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你的靈性一個一,也對,你說無量無邊也對,爲什麼?說無量無邊,就如同大海水裏面的波浪,同樣一個大海水,可以起無量無邊的波浪,我們今天都是同一個本性,你要說一,我們是同一個本性。你要說無量無邊也對,爲什麼?雖然意識形態全部不一樣,但是同在一個大海裏面,同在一個佛性裏面,平等。講一也不對,講一萬也不對,非一非異的東西。下面,體同名別。
【問:體既同。雲何名別?】
體是相同的,爲何說名不同呢?既隨事立名。正一體之時。何者是大圓鏡智?什麼是名字不同?既然隨事立名,隨著這個事相,而立這個名,那麼在正一體的時候,什麼是叫做大圓鏡智呢?意思就是說,既然隨事立名,隨著這個事相,而安排這個名相,那麼同一體的時候,什麼叫做大圓鏡智呢?
【答:湛然空寂。圓明不動。即大圓鏡智。】
湛然空寂,湛然就是所謂的光明晃耀,叫做湛然。我們的本性光明無量,但是當下就是空,寂靜處。圓明,圓滿的智慧,光明的本性,永遠不動,這就是大圓鏡智。
【能對諸塵不起愛憎。】
面對六塵,能夠不起這個愛跟恨。
【即是二性空。】
不起這個愛,不起這個恨,就是二性空。
【二性空即平等性智。】
一個人的心中,若是沒有愛,沒有恨,你想想看,這是何等的灑脫。我們人所有的煩惱就是來自于這兩個字,愛包括愛名愛利、男女、母子、父子,所有身上一切的環境,愛。恨,包括一切愛的反面,都叫做恨。諸位你冷靜,放下愛、放下恨,是何等自在的一個人,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。今天我們若是想完成佛道,愛與恨若是沒有放下,你沒有辦法,愛無自性,恨也是無自性,所以愛,自性本空,恨,自性本來也是空,所以即是二性空。愛無自性,恨也是無自性,二性空就是平等性智。
【能入諸根境界。】
能夠入這個諸根的境界。善能分別。
【善能分別。不起亂想而得自在。】
不起這個亂想,而得這個自在。
【即是妙觀察智。能令諸根隨時應用。悉入正受。】
這個非常非常重要。下面說:能入諸根境界,善能分別。善能分別,爲什麼講善能分別?我們平常叫做不善分別,我們分別加上執著,叫做不善分別;善分別就是雖分別,不作分別想。雖分別,也是平等,也是本性。何以故?本性自有分別的能力,叫做善分別。什麼叫做善分別?分別而不落入執著,透過智慧的分別,叫做善分別,透過本性,透過理性的分別,叫做善于分別。不起亂想而得自在,不起這個亂想,而得自在,不要起這個動亂,而得自在,就是妙觀察智。能令諸根隨時應用,悉入正受。今天的重心點,就是要放在【正受】這兩個字。什麼叫做正受?注意聽,一切法不受,叫做正受。這個就是答案。正受,若是用一句很平常的名相來說,就是很正確的感受,沒有扭曲別人的意思,沒有錯覺、沒有猜測,透過本性完完整整的智慧,去感受一件事情,而這種感受,是一切法不執著的感受,叫做正受。換句話說,什麼叫做凡夫?凡夫就是不正受。爲什麼叫不正受呢?他透過意識觀念,他就用自己的觀念判斷、批評,透過意識的觀念:這個事情可能這樣,我看這件事情一定是這樣。講話很肯定的人,往往後悔多于肯定。講話太肯定,講話太過肯定,那麼他的後悔會超過他的肯定。我們人講話若是太過肯定,他後悔的機會就愈大。但是信心不叫做太肯定自己。信心不一樣哦,信心是:大丈夫舍我其誰。慧律法師你能講經嗎?行!我怎麼不會講經,我絕對有信心。你能使佛教興旺嗎?我絕對能使佛教興旺。不一樣啊。所謂信心,是超過狂妄的一種肯定,那不是驕傲啊,我有這個能力,我絕對有這個能力,這個就是信心,這不一樣啊,不一樣,這是正受,我很肯定我自己,是因爲我確實有這個能力啊,對不對?所以這個又跟那個不正受又不一樣。什麼叫不正受呢?不正受簡單來說,就是意識形態。什麼叫意識形態呢?多分別、多執著,不善于分別,沒有透過理性,沒有透過智慧,沒有用本性的東西去感受,不用本性的感受,叫做不正受。用本性去感受一件事情,叫做正受。用本性去感受,所有感受都無受,都沒有不受。用本性去感受,所有感受都不分別;用本性去感受,所有感受都不執著。雖感受而無一切受,名正受。若是能夠這樣,一個人有了正受以後,他就完成了空的思想,他完成了真正豐富的內在,無量無邊的智慧。正受就是不著一切,一切法正受,正受就是一切法不受。人家來講什麼,我們有正受,我們有智慧,黏都黏不到啊。師父,我很煩惱。我就跟他講: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麼。師父,你都不會痛苦嗎?我說:我也不知道要痛苦什麼,大不了生命結束啊。人生最可貴的就是生命啊,但是我連生命結束都不恐懼,連要完成我的生命都不恐懼的時候,你想想看,我哪裏有不快樂的感覺,哪裏有煩惱?我現在一直發大心,我現在一直爲佛教,我不爲我個人,我汲汲營營的爲衆生,當我眼睛一閉上的時候,清淨的世界馬上現前,我要去極樂世界啊。