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▪P2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曉得在講什麼。不過你若是有一點科學的觀念,scientist idea,這是很好的觀念,了解人類是怎麼來的。所以這個地球、這個人類也是刹那之間變化,你說有、無,都是一種變化的東西,所以你若是遇到事情很執著的時候,我教你,宇宙這麼大,世間這麼大,爲了這麼一點小事情看不開,人生苦短,何必呢?對不對?14:38宇宙那麼大,這個世間那麼大,爲什麼執著那麼一點錢,不拿來借我呢?這個師父真愛錢,講來講去就是講到錢,很抱歉。下面,即是見佛真身,問。快八點四十五了,休息一下,休息一下再來。

  下面,但離此二見,即是見佛真身。

  【問:只如有無尚不可交建立。】

  意思就是說,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,也就是說,光是講這個有跟這個無,它本來就不存在,能建立什麼東西呢?

  【真身複從何而立?】

  有跟無這種觀念都不存在了,那麼真身要從何處建立呢?

  【答:爲有問故。】

  因爲你有問。

  【若無問時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。】

  也沒有,也沒有,真身之名亦不可立。爲什麼呢?(【何以故?】)

  【譬如明鏡。】

  譬如說鏡子。

  【若對物像時即現像。若不對像時。終不見像。】

  真身也是這樣,如如不動,什麼東西來,就映現什麼東西,有跟無都是空。

  【問:雲何是常不離佛?】

  哪一種情形是常不離佛呢?我看了整本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,就是下面這二十個字左右,是讓我看了非常感動的文字。

  【答:心無起滅。對境寂然。一切時中。畢竟空寂。即是常不離佛。】

  這個寫得實在是太棒太棒了!也沒有辦法去形容,祖師怎麼會這麼了不起,寫出這種文字出來,每個字我們都看得懂,但是若要我們來排列組合,也無法組合出如此優美的文字,這實在是無法去贊歎祖師大德的了不起!什麼時候、哪一種情形,我們才能夠不離佛陀,哪一種情形,心中才有佛的意思,哪一種情形,我們沒有離開佛陀。心無起滅,心無高亦無下,對境寂然,面對一切境界,都不受影響,完全不受影響,就做得了主了。爲什麼對境寂然呢?這樣妙有才能現前。你若是對境而動,妙有馬上失去,因爲無明現前嘛。面對一切境界,你只要起心動念,無明馬上出來,無明馬上出來,妙有就沒有,妙有就無,就沒有所謂的妙有。你若是對境寂然,清清淨淨,不受影響,一切時中,畢竟空寂,一切時間究竟空。畢竟空就是一塵不染,一絲不挂,叫做畢竟空。連畢竟空的念頭都沒有,叫做畢竟空。畢竟空寂,即是常不離佛,這才是真正沒有離開佛陀。我們每天都離開佛陀,可是我們就是佛。所以夜夜抱佛眠,我們每天都抱著一尊佛入睡,抱哪尊呢?我們就是佛。夜夜抱佛眠,不識佛真面目。我們每天都抱著一尊佛入睡,可是不認識佛是什麼,每天要爬起來拜佛,他本來就是佛,佛在拜佛,我們就是佛,佛在拜佛,不識佛陀。我們若是對境寂然,一切時中,畢竟空寂,我們就是佛。

  【問:何者是無爲法?答:有爲是。】

  有爲是,有爲法。有爲就是身口意造作,叫做有爲。有爲,有所造作叫做有爲。

  【問:今問無爲法。因何答有爲是?答:有因無立。】

  有的東西,是因爲無而顯示出來。

  【無因有顯。本不立有。】

  連有都不立了。

  【無從何生。若論真無爲者。即不取有爲。亦不取無爲。是真無爲法也。】

  不執著有爲法,連無爲法都不執著,這才是真正是無爲法。

  【何以故?經雲:若取法相。即著我人。若取非法相。即著我人。】

  我人就是我相及人相。20:02

  【是故不應取法。】

  不能執著法。

  【不應取非法。】

  也不能執著非法的東西。

  【即是取真法也。】

  這段在講《金剛經》時,我已經解釋過了。

  【若了此理。即真解脫。即會不二法門。問:何者是中道義?答:邊義是。問:今問中道。因何答邊義是?】

  邊義就是說兩邊,落入兩邊,空跟有,就不是中道。問:因何。現在是問中道,爲何你回答邊、邊義呢?答:邊、兩邊,空、有。這個空有兩邊,是因爲有中道,才立空有兩邊(【答:邊因中立。】)。中道,因爲空跟有這兩個邊所産生(【中因邊生。】),不是著有,就是著空嘛。衆生不是著有,就是著空,又執著有一個中道,當然那就是因爲有兩邊所産生,所以

  【本若無邊。】

  本來就沒有什麼空跟有對立性的東西,有也不可得,空亦是不可得的東西。

  【中從何有?】

 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,八正道是因爲有八邪道。如果衆生沒有邪,哪有什麼八正呢?正,是因爲邪而立的嘛。所以說,也沒有所謂的八正道,也沒有所謂的中庸,中從何而有?

  【今言中者。因邊始有。】

  因爲有邊,空這個邊就是兩個角度,落入空的這一邊,落入有的這一邊。簡單來說,執著有邊、執著無,都是邊。因爲邊,所以才有中道的名詞。

  【故知中之與邊。相因而立。悉是無常。色受想行識。亦複如是。】

  也是這樣。

  【問:何名五陰等?】

  什麼叫做五陰呢?

