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『沒有衆生,佛就不能圓滿佛位,成不了佛,因爲有衆生他才成佛,所以他不能不度衆生。』反覆地說,就讓我們明白法身的道理,不要認爲諸佛與我們不相關,也不要認爲一切衆生輿我們不相關,都是一體的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假使第一能信這個道理,第二能解釋這種道理,第叁能行這種道理,第四證得這種道理,那就具足了信、解、行、證。現在是地藏王菩薩對堅淨信菩薩說的,我們應該理解爲地藏王菩薩就是對我們說的,假使叁業不清淨,也沒有瓣法修這種法,雖然擁有佛性,等於空頭支票,到銀行取不到錢的。你相信了,而後有修證了,你存五百,可以取五百,一文沒存,那你取不到的,就是這個涵義。
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庭圓滿不動故·隨諸衆生死此生彼·恒爲作依·
因爲法身是遍的,所以說如來諸佛的法身遍一切處,於十法界都具足圓滿不動,名叫如來。如者是如如不動,來者是來而不來。遍是不動義的遍。不動的遍,如用太陽的光能照一切處。它是不生不滅的,在諸佛而不增,在衆生而不滅。隨諸衆生,死此生彼。無論衆生流轉到哪裏,都與衆生不相離,恒常的爲作依靠。我們大家共同聞佛所說的法,有佛證明都是佛說的。在佛法中有叁種弟子:一種是聞法的弟子、一種是護法的弟子、一種是歸依的弟子。例如說我們大家彼此回向念經的時候,回向給一切老師、弟子、護法、聞法的乃至歸依的,我們都給回向,也給諸佛菩薩回向。我們回向諸佛,諸佛回向給我們,遍法界一切衆生,這涵義就是彼此頃緣的意思。看看文殊師利菩薩十大願、普賢菩薩十大願、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、地藏菩薩的大願,同等接待,互相回向的,因爲有緣才能度。
壁如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相·種種形類·以一切色相種種往形類·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·爲虛空願所攝·以虛空爲體·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·當知色相之中·虛空之界不可毀滅·色相壞時·還歸虛空·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滅·不動不變·
一切諸法建立在虛空性上,也就是建立在虛空之上,虛空就是一切事物的實體。爲什麽不建立在大地上呢
因爲地球在不停旋轉,最終會壞的。然而,虛空能容的一切色相,種種的形相,一切的事物全都建立在虛空常中。虛空有建立生長的能力,所以說一切諸法住在虛空中,以虛空爲體,沒有一件事物能超出虛空之外的。要知道色相之中含有萬有的虛空界,色相變壞時,仍然還歸虛空,而虛空永遠不會滅。用虛空來比喻,諸佛的法身,一切形象都建立在虛空之中。一切形象就好比衆生,一切衆生都建立在法身上。善也依著法身,惡也依著法身。只是惡性不順法體,它不能得到法身。善性是順的法體,它能成就法身。但是,惡、善是不可得的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:『於法實無所得。』所以說一切諸佛、一切衆生,都建立在法身當中。就像虛空,一切事物都建立在虛空常中是一樣的。
諸佛法亦複如是·悉能容受一切衆生果報·以一切衆生種種果報,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·住法身中,爲法身處所攝·以法身爲體·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·當知一切衆生身中·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·若煩惱斷壞時·還歸法身·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滅·不動不變·
