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起來,饅頭要用撕的,饅頭不能這樣子,出家衆饅頭不能這樣咬的喔。這沒有威儀。出家人 吃這個饅頭要這樣子,撕一塊,還要遮起來,撕一點點,還要遮起來。好累,好辛苦!我就比較聰明,我要吃饅頭,門關下來,這樣撕吃到什麼時候呢、門關起來, 沒有人看到,這樣比較快了。一個饅頭吃了老半天,吃了快一個鍾頭,啥事都不能搞,那不行。這個可不行。有很多事情要做。是不是?我還是很文雅的,所以說, 這個看情形。
底下,不盡有爲,不住無爲,有爲是無爲家用,無爲是有爲家依。無爲法是有爲的依,家依。簡單講:有爲就是用,無 爲就是體,依體起用,攝用歸體,體用一如,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有爲是無爲家用,無爲是有爲家依,無爲是有爲的依靠,家依,就是歸就于本體了。總會歸 到,最後就是會歸到本體,不可得。不住于依,依就是。。。做一下筆記,不住于依就是根塵相對,叫做依。六根面對六塵,依就是依靠,六根依靠六塵,做種種的 刺激,産生強烈的執著,這個就是生死輪回心,眼睛看什麼,統統貪;耳朵聽什麼,統統貪;嘴巴吃什麼,統統貪,沒有一樣不貪。禅宗裏面講的,二六時中,不倚 一物,你依靠任何東西,那個東西只要是生滅的,你就會變化,就會失望,就會痛苦。所以,全世界的人都不能依靠,只有依靠我們的清淨自性。你依靠你的先生, 你先生死了怎麼辦?你哭得死去活來。你依靠你的先生,你的先生是生滅法呢!你依靠你的老婆是生滅法呢,她會變化的呢!你依靠你的兒女,你的兒女會不會孝 順,是一個問題呢,能孝順最好。所以,全世界的人都不可靠,我不是叫你不要信任別人,而是說:所有的統統是生滅無常相。哪一天要起變化,不知道。前幾天臺 灣的新聞報導,有一對夫妻很恩愛,大學就認識了,建立一個家庭,建立這個家庭以後,生了叁個孩子,一個男的,二個女的,恩恩愛愛,結果,這個先生有一天去 上班,沒有死啊,腦死,變成植物人,躺在那邊。本來很恩愛的,全家收入要靠她先生的,要照顧她先生,去加護病房看,躺在那邊。叁個孩子不懂事,吵著找爸 爸,吵著要錢,每天晚上掉眼淚,那一種痛苦,不是我們出家人能體會的。再來,沒有米,沒有錢,丈夫植物人,叁個小孩嗷嗷待哺,日子怎麼過呀,不要說學佛 了!所以,我們了解,只要你想依靠任何東西,那個東西只要無常,就不可靠。有時候,你想依靠的東西,會變成你的負擔,反過來,要依靠你。所以夫妻之間,誰 依靠誰還不知道!底下說,故雲如空無所依。就像虛空,無所依靠,心生滅義,心真如義。底下就解釋,心真如是什麼意思呢?心真如者,譬如明鏡照像,反過來, 鏡喻于心,像喻諸法。若心取法則涉外,涉外就是心跑掉了,跟著跑出去玩,收不回來了,這個心易放難收呀,安逸習慣了,不受約束的,像猕猴一樣,這一根樹枝 攀緣另外一個樹枝,這個妄想打完,打另外一個妄想。若心取法取涉外,意思就是如果心著于假相的外境,心就定不下來。因緣即是生滅義,這個妄想心就一直起 來,一直起來。。。不知道這個妄想心不是主人,我們的主人是真如自性,這個生滅心是做客的。在《楞嚴經》裏面講,主人跟客人要分清楚,主人是住著不動的, 客人是來住了一、二天,就要搬家了,生滅心就是客人,如如不動就是主人,我們要找到主人。所以,起心動念統統是生死。所謂起心動念,是指起執著的心,起分 別的心,那大徹大悟的人會不會起心動念?也會呀,起什麼心?起慈悲心。起什麼心?起喜舍心。起什麼心?起大般若智慧妙用心。也是起心啊,就是除掉那一層的 執著。若心取法即是涉外,因緣就是生滅義。不取諸法,即是真如義。