滿了,究竟契入。初地歡喜地,發大菩提心,是真正的發心。證得了法身理體,隨著法性而發心的。十信位電發菩提心,叫念住,這時候惑還沒有斷,經常生起惡念,等到了圓初住發心位的時候,就能伏住粗煩惱,但細惑還有,所以進入空義證得住位,這時候發的大菩提心跟信位圓教五品位的發心不同。

  學教義的目的使我們能夠認識自己,必須要信才能人。信了之後要修,你修到什麽境界自己不知道,要依著教義來判斷分析,沒到這個位以前,我們學的只是培養信心,種善根。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,沒有方便善巧,地藏王菩薩就教我們用占察輪相來占察,以這種善巧,我們就能夠認識自己。但現在自己叁業不清淨,入不了道,就要好好修,特別是每天上殿,甚至吃钣,乃至做任何善事,完了之後,都回向給衆生。但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好大的功德回向給衆生,能使衆生得到利益嗎

  你就用占察輪占察、占察。如果自己沒有力量,就念地藏菩薩聖號,借點力量,修《華嚴叁品》,也可以借普賢菩薩的力量,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,法慧菩薩的力量來回向給衆生。我們回向的效果怎麽證明呢

  有的皈依弟子打電話說有困難時,蘿到我了。我說:『我沒作意,也沒想到你,這是因爲你念地藏菩薩。我講地藏菩薩,或者你聽《占察經》、《地藏經》、《大集十論經》,在這時我的力量給他回向,你的力量給我回向,我們就會有互相感應,這叫假借地藏菩薩的力量。』

  《地藏經》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,十方一切佛都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,也贊歎不完。《大集十論經》上,佛說:『此土的彌勒、文殊、觀音、普賢這些大菩薩,供養他們好多劫的功德,都不如供養地藏菩薩一時的功德。』但並不是說地藏菩薩就比這些大菩薩還高明,《般若經》上同時又把文殊師利菩薩說得不可思議,《普門品》上又說:『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功德,都不如一時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。』這是在哪部經上,佛就對著這類根機的衆生贊歎哪位菩薩,讓衆生生起他們的希欲心、好樂心、歡喜心,其實一切都是平等的。這些都是等覺以上的大菩薩,只是在我們求生的心裏,總要分個高劣,這個菩薩比那個功德大,我就念這個菩薩,菩薩都沒成佛,你就不念菩薩。念佛的功德最大,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成就了浮佛國土,釋迦牟尼佛這個國土在一個法會當中,阿難尊者說:『釋迦佛,你過去是不是沒修好,爲什麽有道個國土,簡直是五濁惡世。』佛就說:『讓你看看我的佛國土是什麽樣子:』佛就用足趾一點大地,大地爲上變成了華藏世界。佛說:『你看到這個五濁惡世的國土是衆生的業力所感,並沒有高低上下,就是看你的緣。』跟哪位佛菩薩有緣,就得到哪位佛菩薩的加持,遇見哪位佛菩薩。如果你跟這位菩薩有緣的時候,你感覺這位菩薩特別殊勝,再加佛一贊歎,就相應了。

  若學習真如實視者·思惟心性·無生無滅·不住見聞覺知·永離一切分別之想·

  當發起大菩提心的時候,障礙就減輕了。若隨時能夠至心,心裏清淨,就可以修真如實相觀。真如實相觀就是心性無住,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:『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』無住,就是不生不滅,要不住見聞覺知,離開無生無滅,叫真空絕相。絕相之相就是實相,這就是《心經》上所說的,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,就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滅,沒有一切的分別相,就是沒有一切心識。這個時候乘你的真心而修,乘實性而修,觀察你這個心的體,既沒有想修的意念,也沒有能修的我輿昕修的法,心法兩亡。

  漸漸能過空處識處·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·得相似空叁昧·得相似空叁昧昧·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·從此修學·爲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·是故離障礙·勤修不發·展轉能入心寂叁昧·得是叁昧已·即複能入一行叁昧·入是一行叁昧已·見佛無數·發深廣行心·住堅信位·所謂於奢摩他昆婆會那二種觀道·決定信解·能決定向·隨所修執世間諸禅叁昧之業·無所樂著·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·於生死中無所怯畏·不樂二乘·以依能習向二觀心·最妙巧便·衆智所依行根本故·

  修真如實相的時候,漸漸的就得到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,這就是四果聖人,得到四空定的境界。也就是說修真如實觀能善超叁有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些是指世間禅定,一共九次第定,相似得到空叁昧。受想行識粗的分別相降伏不現前,還沒有真正達到實相境界。一般證了初果就叫聖人,小乘得到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就叫聖人。因爲他得到相似空叁昧,得相似空叁昧時,完全講的妙用,不空。降伏了受、想、行的粗煩惱,這個粗煩惱不現在前了,繼續再修,就能達到五蘊皆空了,智慧增長,照見五蘊皆空,相似地照見空,不是完全切實地證得。真正的善知識,必須有大慈悲心,而且證得空義。我們的福薄,障深慧淺,所以遇不到,也有大善根的人可以遇到,登地的菩薩,都可以作爲大善知識。在利益衆生時能産生無邊妙用,是真正的大慈大悲。大悲心跟他的般若心增勝,由此度衆生而無衆生相。我們現在用的是慈悲心、磷憫心度衆…

《善惡業報經新講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在生活中修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