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大定就是首楞嚴定。他說:奢摩他定、叁摩定、加上禅那的定,叁種定加起來就是 首楞嚴大定。
大佛頂首楞嚴經重點提示(叁)
慧律法師主講
叁種定加起來,就是首楞嚴大定。奢摩他定、叁摩、禅那,奢摩他翻譯成中文叫做止, 叁摩翻譯成中文叫做觀,禅那翻譯成中文叫做止觀均衡、平等。奢摩他定、叁摩定、禅那定,叁個加起來,叫做首楞嚴大定。首楞嚴大定就是佛的定,就是明心見性 的定,二六時中統統在定中,不管是行、住、坐、臥,統統在定中,說法也在定,統統在定。所以開講《楞嚴經》,就是要開采人人、每一個人的如來藏性,所以這 是一部最上乘的禅宗的寶典。也是最上的密宗寶典,也勸人家念佛。什麼是如來藏性呢?爲什麼要開采如來藏性呢?在《楞嚴經》裏面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。波斯匿 王是佛陀的弟子,波斯匿王跟佛陀是同年齡的。換句話說,佛陀講《楞嚴經》是六十二歲,因爲波斯匿王也是六十二歲。波斯匿王六十二歲,佛陀剛好也是六十二 歲。佛陀就問波斯匿王:你幾歲的時候見過恒河呢?他說我叁歲的時候見過恒河。你今年六十二見過恒河,你的見性有沒有改變呢?他說:沒有變!那麼你什麼東西 變呢?我們從出生,嬰兒出生,慢慢地成長,到了老了,開始有皺紋,開始有這個皺紋,老了就開始有皺紋,什麼名牌、什麼化妝品,都沒有辦法。用抺牆壁的來, 也沒有辦法。還是見到了皺紋。這波斯匿王說:老了,看到皺紋了!佛陀告訴他:你可曾知道,我們身上有一種東西是不起皺紋的嗎?波斯匿王說:啊?我們身上有 一種東西不起皺紋?是什麼呢?就是如來藏性。就是每一個人的清淨自性。求其生,不可得;求其老,不可得;求其死,不可得。生老病死,皆不可得。因爲那是精 神層次的東西,哪裏有皺紋呢? 我們身上是有一種東西沒有皺紋的,我們爲什麼會有皺紋呢?都是在相上,都是在假相裏面說,這是有皺紋的。我們的心靈,在什麼時候起皺紋?執著的時候,起執 著的時候,起分別心的時候,起顛倒見的時候起憤怒的時候,起嫉妒心的時候,起貪嗔癡的時候,這個時候,心靈就被無明所推動,就起皺紋,煩惱。所以,無明風 一動,境界一來,心控製不住,重複地一直煩惱。。。我們的心靈的大海,一直起這個波浪。。。全世界的每一個衆生都愛惜自己的家庭、老婆、兒女,愛自己的丈 夫,所以要講解脫,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如何在親情的升華和佛道的超越保持一個平衡點,這是需要有理性、智慧功夫的人。既想要了生死,就不能對六親眷屬 太貪染、太執著。太過冷漠無情,也不是一個佛弟子,佛弟子也很有感情,但是,卻很有理性和智慧,很有理性和智慧,卻不失熱誠,不失誠懇。所以,佛之大定, 就是首楞嚴。佛陀有了首楞嚴的大定,功夫如何呢?這功夫就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。在《楞伽經》有一段這樣的對話:大慧菩薩問佛,說:世尊!您何不簡單形容 一下,如來的心境如何?哪一種人才堪稱爲如來?世尊說:若有百千萬億的衆生,來到世尊、佛前,無理的打罵佛陀,無理的打罵世尊,經百千萬億劫,佛陀不生一 念嗔恚之心,是名如來。你做得來嗎?佛陀爲什麼值得我們這麼樣子的推崇?佛陀爲什麼這麼樣子的值得我們崇拜?這樣子的贊歎呢?因爲他做得到,我們做不來。 不是像上帝,你看聖經,上帝動不動就降災給人民。我看了叁藏十二部的經典,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動一個嗔恨心,不但不動嗔恨心,還要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。釋 迦牟尼佛說:榨沙不出油,大慧,榨沙不出油。佛陀煩惱斷盡,經百千萬億劫的圧榨,佛陀不起一貪煩惱之心。沙非油因,榨這個沙,絕對出不了油。佛陀已經全部 煩惱斷盡了,無論你如何地傷害他,無論你如何地毀謗他,他都不起一念的煩惱之心。諸位,我們想想看,我們二、叁句話就徹夜難眠,別人才講一句、二句的話, 我們就恨得咬牙切齒,恨不得把他的骨頭咬碎。我們看看什麼是如來?是怎麼樣才能夠進入解脫的境界?就是定。沒有定,你就是沒有辦法進入解脫的境界,因爲你 定不下來,你想盡辦法要把它定,但是忍到最後,就沒有辦法忍得下來了。所以如果你是一對怨偶,請聽師父的勸告。你是人家的老婆,或是人家的老公都沒關系, 不要常常講,我忍耐你很久了,這樣有一天會爆炸。我忍耐你很久了,這一句話要轉,要轉識成智。要轉,怎麼個轉法呢?要常常告訴自己:我的債快還完了,我的 債快還完了。世間人看到老公死的時候,痛哭流涕。如果兒女都長大了,都五、六十了,老公不幸地死掉,世間人她是痛哭流涕,悲傷。首楞嚴大定的人,要躲在門 縫偷笑!爲什麼?她沒有這個淫欲嘛,這一關就斷了。要進入佛的首楞嚴大定,出家,離欲,在家,要少欲。欲望要少,尤其淫欲要少。所以,修學佛道,跟世間人 看法剛好相反。世間人死了老公或者死了老婆,當然太年輕死了也不好,孩子沒有爸爸,或者沒有媽媽不好。如果修首楞嚴大定的,如果是老公已經六十了,還留了 一大筆的財産,剛剛好。不需要應付任何麻煩的事,身上又有錢,然後又放得下,哇,修首楞嚴大定特好。所以有這樣的人,你老公不要你的,記得在門縫笑得很開 心,從此以後,清淨行,遠走高飛。所以說:佛的大定,他必須要戒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,統統要戒。你沒有叁昧成就,沒有進入大定,就沒有辦法成就佛道。不管 你修哪一宗,你就是要有定。念佛要有功夫;拜佛也要有功夫;平常生活與人相處,都要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培養楞嚴大定的功夫。
整部《楞嚴經》在講什麼呢?幾個重點:
一、舍識用根,先分清楚什麼是妄心?什麼是真心?