這個世間是因爲有衆生,才住得有意義,萬一沒有衆生了,我住這個世間也毫無意義了,度到沒有衆生可度,只剩一些螞蟻,講話他也聽不懂,那就毫無意義了。因爲有衆生,所以我住在這個世間才有意義。如果說度衆生度到因緣已經盡了,那麼我應該回歸到我本來的這個世間,那麼這實在是沒有什麼好恐懼的事情。你想想看,蔣中正那麼偉大,我們的總統,老總統那麼偉大,他也是要往生啊,羅斯福總統那麼偉大,也是要往生啊,還有拿破侖、史達林,哪一個偉人他不往生,他不走?所以你現在要是很怕死,你就這樣想:比我們偉大,比我們有錢,比我們富有,比我們厲害千百倍的人,他也是要死啊。所以你想一想:我不死也不行,我也是要死。女衆若是怕死的話,你就想:楊貴妃、貂蟬、西施、王昭君,這四大美人都要經過死亡了,唉呀,我們算什麼?你打扮起來,能像王昭君那麼美嗎?有看到哪個番王願意娶你嗎?你打扮之後,非洲的大使來看:嗯,不錯。黑人看得起你就算不錯了。我們女衆若去嫁給黑人,部落的,部落的部落族,回來一定很轟動。你們有沒有看過龐克族?龐克族有一次去日本,我看到那個錄影帶,簡直快昏倒了,龐克族全身的那副裝扮,整座機場都在看他們叁個龐克族,日本人也有龐克族,可是真正的龐克族遇上日本的龐克族,日本的龐克族是模仿的,他是打扮出來的,人家那是真正從非洲來的龐克族,那根本是不能比的。龐克族全身挂滿飾物,妝畫得分不清是男是女,分不出來。你們有沒有見過龐克族?打扮之後若是能嫁給那個,也算不錯了,他也算是酋長。你想想看,你爲什麼要怕死呢?你又不是世間的美人,既不是貂蟬,也不是王昭君,受皇帝的寵愛,恩寵,我們不過是一介一個平凡人,只是說我們看起來還像一個女人,有這個女人的條件而已,也沒有什麼哪裏比較突顯啊,沒有,可憐。所以你說你怕死,爲什麼要怕死呢?沒有什麼好怕的啦,我也常說:佛陀都尚且要入涅槃了,賢人、聖人個個都會往生了,更何況我們呢?笑死人了。我們會老,那算什麼?沒有什麼大不了的。所以死亡,你對死亡認同了、看清楚了,你就會覺得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情,但是不要糟蹋生命。所以這個正受很重要,正受就是一切法不受,不分別、不執著,用畢竟空的這個思想,支持你的思想。
【無二相者。即是成所作智。】
無二相,無二相就是沒有對立的二相,沒有二元,善惡是二相,愛恨是二相,大小是二相,貧富是二相,那麼我們在外圍所做的,所面臨的一切,都是沒有對立,那麼這個叫做成所作智。
【問:束四智成叁身者。幾個智共成一身?幾個智獨成一身?答:大圓鏡智獨成法身。】
因爲大圓鏡智是無相嘛,無相,所以它是法身。
【平等性智獨成報身。】
報身就是福跟慧做了很多,修了很多的福,修了很多的智慧,得到本性的智慧,修了很大的福報,福慧具足叫做報身。我們叫做業障身,我們現在叫做業障身。那麼平等性智,你若是修平等法,就是最大的福,簡單來說,擺平你內在的煩惱,你就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。爲什麼?因爲你不會煩惱啊,你不會因爲有錢沒錢煩惱,你也不會因爲大小,你也不會因爲善惡煩惱,你又不起心、又不動念,你進入絕對的空性的平等,當然你內心就擁有無量的安詳,你沒有煩惱,就是最大的福報。所以禅宗常常說:我們內心裏面如果不安詳,幸福就無從建立。這句話很有道理,內心不安詳,幸福就無從建立。現在套用這句來說,內心沒有智慧,幸福就不可說,根本就不可能,內心沒有智慧的人,你哪裏有幸福可談?夫妻倆很有錢,可是夫妻倆天天吵架。爲什麼天天吵架?兩個人內心都沒有智慧啊,兩個人內心都不安詳啊,一天到晚吵吵鬧鬧,你想想看,錢很多、也很富有,擁有好幾棟樓房,還有轎車,鑽石好幾克拉,這個都是戴在外表的,可是裝飾內在的安詳,沒有。裝飾我們外表的,要很多的財富,裝飾我們內在不要,一樣就好,兩個字:安詳。當你內心擁有安詳,就是所謂的正受,所有的裝飾全部完成,內心裏面有安詳,無論你是戴耳環,戴腳環、鼻環,戴任何大大小小的首飾都很好看。所以很多人來問師父:師父,你看我這樣好不好看?戴這個好看,還是戴那個好看?都好看,因爲我心中沒有醜陋的東西,不然你告訴我,心性中有所謂醜陋嗎?你說來聽聽看,都好看啊。內心擁有安詳,便是幸福。若是說難看,是隨著世俗人。像我那天講到的抛繡球,抛繡球時一丟下去,所有臺下幾百個人,竟然沒有人要撿那粒繡球,那天又碰到下雨天,繡球被淋得濕漉漉的,到底有多醜就可想而知了,可以說我們的醜是經過公認的。那不是只有我講她醜,那是真的很醜,但是這是隨順世間人而說,若是以畢竟空性來說,就沒有所謂美醜,我也不會瞧不起她。所以我們修這個平等,就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