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善惡業報經新講(3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地獄、菩薩、諸佛都是我們妄心所造,所以要隨時觀照自己的念頭。覺林菩薩贊歎佛的偈子:『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』一切法皆我現前前一念心所造的,這些法都是境界相,即一實境界,不生不滅、無垢無淨的。這是從理上講,真理只有一個,就是真心,現前一念心。

  我們知道西安法門寺的地下宮殿,發現了唐朝曆代供養的寶貝,還有佛會利。這顆佛舍利,每個唐朝的帝王,到了年終叁十晚上或者二十九那天,都要請到宮裏去供,過了初五,才送回法門寺。但這一請、一送、一供,勞民傷財,損失很大。所以當時有個大夫,叫韓愈,反對這事,就寫了一個奏章。皇上一看大怒,認爲這是破壞叁寶,就把他眨了。早晨寫的表,晚上就貶到廣柬潮州。到了潮州,他寫了一首詩給他的侄子:

  —對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

  本爲聖朝除弊政 敢將衰朽惜殘年

  雲橫秦橫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

  知汝遠來慮有意 好收余骨葬江邊

  意思是歎息國沒有好政策。後來他經常去寺廟,潮陽寺廟裏有位大頭和尚,文學非常好。他就去參拜,向老和尚請法,但這位和尚根本不理他。旁邊有位侍者,叫叁平。這個侍者就拿禅仗扣了叁下,韓愈明白了,就向大頭和尚說:『大師的門庭高峻,弟子在侍者身邊得個入處。』他怎麽入呢

  大家去參吧。就是說,韓愈過去那麽謗佛,到了晚年他也能明白過來,這就叫『先以定動,後以智拔。』

  所以者何·一切有心起分別者·猶如幻化·無有真實·

  爲什麽要這麽說呢

  是因爲一切諸法,都是由你心起的分別,但是它都是幻化的,沒有實體的。拿有情界的衆生來說,總是妄念分別。分別這個佛像是釋迦牟尼,那個是藥師佛,這是佛,那是衆生。就像空中雪彩似的,一會變這樣,一會變那樣,你知道這些都是假的。在你沒悟入一實境界時,心就像魔術師似的變幻,意思就是說,你想找個真實的是沒有的啦!

  有些入迷信,想不死,想找不死藥,能有這種嗎

  這就是迷惑。肉體是幻化的,必定死,有生必有死。成神成仙也得死,就是入了非非想虛定,還是得死。

  《金剛經》最後的結論:『一切有爲法,如蘿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』常觀這個,就不會被虛幻不實的假相迷惑,而去執著。

  所謂識受想行·意念緣慮覺知等法·種種心數·非青非黃·非赤非白·亦非雜色·無有長短方圓大小·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·求心形狀·無一區分而可得者·但以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·現妄境界·令生念著·所謂此心不能自知·妄自謂有·起黨知想·計我我所·而實無有黨知之相·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·若無覺知能分別者·則無十方叁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·

  這是地藏王菩薩對堅浮信菩薩說,衆生心非染非淨,一切兄聞覺知的心都幻化,只有分別的妄念,沒有實在的心,這是在理上說。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每個人都會有冷暖、寒熱、肚子餓了、不舒服、疲勞過度想睡眠、高輿、不高輿、想發脾氣等種種,但這些感受的心輿感受的外境都是虛妄的。樂意的受,你想受,辨不到;不樂意的受,想排斥電辨不到,變就說明了苦就建立在這上頭。色就是外境,受就是境界,跟你接觸産生的感受。想就是想所受的苦。行就是不停的運動。識就是分別,指八識心王。色、受、想、行,這就是《心經》上所說的:『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兄五蘊皆空。』五蘊,蘊藏多柬西。明白五蘊是假,就是置知,在五蘊裏找真心是找不到的,但離開了五蘊也不可以。《楞嚴經》上說:『有覺覺痛,無痛痛覺。』覺得痛,有一個知覺,但這個痛,痛不到你知道的那個覺,這就讓你觀照、思惟,靜慮一下。這個覺就是慧覺,當你明白這個道理時,就成了顯教;沒明白道理,就是含藏中密義。只要用心去觀照,照了之後去覺察,經常這樣思惟。思惟就是在定中,定達到頂點,突然明白就開悟了。假如自己不用功夫,別人給你講,講完了你就忘了。要自己去修,去觀照,思惟、靜慮,從定中開悟,只要是自己明白開悟的,搬到哪兒去你也同樣明白。也就是說無論幹哪一行得自己去創造,創造的意思就是你開悟了。

  心裏所起的數數的行爲,觀察你一天,從早到晚心裏的變化,想全部記下來,沒辨法記,念頭一閃,究竟想了多少,你能記得嗎

  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、大、小、長、短、方、圓等,這就是你心裏數數所起的念頭。用思慮來覺知、觀照種種的心,不是青、黃、赤、白等顔色,也不是長、短、方、圓、大、小等形狀,乃至虛空界想求心的形狀是不可得的,即《金剛經》所說:『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亦不可得。』它不是我們的肉團心,不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識,更不是我們的腦筋,它遍一切處,不但生理上找不到,就是一切的物質境相也沒有,心若亡時,境也沒有了。因一切境界都是從心起的,所以識罪要用心忏,『心亡罪滅兩具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。』你起心造的心滅了,罪也就沒有依靠了,心拿不出來,罪也就拿不出來了,兩具空,這才是真忏悔。如能照《金剛經》上所說去觀:『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人生相、無壽者相。』這就是觀自在。

