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人的通病
慧律法師講
由「虛空之風」網友根據錄像整理
諸位法師、諸位新戒子:
大家阿彌陀佛!這一次叁壇大戒的因緣非常殊勝!大師慈悲,特別爲我們佛教的下一代舉辦叁壇大戒,這種殊勝的因緣得來不易,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在戒期上、在心地上下一番功夫,在事相、威儀方面下一番功夫。
大師知道我學得不多,要我來跟諸位戒子互相研究一下佛法。我看了因爲只有兩個鍾頭(本來只有一個半鍾頭,經我再叁懇求他說最多可以講兩個鍾頭),在這樣短暫的時間裏要談佛法一個深入的觀念恐怕比較困難,那就只能做一個專題演講。那我就希望這個專題演講在這一、兩個鍾頭裏能夠在事相和理體上給諸位一個正確的觀念。
我本人年紀還很輕,只有叁十七足歲,虛歲叁十九,出家十多年來自己覺得很慚愧,讓佛陀養了十幾年,對佛教卻一無貢獻。今天有這個機會來向大家學習,是我的榮幸。在大乘中,除了佛以外,就連等覺菩薩都稱爲有學,只有佛是無學位;在小乘中,阿羅漢位是無學位。所以說來向大家學習,那也是正確的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無論什麼善知識都要參,所以我今天來是站在學習的角度,佛光山的法師以及諸位新戒子都是我的善知識。
我們今天談的題目是 “ 修行人的通病 ” 。修行人的通病是個比較敏感的問題,但是不講又不行,因爲我有這些毛病,今天講也是講給我自己聽。我把出家十幾年來碰到的發生過的、在修行過程中看到的、佛教或個人的或在思想上有些問題的,把它提出來大家討論。簡單講就是:聰明的人從別人的錯誤當中來警惕自己,愚癡的人拿別人的優點來批判別人、攻擊傷害別人。換句話說,無法記載在書本上的經驗,必須要通過年紀較長、走過這條路的人來告訴大家。
所謂修行人的通病,就是我們一般修行人在一生一世中所碰到的問題。用道理來講不深刻,所以我准備一些資料(爲此寫到淩晨叁點多),沒什麼好供養大家,今天就講些其中精采的片段,用一個一個例子來講會比較清楚。
我們剛剛出家時碰到了佛法,每個人的觀念中都會感到慶幸, “ 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 ” ,每個人都是這樣 —— 贊歎佛陀的偉大、佛法的究竟,慶幸我們能夠出家。在剛出家時因爲強烈的宗教熱忱,就會每天把 “ 生死 ” 挂在嘴上講, “ 我要了生死、我要了生死 ” , everyday (每天),隨時都是 “ 我要了生死 ” 。在當下當中,他忘記了我們是人。 生死一事,不只是呼口號而已,還有很長遠的一段路要走啊。 因此,他的心就會 “ 安住 ” 在那裏 ——“ 我要到山上住茅蓬 ” (現在的茅蓬都有冷氣喽,呵呵, aircondition )。那麼爲了 “ 了生死 ” 就要住茅蓬,于是叁叁兩兩就到山上去建一間:沒有善知識、也沒有同參道友,戒律搞不清楚、經教也搞不清楚,心地上的悟、本性上的東西都搞不清楚,就跑到山上去了。 他以爲,只要一句 “ 南無阿彌陀佛 ” 就橫超叁界了、什麼事都不用管了。這種人不是可惡而是可憐,否認了一切事相上的東西,以爲一句 “ 南無阿彌陀佛 ” 就可以解決他一生一世的問題。 在沒有悟到本性時,修行當中會有情緒的變化,會有生理的問題、病苦的問題、內在的煩惱問題,他沒有想到這些問題;他 認爲只要單提一句 “ 南無阿彌陀佛 ” ,萬緣放下統統不要管它,生死就穩操勝券了,這是一種嚴重錯誤的觀念。 人畢竟是人,如心理學所講,一個人的進步如果直線上升,他也會直線下降; 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有一個過程,叫做掙紮的過渡時期。修行到一陣子時,他的內心裏會起矛盾,經過矛盾的過濾、升華,然後再上去一層,之後再停留在某個階段裏面。如果修行是直線上去也,很快還會直線下來,這是對應的。 所以我們在成佛以前會經過無數次的掙紮,很長遠的情緒的調配,而且我們會擬出一套慢慢成佛道是怎樣的。
菩提這條道路靠叁點,第一自覺、第二良知、第叁因果的觀念。 沒有這叁個觀念支撐,很難達到菩提的境界。舉實證的例子比較清楚。我過去碰到過一位四十多歲的男衆,他有一次的開示我實在不敢領教。當時很多在家信徒在聽,他在大衆面前就說極樂世界有女人。那時我雖然還沒出家,但是跟隨臺中李炳南老居士、跟隨忏公也有一段日子,知道 色界以上就沒有女人了,何況極樂世界是純粹清淨的淨土,不可能有女人。 我說:法師,這個佛法不能這樣講,極樂世界怎麼會有女人呢,色界以上就沒有女人了,何況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淨土。他說:你懂什麼?我叁藏十二部經典都看過了。我說可是我沒有看過哪一部經典講極樂世界有女人。我是怕他誤導衆生啊,但我是在家衆,他是出家衆又剛愎自用,講也不聽。我後來就站起來跟他下跪頂禮了,說:法師我求忏悔,我是在家居士,不應該指責出家衆。我那時內心感慨,他出家二十年,自己號稱看過藏經 …… 這是個很嚴重的弊病,非常嚴重。他的個性就是這麼個樣子。