不取諸法,就是歇即是菩提,放下,當下這一念就是佛。所以,放下一切念就是佛。所以,你 要做佛嗎?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你想當佛嗎?記得,萬法著不得,執著不得。要執著,念佛。你沒有辦法見真如自性,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,集中火力念,求生極 樂世界。不要取緣起緣滅的假相,不取諸法,就是真如義。聲聞聞見佛性,聲聞,比喻作小根器的。聲聞根器的人,只是聽聞到有佛性這麼一回事,人人皆可以成 佛,沒有身體力行的去得到佛性的妙用,叫做聲聞聞見佛性。聲聞人,就是比喻小根性的人,有聽到,人人都可以成佛,可是,自己沒有去履行、體悟。菩薩眼見佛 性,菩薩,是指大根性的人,眼見,諸位!加二個字:即是佛性,佛性的底下再加二個字:作用。菩薩就是大根性的人,菩薩眼見一切相,當下如如不動,就是佛性 的作用,鏡子沒有任何的痕迹。菩薩眼見佛性,而菩薩眼見,見就是性,無性不見,《楞嚴經》講的。見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,不加任何的知見,任何的善惡、是 非、對錯,統統是知見立知,知見立知是無明本,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。了達無二,無二就是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,心境不二,不二就是真如自性,名平等性。性無 有異,真如自性本來沒有什麼差別。用則不同,但是它的大用是不一樣的。在迷爲識,諸位,上面加一個心,心如果在迷,就叫做意識心。心在悟,叫做智。同樣那 一顆心,只是迷悟之別,迷了叫做意識心,悟了叫做大智慧心。轉識成智是在內心裏面轉。順理爲悟,順事爲迷。做一下筆記,順一,上面寫兩個字:無生,無生的 底下一個括號叫做:空,如果你見一切法都是無生,都是畢竟空,那麼這個就是開悟的人。那麼一切法色即是空,就沒什麼好執著的了。再美的東西,它會變化,再 有錢人也會死,再漂亮的小姐也會老,再大的帥哥也會老,會變成老頭。順著無生的理,就是開悟的人。順事爲迷,順事就是假相,事就是假相。執著于假相的人, 就是迷。迷即迷自家本心,沒有另外一顆心,只是你把它搞迷了,悟也是自己的心,悟即悟自家本性。一悟永悟。這個悟做一下筆記,是指證悟,不是指解悟,證悟 是有功夫,包括那一些習氣都斷掉,是這樣子的,一悟永悟,而不是停留在理解,但是,習氣斷不了,知道萬法皆空,碰到事情還是貪啊。了解一切法無生,可是碰 到境界,還是迷啊!所以這個不是指解悟,是指證悟。 一悟永悟不複更迷。如日出時不合于暗,就像太陽光出來了,當我們開采了我們的清淨自性出來,無明就破了,暗是比喻無明、煩惱。智慧日出,不與煩惱暗俱。智 慧就像太陽一出來,就不會跟煩惱同時出現了,因爲你就知道那是不可得了,你也不要一直起執著的心,也不會起分別心,了心及境界,妄想即不生。了就是透視、 透徹觀照,這個就是了。這個了了不得,透視了我們這一顆妄想心,刹那生滅變化,透視了境界是緣起緣滅的假相,心境俱不可得,唯存一個真如般若智慧的心,冷 靜地看一件事情,不被客觀的環境所左右,情緒沒有高低潮,妄想即不生,妄想即不生,即是無生法忍。這無生,一切法不可得,證到無生法忍,這個忍就是印證, 無生法忍就是證悟到無生,一切法無生的這種忍辱,不是勉強的忍辱,一般人的忍辱就是:我忍下來!明天碰到人家欺負他,我忍!再有人家欺負他,我再繼續忍! 