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善恶业报经新讲(4)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学世间有相禅者·有三种·何等为三·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·贪受诸禅三昧功德·而生懊慢·为禅所缚·退求世间·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·依禅发起偏厌离行·怖怯生死·退堕二乘·三者有方便信解力·所谓依止一实境界·习近奢摩他昆婆会那二种观道故·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·如萝如幻等·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·不复退求三有之果·又信知生死即涅架故·亦不怖怯·退求二乘·

  无相禅是依著一实境界而修,但无相禅是从有相禅来的,按次第说先修有相禅到照相,也就是先修色寂三昧,再修心寂三昧。当色寂、心寂全都得到,即得到禅定了,再修一实境界。一实境界就是实相禅,实相弹进入不了就要从有相禅入手,有相禅有几种呢

  地藏菩萨教授我们说,有相禅次第修行有三种:

  第一种禅、『无方便信解力故』。没有信心,解就更没有了,修禅定时得到了坐禅的三昧功德,便贪著轻安的境界,认为已有成就,这就为禅所缚,退堕到世间,一生骄慢心,就堕落,因为他对自心信解力没有,修禅修成障碍。修禅跟念佛不同,念佛菩萨有佛菩萨的加持力,修禅完全靠自己的善根力,靠你增上缘的力量,没有增上缘很容易误入歧途。

  第二种禅、『无方便善巧信解力故』。偏厌离行,即证到偏空之理,指二乘人,断了见思惑,厌离世同,没有度众生的大愿心,认为他证得涅槃不生不灭,佛说大乘法他不闻,不进取大乘。他修的禅定是厌离世间,观世间无常、无我,观受是苦,偏离於半边而不穷竟,所谓的真理叫二乘的空理,不是圆满空义。

  第三种禅、『有方便信解力』。就是说,做的一切,修行也好,帮助别人,利益众生,从来不起执著,不起贪恋,没有功德想,也不骄傲,了知人人都具足佛性,都可以成佛。方便善巧的信解力就是他的信心,坚固不动。与前两种修禅的不同,不但信而且理解,理解自性的佛种子。解後而修行,依止的是一实境界,即修的止观双运。他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,离心外无法,一切所有法都没有真实的,依空而建立。非是真有,是幻有。所以他也修世间禅,获得世间诸禅的功德,但不执著,不认为这究竟。也不会退到三界,也不会求世间的乐果。因为他已经信解力坚定的时候,知道生死即是涅槃;没有能所,没有能修的我,也没有所证的法;没有恐怖没有希求。不求二乘,也不退到二乘,行这种禅定就是菩萨。

  菩萨修行,不从功力上计较,也不从利益众生多少去想。有时菩萨为度一个众生,跟他好多生,乃至於成佛还想辅助他。就如提婆达多,专门破戒,破坏佛法,恼害佛,出佛身血,身陷地狱,这是菩萨示现。他是在成就佛行的菩萨道,这是我们所见不到的,以世间的观感来看,这叫行逆行的菩萨。逆行很难行的,有些大菩萨退堕二乘,不是有意退的。如果想利益众生,或建庙安僧,说法度生,在度生中有时会感到众生难度,刚强难调,便生疲厌退悔心,悔了之後,感觉不对又发心,所以说菩萨道难行。所以我们比丘、比丘尼人世同行菩萨道,化度众生,就要像蜜蜂一样,勤勤恳恳,始路如一,对世丝毫不贪恋,要是利益世间,对世间无害就做,这样才能渐渐入佛道。

  佛菩萨境界跟我们不同,我们对一切事情认为是实有,并执著不舍,菩萨对一切事物做了就放下,过去了不留恋,未来不思惟,现在不执著,知道这都是空的,是幻化的,并非实有。比如我们塑几尊佛像,或建一座庙,认为功德不小,是错误的,有无功德就看你有没有执著,你不执著,功德很大,一执著功德就受局限。如果你诵经、拜佛回向你自家眷属,《地藏经》说的很清楚『三生受益』,只能享受三生,若把你所做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,尽你心量所能想到的都给回向,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

  一切法都是心生的,所以对一切都不要贪恋,出家要远离俗家,俗家事情乱如麻。但要想到利众生,先从六亲眷属利益起,因为亲属对你相信成份大,从近及远,再扩大到一切众生。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後,就到自己的国家,先度化他的眷属,及家乡人。经过佛的教化,亲人当中有的出家、有的皈依了三宝。所以行菩萨道的,先得有牺牲自己的心,要学地藏法,不怕下地狱。如果你学会了《地藏三经》和实相观,地狱是没有的。若你把地狱当成是真实的,那就是苦了,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。佛说,犯戒通过忏悔,佛能救你。若破了见,佛就没辨法救你。因为看法不同了,你再跟他说,他也不相信。世间禅容易堕入邪见,不要太执著。如果对善知识、善友的教导,完全的执迷不悟,固执己见,这样很危险,容易堕落。大家记住学《占察经》特殊的一点。

  要学系念,地藏菩萨说:『如果你什麽观都修不成,就系念我的名号。乃至你要去西方极乐世界,一心系念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能去。』一心系念地藏菩萨,业障决定消失。

