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善惡業報經新講(4)

  善男子·是名略說的一實境界義·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·應當學習二種觀道·何等爲二·一者唯心識觀·二者真如實觀

  這時候,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,善男子,剛才我跟你略說了一實境界的要義。若廣說就多了。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涅槃經》,一切經論都講這一個問題,不過所顯的不同,總的說就叫一實境界,妙名真心、如來藏性、法性都是一個。我們開始發心的時候開始覺,到相似覺,到分證覺,最後到究竟覺,都隨外緣而起變化,被五蓋、十纏所纏縛,失去了清淨本來面目。現在我們要依著一實境界修,修堅淨的信心,信一實境界。光信了還不行,還得要解。若在衆生要能依著一實境界,修清淨的信心。必須先學習兩種觀道。那兩種呢

  一者唯心識觀;二者真如實觀。真如實觀是不可議,就是頓悟;唯心識是要把自己的心識觀,指漸悟。如神秀大師說的,『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』就是指的觀照好心,消滅妄想證得一實境界。怎樣能使從妄的熏習力轉變爲清淨的熏習力量

  修兩種觀道。觀就是思惟修、叁昧、奢摩他、又叫靜盧,禅定,觀是什麽呢

  五蘊、六根、六塵、觀心,專觀你的識,這就是心生滅門,也就是唯心識觀;心真如門,就是真如實觀。依著這種觀道來修行,只有道樣才能達到不生不滅的一實境界。這種修的情況,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,一種是世間因果,一種是出世間因果。小乘是生滅四谛,我們現在修的唯心識觀是大乘的四谛,法沒有大小,看修行者的心量,心量大是大乘,心量小是小乘。

  學唯心識觀者·所謂於一切昧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·悉當觀察·知唯是心·乃至一切境界·若心住念·皆當察知·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·於念念間悉慮視察·隨有所緣念·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·知己內心自生想念·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·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總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·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·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·即自非畏非短非好非惡·乃至非有非無·離一切相·如是觀察·一切法唯心想生·若使離心·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·常應如是守記內心·知唯妄念·無實境界·勿令休發·是名修學唯心識觀·

  怎麽來修習唯心識觀呢

  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隨身口意有所作業,所以要注意在你的日常生活常中,行住坐臥之間,任何時候,不要把心念失掉,隨時照願好你的念頭。有人經常拿串念珠,念珠就是數珠,拿起念珠,就要想到,我不要失念,只要不是染法,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念什麽都可以。有的人修不倒單固然很好,但最好是該坐的時候坐,該臥的時候臥,該行的時候行。有的人,爲了避免口過業不說話,佛在世時,就呵責這種人是啞羊僧。真正修行是隨緣的,該說的時候說,不該說的時候不說。說佛法、善法,這樣口裏絕對清淨。思想也是這樣,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,淨念相續。

  在我們修行當中,離不開六種作業。哪六種作業

  即行、住、坐、臥、言語、思惟,六種作用,都是先,由意根起的。能觀所觀是識在其中起作用。唯心識觀,心識是指第六意識。第七末那識是傳送消息,阿賴耶識第八識是根本。

  《金剛經》裏,須菩提問佛,『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應孩怎麽樣把心降伏

  使他的心安住

  』這個很不容易。我們書夜二十四小時乃至睡覺做蘿,心都是不住的,總是攀緣。應該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那又依何生心呢

  無生,無生就無住,有生絕對有住,無住而能生的心,就是住,住就是心,即心即住。我們經常說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就是說我不被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所迷惑,心不被境轉,而心能轉一切境,無住而生,就是不生,不生才能真正隨緣。如果心住到境界,就會被苦系縛住,如果認識心了,我們的法身就顯現了,上面說的是觀念問題,故名唯心識觀。

  念念之間都應當觀察,隨你的心有所緣念。要知道外面的一切境界相是沒有分別的,桌子沒有分別,燈沒有分別,是你心裏在分別,一切境界相也沒有長短,好壞,非有非無。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,一切法、一切物、一切境相都是自己在分別執著,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,就是自己趄分別。假使要離開心,一法一相都不能自見有差別,又哪來的長短、大小、是非、你我他呢

  唯心所現,應常把心守好,知道一起念就是妄念妄想,沒有實在的境界,不要停止,無有發時,一念如是觀,這樣就是學唯心識觀。

  若心無記·不知自心念者·即謂有前境界·不名唯心識觀·又守記內心者·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·知善·知不善·知無記·知心勞慮種種諸苦·若於坐時隨心所緣·念念觀知·唯心生滅·譬如水流燈然·無暫昧住·從是當得色寂叁昧

  若是你在修觀的時候,失去觀照的正念,流入無記境界,這時妄心仍攀緣境界,只是不覺知自己的念而已,這也沒達到唯識無境的程度。在密宗,所有念法、修法、灌頂、埴埸乃至最後達到大圓滿都是心念。

