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
慧律法師講
由「hhh9898」網友根據錄像整理
第一集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今天我們要來教新的課程,講題是《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》。頓悟,也就是在極短的時間,悟到我們清淨的本性。若是悟到我們清淨的本性,你就入道了。這個道,道一定要有本性的功夫。簡單來說,修行不能以意識心修行,修行一定要用本性修行。雖然師父一直鼓勵每一個人要認真念佛,而我們若是能以清淨心、本性去念佛,那麼一刹那之間,就能完成我們的佛道,一刹那之間,就能完成我們往生淨土的資糧。【要門】就是很簡單、最重要的,文字很少,很簡單,不會啰嗦。入道要門論,【論】就是問答,問答叫做論,一問一答叫做論。卷上。
【慧海禅師著。稽首和南。】
稽,這個不是念ㄐ一,這個念稽(ㄑ一ˇ),跟旗山的旗的音是一樣的。稽首和南,和南就是合掌。也就是說頂禮起身之後又合掌,表示很恭敬的意思。我們在看布袋戲的時候,遇到先覺的時候,就會說:稽首、稽首。然後他就會回答你:頓首、頓首。
【十方諸佛。】
因爲諸佛有無量無邊,所以稱爲十方。十方諸佛
【諸大菩薩衆。】
現在就是要先迎請了。
【弟子今作此論。】
現在我要來作這部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,作這本論,
【恐不會聖心。】
【不會】就是不能合,符合,就是說我作這部論,恐怕我所說的道理,不能契合聖人的心,不合,不會就是不合,與聖人的心合不起來,不契合,不會聖心。假使說我作這部論,恐怕不合聖人的心。那麼
【願賜忏悔。】
我願求忏悔。假使我作的這部論,不契合聖人的心,那麼我願意忏悔,讓我有機會。【賜】就是慈悲給與機會。願慈悲賜給我有忏悔的機會。
【若會聖理。盡將回施一切有情。】
若是有契合,若是能夠契合聖人的心講出來的道理。聖人講出來的道理稱爲聖理。那麼全都回施,回向布施稱爲回施,表示不自私的意思。所做的功德都不自私,回施一切有情,回向布施給一切有情。有情就是指我們衆生。簡單來說,祖師作這部論,不是爲了名、爲了利,也不是爲了自私,全是爲了什麼呢?全是爲了一切衆生,一切有情就是指一切從生。簡單來說,祖師大德沒有一個是自私的,自私的人當不起高僧大德,不夠資格當高僧大德。悲天憫人,犧牲自我,才夠資格做諸佛菩薩、高僧大德。
【願于來世。盡得成佛。】
希望一切衆生,將來,來世就是將來,都能夠成佛作祖。
【問:欲修何法。即得解脫?】
應該修什麼法,才能讓我們很快就解脫呢?
【答:唯有頓悟一門。】
只有頓悟一門
【即得解脫。】
修學佛法,你若是會修頓悟一門,在刹那之間與佛性相應,當下你就解脫。
【雲何爲頓悟?答:頓者。頓除妄念。】
刹那間你就能夠去除妄想。
【悟者。悟無所得。】
這句要劃紅線起來。【頓悟】的意思,要劃紅線。這句太好了。頓、悟,也就是說你在刹那之間,你就能夠去除妄想。悟,悟無所得。無所得的意思就是他並沒有得到什麼法,無有法可得,說法者無法可說,聽法者無法可聽,求法者無法可求。簡單來說,究竟涅槃無所得。悟到無所得就是一法不立,一法不立就是赤裸裸,一絲不挂,一絲不挂就是一塵不染。其實一絲不挂、一塵不染,這都是佛教的名詞,只是後人都用來形容爲不雅觀的意思。
【問:從何而修?答:從根本修。】
注意聽哦。根本是對枝末講的。意思是說,凡夫不會修行,都修到枝末上。根本的意思就是說,這樣才能徹底的成佛作祖。而我們在修行都是修什麼呢?修這個枝末,枝枝末末的,不能成佛。譬如說我們布施,我們就會想要得到別人的回饋。雖然是修善,但是這個不能成佛。或是說念佛,一方面念佛,一方面又執著,就是因爲他沒有從根本修,他雖然有在修行,但是從枝末下手。所謂【根本】是藉著樹木,以樹木來比喻,樹木若是有根,你找到樹的根,你就找到一切了。樹木若是無根,那麼這棵樹根本就不能活。修行若是從根本修佛性在刹那之間就能開發出來。第四頁。
【雲何從根本修?什麼是由根本修呢?答:心爲根本。雲何知心爲根本?】
我們怎麼知道心是我們的根本呢?修行就是在修心,禅宗說:即心即佛。
【答:楞伽經雲:心生即種種法生。心滅即種種法滅。】