  一切都是幻化的,那怎麽會起這麽多的現象呢

  這是熏習而來的。用真熏妄時,漸漸的,妄也成真;妄要熏真時,漸漸的,真也成妄了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地獄五條根就是從熏習而來的。假使我們一天到晚念佛、念經、聞法,這就是以淨法熏染法,久而久之,染變成淨,逐漸就能返回你的真心。如果在社會上、在屠宰埸、娛樂埸,天天染熏淨了,久而久之起惡念,心行不正,這就是染熏淨,這是兩種熏習。高曼寺的來果老和尚說:『甯在業林裏睡覺,莫在小廟裏辨道。』這就是說,在業林裏天天隨大衆共修,自己不想修,但受別人的熏習,不修也得修,在小廟裏就隨著自己的習氣去了,這就是說的兩種種熏習。我們的心一天在不停的變化,這完全是在講心法了。

  一切法是心所造,都是假的,是妄。死是真的嗎

  死天天跟著你,隨時都有死的可能,但要知道死也是假的、虛妄的。佛在世時,同他的弟子:『什麽是死

  誰能見到

  』有一位比丘說:『一天。』有的說:『幾個鍾頭。』最後一位比丘說:『死亡在呼吸間。』佛說:『子知道矣:』就是說你是真正明白了,你要隨時這樣觀覺知。覺知是沒有相的,佛菩薩也拿不出來。要覺知,凡是拿給我們的全是妄的。那你會講佛不是騙我們嗎

  不是的。佛自己也說:『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舍合,何況非法。但有言說,即無實意。』大家應常這樣觀想,我們無非是以妄止妄,妄盡才能真。我們心裏不知一天如何是好,就請地藏王菩薩幫助我們占察善惡,照這樣做做,就使我們明白了。但這也是假的,不要當成真的,占察出來也成不了道,什麽時候像地藏王菩薩那樣,你就成道了。有些不明白法的人,替地藏菩薩擔心『衆生度盡方證菩提,地獄不空誓不成佛。』他擔心地藏菩薩沒有成佛的那一天,因爲地獄永遠空不了。我說不要擔心這個,哪有地獄

  地藏菩薩早已成佛了,你擔心他成不了佛,成了佛又是什麽樣子

  還不是假的。要學習般若真義,佛自己都是這樣說。說佛,是對衆生而言的,佛法界是對其它九法界說的,沒有衆生的機,佛又說什麽法呢

  佛也就沒有了。凡是相對的法,失掉一方,對方就不成立了,即『以此妄心,必定無體,不可見故。』我們從前所有的見聞覺知都是妄心,沒有實體,是虛妄執著而有。假使沒有見聞覺知,沒有能分別者,那十方叁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也都沒有了,這就是一切法空,一切相都是空的,這是性空。爲什麽有一切相,一切法呢

  緣起。如果你懂得了『性空緣起』、『緣起性空』的道理,那麽對於地藏王菩薩所說的這段道理就完全明白了。

 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·但依妄心分別故有·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爲有·知此爲自·知彼爲他·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·則無別異·唯依妄心·不知不了內自無故·謂有前外所知境界·妄生種種法想·謂有謂無·謂彼謂此·謂是謂非·謂好謂惡·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·當如是知·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·依妄心爲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·亦依境界而有·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·說名爲心·

  一切法皆不能自有,依他緣而起,分別執著而有,一切世問法出世問法都離不開緣起性空,緣起則生,緣散則滅。所以一切法不能自體單獨成立,依靠著虛妄心分別成立而有的,有因有緣就和合生起,有些因緣是不能合的,例如人和木頭,木頭是無情,體不同故,不能合。一切法是因緣生,內有妄心,所以外成一切法,如果沒有妄心,那裏會有不同的境界相呢

  有了分別,才有彼此的,所以世間萬法,都沒有自體,沒有自體,就沒有分別差異,出現種種不同的境界。故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

  爲什麽《華嚴經》要講空是建立在妙有上呢

  其實人的五髒六腑各各之間都是空的,不能連在一塊,必須要有空隙,否則就完了。人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根、識組成,沒有根識是不行的,所以《華嚴經》講:空和識,一樣也不能少,若沒有,人就不存在了,我們必須懂得這些道理。因爲妄心分別,能覺了一切法的本來面目,無有實體,妄忍四大爲自身相,妄讓六塵緣境爲自心相,執著眼前外面的一切境界,生出無量無邊的法。什麼是妄心呢

  因心生境,因境生心。那妄心的相又是什麽呢

  是說境界實有,緣念覺知眼前的境界。即心本無生,因境有。山就是說一切法皆依妄心爲本,以妄心去思慮覺知現前境界的緣故,安名爲心。

  又此妄心輿前境界·雖具相依·起無先後·而此妄心能爲一切境界源主·所以者何·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·故說心有無明·依無明力因故·現妄境界·亦依無明滅故·一切境界滅·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·說境界有無明·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·…

《善惡業報經新講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