後來他又去住茅蓬,選在好像六龜、再進去就是 “ 七龜 ” 的地方(衆笑),也不曉得在哪裏暫時命名七龜,就在那個 “ 七龜 ” 的地方住了下來,住下的時候把大藏經也搬了過去。他是修密的,持咒、修本尊、念佛等等,很雜。他經教不通,出家以後又剛愎自用,也不聽經聞法 —— 他說看過大藏經也是自己講的,我看可能沒有看過。剛到山上開始時還很用功,兩叁點就起來, “ 唵嘛呢叭咪吽 ”“ 唵阿吽 ”…… 修啊修了差不多一個月,因爲無聊,就開收音機聽。反正 沒有明心見性,都稱爲外道 (心外求法),情緒有變化就聽聽收音機,他不會聽佛光山的梵呗,聽《夜來香》 —— 沒有辦法,沒有僧團,只有一個人, only one ,他是 “ 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 ” ,就開始聽收音機了。本來早餐按照時間煮,午餐按照時間煮,晚餐也按照時間煮,現在不要了 —— 經過叁個月後就不這樣煮了,麻煩! It”s very trouble. 早上煮就吃到晚上,以前兩叁點起來,沒辦法,因爲久了意志力不夠,沒有僧團打板誰要起來呢?你們做在家居士時有每天淩晨叁點起來的舉手,不必客氣,有的話我馬上獎你一萬塊錢!不可能。沒有僧團就是沒有辦法。後來經過半年,道心就被慢慢磨掉了,後來就睡到早上八點,然後就睡到九點、十點,十點起來用功,也不曉得那是做早課呢,還是做午課?開始搞不清楚了。再後來,懈怠、懶惰,在山上的時間就變成度日。所以本來是發一個很好的心,要上山去住茅蓬,但是因爲沒有群衆的僧團的力量,沒有辦法堅持。後來,他住的房子因爲碰到一次很大的臺風,他看到茅蓬很快就要被風吹走了,于是就把兩邊的門打開,使風互相吸引,從這邊吹到那邊去才免于一難,結果大藏經卻被整個淋濕了。再後來茅蓬裏煮的也沒有了、菜也很少了,又碰到臺風,麻煩大了。後來胃出血,從山上走下來剛兩個鍾頭,走到山下的公路,吐了有一臉盆的血,就昏倒了。我舉這個例子,因爲他已經死了,講一點沒什麼關系,他不會來找我算帳(笑)。
這個例子一定要講,就是要告訴大家, 修行佛道是很漫長的,不是說你今天這樣隨隨便便跑到山上去住茅蓬。你經教不通,心地不明,戒律開、遮、持、犯都搞不清楚,就要 “ 成佛道 ” , Are you kidding
你簡直在開玩笑!你以爲佛道是這樣成的?沒這個道理的。我所以舉這個例子,第一點,建議我們的新戒子:出家以後,要好好在戒師的旁邊、在師父的旁邊、在僧團的旁邊,要穩住至少五年到十年的時間,這是我個人很慈悲很誠懇的建議。當然我們不能說住茅蓬就不對,因爲住茅蓬也有那些菩薩示現的,也有了不起的地方。我現在要告訴諸位的就是,那種僧團的力量要絕對超過個人的力量。僧團的力量。就像 “ 蛇雖彎曲,入管自直 ” ,蛇很彎曲,但是你把它放進管子裏面,它就要直,非直不可。一個人的根器不是很利,但是你把他放在僧團裏,好好地慢慢地雕塑,不成大器也成小材,至少在基本的修行路線上他不會狂妄不會迷失。所以我建議諸位新戒子們,不要動不動就跟師父吵架, 要多看你師父的優點,不要看你師父的缺點。只要不是佛陀,每個人都會有缺點,所以要多看剃度恩師的優點; 如果念佛學院,也要多看那些法師的優點,缺點盡量不要看。這就是第一住茅蓬的問題。
第二,持午的問題。每個人都會碰到。過午不食,從以前到現在爭執,從現在到未來也會爭執。有的人說持午的時間應該持到一點;我們親近忏公(忏雲法師),他持午持到十二點十五分,我們親近廣化法師(在南普陀佛學院),持午的時間是到十二點。因爲我做在家居士時,大學時代一直親近臺中李炳南老居士和忏雲法師,凡是寒暑假就會去忏公那裏,因爲忏公持戒律非常嚴格,所以看持午看習慣了,所以回到高雄後看到這些法師和道場沒有持午,我的感覺就怪怪的,但也不敢說什麼,那時剛剛學佛,因此就覺得忏公很偉大,持午的觀念就深入到腦筋裏面了。我現在沒有持午,不是來替我個人不持午做解釋,而是告訴大家我是如何改變生命觀的。我贊歎持午的人,贊歎日中一食的人,絕對沒有任何其他用意。持戒、持午是佛的戒律,我們應該贊歎,但持午的問題在修行當中一定會碰到。那個時候每天持午到十二點十五分,後來出家後跟著廣化法師在南普陀佛學院學戒律也講持午。廣化法師的《沙彌律儀》就是節錄《大藏經》內 “ 不持午人懶惰 ” 、 “ 入口咽咽犯 ” 等,我便覺得持午很重要,而且非持不可,要堅持到底,于是不小心便發一個願:我要學弘一律師(剛剛學佛都會這樣),我今生今…
《修行人的通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