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一切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·又复不依境界灭故·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·体性自灭·未曾有故·因如此义·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·
上段讲诸法皆由妄想生,无自相,以境界而有妄心,自己没有自相。但妄心里缘想缘念,有一切境界,所以叫心。心是给一切境界作根本的。这段重显一切法为心之念,前境界依心,心依境界,彼引互相相依,但彼此的生起是没有先後的,心与境并起,为什麽说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本呢
这个道理难明白。因为妄心最初一念无明妄动,失去本有觉知,业相不知,真如法性不知,不了解法界本体原是一相的缘故,因此说心有无明。这个心有无明,是它想明,不是不明,因为想明,不但没明,反而变成无明了。因无明的力因故,就一念不觉,心随境转,现种种境界相,即心系的业转相。这都是互相熏习的,业越要转相,就越要分别境界,以无明故。一切境界所成就是业转相之相,无明灭则一切境界灭。境界自照明,无明是在内心,不在外境,是无明力因生境界,不是境界因产生无明。
一切诸佛,对`於一切境界都能照了,故不生无明。无明生就有无明灭。非因境界先灭,无明心才灭,所以说无明生境界。一切境界,本来无体性,皆由於妄心幻化才有,故自本以来,一切境界不生不灭。就是体性本来自灭,根本未曾有故,所以一切法都是依心为根本。
彼此互相依靠,为什麽呢
因人的让识,有四种作用,即兄分、相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。相分属境,其余三分都是心里作用。见分见於相分,同时生起,见分生境界,妄心就有,但这是心里自证,自己觉得的,这样产生的见相是增上因缘。所以认出为相有,而相是不生不灭的,依境界而生起了分别,妄心虽依境界有,但是,定以相分为所缘缘,其能缘缘仍在见分,见分舆相分都是依自证证生起。我们看一切事物,心里就缘念这件事,分别这件事,然後去追求,就有了我见,因为有我就想得到,这是从粗浅的现象来解释,不然意理深,难理解。本来物质是不自生的,它没有想要人家来了解,没有希求愿望,都是妄心分别,所以说妄心是它的根本,为了得到物品,生起这个妄心,所以说万法唯心,三界唯识。就拿这个轮相盒来说,也得先用心来设计,设计好了,心里有了轮廓,按照心想的轮廓去做,你说这是心生,还是物质生的
一切法因妄心而有,我们的心因一切法而有,互依的。声闻、菩萨、佛都是依他的心识证得无为法来分他的地位,或者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等位次,以他空性证得最後,就达到一切无碍,华严境界就是事事无碍,一法具一切法,一切法具一法,非心非物。
在道理给大家讲讲心的生灭门和真如门。生灭门好讲,真如门难讲,因为不可说,言道断故,要把不可说的说明白,你说是不是难讲,要想讲明白,那得借生灭门来讲,以生灭门可说的来说,像佛有一回升座说法,文殊菩萨常维那师,把大磬一敲,说偈:『法筵龙象,常观第一义,谛观法王法,法王法如是。』佛当下就走了,大家还在等著听呢!怎麽走了不说,这是什麽意思
在会的诸大弟子应观第一义,无事无相都不可言说,不可思义的法王法就是样,佛法也是这样的。又有一次佛上堂说法,佛拈一支花,在座的迦叶微笑了,这是什麽意思呢
随拈法照非法界,佛兄迦叶笑,就知迦叶明白此意,便把法傅与他,这叫真傅。教外别傅,离开言语,离开心,即不可说,也不可思,拈花微笑,就是傅心法。所以说,一切法都是空的,是因缘所生的。
轮相一掷就能判断出事理,告诉你如何庭理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会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,自己没辨法解决,像有的人得了精神病,自己不认识自己,很苦恼,这是宿业。除了佛认识自己之外,其它的人都不能认识自己,不晓得一切法从心起,一切法从心灭,认为一切法和自己没关系,长时心外求法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,就知道地藏菩萨不必等到地狱空了才成佛,他已经成佛了,是我们不明白一切法,从心起从心灭的理,所以还继续度我们。自己证得空义,度众生才不执著,证不了空义到处是障碍,那又怎样去度他人呢
所说,地藏菩萨早已成佛。
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·以义体不具·为心所摄故·
常知一切法,凡是有形有相的,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都叫『法』。佛给『法』下了个定义就是:『轨生物解,任持自性。』依著法就像走轨道似的。那我们要到达什麽境地呢
认识自性,即认得自己的体性,—切法皆自己所造,你也是一切法。若你没达到这种境地,你是你,法是法,法把你迷惑了,认识不清境界相,就不得解脱。要知一切法都是假的,皆妄心而有,但万法不离真,亦不离一心,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称为心,为什麽都能称为心呢