用這種方法忍,有一天你會爆炸,你會得精神病,因爲你有在忍嘛!那如果我,我不一樣,有人欺負我,我不需要忍,因爲我就空,不要覺得我在忍辱,那還有一個 我,有一天忍不住,不就爆炸了嗎?是不是?萬法當體即空,沒有能忍的人,沒有所侮辱我們的人,沒有這個對象啊!在《阿含經》裏面講,不相在,這個相根本就 不存在,《阿含經》講的。你所執著的那個人,根本就不存在,愛他,他,對象根本不存在;恨他,他也會死、會爛、會壞,他本身當下就不存在,《阿含經》講 的,不相在,這個你所執著的對象,根本就不存在,根本就沒有這個人。本有今有,不假修道坐禅,本有,就是我們的大透頂智慧,涅槃的妙心,根本就存在,不必 借著這些形式上的什麼所謂修道、坐禅。是不是?悟了就是嘛!就是究竟的禅。不修不坐,即是如來清淨禅。修,生滅造作;坐,是行、住、坐臥四個威儀裏面的一 種。人總要死,如果坐在那邊叫做修行,那麼人死了以後躺下去,就沒修了?打坐在那邊叫做修,那麼,起來走路呢?是不是修呢?所以,我們了解,禅不一定是 坐;坐不一定是禅,就是如來清淨禅。如今若見此理真正,如果你能夠真正的見到這個真理,不造諸業,記得,不造諸業,你看,這個馬祖道一禅師可真的不得了, 他還附帶加一句,要對因果負責的。大徹大悟的人就可以胡搞非爲嗎?不行,更要對因果負責,不造諸業啊。連造善業都不可以執著,何況造惡?隨分過生,隨分: 隨著自己的福分,分就是自己的福報,你有多大的福報,就享受多少的福分。一衣一衲,坐起相隨,只要一衣,簡單穿個衣(指袈裟),這個衲,是比喻衣服破舊 了,叫做衲,補了叫做衲。表示生活簡單,把物質的享受降到最低點,把精神的領域升華到最高點,就是佛。用我們聽得懂現在的名詞就是:把物質的享受降到最低 最低,簡單的衣食住行;把心靈的智慧,提升到全世界最高超的,用心靈來享受生命,就是佛。所以,佛陀就是全世界最懂得享受的人,最懂得享受的人。一衣一 衲,坐起相隨,注意聽喔!無論你。。。坐就是靜態,起就是動態,動跟靜,靜跟動,怎麼樣?真如不生滅的心性相隨。所以,中間要加幾個字:坐起,真如不生滅 心性相隨。不生不滅的心性,隨時隨地都跟你陪伴著,見一切相,一切紛爭,沒有任何的意義,也不必看衆生的過失,因爲他是衆生,一定會有過失。戒行增薰,要 好好地持戒薰習。積于淨業,淨業,做一下筆記,身淨、口淨、意淨,就是表一切的善,都是從這裏面顯現。身、口、意叁業清淨,積于淨業,不可以妄想亂做。但 能如是,何慮不通?慮就是煩惱,通就是開悟。你又何必煩惱不會開悟呢?意思是:按照馬祖道一禅師的開示,就這麼樣子直下承擔,你就是大徹大悟的人,你就是 佛。久立諸人珍重。您們站著聞法辛苦了,諸位要好好地珍重。這個久立,還有一個叫做表法的,表示疲憊輪回生死的人,疲憊于六道輪回生死的人。如果。。。這 個久立,站久了會疲憊嘛!所以,疲憊于生死的人,就是久立。久立諸人珍重。底下是馬祖道一禅師的簡介,這個就自己看,我們的時間沒有辦法,我慧律已經盡已 之力,竭已之心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,我慧律已經盡力了。
回向:
願以此功德,消災諸位法師、諸位護法居士大德(師父念)
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
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
盡此以報身同生極樂國
願生西方淨土中
上品蓮花爲父母
花開見佛悟無生
不退菩薩爲伴侶
《馬祖道一禅師廣錄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