  【答:】

  我們有這個色身,是從何而來的呢?

  【對色染色。隨色受生。名爲色陰。】

  對色,色就是境界、外在,這個色不是什麼女色的色,不是這個意思,而是境界。簡單來說,你今天面對境界動念,你就必須繼續六道輪回,簡單來說就是這樣。你如果不想要繼續六道輪回,對境不動念,當下就是如如,那麼業就對你沒有作用,你一樣服務衆生,你一樣生活,但是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好壞、是非、善惡、大小,一切法畢竟空,對色無染,生死自然解決。所以我說佛教的思想,實在遠遠的超過這個儒家的思想。儒家是叫我們非禮勿視,佛教則是說: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。兩者的境界就差很多了。對色染色,隨色就受生。你對色不動念,生死沒有,當下就了。所以你說一個開悟的聖者,面對任何境界都一樣。爲什麼都一樣?因爲他的心無雜念。有一次有個禅師跟皇帝一起看戲,皇帝就問他:禅師,禅師,這出戲好不好看啊?他說:生死重要,哪有什麼心情看戲,好不好看也沒什麼差別。禅師兩眼在看,皇帝也在看,皇帝看得很高興,禅師也同樣在看,皇帝大笑時,禅師也跟著笑。皇帝是在笑那一出歌仔戲,而禅師是在笑皇帝愚癡,手上還拿著一把扇子搖啊搖的。皇帝說:禅師,禅師,你有在看戲嗎?他說:我有啊。皇帝問:你都沒什麼感覺嗎?他說:生死重要,我哪有什麼感覺。沒有感覺,生死重要,他沒有感覺到前面在演戲,他就不會被這個境界而染。皇帝說:修行人都是這樣的嗎?禅師說:不用說是修行人了,一個人若是將生死之事放在心上,他就沒有時間享受世間的事了。皇帝問他:你要怎麼證明呢?很簡單,你明天抓一個死刑犯來,抓一個死刑犯來試試看。皇帝問他:怎麼試呢?你叫他頭上頂著一盆水,頂著這盆水,繞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走一圈,走完這一圈,若是沒有從盆裏落下一滴水,你就原諒他,赦免他的死罪。皇帝便答應他:好,我知道怎麼做了。你明天看看,試試看。然後就叫來一個死刑犯,走上一圈,水都沒有滴出來,東南西北走上一圈,連一滴水也沒有落下來。爲什麼?要是落下一滴水,後面的劊子手立刻就會砍斷他的頭,他一心只顧這一盆水,只顧這一盆水而已,最後走完一圈,才得以不被判死刑。修行人就是這樣,生死的重要,比任何事都重要,那麼對一切境界就沒有什麼感覺,哪像有些人,看錄影帶還看到感動流淚,這個世間已經是虛妄的了,錄影帶所演的更沒有一樣是真的,你也醒一醒,真是奇怪,實在可憐。所以學佛的人很幸運,很幸運,一切法不受,看歸看,對他也沒什麼作用。對色染色,隨色就受生,名爲色陰。

  【爲領納八風。好集邪信。】

  八風,領納八風。你們翻開第六頁,第六頁第一行。對境無心,八風不能動。八風者,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是名八風。翻回來,這樣你已經了解八風了。好集邪信,注意聽。邪信就是不正見,就是錯覺,就是扭曲。我們今天就是領受了錯誤的知見,因爲我們有錯誤的知見,所以用錯誤的判斷,所以將我們清淨的本性扭曲掉。清淨的本性,本來就有正知正見,他現在好集邪信,因爲利、毀、稱、譏、苦、樂等等。

  【即隨領受中生。名爲受陰。】

  因爲你感受錯誤,不正見就是不正受。師父剛才說過,要正受,也就是一切法不受,名叫做正受。領納八風叫做邪受。四十九頁。

  【迷心取想。隨想受生。】

  爲什麼隨想受生呢?

  【名爲想陰。】

  隨想受生就是隨想入陰的意思。我舉個例子,迷心取想,因爲我們的心不能運用真實的智慧,取想,就是一種執著的想像,用自己的觀念想像事情。而隨想就會入陰,什麼叫做隨想入陰呢?譬如說我們今天想一想,想想想……無明就生起來了,無明一起,我們就落入我們這個觀念裏面,卡死在自己的觀念裏面。譬如說跟人家仇敵啦,以爲人家對不起他啦,以爲人家不原諒他啦,或者以爲人家要傷害他啦,他現在就一直想想……有時候自己很忏悔,有時候又認爲別人對不起他,他隨想入陰。這個【陰】就像陰天,本性就被蓋住了,隨想入陰就是進入無明,自己在胡思亂想,想到最後變成什麼呢?變成無明。集,然後痛苦,其實沒有人給他痛苦。這就是衆生相。所有衆生都是隨想入陰,迷心取想,自己在那邊胡思亂想,自己一直想,29:48人家是無心的,他自己就開始胡思亂想,自己一直想,然後痛苦,一直生悶氣。男衆生氣的時候就猛抽煙,一直抽煙,一直抽煙。女衆若是生氣時,就拿條手帕拼命咬,用力的擰,生氣就一直咬手帕,沒辦法。所以我們人若是沒有學佛的話,要多准備幾條手帕,所以我出門時一定會帶手帕,碰到女衆氣得直咬手帕時,我就再遞上一條讓她咬個夠。隨想入陰,我們人都是這樣。這一句就是所有衆生掙脫不了的地方,用自己的觀念,卡死在自己的念頭…
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