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那麼只有好好的念佛,但是這個法一定要說,不說不行,本性的東西不說,你沒辦法修行,會一直煩惱,你一天到晚分別、執著、有所住、有所著,你光是煩這個世間,你就不用修行了。所以爲什麼有些人修行,一刹那之間就完成了覺悟。六祖去參議五祖,聽到一句: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五祖晚上把窗戶關起來,以袈裟遮圍,爲他說法,這要是世間人看到了,准會想:嗯?這不曉得是在搞什麼花樣?所以祖師大德有時候在做什麼事情,不必讓徒弟知道,不需要讓徒弟知道。因爲徒弟的根機不夠,只是徒增誹謗而已。祖師做祖師的工作,凡夫做凡夫的工作。六祖去到五祖之室,只是聽到一句: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他在槽廠裏面,負責搗米、踏碓,舂椿這個米八個月,他也不曾見到五祖,很少有機會,他又不識字,六祖叫做盧行者,也不識字,從來未曾到過堂前。你想想看,只是在初見面時,見五祖第一次面時,五祖問他:你來這裏求什麼?他說:我一切都無所求,惟求成佛作祖。五祖問:你從哪裏來?六祖說:我從廣東那邊來。五祖刺探他:那裏都是一些野蠻人、獦獠。六祖說:人有南北之分,佛性沒有南北之別。五祖大驚!你看六祖一去,就稍微有消息了,八個月當中,都不曾見過五祖,到最後作出一偈: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他就已經有消息了,已經悟到了。後來夜裏入室讓五祖印證,前後總共才跟五祖見過兩次面,見兩次面需要花上幾分鍾?你說修行很難,其實很簡單,悟到就是本來的面目,就清清楚楚,晚上睡覺就很好入眠了,安祥。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,大徹大悟之人,站著也好、躺著也好、走路也好、開車也好,不論他在任何一處,地下室也好、八樓也好、臺灣也好、美國也好,都充滿了歡喜心,非常有歡喜心,因爲他無障無礙、無來無去,他的來去只是身體的行住坐臥。所以說:若說如來有來去,即不解佛所說義;若說如來有行住坐臥,有來有去,即不解佛所說義。意思就是說,你若是說佛有來有去,你就不了解佛是什麼意思,佛本來就是無來無去的東西。就是這樣,並不困難。所以說: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。就是涅槃,亦名解脫。因爲怕你不了解,下面又說得更清楚了。
【問:雲何是無所見?】
來,把筆拿起來,下面這一句就比較容易了解了,這一句就不困難了,要開始劃了。
【答:若見男子女人。及一切色像。】
拿筆劃起來,色像:一切境界。色像就是一切外境。你若是看到男子、女人,以及一切外境,都不起愛想,愛就是要占爲己有,57:42占有欲。你既然有愛,你就會很吃力了,你就會嫉妒。你愛你的男朋友,你的男朋友不能跟其他女朋友說幾句話,你就馬上會嫉妒,會排斥;你的老婆跟別的男人說幾句話,那就不得了了。這個愛是很厲害的,見到金錢也愛,見到名也愛,見到男女也愛,這個愛就是生死、生滅了,愛不到就恨,憎就是恨。于中,于一切境界,都不能起愛與恨的念頭(【于中不起愛憎。】)。
【與不見等。】
【不見】就是也不可以否認有這種境界。這個【不見】也不能說見,也不能說不見。你若是見到一切色像,而不分別。與不見,【不見】就是說故意不看它,否認這個境界的存在,叫做不見。問你:你有沒有見到男女?我沒有看見。這樣也是一種執著。因爲男女確確實實現在你眼前,只要你保持清淨心,不要動念,把愛與恨放下。可是談何容易啊,談何容易啊!那幾天我接到一封信,內容是有一個少女愛上人家的丈夫,愛上有一個有婦之夫。當然我是不會說出她的名字,這是舉一個例子,因爲全臺灣省那麼多人,也不可能知道是誰,所以這不是造口業,只是舉個例子。她也知道對方有老婆了,她也知道啊,但是她的心地非常善良。這個男人來找這個少女,這個少女一直勸告他:你要好好的照顧家庭,才能減輕我的罪惡感。我跟你來往,我覺得有罪惡感。因爲你是有妻室的人,你是有妻室的人,我跟你在一起,我這樣做不對,你要對你老婆更好,這樣我的良心才能安。你看這麼有良心的人,已經沒有幾個了,最好是整個人都占爲己有了,一般都是逮到機會就得寸進尺了,一般人占有欲都很強,都是這樣的,你看她的心地有多善良。我接到這封信實在很感動,世間有這種小老婆實在很不簡單。她知道跟有婦之夫在一起是不對的。這個男人來找她,她又鼓勵她這個男朋友要更疼愛他老婆,還叫他要好好的照顧家庭,這樣才能減輕她的罪惡感。最後她又說了一句話,但是她就是斷不了,她就是沒辦法,就像要斬斷牛筋一樣,拚命鋸,拚命鋸,可是就是鋸不斷,沒辦法,沒有辦法,無能爲力。你看這個愛的根有多難斷。沒有辦法啦,始終就是無能爲力。