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善惡業報經新講(3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說緣起業的,賴耶緣起的。賴耶,就是第八識法相宗講賴耶緣起。一切大乘經典,講的是如來藏緣起,華嚴宗講的是法界緣起。四個合並爲一心緣起,就是獨特的緣起法。

  上面所講的緣起性空之理,對於我們學習下半部的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可以有所幫助、理解。

   卷下

  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的下半部,地藏菩薩講性空緣起,緣起性空,即是一實境界,兩種觀行,這個道理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所講的一心二門。一實境界就是我們的真心,這個心不是衆生心的自性,不是說你身體的體性,身體的體性是屬於色法,不是空法。一宜境界就是一心,二門即心真如門、心生滅門,二門不離於心。心真如就是指心的真實體性,心生滅門就是說衆生沒有自性。真如門講的是體性,生滅門講的是妙用。一個講大,大相、大方;一個講廣,廣就是妙用。在上卷中,地藏菩薩教的輪相,都是依照一真實相,依一個真心而起的。由這個性空而生緣起,緣起起再回到性空。就是說由一切真心所産生的一切諸相,一切妄想,再回到你的真心,真心的境界是一實境界。一實境界是沒有境界的境界。借一個境界來標顯,使你容易懂。什麽是妙有

  佛的法身,佛的色身,叁十二相乃至報身,千丈虐舍那都是妙有。妙有非有,妙有非有就是性空,妙有就是緣起,這就是緣起性空。這個道理好像很難懂,實際上並不難懂。緣起性空不一不異,緣起就是性空,性空就是緣起。就是說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這就懂得性空緣起的道理。上卷所指的是就根鈍的人來說,善根很淺薄,業障很深重,疑心特別的多,淨信生不起來,因此堅淨信菩薩就請求地藏王菩薩設一個輪相。這是一種方便,不是真實,只是爲了除掉衆生的疑惑,消除障礙,給你一個入佛道的方便。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成佛。佛道是什麽道呢

  就是你自己的心道,因爲心即是佛。我們說信佛、信法、信僧,信叁寶,有的人是真信,但不曉得信佛是信他自己,在他的心目中真信的是佛。 『佛』,印度梵語叫『佛陀耶』 ,譯成華言就是『覺』,覺就是明白,就是真正明了了,真正覺悟了。又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自己覺悟了,而且要化度一切衆生,讓一切衆生都覺悟。那麽自覺圓滿,度生的事業山就圓滿了,因緣已經度盡,就叫作佛。下卷就讓一實境界,兩種觀道。

 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诃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·雲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·

  什麽叫菩薩

  菩薩完整的說法,叫『菩提薩埵』。『菩提』就是菩提道,『薩埵』是有情。用菩提道覺悟—切有情,要—切有情都走菩提道,登了地的普薩部叫『摩诃薩』,就是菩薩之中的大菩薩。堅淨信菩薩也是大菩薩。大菩薩和大菩薩的功德是否一樣

  相差很多。初地不知二地事,歡喜地菩薩就不知道離垢地菩薩的事。八地以上的菩薩,是真正的大菩薩,十信、十行、十回向的菩薩不能稱大菩薩。稱大菩薩是指斷了無明,斷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叫大菩薩。堅淨信菩薩是大菩薩,但是輿地藏王菩薩的功德相較,就差了很多。所以他就同地藏菩薩說:『我們用占察輪不疑了。又要怎麽求向大乘呢

  假使到末法的時候,有那麽一類善根深厚的衆生,他想要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究竟成佛,該怎麽辨呢

  』他又啓請地藏王菩薩說法了。

  地藏菩蘑摩诃薩言·善男子·若有衆生欲向大乘者·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·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·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·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·

  『最初所行根本』,即所謂依一實境界,來修信心和覺悟。另外,在佛教的修行次第當中,不出信、解、行、證,要想成佛走菩提道必須先修信解,怎樣修呢

  依著一實境界來修信解,信解就是緣起。一實境界就是性空,就是就對於緣起性空而起的一切法産生了信之後,還要能解,解是指從理上解,信心增長,解力明白就叫解。解後才能起行,解行並進。以佛的八萬四千方便法門,勇往直前,才能速疾得入菩薩種性。凡是要想發心利益衆生,就必須知道根本的一實境界,是種生本具的真正性體。不只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這樣說,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伽經》、《大寶積經》,每一部經都是這樣式說。《華嚴經》講的進取方便,方便有多門。只要進入真如,進入一真法界,即進人佛性。

  修行從真如門不容易進,只有從生滅門入。心生滅門怎麽入呢

  我們現在被業所系,業集苦,是因爲造業而來,業就把你系住了。爲什麽要造業呢

  因爲你要分別忌妒名字相起執取,執著好壞,好的就取,壞的就舍。這種執取又相續不斷。這就是自相分別而來,是依著現相而有。現相,轉相,業相這叁相都屬於無明根本。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斷現相,九地菩薩斷轉相,十地菩薩斷業相。這就是依照一切刀法門的九相次第。業相、轉相、現相、執相、相續相、執取相、計名字相、起業相、業集苦相,就是這些相把你給束縛了。你不造業就不起惑,就系不住你,要造業得業果。所以不要把假的當成真的,不要執名相,不執著取舍,不生分別心。像弘一大師出家之後,他的名字有一百多個,有『弘』、『妙音』、『演音』、『二一』等名字。我特別注意他『二一』這個名字,兩個一就是『二一』。我就問老法師:『二一』是什麽意思

