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己很有修行,那就是有修處,那還是個凡夫,至無修處是一個聖者。

  【湛然常寂。不增不減。名最上乘。即是佛乘也。問:涅槃雲:定多慧少。】

  定較多,智慧較少,

  【不離無明。定少慧多。增長邪見。定慧等故。】

  也就是均衡,

  【即名解脫。其義如何?答:對一切善惡。悉能分別是慧。于所分別之處。不起愛憎。不隨所染。是定。即是定慧等用說。】

  這個寫得太好了,這個要劃起來。這一段是真的沒有話講。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,清清楚楚。衆生對于善惡,也分得清清楚楚,于所分別之處,不起愛憎,不隨所染是定。那麼我們人要避開愛憎,不可能。聖者就不一樣了,聖人愛、恨全部沒有。不隨所染是定。那一天電視上在報導,連我自己看了,都替那個女孩羞愧得無地自容。那就是有個單位在臺中舉辦抛繡球,希望恢複傳統的抛繡球活動,于是請了一些女衆要去抛繡球,然後一些男衆就在臺下准備接繡球,不過不是接到就要結婚,只是說做一個朋友,要依照這個傳統,抛這個繡球。其中有一個很醜的女孩,長得很醜、很醜,醜得很徹底,她就把繡球抛出去,抛繡球,結果那粒繡球一直飛……最後掉到地上,都沒有人去動它,連看都不看一眼。我要是那個女衆,我一定趕緊跑下臺,真丟臉,可見她長得有多麼醜,是公認的醜,才沒有一個人要接,那就是醜得很徹底了,所以繡球一抛出去,也沒有人去撿,就任它掉在地上,也沒有人去撿。又碰上雨天,地上濕答答的,又有積水。所以想知道容貌美醜,一上臺就馬上知道了,聽說要是輪到稍具姿色的來抛繡球,臺下的人就搶成一團,把一粒繡球都搶破了。其實又不是說搶到繡球就可以娶回家當老婆。所以我們人這個愛憎,實在太厲害了、太厲害了,這個愛跟憎實在是很厲害。女衆若是愛上一個男衆時,旁邊若是有另外的女衆要接近這個男衆,這個女衆就想盡辦法要讓她死。自古以來,皇宮裏這種事情發生最多。皇帝若是愛上一個愛妃,另外那些愛妃就不會善罷甘休,想盡辦法就是要讓她死,想盡辦法要除掉她。過去看歌仔戲,或是布袋戲,或是電影時,一定是這樣演的。這個愛恨是很厲害的,非常的厲害。抛繡球沒人撿,真丟臉。那一天我看了頗有感觸:不要舉辦這種這種活動,是不是就不會去傷到人家的心了,對不對?不曉得辦這種活動有什麼意義?要是我不經意從現場走過去,那粒繡球抛下來,剛好被我接到,我還以爲發生什麼事了。我湊巧走過去,不小心接到了,大家一定起哄:慧律法師也來撿繡球。我馬上再把它丟上去,笑死人了。我沒去抛繡球就很不錯了,哪還輪到你抛繡球給我接,少臭美了。你多少的價碼?笑死人了。我覺得那真是很丟臉的事,不知道抛那個有什麼意義?你冷靜的想想看,我們的人生有多無聊,抛那個做什麼?臉都丟光了,那麼醜也來抛繡球,已經一年多了呢,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人有多醜,你看那有多嚴重。已經一年多了,還記得沒人要接她的繡球,你看有多嚴重,回家後一定痛哭流涕,真的。不隨所染是定。這個世間愛恨的力量實在是太大了。即是定慧等用說。

  【又問:無言無說。即名爲定。】

  就是我們不說話時,無言無說,我們說是定。

  【正言說之時得名定否?】

  得名定否?能夠說是定嗎?

  【答:今言定者。不論說與不說常定。】

  爲什麼呢(【何以故?】)?因爲用定性。注意,這個定性就是絕對空,2:33畢竟空性,它不管你行住坐臥,你證得畢竟空性時,哪有管你行住坐臥、一切現象現前,不會論這些。所以

  【爲用定性言說分別時。】

  你說話時也是定。

  【即言說分別亦定。】

  有一次,佛陀當時在世時,有一個比丘,他生生世世以來,這個比丘都會講一些一般所謂的黃色笑話,不是很清淨。這個比丘的僧團就很不高興,對他非常的不滿。這個消息就一直傳到佛陀耳邊,佛陀說: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,他本身沒有這個意思,他完全沒有這種心理,他會說出這些話,只是因爲他宿世的習氣而已。3:33所以我們要做到心完全的定,如佛一般,沒有那麼簡單,因爲有習氣覆障著我們。所以我們有一些話,是無意識狀態講出來的。譬如會說:這個人講話不是很文雅。因爲他前世講話就不是很文雅,不是今生才開始這樣。所以有一種情形,是習氣使然說出來的,所以用定性說話時,分別、說不說,都是在定中,有一種是還未達到畢竟空,仍然跟習氣在掙紮。

  【若以空心觀色時。即觀色時亦空。】

  什麼叫做以空心呢?空心觀色就是說,悟到緣起叫做空心。因爲他悟到緣起性空。觀色,觀色就是觀這個緣起。那麼簡單來說,若以空性的心,觀照緣起的時候,4:30那麼觀照緣起,當下也就是空。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這樣。因爲你以畢竟空的心,來觀照這個緣起法,緣起法就是色法,緣起法也是空。