愛情裏的漩渦,有誰能夠躲過,可憐。她也明明知道他有老婆,也知道他有家庭了,可是就是束手無策,問師父該怎麼辦,問師父要按怎?(臺語諧音)那封信我叫法性師回,我有沒有看到?你有沒有給人家回信啊?是你回信的嗎?法觀回信的。你是怎麼寫的?可別叫人家去自殺。信件老師這些徒弟在回的,我也沒再看回信的內容,來信時我有看一下,也不知道回信是怎麼寫的,要是接到回信跑去跳樓,那就慘了。不知道回信是怎麼寫的,我也不管紅塵俗事。你要是看布袋戲,那些先覺都拿著一支拂塵說:貧道不管紅塵俗事。然後拿拂塵一揮。而且是拿著白色的拂塵,清閑的站在雲端上。所以說這個愛憎,這實在是很難很難。所以彩雲飛的歌詞裏說:不知道爲了什麼,我心中充滿了憂愁。都沒有什麼原因,就是一直産生。無始劫以來,就有這種很強的意念。因此在座諸位,我們要把愛、恨升華成慈悲,我們愛一個人,我們真正愛一個人,就一定要令這個人解脫,才是真正的愛。可是這個世間的人,我愛你,就是抱在一起猛親嘴。這根本就沒有用,親到牙齒掉光了也不能解脫。兩個人一直粘在一起也沒有用,親到臉頰爛了也沒有作用。世間人是我愛你我就是要讓你死,最好是占爲己有,都是這樣,沒辦法。所以在座諸位,聽完這些笑話,你還是要冷靜,一定冷靜,你還想繼續生死嗎?,你想要繼續生死嗎?要,那就沒話說,你盡量的愛、盡量的恨,到最後,所以哲學家說: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。這講得太棒了。愛與恨交織,會毀掉一個人。我問你:你想了脫生死嗎?我想了生死。那麼愛恨全部放下,很簡單,就像我老人家一樣,我也不會去恨任何人,我愛一切衆生,都是爲了救他們,慈悲,大慈大悲。客家話說:大慈大悲觀世音。客家人的腔調。客語大慈大悲是這樣講的啊:大慈大悲。不然你們問詹師姐,看是不是這樣說。愛恨交織,與不見等。
【即是無所見也。】
愛恨放下,與不見,也不要否認它,當下就是無所見。十一頁第叁行底下。
【問:對一切色像時。即名爲見。】
面對外在的像是,即名見。
【不對色像時。】
不對境界時,
【亦名見否?】
這樣也叫做見嗎?
【答:見。】
還是有見。
【問:對物時從有見。】
我面對外境的時候,從有見,從這個有的地方,有東西當然可以見的意思。對物時從有見。也就是說,你面對這個境界,當然是有東西你才見得到。若是
【不對物時。雲何有見?】
怎麼有見呢?沒有東西時,你能見到什麼呢?他現在就産生懷疑了。
【答:今言見者。不論對物與不對物。】
同樣是有見,爲什麼呢?(【何以故?】)
【爲見性常故。】
我們的見性,見的本性。本性自有見,永遠存在。意思就是外境的有無,跟見性沒有關系。有沒有東西,它都永遠能見。如果說有東西,我們才能見,那麼東西若是移開,這個見就跟著跑開了,那麼沒有東西時,不就沒有見了嗎?所以不管眼前是有東西,或是沒有東西,都能夠見。以見性常故。
【有物之時即見。無物之時亦見也。故知物自有去來。】
就是外境。境,境界,外境自有去來。【自】就是不關我們心的問題,這個境它自己來、自己去,其實是起心動念的問題。
【見性無來去也。】
我們若是悟到本性無有來去,那麼日子就很輕松了。爲什麼呢?沒有來去,就沒有得失,凡事放得下,他也不會跟人家計較。十二頁
【諸根亦爾。】
也是一樣,諸根也是一樣。意思就是說,以眼根這個見,來做比喻、做代表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都是一樣,都是同這個例子。所以諸根亦爾,意思就是說,諸根面對這個境界,這個物的時候,自有來去。諸根的諸根性,眼有見,有見性嘛,耳有聞,有聞性嘛,鼻有嗅,有嗅性嘛,性都是平等,性都是平等的東西。
【問:正見物時。見中有物否?】
你正在看東西時,看見當中,這個見裏面是不是有東西呢?
【答:見中不立物。】
不安插任何東西,不立物,見中沒有東西。見中就是清清淨淨,本性的東西,不立一切物。
【問:正見無物時。】
你在見,而沒有東西時。
【見中有無物否?】
是不是在見當中,沒有東西時,那麼見中是不是存在一個【沒有東西】的念頭?
【答:見中不立無物。】
這個自性當中,也不會說:這裏沒有東西。不去立一個【無物】,不去立一個無物,也變成有物了。見,即事即理,即一切事相、物的東西,當下即是的東西,【無】時,他也不會特別存在一個沒有的觀念,【有】時,他也不執著一個有的東西。所以說,不管有沒有東西,這個見一直在作用,妙有一直現前。所以說見不立無物,見性當中,也沒有安排一個無物的東西。
第叁集
【問:有聲時即有聞。】
前面是說到眼睛,現在要說到耳根,有聲時即有聞。有聲音的時候,我們就聽到聲音。
【無聲時還得聞否?】
沒有聲音時,我們是不是還能聞呢?
【答:亦聞。問:有聲時從有聞。】
確實有這種聲音才聽得到。
【無聲時雲何得聞?答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