衆生做了種種的造業,産生種種的果,所造的因不同故。但不管如何的差別,都是建立生長在諸佛的法身常中,諸佛生長在衆生的法身常中,爲法身所攝,以法身爲體。衆生就是諸佛的法身,諸佛的一切煩惱已經沒有,歸到法身,而衆生是有煩惱、有染汙的。雖有法身,但不清淨,歸還不到法身。心生滅門中就有了染汙。心真如門,就是法身清淨的本體。但是真如生滅不離開一心,一心既是法身,要把煩惱斷了,又歸成清淨的法身了,而法身本來的界限無增無滅,不動不變。用諸佛的法身來結合虛空的體,用虛空的形相體來顯示諸佛法身的種種形相,一切名色都依著法身而建立的,一切的法都是依著虛空而建立的,都是假的,一切法沒有真實的。爲什麽這樣說呢
它依著法身而建立的,不是真正的法身,所以說它是假的。真的法身遍一切處故,一切皆真,真和假結合起來就是中道義。中道遍一切處,一切衆生都是中道,也就是諸佛的法身。
一切衆生的身中有諸佛的法身,諸佛的法身又是衆生的法身,假使求衆的煩惱斷盡,就歸回法身的本體。而法身的本體,無增無滅,不因爲衆生悟了,法身就增;以不因爲衆生迷了,法身就減。此法身本身是無增無減,不動不壞的,就像虛空似的,什麽體都沒有。虛空是無障無礙的。
但從無始世來·與無明心俱·癡暗因緣熏習力故·現妄境界·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·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·造集諸業·受生死苦·說彼法身名爲衆生。
無始劫來,境界又依著外境界來薰習你的真心,跟妄想相應執著我,我所造作業感業果,這樣生死苦就把你拴住了,這時候法身換了一個名詞叫衆生。名字都是依法而起的執著,心一起妄設境界相,以妄心爲主,你所修的法就是妄心法,十法界都是心想生的,想成什麽,就成什麽,想佛菩薩就是佛菩薩,由無始來的習氣跟無明相應薰習,你就生煩惱。現在我們每天都在妄境中度過,我們大家部是虛妄相。這個是無明薰真如,以無明癡音的緣熏習,現些虛妄境界相,就起我執造生死業,受生死輪轉的苦,這個時候被生死所纏,法身就叫衆生。說法身名衆生,是因爲以妄心相應故。
若如是衆生中·法身熏習而有力者·煩惱漸薄·能厭世間·求涅槃道·信歸一實·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·名爲菩薩·
大家都不願墮落生死成爲衆生,都發願成佛。怎樣能成就佛果呢
就得用清淨無染的法身來熏無明。我們都有一個最根本的善根,想出離生死苦,斷煩惱證菩提,達到一實境界,求不生不滅的涅槃道。從生滅走到不生滅,以這種信心,修習布施、持戒、禅定、忍辱、智慧,修叁十七道品的菩提分法,這就叫菩薩。菩薩不懂自己覺悟了,又能覺悟一切衆生,自己覺悟究竟,把衆生也度到究竟的覺悟,這就叫佛。用善法熏習惡法,用法身的智慧熏習無明,就轉名爲菩薩。
若如是菩薩中·修行一切善法滿足·究竟得離無明睡者·轉名爲佛·
求菩薩道,發菩提心成就佛果,一定要記住叁心:出離心、大悲心、般若心。自己想超脫生死苦,這是有了出離心;想到衆生,都是在苦難常中,我得度脫他們,這是大悲心;但必須得有智慧,沒智慧就落入愛見大悲中,爲利衆生願成佛就是菩提心。修行善法具足,才算離開無明的瞌睡。爲什麽加一個睡來形容無明呢
因爲人在瞌睡時候是糊裏糊途的處於昏暗中,所以用睡來形容無明。照明就是處於黑暗中不知覺醒。若離開無明才能達到究竟的明白,恢愎自己的本覺,就是佛。佛菩薩都是修善法,行菩薩道,以淨熏染,法身熏無明。
當知如是衆生菩薩佛等·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·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·無有異相·
不論衆生也好,菩薩也好,都有是假名安立的,因此才有差別。法身的本體,是畢竟平等的,無有異相,同等一味的,這是在理上說。我們究竟清淨的法身諸佛菩薩無二別,說清楚一點是現前的一念,只要心念轉就得到了,不必向外處求法。現在大家明白了佛衆生的平等的。所以,佛菩薩六道輪回都有是假的,不是真實的。《華嚴經》講同相,是以法身說的;講異相是以緣起說的。法身不會因爲衆生迷而失掉,也不會因爲佛而得到,法身本具無失無得。就如水一樣,天冷下雪,雪又結成冰,冰又化成水,但冰的體沒變,冰還中水,當我們糊塗時候,感黨覺冰就是冰,怎麼會是水的呢?其實冰是水成的,它的體是不變的,只是所遇的緣不同。我們現在遇到好的因緣,染衣、落發,漸漸就能恢複法身體。
《善惡業報經新講(3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