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·又複不依境界滅故·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·體性自滅·未曾有故·因如此義·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爲本·
上段講諸法皆由妄想生,無自相,以境界而有妄心,自己沒有自相。但妄心裏緣想緣念,有一切境界,所以叫心。心是給一切境界作根本的。這段重顯一切法爲心之念,前境界依心,心依境界,彼引互相相依,但彼此的生起是沒有先後的,心與境並起,爲什麽說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本呢
這個道理難明白。因爲妄心最初一念無明妄動,失去本有覺知,業相不知,真如法性不知,不了解法界本體原是一相的緣故,因此說心有無明。這個心有無明,是它想明,不是不明,因爲想明,不但沒明,反而變成無明了。因無明的力因故,就一念不覺,心隨境轉,現種種境界相,即心系的業轉相。這都是互相熏習的,業越要轉相,就越要分別境界,以無明故。一切境界所成就是業轉相之相,無明滅則一切境界滅。境界自照明,無明是在內心,不在外境,是無明力因生境界,不是境界因産生無明。
一切諸佛,對`於一切境界都能照了,故不生無明。無明生就有無明滅。非因境界先滅,無明心才滅,所以說無明生境界。一切境界,本來無體性,皆由於妄心幻化才有,故自本以來,一切境界不生不滅。就是體性本來自滅,根本未曾有故,所以一切法都是依心爲根本。
彼此互相依靠,爲什麽呢
因人的讓識,有四種作用,即兄分、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。相分屬境,其余叁分都是心裏作用。見分見於相分,同時生起,見分生境界,妄心就有,但這是心裏自證,自己覺得的,這樣産生的見相是增上因緣。所以認出爲相有,而相是不生不滅的,依境界而生起了分別,妄心雖依境界有,但是,定以相分爲所緣緣,其能緣緣仍在見分,見分輿相分都是依自證證生起。我們看一切事物,心裏就緣念這件事,分別這件事,然後去追求,就有了我見,因爲有我就想得到,這是從粗淺的現象來解釋,不然意理深,難理解。本來物質是不自生的,它沒有想要人家來了解,沒有希求願望,都是妄心分別,所以說妄心是它的根本,爲了得到物品,生起這個妄心,所以說萬法唯心,叁界唯識。就拿這個輪相盒來說,也得先用心來設計,設計好了,心裏有了輪廓,按照心想的輪廓去做,你說這是心生,還是物質生的
一切法因妄心而有,我們的心因一切法而有,互依的。聲聞、菩薩、佛都是依他的心識證得無爲法來分他的地位,或者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等位次,以他空性證得最後,就達到一切無礙,華嚴境界就是事事無礙,一法具一切法,一切法具一法,非心非物。
在道理給大家講講心的生滅門和真如門。生滅門好講,真如門難講,因爲不可說,言道斷故,要把不可說的說明白,你說是不是難講,要想講明白,那得借生滅門來講,以生滅門可說的來說,像佛有一回升座說法,文殊菩薩常維那師,把大磬一敲,說偈:『法筵龍象,常觀第一義,谛觀法王法,法王法如是。』佛當下就走了,大家還在等著聽呢!怎麽走了不說,這是什麽意思
在會的諸大弟子應觀第一義,無事無相都不可言說,不可思義的法王法就是樣,佛法也是這樣的。又有一次佛上堂說法,佛拈一支花,在座的迦葉微笑了,這是什麽意思呢
隨拈法照非法界,佛兄迦葉笑,就知迦葉明白此意,便把法傅與他,這叫真傅。教外別傅,離開言語,離開心,即不可說,也不可思,拈花微笑,就是傅心法。所以說,一切法都是空的,是因緣所生的。
輪相一擲就能判斷出事理,告訴你如何庭理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會過到許許多多的問題,自己沒辨法解決,像有的人得了精神病,自己不認識自己,很苦惱,這是宿業。除了佛認識自己之外,其它的人都不能認識自己,不曉得一切法從心起,一切法從心滅,認爲一切法和自己沒關系,長時心外求法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地藏菩薩不必等到地獄空了才成佛,他已經成佛了,是我們不明白一切法,從心起從心滅的理,所以還繼續度我們。自己證得空義,度衆生才不執著,證不了空義到處是障礙,那又怎樣去度他人呢
所說,地藏菩薩早已成佛。
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爲心·以義體不具·爲心所攝故·
常知一切法,凡是有形有相的,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都叫『法』。佛給『法』下了個定義就是:『軌生物解,任持自性。』依著法就像走軌道似的。那我們要到達什麽境地呢
認識自性,即認得自己的體性,—切法皆自己所造,你也是一切法。若你沒達到這種境地,你是你,法是法,法把你迷惑了,認識不清境界相,就不得解脫。要知一切法都是假的,皆妄心而有,但萬法不離真,亦不離一心,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稱爲心,爲什麽都能稱爲心呢