  』他說:『一事無成人漸老』。一件事沒有做成,人已以老了。『一錢不值何消說』。這個肉體連一文都不值,兩個一加起來叫二一老人。所以這些名字都是假名,可以換的。我們人也是可以變化的,隨業變化,造何業受何報。若你不執著,根本業就逐漸消失了。根本的自然就顯現了。我們的根本業,就是一實境界。一實境界是沒有名字的,給它安個清淨心。清淨妙心,在性宗裏叫如來藏性,在相宗裏叫阿賴耶識,清淨分裏叫清淨覺識。

  所言一實境界者·謂衆生心體·從本以來不生不滅·自性清淨·無障無礙·猶如虛空·離分別故·平等普遍·無所不至·圓滿十方·究竟一相·無二無別·不變不異·無增無滅·以一切衆生心·一切聲聞辟支佛心·一切菩薩心·一切諸佛心·皆同不生不滅·無染無淨·真如相故·

  究竟什麽是一實境界呢

  是衆生心體,即衆生現前的一念心,從本以來自性清淨,不生不滅,無障無礙,像虛空一樣離分別故,這是本具的妙明真心。離現前的一念,什麽都沒有,地藏王菩薩也就是這樣講的。衆生都在法界之內,十法界即是一念心。十法界: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惡鬼、畜生,都是一個體的,迷了叫衆生,悟了就叫佛。

  所以我們要信自己的一念心,具足一切法。信心有十種:第一信心,就是信自己的心,心輿理合,你的心跟一實境界合爲一體,就能把你一切的妄想都滅掉,這就叫信心。

  第二念心:無始劫來舍身、受身,都是你現前這一念,一念心,不變不忘,不忘不變,這就叫念心。

  第叁精進心:精就是不雜,純一,就是純淨的心。進,即是不退,就是達到了真正的清淨心,這叫精進心。

  第四慧心:心純行動。心裏純一,不雜不亂,精勤不懈,智慧自然就生出來了,這叫慧心。

  第五定心:隨便任何的紛擾,任何事物的牽扯,心裏永遠湛然不動,這叫定心。

  第六不退心:有了定就發定光,向前道修,深入自性,深入一實境界,這叫不退心。

  第七護法心:是你的道取心功夫純一了,保持你的道取心不失掉,念心不失掉,這個時候你輿十方如來相合,這叫護法心,護持你的心法。

  第八回向心:保持修道的心不退,輿佛光相交融。把你的心回向於佛,佛即是你的自心,互相交洽,這叫回向心。

  第九戒心:就是你的心光凝住一起,安住於淨戒。淨戒,廣說就是叁聚淨戒:攝律義戒、攝善法戒、馀益有情戒。

  第十願心:成就信心,能夠遍遊十方,化導衆生,隨其所願悉得滿足。

  現前一念心具足這十種。信心,就是有信心的信位菩薩。登初住,初住菩薩相似見真理,當然沒斷無明證法身,但是相似住。初住包括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叁十心即是一心。我們有道樣的信心嗎?

  是否能相信自己

  求人不如求已,求佛菩薩的加持,不如求你這一念心的加持。能明白相信自己,就達到十方諸佛所要求一切衆生的目的,佛就是讓衆生要信自己,自己這樣信。那佛、法、僧還起什麽作用呢

  假使沒有佛、法、僧引發我們內心的信仰,這十種心又怎能生起來呢

  這就是真真假假,虛虛僞僞。假的是因真的而來的。真即是假,假即是真。因此,大家懂得了一實境界的意思,就要修二種觀道。這十種信心就是一實境界的樣子,地藏菩薩說一實境界的相狀是平等的,普遍的,無所不至的,圓滿十方的。究竟一相無二無別,不變不具,無增無滅,就是實相,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。這一念心包括叁界,普遍十方。真心就在妄心裏,妄心就是現前這一念心。你所到過的地方全在妄心裏顯現了。如果你想到十方世界去,一念間就可以到了。因此在極樂世界,早上可以先到十方園土供養諸佛,然後再回到極樂世界吃早飯,這是心念到了,這就是理。是平等的,普遍的,無無所不至的,究竟一相無二無別的,也無有增滅。以前我們寺廟有一副對聯

  山色水色煙霞色 色色皆空

  風聲兩聲锺聲聲 聲聲自在

  煙色或者煙霞色,太陽反照的霞光就是霞色,色色皆空,說明所有的色都是假的、空的、無障礙的。下一聊是說聲無自性,體是自在的,周遍的。這都是用來形容這顆心無染、無著、無墨、無礙。

  佛、菩薩、乃至大阿羅漢的心跟我們的心本來是平等的,但是現在染汙的柬西取消了,才會恢愎本來的真心。

  衆生心輿佛心是平等的,不生不滅、無染的、寂靜的、真如的。一實境界的真如相就是不生不滅,不動不靜的。要想得到真如相,就得從生滅達到不生滅。那我們現前一念心就是寂靜無染,心本清淨無染。我們現在有罪業,罪業從何而來

  妄心所造而來,妄心起惑就造業,所以說…

《善惡業報經新講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