  【若不觀色。】

  若是不觀這個色法。

  【不說不分別時亦空。乃至見聞覺如。亦複如是。】爲什麼(【何以故?】)?【爲自性空。】

  他既然證得自性空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一切意識,當下就是本來面目,當相即道,縱橫十方,自在無礙,爲自性空。

  【即于一切處悉空。】

  一切處悉空,那麼就無善惡、誹謗、贊歎、大小、貧富,那麼定不定的觀念全部都沒有,即一切處悉空。下面那幾句話,你要注意聽。

  【空即無著。】

  這一句簡單來說就是,你若是自性空,空一切法,你的心地到哪裏都無所著,你也不會說這個朋友比較好,那個朋友比較不好,統統好。意見與我們不合的,保持一個距離,我尊重你,你尊重我,這樣就相安無事了。你注意看,有幾個修行人,甚至受過菩薩戒的人,他在修行,每天拜佛、念佛、早課晚課,你看他非常精進,可是他不能無所著啊,他在團體當中,恩恩怨怨、意見分裂、鬥爭,他放不下。你說他在修行,他是很精進,但是也可以說他根本沒有在修行,沒有進步嘛,不能用無相的修行法修行。不能用無相,那就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既然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我們就不能成佛。空就是無著,

  【無著即是等用。】

  無著即是等用的意思就是說,你只要對一切事情無所著,放得下,這就是等用,一切皆平等,等用就是平等用,定就是慧,慧就是定,等用。

  【爲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。得至究竟。】7:31

  我們衆生因爲無法開發自性空的東西,無始劫以來,他的感情很重,無始劫以來,煩惱、分別心重、習氣重,所以他若是遇到境界引誘時,就起現行了,等于說這個是烈火,那個是幹柴,火、柴一碰到,境界馬上就現前,煩惱就一直鼓動起來,聖者他不會,他如同枯木死灰,他已經將煩惱斷盡,再多境界現前,對他都沒有作用。所以說不是境界的問題,都是自己的問。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,完全不是境界的問題,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因爲我們擺不平它,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如果說你今天遇到一切境界,你都對自己說一句話:都是自己的問題。因爲我們沒有解脫,因爲我們內心有無量的煩惱,而我們突破不了,老是因爲我們被無明蓋覆,今天不是境界給我們煩惱,也不是別人使我們煩惱,也不是金錢給我們煩惱,統統不是,全是因爲我們的心有所著,滯礙不通。別人如何能讓我們痛苦呢?你想想看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衆生讓他痛苦呢?啊?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衆生讓他痛苦?你就是拿刀要殺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有辦法。今天換成有人拿刀要殺我們,爲什麼我們會害怕、會恐懼呢?因爲我們無始劫以來,還沒有解決生死,我們沒有能力。你若是拿一把刀子殺佛陀,佛陀怎麼會恐怖呢?他神通自在,應用畢竟空,他已經大徹大悟,完成覺悟的佛道,他完成了無量無邊的智慧、定力、神通,你拿刀殺他根本沒有用,一點作用都沒有,無有恐懼就無有顛倒。我們沒有恐懼,我們就不會顛倒。那麼你想想看,什麼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,你冷靜的想想看,什麼事情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只有自己給自己煩惱,只有自己給自己痛苦,因爲我們喜歡製造痛苦嘛。所以爲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,得至究竟。菩薩就是用平等空法,一直到究竟成佛。

  【故雲:定慧等者。即名解脫也。】

  定與慧若是平等,你就得到解脫。

  【今更爲汝譬喻顯示。令汝惺惺得解斷疑。】

  【惺惺】就是在清醒的時候,讓你覺悟,讓你得到解答,斷除疑惑。譬如明鏡,這個就是鏡子啦,明鏡就是鏡子。

  【譬如明鏡照像之時。其明動否?不也。不照時亦動否?不也。】

  也是不動。爲什麼呢?(【何以故?】)

  【爲明鏡用無情明照。】

  無情就是無所執著的比喻。因爲鏡子無所執著,所以它一直在照。

  【所以照時不動。不照亦不動。】

  你來則不拒,去則不留,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。胡來就是胡人來胡人現,胡人就是我們以前稱蠻荒之地的胡來胡現,一個古,再一個月。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,漢人的【漢】,漢來漢現。表示說你只要不執著,保持這一念清淨心完全空性,畢竟空,就像鏡子一樣,無情明照就是它不執著。鏡子也不會說照到貴妃時,一照之後,因爲太漂亮了,楊貴妃的影像就留在鏡面上,而我們很醜,換我們去照鏡子時,因爲楊貴妃的影像留在裏面,我們就照不清楚了。鏡子不會這樣,它不會這樣,不論任何人去照鏡子,美女來照,照完之後影像就消失,它也不會留你。就算再醜的人來照,或是青面獠牙的人來照,它也是一樣這樣照啊,你對著鏡子,它都一樣的照。你也照、他也照,你來,它不拒,去,它不留。用鏡子來比喻,就是因爲鏡子不執著。可是我們人不一樣,所以因爲我們不能清淨,我們執著,執著就如同蒙上一層烏雲。譬如說我們愛上一個人。愛上一個人的時候,沾染上愛情的執著,那麼今天他說什麼全部對。明明是她這個男朋友不對,譬如說他開車開得很急、很快,明明是她男朋友不對,差一點撞到別…
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