因爲世間萬法,不論從義理上說,還是從本體上說,都是一相,沒有差別,以一切法同是緣生,即是因緣生,所以說,法不會自己生起,『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』法就是心,心即是法,由境界而生心,把一切法轉了。如果心被一切法轉,就是求生。《楞嚴經》上重點內容就是:『心能轉物,即同如來,心被物轉,即是衆生。』心被境轉,就是被境所迷,不能明了,這樣就會墮落。例如《金剛經》上說,一切諸佛菩薩行了利益衆生的事業,像布施或念佛,請問這功德的大小
佛說:『沒有功德。』須菩提已斷了見思惑,證得阿羅果的人,他聽了,生起疑惑,就問爲什麽說沒有功德呢
沒有功德,是菩薩自己所修的功德不貪著而已。沒有想我做了這件事,我去利益了誰,已經沒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了。像我們道友,做了一點功德事,就執著不放,挂在口頭,我如何如何去利益他人,心裏總是想著所做的功德事,放不下,像這樣的功德就小了,只有不執著,才有不可思義的功德,這就叫心轉法,不執著法的意思。這是從義理上講,都是空的,沒有差異。龍樹菩薩說的:『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即中道義。』這首偈就是說的這個道理。只要證得了空的義理,看一切就無罷礙,就能離一切顛倒蘿想。像我們不知因緣所生的法是假的,不知因緣所生的法是蘿幻泡影,所以心常被境轉,不了空義。
千萬不要把空義理解爲什麽都沒有了,若這樣認爲就落入頑空。這個空義是指的真空,真空能生妙有,故空即假、即中、即體、即相,就是一法同以叁德秘藏爲體,因萬法皆有體、相、用,體本真空,具法身德;相是假有,具般若德;用離空有而即空即有,具解脫德。體、相、用就是一切衆生的體,一切佛法的體,在凡不滅,在聖不增,即佛輿衆生以叁德爲體,叁德不離一心,同是因緣生法,因緣不離空、假、中,空、假、中也就是一心叁觀,故不論從義理上講還是從體上講,都是唯心所收攝。
我們不解空義,對一切事物,一切義理不能明白,對於所發生的事,不知怎麽辨,心生疑惑,這時該如何呢
前半卷學了用占察輪來占察,若達不到,就稱我地藏菩薩名號,能解決你的疑問。如果能以諸法唯心的觀點來念佛、拜佛的話,『地』就是我自己的心地,『藏』就是我的性藏,徙自性體中念,念的時候,句句是念自己,句句是念地藏菩薩,念佛、文殊、普聖、觀音等諸佛菩薩亦如是,這種所得的感應就和一般念所獲得的功德感應大不一樣。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不在內,不在外,這叫返妄歸真。真實就是空,從真隨緣示現,是自己心變的。要懂得以上所說的緣起性空理,必須自己經過這些熏修學習,深信佛法不虛,不懷疑,就具足了清淨信。
我們凡夫,有信心但不堅固,就要修隨喜品,看見人家讀誦兼受持,像我們現在都在誦《地藏經》、《普門品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,雖然是一品,但包括了全經的要義,這也叫隨喜。讀誦再加上思惟,義理就容易深入,還有解脫品,解脫不但是自己能解脫,還要講解給他人,這叫法師位。講解脫法時,得有因緣,要具備法師十德,才能稱法師。其次兼行六度,這就漸漸入了內凡位。什麽是內凡位
就是雖在叁界,但已經和菩薩一樣具足了對佛法的堅固信心,這就到了五品位。再進一步,才能見到離體無法,證得一切諸法唯心,萬法從心起。我現在在修學念佛法門,就應常知道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,這樣就容易成就。
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·與心作相·和合而有·共生共滅·同無有住·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·念念相續故·而得住持·暫時爲有·
十二因緣就是緣起。這十二因緣法,說是大乘或中乘都可以。甚深緣起義,就是講一切法都是從心裏緣起的,心有分別,能想的是見,所想的是相,其宣心理的能想所想都是沒有的,虛妄的,這就是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因爲輿心作用,所以一切法從心起,要給心作相,相分和見分合在一起,就緣起了,無一刹那一念的前後之分,同時生起的業轉相是不離心的,以後再起智,智就是分別,要明嘹這個,就相續不斷的生起,心輿境刹那不停的共生滅,沒有先後,前念生後念,後念生前念,念念相續。
如是所說心義者·有二種相·何等爲二·一者心內相·二者心外相·心內相者複有二種·雲何爲二·一者真·二者妄·
因緣起的相分,分兩種:一個是心,一個是心的義,即心內相,心外相,心內相是真,心外相是假,真心妄心都是不可得的。因爲心體是無量的,無法形容,就像風似的抓不到,系不住,海水不可量,比喻心不住,不可量。
相分、見分同不住。因爲—切法的境界是隨心所緣,心爲能緣,非所緣緣,但卻不離自己的心,心理一念相續,不停的攀緣,心裏所緣念的叫暫時有法,這就是所說的有法,在返本還原時,也就是我們內心的自證分,諸佛菩薩就是證的這個自證分了,能把一切返妄歸真,業轉相愛成智慧。
所言真者·謂心體本相·如如不異·清淨圓滿·無障無礙·微密難見·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·建立生長一切法故·
『如如』是指佛的清淨境界,即…
《善惡業報經新講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