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▪P2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晓得在讲什么。不过你若是有一点科学的观念,scientist idea,这是很好的观念,了解人类是怎么来的。所以这个地球、这个人类也是刹那之间变化,你说有、无,都是一种变化的东西,所以你若是遇到事情很执着的时候,我教你,宇宙这么大,世间这么大,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情看不开,人生苦短,何必呢?对不对?14:38宇宙那么大,这个世间那么大,为什么执着那么一点钱,不拿来借我呢?这个师父真爱钱,讲来讲去就是讲到钱,很抱歉。下面,即是见佛真身,问。快八点四十五了,休息一下,休息一下再来。

  下面,但离此二见,即是见佛真身。

  【问: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。】

  意思就是说,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,也就是说,光是讲这个有跟这个无,它本来就不存在,能建立什么东西呢?

  【真身复从何而立?】

  有跟无这种观念都不存在了,那么真身要从何处建立呢?

  【答:为有问故。】

  因为你有问。

  【若无问时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。】

  也没有,也没有,真身之名亦不可立。为什么呢?(【何以故?】)

  【譬如明镜。】

  譬如说镜子。

  【若对物像时即现像。若不对像时。终不见像。】

  真身也是这样,如如不动,什么东西来,就映现什么东西,有跟无都是空。

  【问:云何是常不离佛?】

  哪一种情形是常不离佛呢?我看了整本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,就是下面这二十个字左右,是让我看了非常感动的文字。

  【答:心无起灭。对境寂然。一切时中。毕竟空寂。即是常不离佛。】

  这个写得实在是太棒太棒了!也没有办法去形容,祖师怎么会这么了不起,写出这种文字出来,每个字我们都看得懂,但是若要我们来排列组合,也无法组合出如此优美的文字,这实在是无法去赞叹祖师大德的了不起!什么时候、哪一种情形,我们才能够不离佛陀,哪一种情形,心中才有佛的意思,哪一种情形,我们没有离开佛陀。心无起灭,心无高亦无下,对境寂然,面对一切境界,都不受影响,完全不受影响,就做得了主了。为什么对境寂然呢?这样妙有才能现前。你若是对境而动,妙有马上失去,因为无明现前嘛。面对一切境界,你只要起心动念,无明马上出来,无明马上出来,妙有就没有,妙有就无,就没有所谓的妙有。你若是对境寂然,清清净净,不受影响,一切时中,毕竟空寂,一切时间究竟空。毕竟空就是一尘不染,一丝不挂,叫做毕竟空。连毕竟空的念头都没有,叫做毕竟空。毕竟空寂,即是常不离佛,这才是真正没有离开佛陀。我们每天都离开佛陀,可是我们就是佛。所以夜夜抱佛眠,我们每天都抱着一尊佛入睡,抱哪尊呢?我们就是佛。夜夜抱佛眠,不识佛真面目。我们每天都抱着一尊佛入睡,可是不认识佛是什么,每天要爬起来拜佛,他本来就是佛,佛在拜佛,我们就是佛,佛在拜佛,不识佛陀。我们若是对境寂然,一切时中,毕竟空寂,我们就是佛。

  【问:何者是无为法?答:有为是。】

  有为是,有为法。有为就是身口意造作,叫做有为。有为,有所造作叫做有为。

  【问:今问无为法。因何答有为是?答:有因无立。】

  有的东西,是因为无而显示出来。

  【无因有显。本不立有。】

  连有都不立了。

  【无从何生。若论真无为者。即不取有为。亦不取无为。是真无为法也。】

  不执着有为法,连无为法都不执着,这才是真正是无为法。

  【何以故?经云:若取法相。即着我人。若取非法相。即着我人。】

  我人就是我相及人相。20:02

  【是故不应取法。】

  不能执着法。

  【不应取非法。】

  也不能执着非法的东西。

  【即是取真法也。】

  这段在讲《金刚经》时,我已经解释过了。

  【若了此理。即真解脱。即会不二法门。问:何者是中道义?答:边义是。问:今问中道。因何答边义是?】

  边义就是说两边,落入两边,空跟有,就不是中道。问:因何。现在是问中道,为何你回答边、边义呢?答:边、两边,空、有。这个空有两边,是因为有中道,才立空有两边(【答:边因中立。】)。中道,因为空跟有这两个边所产生(【中因边生。】),不是着有,就是着空嘛。众生不是着有,就是着空,又执着有一个中道,当然那就是因为有两边所产生,所以

  【本若无边。】

  本来就没有什么空跟有对立性的东西,有也不可得,空亦是不可得的东西。

  【中从何有?】

 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,八正道是因为有八邪道。如果众生没有邪,哪有什么八正呢?正,是因为邪而立的嘛。所以说,也没有所谓的八正道,也没有所谓的中庸,中从何而有?

  【今言中者。因边始有。】

  因为有边,空这个边就是两个角度,落入空的这一边,落入有的这一边。简单来说,执着有边、执着无,都是边。因为边,所以才有中道的名词。

  【故知中之与边。相因而立。悉是无常。色受想行识。亦复如是。】

  也是这样。

  【问:何名五阴等?】

  什么叫做五阴呢?

