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行,達到一行,即證得相似無生法忍。一行包括二種觀道,一實境界,故一心系念就是一宣境界。經論常說要一心至心,念佛念到成叁昧,修行的道路一定成功。
晉朝王義之,書法聖人,也叫草聖。王義之的字寫得入神入妙。他的兒子王獻之學他的字,住在一個寺廟裏天天寫,寫了十年沒離開寺廟,後來,廟裏老和尚檢查這十年寫的字,看過來看過去,看完後老和尚歎了一口氣,說:『可磷十年寒窗苦,只有一點像義之。』其實這一點也不是王義之兒子說的,還是王義之一次來看兒子寫字,發現有一字缺了一點,就拿筆給填上了。也就是說,學一個技術,乃至成名成家,不曉得要經過多少苦工夫的練習。我們要想把無量劫的煩惱斷了,要想了生脫死不容易。不用說別的,斷一個欲念,佛都說就像斷四十裏的瀑流那樣難,何況那麽多貪瞋癡想截止。所以修行必須下苦功夫來修,達到聞、思、修叁慧,用心去聽去行,圓聞一切,才聽到真正地藏菩薩名字,十方諸佛的名字,這樣才能至心禮拜供養我。禮拜供養十方諸佛,才能深入大乘深經,否則,始終達不到甚深的福德和信心,也不能了達一實境界。
所以者何·謂無分別菩提心·寂靜智現·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·能聞我名者·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·乃至一切所能者·皆得不退一乘因故·
原因就是無分別的菩提心。無分別的菩提心,就是覺心。菩提無分別的,寂靜的,只有智慧現前,度衆生的願力才能夠實現。如果你自己都沒覺悟,發菩提心都沒發又怎麽能叫菩提薩埵,怎麽能使衆生覺悟呢
所以要想行菩薩道,必須守內心,直心正念一實境界。一實境界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理法界,也是諸經論講的妙明真心、如來藏性。另外還要行一切善法,哪怕一點小事,只要對衆生有利益都要去做,這就是铙益有情戒。受菩薩戒最難得就是發菩提心。大家念《地藏經》、《普門品》、《華嚴叁品》處處能感覺到諸佛菩薩的悲心。因爲以上這種原因,所以他能夠聽到我地藏名字。聽就是自性能聞我名號,乃至能供養我,因此才能夠現一切的方便善巧做利生事業,而不退轉。
方便就是大悲心,比如說看一個人很窮,想救度他,給他幾個錢,但是這樣救不了他。錢花完又沒有了,必須啓發他的心智,給他有智慧,否則只能幫他一次而不能幫他一世。過去古人說,你供他一頓飯,他可以把你當恩人,但供養一百頓飯,他不但不把你常成恩人,反而還會把你常成仇人,所以度衆生一定要有方便善巧。
若雜亂垢心·雖複稱誦我之名字·而不名爲聞·以不能生決定信解·但獲世間善報·不得廣大深妙利益·如是雜亂垢心·隨其所修一切諸善·皆不能得深大利益·
要是雜亂心、汙染心,帶著叁毒煩惱來念地藏菩薩空號,這叫雜亂垢心。還有求不當求的,也叫垢心。這樣念只能得到世間的福報。如果沒有至誠心去聽地藏菩薩的名字,你就沒有智慧,若不靜心的觀照信解就沒有智慧,因此就不能如法修行。聞、思、修叁慧都不能具足,你怎麽能達到一實境界、二種觀行呢
所以念的時候不能心有所求,更不能光追求數字,如果能夠至心念十聲都好。我經常提倡十,十是無盡數。當早晨剛醒,心裏頭什麽都沒想,或在晚上臨睡的時候,把一天的事都放下,清清淨淨的恢愎你的本覺,至心稱念十聲:『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』比你雜亂垢心念一萬聲、十萬聲、百萬聲功德都大,不在數字的多少,而在你念的是不是至心。若以雜亂垢心來稱名號,好像是個修行者,但不名爲聞我名,更不用說念了。如果達到一心就進人了一行叁昧,也就達到般若。
我們念時會出現種種的障礙因緣,使這個心不是那麽清淨,但你不要灰心,應當一直堅持下去,一邊念一邊觀照,只要一有雜染起來爲上停止,警惕土完了再念,把雜染垢心消滅掉,這樣才能得到深妙的利益。
我們奮闩的目標是成佛,斷見思塵沙無明。假使用你的心觀,用圓性、圓覺、圓修,就沒有一法不圓。念句地藏聖號,觀想一聲遍滿十方法界,一切衆生都能聞到大家念經、禮忏、念佛,最後都要回向法界,這是我們學習的法界觀。法界觀就是觀法界,一動念遍法界都滿了,不要局限於你自己的六親眷屬,給一切衆生回向,更不要局限自己,從近及遠,從自身、六親眷屠、曆劫的父母、冤親債主,乃至到法界一切衆生,不管是垢染心,還是清淨心念的聖號,功德都給他們回向。如果回向是清淨心,那麽垢染雜亂也變成清淨的了,這樣回向得大利益。都要靜心的這樣回向,這就是法界性。
善男子·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禅者·不久能獲深大利益· 漸次作佛·
無相禅就是無有形相的,一實境界的實相。實相是無相,也就是不執著,沒有生死相、涅槃相,因爲無相故,才能無障礙。無相又無所不相,這是妙用,但現在被我們的執著所束縛,沒有道樣的心境,受肉體的局限,妙用也發不出來。如果達到無相的境界,妙用自然就發出來了。無相才無障礙,才能夠進入真空的宣相境界。
深大利益者·所謂得入堅信法位·成就信忍故·入堅修位·成就順忍故·入正真位·成就無生忍故·又成就信忍者·能作如來往性故·成就順忍者·能解如來行故·成就無生忍者·得如來業故·