  能觀和所觀,能觀的就是現前一念心,所觀的就是外面六塵一切境界。若能觀和所觀的統一了,境界相就沒有了。就像禅宗的牧牛圖,放牛的童子跟那頭牛到了大圓滿的大圓鏡智,牛也沒有了,放牛的童子也沒有了。牛就是我們的妄心識,放牛的就是我的真如自體。心生故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,所以住到什麼念頭,就要觀察到這一切都是我心念所起的。明白了一切境界,皆心念所起,我們修行就要觀照好心,常生淨念,種上淨業的種子。『守記』就是觀察你這個心,隨時隨地觀察起心動念,起的是貪想,這是六道輸迥的根本,喜歆就想占爲已有,這就是貪。瞋念就相反了,不順你心的境界就瞋。起愚癡心,愚癡即是邪見,邪見也就是愚癡,看問題不明確,就屬於邪見。觀察心是善

  是惡

  是無記

  思惟日常生活常中的苦難,隨心所緣念的,念念觀自心起念

  要知道隨心所的外境都是唯心生滅唯心生,則色本無;唯心滅,色本無滅。心的生滅現象,如燃燒的躐燭,油漸漸乾枯了。水的流動,從來不停不住。你這樣的理解就明白,貪瞋癡是內心分辨出來,心本來是寂靜的,那你就要觀照好,對境不生心,當人家惹你,該發脾氣時,你不發,該生氣你不生,能知道這都是假的,都是苦,守住你的心,用止觀雙運的智慧觀照,把心看住,就證得色寂叁昧。得了叁昧是不是很有修行了

  不是,這僅僅才是五品位,即圓教講的觀行即佛的清淨信心,還沒完全證得。色寂叁昧是什麽境相呢

  叁昧就是定,就是靜慮,思惟修。色寂就是從外邊境已寂靜,再不受幹擾,心也不隨境轉了,這就是色寂叁昧。所以說你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,沒有計較我是能讀的人,也沒有所讀的經,這個不是忘記的忘,也不是虛妄的妄,是你已經達到了沒有能所,不起一念分別,但是並不是不讀,還要照樣讀,心不住境,卻明明白白,這就是不住於境界相,念念守記內心,叫念念觀。把唯心識觀連用到行住坐臥四威義中,就是說在四威義中也守住內心的念頭。

  如果念頭太多止不住,色寂也得不到怎麽辨

  那你天天老老實實,一心念地藏菩薩,念久了,業障消失了就會得到。《楞嚴經》上講,反觀觀自性,你的自體,寂然不動,講心即佛。沒有成佛,但在觀心上就是佛,就超出叁界了。如果煩惱解除不了,外邊壓力大,怎麽辨

  你可以先靜下來,讀一段經,念地藏聖號,修觀世音法門,就容易平靜下來,過一段時間環境就自然起變化了。如我們最初想修行,打坐心定不下來,剛一靜下來,妄想又來了,簡直像電影開臺,一幕一幕,一個跟一個。以前高日文寺天天都坐禅,有位買豆腐的,天天給廟上送擔豆腐,有一天送豆腐的,他看師父們一天都在坐禅,就向知客師要求,『我想進去坐坐。』知客師說:『你這麽忙怎麽坐得住呢

  』他說:『你讓我在後面坐一坐。』知客師就說:『好吧,你在禅堂外頭,裏面打靜,你也跟著靜下來,打板開靜的時候,你再動。』他就在後面打坐。開靜出來了,知客師問他坐的怎麽樣

  他說:『太好了!真是不可思議。』知客師問他:『怎麽樣不可思議

  你究竟得到什麽了

  『他說:『我這一坐呀,前叁年欠我的豆腐賬,我早都忘了。今天想起來了,我得趕快回去收錢。』這雖然是個笑話,就是說只要內心靜下來,什麽影子都現了。假使我們沒有覺照,靜下來妄想就多,一個接一個,觀照的功夫,照到現在的心,想什麽,不執著不分別隨他過。觀照就是覺察,覺察什麽都不往心裏去,不起第二念分別,就得到色寂。

  得此叁昧已·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·及信昆婆會那視心·

  觀心得到色寂叁昧,而定慧不深,還不能到十信位,得更進一步從理上修。裏是什麽呢

  裏是奢摩他,就叫做止,奢摩他就含著毗婆會那,有即止即觀。修奢摩他的時候,也就是毗婆會那的勸力增強,這叫止觀支運。具體的講,奢摩他是止,即止息妄的觀法,毗婆會是觀,即觀相契理的觀法。妄念止息了,就能遠離諸相,觀相契理了,就發達智解。所以說我們要進一步習信這二種觀法,達到止觀變運。

 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·思惟內心不可見相·圓滿不動·無來無去·本性不生不滅·離分別故·

  地藏菩薩的悲心,反反覆覆講,修唯心識觀。現在繼續講唯心識觀,因我們沒有達到一心故。要知道一心之外沒有一切法。修止,就是對外境界相的思惟觀察要停止,要相信外還的境界相,都是沒有的,要相信是空的,但是我們這個信心很難改變,總認爲境界相都是有,特別是肉體,哪能說沒有呢

  你打我,我痛,你罵我,我就感覺不舒服,我肚子餓了要吃,所以說實在是有,不能認爲沒有。要認識到境界相和自己的心,實就是信,信什麽呢

  信你的心,相信地藏王菩隆,地藏王菩薩就是你的心,心地藏性。地藏,就是我們自己,我自己就是地藏。如果這個心生不起來,就達不到一心,信心始終建立不起來,…

《善惡業報經新講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在生活中修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