  【答:】

  我们有这个色身,是从何而来的呢?

  【对色染色。随色受生。名为色阴。】

  对色,色就是境界、外在,这个色不是什么女色的色,不是这个意思,而是境界。简单来说,你今天面对境界动念,你就必须继续六道轮回,简单来说就是这样。你如果不想要继续六道轮回,对境不动念,当下就是如如,那么业就对你没有作用,你一样服务众生,你一样生活,但是不起心,不动念,不分别好坏、是非、善恶、大小,一切法毕竟空,对色无染,生死自然解决。所以我说佛教的思想,实在远远的超过这个儒家的思想。儒家是叫我们非礼勿视,佛教则是说:六尘不恶,还同正觉。两者的境界就差很多了。对色染色,随色就受生。你对色不动念,生死没有,当下就了。所以你说一个开悟的圣者,面对任何境界都一样。为什么都一样?因为他的心无杂念。有一次有个禅师跟皇帝一起看戏,皇帝就问他:禅师,禅师,这出戏好不好看啊?他说:生死重要,哪有什么心情看戏,好不好看也没什么差别。禅师两眼在看,皇帝也在看,皇帝看得很高兴,禅师也同样在看,皇帝大笑时,禅师也跟着笑。皇帝是在笑那一出歌仔戏,而禅师是在笑皇帝愚痴,手上还拿着一把扇子摇啊摇的。皇帝说:禅师,禅师,你有在看戏吗?他说:我有啊。皇帝问:你都没什么感觉吗?他说:生死重要,我哪有什么感觉。没有感觉,生死重要,他没有感觉到前面在演戏,他就不会被这个境界而染。皇帝说:修行人都是这样的吗?禅师说:不用说是修行人了,一个人若是将生死之事放在心上,他就没有时间享受世间的事了。皇帝问他:你要怎么证明呢?很简单,你明天抓一个死刑犯来,抓一个死刑犯来试试看。皇帝问他:怎么试呢?你叫他头上顶着一盆水,顶着这盆水,绕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走一圈,走完这一圈,若是没有从盆里落下一滴水,你就原谅他,赦免他的死罪。皇帝便答应他:好,我知道怎么做了。你明天看看,试试看。然后就叫来一个死刑犯,走上一圈,水都没有滴出来,东南西北走上一圈,连一滴水也没有落下来。为什么?要是落下一滴水,后面的刽子手立刻就会砍断他的头,他一心只顾这一盆水,只顾这一盆水而已,最后走完一圈,才得以不被判死刑。修行人就是这样,生死的重要,比任何事都重要,那么对一切境界就没有什么感觉,哪像有些人,看录影带还看到感动流泪,这个世间已经是虚妄的了,录影带所演的更没有一样是真的,你也醒一醒,真是奇怪,实在可怜。所以学佛的人很幸运,很幸运,一切法不受,看归看,对他也没什么作用。对色染色,随色就受生,名为色阴。

  【为领纳八风。好集邪信。】

  八风,领纳八风。你们翻开第六页,第六页第一行。对境无心,八风不能动。八风者,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,是名八风。翻回来,这样你已经了解八风了。好集邪信,注意听。邪信就是不正见,就是错觉,就是扭曲。我们今天就是领受了错误的知见,因为我们有错误的知见,所以用错误的判断,所以将我们清净的本性扭曲掉。清净的本性,本来就有正知正见,他现在好集邪信,因为利、毁、称、讥、苦、乐等等。

  【即随领受中生。名为受阴。】

  因为你感受错误,不正见就是不正受。师父刚才说过,要正受,也就是一切法不受,名叫做正受。领纳八风叫做邪受。四十九页。

  【迷心取想。随想受生。】

  为什么随想受生呢?

  【名为想阴。】

  随想受生就是随想入阴的意思。我举个例子,迷心取想,因为我们的心不能运用真实的智慧,取想,就是一种执着的想像,用自己的观念想像事情。而随想就会入阴,什么叫做随想入阴呢?譬如说我们今天想一想,想想想……无明就生起来了,无明一起,我们就落入我们这个观念里面,卡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。譬如说跟人家仇敌啦,以为人家对不起他啦,以为人家不原谅他啦,或者以为人家要伤害他啦,他现在就一直想想……有时候自己很忏悔,有时候又认为别人对不起他,他随想入阴。这个【阴】就像阴天,本性就被盖住了,随想入阴就是进入无明,自己在胡思乱想,想到最后变成什么呢?变成无明。集,然后痛苦,其实没有人给他痛苦。这就是众生相。所有众生都是随想入阴,迷心取想,自己在那边胡思乱想,自己一直想,29:48人家是无心的,他自己就开始胡思乱想,自己一直想,然后痛苦,一直生闷气。男众生气的时候就猛抽烟,一直抽烟,一直抽烟。女众若是生气时,就拿条手帕拼命咬,用力的拧,生气就一直咬手帕,没办法。所以我们人若是没有学佛的话,要多准备几条手帕,所以我出门时一定会带手帕,碰到女众气得直咬手帕时,我就再递上一条让她咬个够。随想入阴,我们人都是这样。这一句就是所有众生挣脱不了的地方,用自己的观念,卡死在自己的念头…

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说四十二章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