二、五會楞嚴神咒是非常重要的。
叁、 要防止魔事,後面講的五十種陰魔,這是《楞嚴經》的特色,教你防止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所引發出來的貪染心,而不著魔。譬如說,那裏面有講的,就你念佛,念 到你看到了十方佛,淨土跟你如同一個世界,沒有了娑婆世界,當你念佛的時候,進入了定的當中,念佛念到南無阿彌陀佛。。。見到西方叁聖,阿彌陀佛的極樂世 界在你前面,《楞嚴經》講,記得你要如如不動,不作聖解,若作聖解,即著群邪,連到這個功夫的時候,統統不可以動一個念頭的執著,也不能大妄語說你已經成 佛,大徹大悟了。
《楞嚴經》的重點:舍識用根;重視楞嚴咒;防止魔事,五十種陰魔。如果有人告訴你,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,記得趕快離開。大 妄語。真的菩薩再來的人,他不會講的,也不可能講給你聽。《楞嚴經》的重點:舍識用根:識就是妄識,就是妄心,用根,就是用心,用真心。妄心就是生滅心, 真心就是不生不滅的心。用你聽得懂的名詞,就是碰到任何的事情,不要太情緒化,常常告訴自己:此是幻,此亦是幻。今天碰到很辛苦的一件事情,告訴自己,此 是幻,這是幻,緣起如幻的事情。明天再碰到你解不開的事,告訴自己,此亦是幻,這個也是幻化,緣起幻化,不實在的世間。雲何在緣起不實在的幻化的世間,用 執著、用分別、用顛倒的心,統統放下!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需要修行的課程,千萬不要被假相所黏住。看一件事情,聽一件事情,音聲,動用到執著的心,這個 就是妄心。叫做意識心。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舌嘗、身觸,只要動執著的念頭,統統叫做妄心。那麼真心何處覓呢?真心現前當下一念,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顛倒, 同時就是真心。離開妄心,找不到真心。立一個真心,這個真還是妄,真心不可立。一法不立,不見一物,名爲見道。不行一行,名爲佛行。不住一法,名爲正法。 達摩大師講:見相即見鬼,見相即見鬼。見到緣起的東西,了知空無自性,萬法著不得。來贊歎你的,你就隨喜功德;來毀謗你的,你就合掌令歡喜;你也要如如不 動。贊歎是生滅,毀謗還是生滅。贊歎是幻,是虛幻,毀謗還是虛幻的東西。所以當我們了幻即離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,這是《圓覺經》講和很清楚。 所以我們要舍識用根,舍妄心,用真心;但是你不要認爲有一種東西叫做真心,妄放下,同時就是真。不可以再立一個真,頭上安頭。如果我用一句話,可以解決你 所有的煩惱,只要你聽得進去,這句話你一定要背起來,你一定要背起來。你就不會頭上安頭。這一句話你呼得進去,你一輩子都沒有煩惱,如果你肯用的時候,這 句話就是: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,徹底沒有意見。徹底沒有,你有意見,就會知見立知。我們就是意見太多,這個也意見,那個也意見,就開始這個煩惱,那個煩 惱。。。我們意見提出來,人家高不高興我不管,我就一直講,就一直講。。。但是,我們在團體裏面要提出意見,是用好心,善良的心,佛的心,提出良好的建 議,這個是可以理解、可以接受的。如果我們情緒一直在知見立知,就是頭上安頭,清淨自性本來就沒有貪嗔癡慢這些虛妄的東西,相不可得,相盡性就顯嘛!而我 們在緣起緣滅裏面拼命地住著,拼命地提出種種的知見,頭上安頭,清淨心本來就很清淨的東西,你一定要把它安一個塵。所以,你對一件事情有意見,這一件事情 又必須去推廣它。所以,夫妻爲什麼常常會吵架,就是因爲想要改變對方。用自己的知見,想要改變對方。所謂知見,就是觀念。用自己的觀念,一直強加在對方的 身上,叫做知見立知。這樣夫妻都會活得非常非常的痛苦!同事也好,師生之間,師徒之間也好,同參道友之間也好,記得!勉強會造成不幸,千萬不要用你的觀 念,強加在別人的身上,這樣你活得很辛苦,對方也活得很累,夫妻之道也是這樣子。你只要遵守我這一句話: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,徹底沒有意見。徹底沒有意 見,大家就可以發揮其所長。爲什麼每一個團體都會爭吵不休呢?因爲知見立知。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角度、自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重點提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