因为世间万法,不论从义理上说,还是从本体上说,都是一相,没有差别,以一切法同是缘生,即是因缘生,所以说,法不会自己生起,『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』法就是心,心即是法,由境界而生心,把一切法转了。如果心被一切法转,就是求生。《楞严经》上重点内容就是:『心能转物,即同如来,心被物转,即是众生。』心被境转,就是被境所迷,不能明了,这样就会堕落。例如《金刚经》上说,一切诸佛菩萨行了利益众生的事业,像布施或念佛,请问这功德的大小
佛说:『没有功德。』须菩提已断了见思惑,证得阿罗果的人,他听了,生起疑惑,就问为什麽说没有功德呢
没有功德,是菩萨自己所修的功德不贪著而已。没有想我做了这件事,我去利益了谁,已经没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了。像我们道友,做了一点功德事,就执著不放,挂在口头,我如何如何去利益他人,心里总是想著所做的功德事,放不下,像这样的功德就小了,只有不执著,才有不可思义的功德,这就叫心转法,不执著法的意思。这是从义理上讲,都是空的,没有差异。龙树菩萨说的:『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即中道义。』这首偈就是说的这个道理。只要证得了空的义理,看一切就无罢碍,就能离一切颠倒萝想。像我们不知因缘所生的法是假的,不知因缘所生的法是萝幻泡影,所以心常被境转,不了空义。
千万不要把空义理解为什麽都没有了,若这样认为就落入顽空。这个空义是指的真空,真空能生妙有,故空即假、即中、即体、即相,就是一法同以三德秘藏为体,因万法皆有体、相、用,体本真空,具法身德;相是假有,具般若德;用离空有而即空即有,具解脱德。体、相、用就是一切众生的体,一切佛法的体,在凡不灭,在圣不增,即佛舆众生以三德为体,三德不离一心,同是因缘生法,因缘不离空、假、中,空、假、中也就是一心三观,故不论从义理上讲还是从体上讲,都是唯心所收摄。
我们不解空义,对一切事物,一切义理不能明白,对於所发生的事,不知怎麽辨,心生疑惑,这时该如何呢
前半卷学了用占察轮来占察,若达不到,就称我地藏菩萨名号,能解决你的疑问。如果能以诸法唯心的观点来念佛、拜佛的话,『地』就是我自己的心地,『藏』就是我的性藏,徙自性体中念,念的时候,句句是念自己,句句是念地藏菩萨,念佛、文殊、普圣、观音等诸佛菩萨亦如是,这种所得的感应就和一般念所获得的功德感应大不一样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不在内,不在外,这叫返妄归真。真实就是空,从真随缘示现,是自己心变的。要懂得以上所说的缘起性空理,必须自己经过这些熏修学习,深信佛法不虚,不怀疑,就具足了清净信。
我们凡夫,有信心但不坚固,就要修随喜品,看见人家读诵兼受持,像我们现在都在诵《地藏经》、《普门品》、《普贤行愿品》,虽然是一品,但包括了全经的要义,这也叫随喜。读诵再加上思惟,义理就容易深入,还有解脱品,解脱不但是自己能解脱,还要讲解给他人,这叫法师位。讲解脱法时,得有因缘,要具备法师十德,才能称法师。其次兼行六度,这就渐渐入了内凡位。什麽是内凡位
就是虽在三界,但已经和菩萨一样具足了对佛法的坚固信心,这就到了五品位。再进一步,才能见到离体无法,证得一切诸法唯心,万法从心起。我现在在修学念佛法门,就应常知道念念从心起,念念不离心,这样就容易成就。
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·与心作相·和合而有·共生共灭·同无有住·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·念念相续故·而得住持·暂时为有·
十二因缘就是缘起。这十二因缘法,说是大乘或中乘都可以。甚深缘起义,就是讲一切法都是从心里缘起的,心有分别,能想的是见,所想的是相,其宣心理的能想所想都是没有的,虚妄的,这就是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因为舆心作用,所以一切法从心起,要给心作相,相分和见分合在一起,就缘起了,无一刹那一念的前後之分,同时生起的业转相是不离心的,以後再起智,智就是分别,要明嘹这个,就相续不断的生起,心舆境刹那不停的共生灭,没有先後,前念生後念,後念生前念,念念相续。
如是所说心义者·有二种相·何等为二·一者心内相·二者心外相·心内相者复有二种·云何为二·一者真·二者妄·
因缘起的相分,分两种:一个是心,一个是心的义,即心内相,心外相,心内相是真,心外相是假,真心妄心都是不可得的。因为心体是无量的,无法形容,就像风似的抓不到,系不住,海水不可量,比喻心不住,不可量。
相分、见分同不住。因为—切法的境界是随心所缘,心为能缘,非所缘缘,但却不离自己的心,心理一念相续,不停的攀缘,心里所缘念的叫暂时有法,这就是所说的有法,在返本还原时,也就是我们内心的自证分,诸佛菩萨就是证的这个自证分了,能把一切返妄归真,业转相爱成智慧。
所言真者·谓心体本相·如如不异·清净圆满·无障无碍·微密难见·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·建立生长一切法故·
『如如』是指佛的清净境界,即…
《善恶业报经新讲(3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