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學世間有相禅者·有叁種·何等爲叁·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·貪受諸禅叁昧功德·而生懊慢·爲禅所縛·退求世間·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·依禅發起偏厭離行·怖怯生死·退墮二乘·叁者有方便信解力·所謂依止一實境界·習近奢摩他昆婆會那二種觀道故·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·如蘿如幻等·雖獲世間諸禅功德而不堅著·不複退求叁有之果·又信知生死即涅架故·亦不怖怯·退求二乘·
無相禅是依著一實境界而修,但無相禅是從有相禅來的,按次第說先修有相禅到照相,也就是先修色寂叁昧,再修心寂叁昧。當色寂、心寂全都得到,即得到禅定了,再修一實境界。一實境界就是實相禅,實相彈進入不了就要從有相禅入手,有相禅有幾種呢
地藏菩薩教授我們說,有相禅次第修行有叁種:
第一種禅、『無方便信解力故』。沒有信心,解就更沒有了,修禅定時得到了坐禅的叁昧功德,便貪著輕安的境界,認爲已有成就,這就爲禅所縛,退墮到世間,一生驕慢心,就墮落,因爲他對自心信解力沒有,修禅修成障礙。修禅跟念佛不同,念佛菩薩有佛菩薩的加持力,修禅完全靠自己的善根力,靠你增上緣的力量,沒有增上緣很容易誤入歧途。
第二種禅、『無方便善巧信解力故』。偏厭離行,即證到偏空之理,指二乘人,斷了見思惑,厭離世同,沒有度衆生的大願心,認爲他證得涅槃不生不滅,佛說大乘法他不聞,不進取大乘。他修的禅定是厭離世間,觀世間無常、無我,觀受是苦,偏離於半邊而不窮竟,所謂的真理叫二乘的空理,不是圓滿空義。
第叁種禅、『有方便信解力』。就是說,做的一切,修行也好,幫助別人,利益衆生,從來不起執著,不起貪戀,沒有功德想,也不驕傲,了知人人都具足佛性,都可以成佛。方便善巧的信解力就是他的信心,堅固不動。與前兩種修禅的不同,不但信而且理解,理解自性的佛種子。解後而修行,依止的是一實境界,即修的止觀雙運。他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,離心外無法,一切所有法都沒有真實的,依空而建立。非是真有,是幻有。所以他也修世間禅,獲得世間諸禅的功德,但不執著,不認爲這究竟。也不會退到叁界,也不會求世間的樂果。因爲他已經信解力堅定的時候,知道生死即是涅槃;沒有能所,沒有能修的我,也沒有所證的法;沒有恐怖沒有希求。不求二乘,也不退到二乘,行這種禅定就是菩薩。
菩薩修行,不從功力上計較,也不從利益衆生多少去想。有時菩薩爲度一個衆生,跟他好多生,乃至於成佛還想輔助他。就如提婆達多,專門破戒,破壞佛法,惱害佛,出佛身血,身陷地獄,這是菩薩示現。他是在成就佛行的菩薩道,這是我們所見不到的,以世間的觀感來看,這叫行逆行的菩薩。逆行很難行的,有些大菩薩退墮二乘,不是有意退的。如果想利益衆生,或建廟安僧,說法度生,在度生中有時會感到衆生難度,剛強難調,便生疲厭退悔心,悔了之後,感覺不對又發心,所以說菩薩道難行。所以我們比丘、比丘尼人世同行菩薩道,化度衆生,就要像蜜蜂一樣,勤勤懇懇,始路如一,對世絲毫不貪戀,要是利益世間,對世間無害就做,這樣才能漸漸入佛道。
佛菩薩境界跟我們不同,我們對一切事情認爲是實有,並執著不舍,菩薩對一切事物做了就放下,過去了不留戀,未來不思惟,現在不執著,知道這都是空的,是幻化的,並非實有。比如我們塑幾尊佛像,或建一座廟,認爲功德不小,是錯誤的,有無功德就看你有沒有執著,你不執著,功德很大,一執著功德就受局限。如果你誦經、拜佛回向你自家眷屬,《地藏經》說的很清楚『叁生受益』,只能享受叁生,若把你所做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,盡你心量所能想到的都給回向,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
一切法都是心生的,所以對一切都不要貪戀,出家要遠離俗家,俗家事情亂如麻。但要想到利衆生,先從六親眷屬利益起,因爲親屬對你相信成份大,從近及遠,再擴大到一切衆生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,就到自己的國家,先度化他的眷屬,及家鄉人。經過佛的教化,親人當中有的出家、有的皈依了叁寶。所以行菩薩道的,先得有犧牲自己的心,要學地藏法,不怕下地獄。如果你學會了《地藏叁經》和實相觀,地獄是沒有的。若你把地獄當成是真實的,那就是苦了,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。佛說,犯戒通過忏悔,佛能救你。若破了見,佛就沒辨法救你。因爲看法不同了,你再跟他說,他也不相信。世間禅容易墮入邪見,不要太執著。如果對善知識、善友的教導,完全的執迷不悟,固執己見,這樣很危險,容易墮落。大家記住學《占察經》特殊的一點。
要學系念,地藏菩薩說:『如果你什麽觀都修不成,就系念我的名號。乃至你要去西方極樂世界,一心系念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能去。』一心系念地藏菩薩,業障決定消失。
如是修學一切諸禅叁昧法者·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·具足攝取禅定之業·能令學者成就相應·不錯不謬·何等爲十·
無論哪一種禅定,乃至想得到叁昧,依著這十種次第去修,就能夠深入。