來,劃起來,心生即種種法生,心滅即種種法滅。我們的心若是起心動念出來,那麼種種的法就一直産生。心生,有分成微細的生以及粗重的生。微細,譬如說我們的微細無明,由微細無明産生的念頭,我們無法覺察,那就要菩薩的境界才能覺察。譬如說我們晚上睡覺時的意識,凡夫是絕對不能了解的,迷迷糊糊的,那麼妄想一直出來,我們是無法覺察的,這是微細的東西。那麼粗糙的話呢,譬如說我們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接觸外境,你起心動念,你就會增加一層的執著,因爲執著,你就會建立一切法。諸佛、諸大菩薩都無有法可立,爲什麼會立一切法?因爲你有執著,不是透過清淨心,所以你就法法對立。簡單來說,你這個心若是往好的一面想,天底下完全沒有什麼事,天下本無事。可是你這個心要是往壞的方面想,那麼事情就多了。所以心生即種種法生,就是說我們的念頭若是加上一層的執著,這個天地萬物好像變成很真實性的東西,錯認真實性的東西就是因爲妄想、因爲執著,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。那麼心滅則種種法滅。如果沒有了這些妄想呢?那麼就沒有種種的法。所以這個法就是建立在執著。所以我們若是達到佛性開發時,我們就了解無有法可生,亦無有法可滅,本自不生,今亦不滅。所以心滅即種種法滅。13:14簡單來說,心生與心滅,都是凡夫對立性的形容,在佛性來說,生當下就是無生,滅也無所去。因爲本來就沒有生滅這種東西。所以
【維摩經雲:欲得淨土。當淨其心。隨其心淨。即佛土淨。】
這個要劃起來。《維摩诘經》說,你若是想往生淨土,當淨其心。所以我跟諸位講過許多開示,重複的講過許多法,跟諸位講得很清楚。我們現在在生活當中,你要常常這樣想:我這個時候若是繼續執著,我想往生清淨國土就沒有希望。因爲欲生清淨的國土,必須心先清淨,而想要心清淨,必須先學無所著。譬如說我們遇到任何事情,我們不能忍辱,那麼我們臨命終時,這些冤親、鬼神、債主都來,因爲你不能忍辱,你臨命終時,你會起心動念啊,他現出的境界,無論是要令你生氣,或是要迷惑你的,你會控製不住,因爲平時忍辱的功夫不夠,所以一刹那之間,他就繼續去轉世了。所以你現在就要這樣想:我現在若是控製不住這個念頭,我會繼續六道輪回,這是很可怕的事。所以甯可歡喜心、忍辱心,就是不要起心動念。你想做聖人,要先學忍辱,要先學放下。因爲我們想進入清淨的國土,一定要把自己升華到無相。你要進入清淨的國土,要先進入到無相,樣樣都好,要做到這樣,達到空性的境界。而拜神道教的人就沒有辦法。拜神道教的人,他沒有空性的觀念,拜神道教的人,他絕對無法完成佛道。以爲我度一個人就有多少功德,拉兩個人進來,就有多少功德,我繳多少錢,我就能當經理,地獄有除名,天堂有挂名。在我們佛教所說的,這也是對立性、執著的東西。心若是清淨,你自自然然就進入清淨的國土。就像分班依能力一樣,像能力分班一樣,這個學生的能力不到這個程度,你自然就不能進入A班,而他若是有能力,你不讓他進入A班,也不可能,因爲老師很欣賞他。這個資料檔案一輸進去,只要一瞬間,答案就全出來了,各種水准、階段,答案就全出來了。各階層的思想不一樣,只要一下子,電腦就處理得清清楚楚了。從我們人一直到佛界,有無量層次衆生的境界。唯有一種境界能夠完成佛道,能夠直接進入佛的境界,就是要無相,無相、無所求,無一法可得,一切法不受。你想進入最高的境界,你不能修無相法的話,那就免談了。動念即乖,更別說想成佛了。17:47你做一些善事,頂多能上天堂看仙女跳舞而已,像是貴妃醉酒,拿著一支像是賣碗稞的很長的東西,就像仙女一樣。我小時候去看電影,看了一部【七仙女】。我上次有跟你們說過,看過之後就很羨慕天堂,因爲天上都是美女,那時候也還不懂佛法,現在就算玉皇大帝來向我頂禮:慧律法師,我請你去天堂。黃金鋪地要接我去天堂。對不起,那不是我想去的地方。我情願跪在佛陀面前求下品下生。下品下生哦,我的要求也不算太多,我就是只求往生。佛陀說:你功行不足,你度的衆生太少了,賜你下品下生。也好啦、也好啦,這樣就很好了。只要能夠往生就好了,不然還想怎麼樣。我可能是不只這一品啦,真是這樣的話,能交代得過去嗎?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惡罪之人往生的,我又沒有造這麼嚴重的罪業,嚇死人了。所以說我們人一定要肯定這個觀念。因此我們要完成佛道並不是很困難,若是到了天堂想再往生,那就難了。到了天堂說想要修行,那根本是不可能的。不用說天堂的環境,就說現在的青少年,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,只是用幾塊木板釘成KTV、MTV,就讓人流連忘返了,光是一個卡拉OK就迷死了多少年輕人,光是一個舞廳、咖啡廳,就害了多少年輕人死在這個叁叉路口上面,他又怎麼會想到說:我要修行上天堂呢?不用說天堂那種環境,來說我們現在的人,能夠自拔的就沒有幾個了。像那些賭博的人,你沈迷下去這個賭博,有幾個能脫身的?那還不算嚴重,沈迷在感情上的東西,有幾個人能脫離出來?不要說是仙女,仙女是不用排泄的,因爲她沒有人一般的身體,她有色身,仙女的衣服,她身上穿的衣服,是一錢的二百分之一,只有一點點、一點點,只有幾铢、幾铢,可說是完全沒有重量的,以光影現爲主啊。那麼你想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