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晦昧爲空,無明爲風,無明就産生風,執心爲金,執著的那個心就會産生金子,金就是堅硬的。知見爲火,我們這個知見就像火在燒一樣。愛心爲水。再講一遍,晦昧爲空,空間的産生是因爲無明,晦昧就是我們講的不了解不覺悟。無明爲風,心有動就産生風。執心爲金,只要有所執著這個世間,就有堅硬的東西。知見爲火,愛心爲水,所以說空輪底下寫一個空輪、風輪、金輪、火輪、水輪。再寫一個符號括起來,再寫一個輪。晦昧爲空輪,就是我們的本性迷了,那一個懵懵懂懂的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虛空。都沒有智慧。我們眼睛看這個虛空,跟這個物質的色法是對立的存在。那這個對立的存在,我們看的虛空我們不覺悟,我們感受不出這個光明的空的東西。我們感受出來的是黑白的,是沒有智慧的,是與色法對立的確實的空間。就像我們現在呼吸走動的空間。其實這個是本性幻化出來的,我們不知道。無明爲風,我們這個衆生的無明,無明越重的他就會生在海口,他就會出生在海口吹風。無明越重的人,他就會出生在撒哈拉沙漠,那個風一吹的話,整個土地都幹燥。無明越來越重的話,他一定會有風災。執心爲金,金就是堅固的,凡是堅固的都是執著。所以說若能轉物,即同如來。我們可以轉這個物質現象爲精神的可以駕馭的,可以控製的。那麼這個就是跟佛一樣的了不起。執,這個執著破除掉,我們要是能夠破除這個執著,我們這個堅固的東西,就可以變成軟化的東西。所以我們學佛的人,首先要學習就是柔軟心,你柔軟心慢慢地就會軟化一切的世間,你就會改變你的心境,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比較有辦法。再來知見爲火,我們一個人的看法會沖突,所以火法厮殺。爲什麼知見爲火呢?你的看法跟他不一樣,他就發大火了。他就生氣了對不對?宗教會打仗是爲什麼?知見不同。兩個人吵架是爲什麼?知見不同。所以說知見不同知見就是火。火就充塞在內在、外面,因此堅固剛直的人很容易遭受到火災。諸位你們認爲火災不是沒有原因的,火災也是有原因的,火災在我們看來是有人縱火怎麼樣,事實上來講也是跟我們的業力有關系。愛心爲水,爲什麼說愛心爲水呢?愛心就是貪,貪愛呀。譬如說我們看到酸梅,會流什麼?流口水呀。我們結婚,你們結過婚的人,男女在一起就會産生精水,那也是水。所以我們喜歡吃的東西,它就會變成水,對不對?所以說愛心爲水,貪愛就會是我們的水。那麼太過于貪愛將來就會被水淹死。沈溺在愛裏面所以會發生淹死的事情。因緣果報。所以說,晦昧爲空、無明爲風、執心爲金、知見爲火、愛心爲水。這個就是構成五輪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這個金就是地。那麼如果是密宗的話,還加一個識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。密宗是用六大去修行。
好,我現在念,你們把它寫下來。《楞嚴經》講的,因明立所,所既妄立,所既然是妄想而立的,叫做所既妄立。生爲妄能,故無同異中、熾然成異。這句話,我解釋一遍,你要注意聽。這個世界怎麼來的,《楞嚴經》講,因明立所。因爲你想要加一種力量去了解本性,立一個能一個所,所以就變成無明了。因爲我們都是無始劫以來想要去了解一個本性,就像這個鏡子,鏡子本來清清淨淨的,你拿一塊抹布越來越擦,越擦怎麼樣?就越髒。因爲你想要去了解這個本性,就産生能所,因明立所。有能知有一個能知,就變成能所這就錯了,本性不可以讓你明,本來就明,因明立所。所既妄立,有一個能見的我,有一個所見的本性,那所當然是妄立了,所以所産生出來的,生爲妄能,變成是虛妄的能。妄能的旁邊寫兩個字:叫做妄見。虛妄的看到。所既妄立,這個能所它當然就是妄立了,虛妄的了。本性本來就是清清淨淨的光明的,而你現在想動一個念頭,去想要使本性更加的清楚更加的明了,那這個就是無明,這一念就變成無明了。所以本性放下就是,不能立能所。所既妄立,生爲妄能,就産生了妄見,所以故無同異中。本來沒有所謂的同,沒有所謂的異,爲什麼?因爲法性本來無相,本來無所不相,無一切現相,無一切不同相,所有的相就是體,所有的體就是相,性相一如。結果呢?就熾然成異。山河、大地、精神、物質就産生出來了。我再講一遍了。因明立所,因爲動一個念頭,想要去了解本性,他不知道本性不能動念頭去了解的,所産生的能所的對立,就産生妄立了。生爲妄能,就産生了妄見,所以在沒有所謂的同異當中就變成有同有異了。簡單講就是將大智慧之見,無爲不照的光明,轉成能見的見分八識的見分。將無同無異真谛的理性,轉成相分就是八識的相分,所以有種種的差別。簡單講就是把精神跟物質産生對立的東西,所以第八意識就像大海,種子就像水流,前七識就像波浪,六根、六境還有作意就像狂風。再講一遍,第八意識就像大海,我們的第八意識就像大海,它什麼都容受,第八意識的種子就像水流,在第八意識潛伏著。前七識這個現行就像波浪,前七識造作就像波浪造作,那麼六根、六塵、六識就像狂風,境界接觸到這個。。。境界一直吹,所以我們要穩住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要放下。這個波浪就會平息。意思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這個都是假的,不是實在的,你要放下,不要著迷。著迷以後你內心那一種無明、沖動一直起來,一直起來。所以藏識海常住,境界風所動,洪波鼓冥壑,無有斷絕時。這是《楞伽經》講的。藏識海常住,這個第八意識蘊育的意識永遠存在,叫做藏識海常住。藏識海,藏識這個大海永遠存在。境界風不動。這個境界風一動,洪波鼓冥壑,就是在深處的地方就受到洪波,壑就是深入的地方,就是溪壑的壑。洪波鼓冥壑,無有斷絕時,我們把深入的地方就一直出來一直出來。所以我們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解決你人生宇宙的道理,除了你請法師演講。我們我在文化中心就告訴他,不管你請世界的名人,請哪一個大學的教授跟學者,不管你請哪一個,統統不能解決事情。爲什麼,他沒有研究佛法,他怎麼解決人生呢?他怎麼可能透視呢?不可能對不對?絕對不可能。因此我們要了解除了佛法是大智慧以外,其他都不能跟佛法相提並論。
