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:今言聞者。不論有聲無聲。何以故?爲聞性常故。】
這個聞的能力,聽聞的能力,這個性還是存在的。只要你沒有分別心,以清淨心去聞,就完全正確了,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。所以我們若是聽到好聽的、贊歎的聲音,我們也如如不動;聽到難聽的是非,我們也如如不動,就是這樣。以聞性聞,外境就沒有作用。世間如何來去、傷害、誹謗、贊歎,都沒有作用,因爲畢竟空故,一切緣起無自性,畢竟空故。所以說聖人沒有煩惱,他確實沒有煩惱,他只是憐愍衆生的無知而已。衆生一直造業,在聖人來說,只會憐愍他,你一直叫他停止,不要造業。1:39他還是一直造作,沒辦法,因爲他的煩惱重,忍不住,他會牢騷、抱怨,他控製不住,不知足,所以他覺得自己很委屈。所以他的煩惱很重,一直爆發出來。聖人就不一樣了,于畢竟空性當中,他無一切法。眼,眼睛看是用本性看,無分別、無執著;耳朵聽,用本性聽,他無分別、無執著,沒有一法能障礙他。既然沒有一法能障礙他,內心無煩惱,既然無煩惱,他又怎麼會牢騷,他又怎麼會抱怨呢?所以明心見性的人,他非常有慈悲心,他無時不在憐愍衆生。不論衆生如何傷害他,他都能寬恕衆生。明心見性的人有一個優點,就是很有歡喜心,非常歡喜。因爲世間的一切財物、外境、名利,都比不上一個大徹大悟,我們本來本性的東西,本性具足無量的慈悲心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財富,因爲他有智慧,他非常的知足。知足就是世間最了不起的財富,明心見性的人得到了。而我們沒有。眼睛用本性看,他怎麼會有煩惱,他看什麼都一樣,耳朵用本性聽,完全沒有差別,再難聽的聲音都一樣,所以說聞性常故。
【有聲時即聞。無聲時亦聞。】
有境界來,他也聞,無境界,他也聞。意思就是說,不會因爲有境界、無境界的這種生滅法,來影響我們的聞性。
【問:如是聞者是誰?】
是什麼人在聽呢?
【答:是自性聞。】
我們的本性就有這種聽聞的能力。
【亦名知者聞。】
把筆拿起來。【知】的旁邊寫:就是不迷,就是悟。亦名覺悟的人,這個覺悟的清淨心在聞。這個【知】不是知道哦,這是悟道的人。他說,答:是自性聞,亦名知者聞。這個【知者】就是清清楚楚悟到的人在聞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,可是運用不出來。所以無可奈何時,只有念念念念觀照,這也是不得已,只有這樣子而已,不然也沒辦法。
【問:此頓悟門以何爲宗?以何爲旨?以何爲體?以何爲用?】
這是問頓悟法門的宗、旨、體、用。
【答:無念爲宗。】
什麼叫做無念爲宗呢?
【妄心不起爲旨。以清淨爲體。以智爲用。】
把這個劃起來,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,否則你很難了解頓悟法門的道理。以什麼爲宗?它的宗就是無念。無念爲其宗,妄心不起,這就是它的旨。這個【旨】是要,最重要叫做旨。這個宗跟旨不太一樣,【宗】就是說它所崇尚的一個目標是什麼,頓悟法門就是要讓你無念,這個爲最重要的目標。什麼叫:妄心不起爲旨?這個旨就是它的最重要的、最重要的。所以【宗】是目標,妄心不起,是它的重要的地方,學習這個頓悟法門的旨是什麼呢?就是不要讓妄心起來。以清淨心爲體,以智慧爲作用。清淨心就是智慧,智慧當下就是清淨心。
【問:既言無念爲宗。】
也就是目標。
【未審無念者無何念?】
【未審】就是不了解,【審】就是明白,未審就是不明白,不明白無念是什麼無念呢?是無什麼念呢?你講無念,那到底是無何念?你說無念,是無何念呢?無什麼念呢?