一者攝念方便相·
『攝念』就是把念頭收住;『方便』就是善巧,就是天臺宗講的止觀法門。一般最初修數息觀的比較多。數息不如念佛,或念地藏菩薩空號容易攝念。地藏菩薩訴我們的『攝念方便』有四種:
第一、攝念增上緣,把念頭看管好,然後起念信佛、信法、信憎,這就是因,還要有增上緣。攝念就是因,也就是用你的內心,一心系念。增上緣就是念佛菩薩聖號、及念佛法僧叁寶、念阿彌陀佛時,觀想我跟阿彌陀佛一樣,也有無量光,無量壽。那麽佛就做了這個因的增上緣。這樣念一句阿彌陀佛,消無量罪,會增長智慧。念法也可以。念《占察善惡業所經》、《地藏經》、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,這都叫增上緣。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都在你身邊,我們每天如是觀想就是『攝念』。『攝念』不懂能改變我們的容貌,而且還能使人長壽。所以我們應該時『攝念』,不令忘失。
第二、攝念方便:就是求諸佛菩薩加持。當你心裏有罷礙,有恐怖時,把念頭回攝,念觀音菩薩 、地藏菩薩、求他們加持你、度你,這也是『攝念』。
第叁、能夠見佛的增上緣:佛不住世,你可以見佛像。觀地藏像,受地藏王菩薩加持,念念見像,得到佛像的加持力,使你念念『攝念』。若人家求你給受皈依,先應該想到,自己沒力量,把菩薩像供到前頭,菩薩就出現了。或者在你頭上、或者在你心中。給人家受叁皈,觀想菩薩像,這時你就是代表,隨時用佛像做增上緣。
第四種、諸佛菩薩證明增上緣。在死的時候,證明能夠生淨土。要得到佛菩薩的證明,我們在念佛菩薩時,口念不算念,必須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,這樣才能達到『攝念』。死後得到佛菩薩的證明。上面講了『攝念』的四種方法,如果能把這個念修好了,『攝念方便』就是實相觀。
二者欲住境界相·
這叫觀相修法,你若不會觀的話,你就觀地藏菩薩的相,心系在地藏菩薩相上。念經也容易散亂,念佛號,再加上觀相,比較容易攝念。另一種觀想法,實相無所不相,諸法皆實相,斡什麽就住在什麽上。你住的是什麽相,什麽相就是實相,這叫體真止觀。體是法體、性體;真是真如,就是住;觀就是叁昧,這樣來修定,才能修實相定。
叁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·
前邊講的是安心法,就是住學哪樣,一定住在哪。住心就是降伏心的瓣法。當你起貪心和瞋心時,怎麽樣降伏呢
一定要知道有出入相,怎麽起的貪念、瞋念叫入相。找到入相把他排遣了,就是出相。好比我們的呼吸,呼是往外吐,吸是往裏吸氣。出氣是出相,吸氣是入相。假使用這個方法念『阿彌』出氣,『陀佛』吸氣,一出一吸,分明了了,阿彌陀佛現前。最初很不容易,都是粗的。入到細密的地方時,你邊說話邊做事,但出入氣裏還是系念著佛號不斷,最後到達有住相,無有出相,功夫就到家了。
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·
心已經善住於出入息,了了分明,一出一住都是叁寶。諸佛菩薩都是度衆生的意念,這就是心住了了分明,善住於境界得堅固相,這時這時可以說得堅固信心,清淨不變。
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
靜坐思惟,得定後不滿足現在的境界相,想向前進取,入體真止觀,二種觀行。
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·
修真如實相觀的時候,心裏漸漸明亮,生起這種歡喜心,信解之類的疑惑就沒有了。同時由於自己信心堅固,解行明了,所以說得到了安慰。
七者克獲騰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·
『思所專者』,就是你心意識注重修觀的時候,這時能夠少分的與理相合,少分的相應,而且自己也覺得已經得到利益了。
八者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騰功德對治成就相·
就是你的定力越強,智慧越增長,在觀照上面,生起了一種歡喜心、快樂心,到這時,煩惱不安的現象都能對治。定心不退轉,感覺都清楚明了,這就是『轉修增明』。
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·
就是說,在修定的時候,心裏想做的事業,當你出定去做時,跟你想的意願完全相吻合,這就叫『相應』。稱心滿意,就叫『如意相應』。
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·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·
以前修數息觀,現在改爲念佛觀了,就叫『異修』。雖然是『異修』,但得到前面的方便,一個一個的次第成就,修到最後,使你的入、住、出,都可以隨心自在得到。
是名十種次第相門·攝修禅定之業·
這十種次第相門,收攝一切禅定行業。無論是唯心識觀,還是真如實相,或世出世間禅,都要有道十種方便法門,才得成就,才能與二種觀道相應。
我們中國漢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如來禅,同『念佛是誰
』直接消滅我執,找真我。這就是真如實相觀。修真如…
《善惡業報經新講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