 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·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·具足摄取禅定之业·能令学者成就相应·不错不谬·何等为十·

  无论哪一种禅定,乃至想得到三昧,依著这十种次第去修,就能够深入。

  一者摄念方便相·

  『摄念』就是把念头收住;『方便』就是善巧,就是天台宗讲的止观法门。一般最初修数息观的比较多。数息不如念佛,或念地藏菩萨空号容易摄念。地藏菩萨诉我们的『摄念方便』有四种:

  第一、摄念增上缘,把念头看管好,然後起念信佛、信法、信憎,这就是因,还要有增上缘。摄念就是因,也就是用你的内心,一心系念。增上缘就是念佛菩萨圣号、及念佛法僧三宝、念阿弥陀佛时,观想我跟阿弥陀佛一样,也有无量光,无量寿。那麽佛就做了这个因的增上缘。这样念一句阿弥陀佛,消无量罪,会增长智慧。念法也可以。念《占察善恶业所经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,这都叫增上缘。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地藏都在你身边,我们每天如是观想就是『摄念』。『摄念』不懂能改变我们的容貌,而且还能使人长寿。所以我们应该时『摄念』,不令忘失。

  第二、摄念方便:就是求诸佛菩萨加持。当你心里有罢碍,有恐怖时,把念头回摄,念观音菩萨 、地藏菩萨、求他们加持你、度你,这也是『摄念』。

  第三、能够见佛的增上缘:佛不住世,你可以见佛像。观地藏像,受地藏王菩萨加持,念念见像,得到佛像的加持力,使你念念『摄念』。若人家求你给受皈依,先应该想到,自己没力量,把菩萨像供到前头,菩萨就出现了。或者在你头上、或者在你心中。给人家受三皈,观想菩萨像,这时你就是代表,随时用佛像做增上缘。

  第四种、诸佛菩萨证明增上缘。在死的时候,证明能够生净土。要得到佛菩萨的证明,我们在念佛菩萨时,口念不算念,必须念念从心起,念念不离心,这样才能达到『摄念』。死後得到佛菩萨的证明。上面讲了『摄念』的四种方法,如果能把这个念修好了,『摄念方便』就是实相观。

  二者欲住境界相·

  这叫观相修法,你若不会观的话,你就观地藏菩萨的相,心系在地藏菩萨相上。念经也容易散乱,念佛号,再加上观相,比较容易摄念。另一种观想法,实相无所不相,诸法皆实相,斡什麽就住在什麽上。你住的是什麽相,什麽相就是实相,这叫体真止观。体是法体、性体;真是真如,就是住;观就是三昧,这样来修定,才能修实相定。

 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·

  前边讲的是安心法,就是住学哪样,一定住在哪。住心就是降伏心的瓣法。当你起贪心和瞋心时,怎麽样降伏呢

  一定要知道有出入相,怎麽起的贪念、瞋念叫入相。找到入相把他排遣了,就是出相。好比我们的呼吸,呼是往外吐,吸是往里吸气。出气是出相,吸气是入相。假使用这个方法念『阿弥』出气,『陀佛』吸气,一出一吸,分明了了,阿弥陀佛现前。最初很不容易,都是粗的。入到细密的地方时,你边说话边做事,但出入气里还是系念著佛号不断,最後到达有住相,无有出相,功夫就到家了。

  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·

  心已经善住於出入息,了了分明,一出一住都是三宝。诸佛菩萨都是度众生的意念,这就是心住了了分明,善住於境界得坚固相,这时这时可以说得坚固信心,清净不变。

 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

  静坐思惟,得定後不满足现在的境界相,想向前进取,入体真止观,二种观行。

  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·

  修真如实相观的时候,心里渐渐明亮,生起这种欢喜心,信解之类的疑惑就没有了。同时由於自己信心坚固,解行明了,所以说得到了安慰。

  七者克获腾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·

  『思所专者』,就是你心意识注重修观的时候,这时能够少分的与理相合,少分的相应,而且自己也觉得已经得到利益了。

  八者掉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腾功德对治成就相·

  就是你的定力越强,智慧越增长,在观照上面,生起了一种欢喜心、快乐心,到这时,烦恼不安的现象都能对治。定心不退转,感觉都清楚明了,这就是『转修增明』。

  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·

  就是说,在修定的时候,心里想做的事业,当你出定去做时,跟你想的意愿完全相吻合,这就叫『相应』。称心满意,就叫『如意相应』。

  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·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·

  以前修数息观,现在改为念佛观了,就叫『异修』。虽然是『异修』,但得到前面的方便,一个一个的次第成就,修到最後,使你的入、住、出,都可以随心自在得到。

  是名十种次第相门·摄修禅定之业·

  这十种次第相门,收摄一切禅定行业。无论是唯心识观,还是真如实相,或世出世间禅,都要有道十种方便法门,才得成就,才能与二种观道相应。

  我们中国汉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如来禅,同『念佛是谁

  』直接消灭我执,找真我。这就是真如实相观。修真如…

《善恶业报经新讲(4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在生活中修行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