翻開大本的,今天講的可能比較難一點。二十一頁,看下面的練習。中間,清淨法界,這個表,這個表是出自《大乘起信論》,那麼禅宗來講的話,《大乘起信論》這一門是有一些問題。但是《大乘起信論》在佛教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,它是圓融空有的思想,這一門《大乘起信論》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都必須研究的。那文詞之美,那個義理那真是沒有話講。, 雖然說《大乘起信論》有某些問題,不過它裏面的內容的確需要初學的人最起碼概括性的了解。在《大乘起信論》它是一心開二門,就是清淨的法界裏面開了個真如門、生滅門,真如門就是圓成實性,就是圓滿而成就而實實在在的清淨的本性。生滅門左邊有一個依他起性,依他起就是因緣,簡單講生滅就是緣起,真如就是真空。真如就是不變,生滅就是隨緣。所以說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。真如就是放下,生滅門就是提起。真如就是空,生滅門就是有。那麼看真如門的底下,所謂真如門底下分義、相,真如門的義理是不可說不可念。沒有辦法用義理去說真如,因爲它是不可思議。不可念,不可以用我們的意識去想像真如是什麼東西?所以我們凡夫無法測度佛的意境是什麼?相:如實空、如實不空。如實空就是能夠究竟地顯出這個實義故,爲什麼呢?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,所以一切法差別之相,所以能夠成就一切法。因爲它離一切差別之相,如實空簡單講就是究竟空,因爲究竟就是空,所以能夠顯出一切有。譬如說虛空它是畢竟空,而能夠有無量的相在虛空當中運轉。而這個運轉裏面無量的差別相,因爲有畢竟空所以有畢竟不空,所以如實不空。什麼叫做如實不空呢?本性自體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。什麼叫如實不空,什麼叫如實空?再講一遍,如實不空就是本性具足無量性功德。什麼叫做如實空,本性空一切法不依一切生滅,不依一切差別相裏面。意思就是離一切差別,離一切分別、離一切染著,叫做如實空。什麼叫做生滅門呢?真如門增加,生滅門就減少。生滅增加,真如就減少。那麼這人在頓悟法門裏面當然是有矛盾的。有問題的了。那麼在這裏我們將來會講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,還有《六祖壇經》,一悟當下就悟。沒有所謂的對立,沒有所謂的增加跟減少,增加、減少還是生滅的東西。生滅門-覺、不覺,生滅門裏面又分一個覺悟跟一個不覺。覺悟就是我們的本性,不覺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,翻譯成中文叫做含藏識。就是包括一切都儲存在裏面的能量叫做阿賴耶識。覺底下又分成本覺、始覺。本性住種,本性的旁邊有一個本性住種,把筆拿起來,不待修行先天本來具足,名本性住種。什麼叫做習所成種?就是由後天學習而有所成就。名習所成種。再講一遍,本覺,本來具足不假修成。始覺,因後天學習而有所成就名始覺。本覺的底下分體相、隨染。本覺的體相是什麼呢?隨染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本來清淨的本覺它有什麼體跟相呢?底下四個,如實空鏡、因薰習鏡、法出離鏡、緣薰習鏡。我這個解釋,你一定要特別注意聽。如實空鏡就是遠離一切心境境界無法可現非覺照義。遠離一切心、境界相,遠離一切心,遠離一切境界相無法可現,沒有任何的法可以顯現出。非覺照義,它的角度不是站在覺悟跟照的角度來講叫做非覺照義。如實空鏡的意思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是空,心境全部不染著。無法可現,沒有一切法,這是站在畢竟空的角度名如實空鏡。因薰習鏡是站在有的角度,謂如實不空,一切世間境界悉中現,如實空鏡是一切境界無法可現,那麼因薰習鏡是一切世間工商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,不失不壞,常住一心,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,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。智體不動具足無漏薰衆生故。我會慢慢地講你不要怕。因薰習鏡就是如實不空…
《大專佛學十四講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