這部經主要是講堅定你的信心。主持請問的菩薩叫堅淨信菩薩,要想修無相禅,先把信心建立起來,堅固不動,入了位,這時才叫真正的發心。大家在學習次第中,一定要依著四教說的『六即佛』,觀一切衆生,一切畜生,馬、牛、羊等等,乃至螞蟻最小的都能成佛,這是從理上講。法界理是一致的,這叫『理即佛』;像我們出家了,或受叁皈五戒、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些都是『名字即佛』;叁寶的弟子,如果你起修,有觀行了,就是『觀行即佛』;觀行深入,到了叁冒位的菩薩,叫『相似即佛』;從初地到十地叫『分證即佛』;斷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無明斷盡了,叫『究竟即佛』。
心裏如是觀,如是想,就進入『觀行即佛』了。等你發大菩提心,信心不退,堅淨信心自己是佛,這個信心非常不容易。常你上課時,或靜坐時,觀想心、佛、聚生,叁無差別,如果一切時一切處這個念都不失掉,自己跟叁寶結合在一體,這時就是觀行了。能夠堅信不移,入了堅信法位,而後起修,悟得自己輿佛無二無別,相信我的心就是佛心,佛心就是我的心,這就是信忍位的菩薩。而後繼續堅定不移地去修,成就了順忍位,見了法性之後,此時乘性起修,所修還歸於性體,就是《華嚴經》所說:『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』法界就是心,入了堅修位,堅修位的菩薩就是叁賢位的菩薩,再進一步就成就順忍位,證了初地菩薩,見了法性登歡喜地,隨順法信而起修,入正真位。在成佛的過程中,順忍位的順,是順一切諸法無生無相。我們參的是無相禅,這叫無生法忍位。到了無生法忍,一實境界也沒有了,一切法都舍了。《金剛經》講這叫實相,實相無相。
現在你的性體已經去掉很多惑染,能夠成就如來種性,如來怎麽修,我就怎麽修。如來忍辱時,被歌利大王解剖身體時,不但沒痛苦,而且也不起瞋恨心;還有舍身胃虎,割肉銀鷹,如來所行的,能做得到嗎
如果成就了順忍位,我們也就能做到。『忍』字是承認,認可的意思,也可以作『忍辱』講。真正得到無生忍,成就如來的事業,這個時候能産生無窮無盡的妙用,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。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,是毗虛遮那佛的化身,有無量億、千百億是大釋迦的一個。諸佛的化身就像兩點一樣多。這是他從不可思議的智慧所起的妙用來講,這就是如來的業,業用無窮無盡。
現在我們剃發染衣,學戒,保護我們的身心。從戒生定,定能生慧,慧照現前了,才能得到無漏智慧,有了無漏智慧,從無相禅就能人了如來境界。進一步成就無生法忍,知道一切法本來無生。要達到這個程度,非常難,恐怕要叁大阿僧祗劫。成就無生法忍,就作佛了。
漸次作佛者·略說有四種·何等爲四·一者信滿法故作佛·所謂依種性地·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·清淨平等·無可願求故·二者解滿法故作佛·所謂依解行地·深解法性·知如來業·無造無作·於生死涅槃·不起二想·心無所怖故·叁者證滿法故作佛·所謂依淨心地·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·及不思議自然之業·無求想故·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·所謂依究竟菩薩地·能除一切諸障無明爹盡故·
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,漸次成佛有四種:
第一、『信滿法故作佛』,即信法圓滿。就是以大悲心和智慧去利益衆生,堅固清淨的信心達到圓滿,住於菩提心,行菩提道,成就菩提果。依著佛的種性,決定相信一切諸法都是不生滅的,清淨平等的,衆生與佛無二無別。第二、『解滿法故作佛』,指解法修圓滿。解就是明白,也可說成開悟,天天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,天天念佛一句佛都沒念,這就叫法性。法性無作、無相,無相無不相。深解法性,知道如來所作的事業是沒有造作的,就是說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。懂得了法性的道理,與法性不起二想,知煩惱生死,就是菩提涅槃,依心而立,這樣就心無望礙,無罷礙故無有恐怖。第叁、『證滿法故作佛』,是證法修圓滿,無所得方爲真正的得,如果你所發的願力,所要修行的都達到了,就成佛了,就是說證了菩薩的歡喜地,一直到十地的法雲地,具一分清淨心進一步地到八地菩薩不動地,再衆菩提心度衆生,才能把最後的無明除斷。斷了根本見惑,得到出世淨心,即依清淨心見法身,心就清淨了。第四、『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』。依究竟菩薩地,即『六即佛』的『究竟即佛』,能使無量劫來的無明習氣頓斷,修行圓滿到了究竟不退的地位。
以上四種講了修行成就次第,即信、解、行、證。依著地藏菩薩告訴你的次第去修,四種次第修行圓滿了,就能成就佛果。
複次·當知·若修…
《善惡業報經新講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