【答:無念者。無邪念。非無正念。】
這一句很重要。我們一般說無念,以爲是什麼都沒有,不對。因爲本性自有念,但是要正念,所以我們說無念是無邪念。把筆拿起來,所謂邪念,凡是凡夫統統叫做邪,就算是善,這個邪,包括善念也是邪,凡是執的東西,統統叫做邪。今天你蓋醫院、布施、造橋鋪路,在世間人來說,這叫做善心,若是在本性,這叫做邪。凡是不能究竟超越叁界,不能解決生死的東西,都叫做邪,雖然在世間來說,你是做大善事,但是這只是人天福報而已。所以無邪念的意義是非常廣泛,凡是不見性的,統統叫做邪念,包括善都是邪。非無正念,透過本性出來的就是正念,透過平等心、清淨心、無所住心出來的稱爲正念。
【雲何爲邪念?雲何名正念?】
下面就解釋得理清楚了。
【答:念有念無。即名邪念。】
念這世間,以爲是真實的,念無就是說什麼都沒有。執著有、執著無,這都稱爲邪念。
【不念有無。即名正念。】
注意聽,不念有無,就是不落兩邊,底下統統一樣。不落兩邊叫做正念。師父剛才就告訴諸位,正念就是透過本性,才能叫做正念。
【念善念惡。名爲邪念。】
你看看。念善,這個【念】就是執著你在行善,也是一種障礙,念善、念惡也是邪念。可是這個世間人他就不了解了,念善不是很好嘛,世間人會疑惑:奇怪,佛教怎麼會這麼說?要是不懂佛法的人會有疑惑:奇怪,連念善也是邪?你說念惡是邪念,這是正確,念善也叫做邪念?佛教都亂寫。他就是不了解。念善、念惡,這也是二元對立,二性法。二性,兩種性質,善性、惡性對立,也是邪念。10:05
【不念善惡名爲正念。】
破除了對立,又完成了圓融,就是叫做正念。
【乃至苦樂生滅。】
這都是對立的東西。苦對樂來說,樂對苦來說,生對滅來說,滅對生來說。【取舍】此是一對,【冤親】此是一對,【憎愛】此亦是一對,【並名邪念】。不念苦樂、生滅取舍、怨親憎愛(【不念苦樂等。】)
【即名正念。問:雲何是正念?答:正念者。唯念菩提。】
菩提就是覺悟,秒秒覺悟,每一秒都與覺悟相應。唯念菩提,就是你第每一個念頭起來,都是覺悟的念頭,徹底的畢竟空,空性才能叫做覺悟。
【問:菩提可得否?答:菩提不可得。問:既不可得。雲何唯念菩提?】
你爲什麼說只念菩提呢?
【答:只如菩提。假立名字。】
這也是假名施設,假設的名字,【實不可得】。實實在在不可得。
【亦無前後得者。爲不可得故。】
菩提是不可得的。
【即無有念。】
下面劃起來。
【只個無念。是名真念。菩提無所念。無所念者。即一切處無心。是無所念。】
劃到這裏。再念一遍。只個無念,就是這個【無念】,這兩個字,這就是我們真正的念。菩提無所念,無所念者,就是一切處無心,即是無所念。
【只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。】
只如上說如許,有這麼多種無念者。
【皆是隨事方便。】
像剛才所說的,有這麼多無念,都是隨著事相而設,因爲事相是對立的。
【假立名字。皆同一體。無二無別。但知一切處無心。】
你只要了解,于一切處無心,不要分別、執著、起心動念,
【即是無念也。得無念時。自然解脫。】
你得到無念,你自然就解脫。所以我告訴諸位,你什麼時候能解脫呢?一切放下。所以第十五頁第一行,你若是想更了解無念,你在旁邊寫四個字,你就開悟了:一切放下。就是這樣,很簡單就解決了,就能清清楚楚。無念,若是要具體去做,就是一切放下。換句話說,放不下的人,你就是在生死六道中繼續輪回,念佛也不能得定,看也看不開,到處都有障礙,滯礙不通。大徹大悟的人,你就阻礙不了他,他一念回光返照就是本來面目,你再怎麼糟蹋他,他也無所謂。
【問:雲何行佛行?答:不行一切行。即名佛行。】
不行一切行,要注意哦。不行一切行,不是指很懶惰,整天坐著不做一切事情,叫做不行一切行,不是這個意思。意思是說,雖行一切,而不執著一切。這句話是這個意思。不行一切行就是說,雖行一切行,而不執著一切行。所以不行那個【行】就是不執著一切行。簡單來說就是這樣。不行一切行,把那個行改成不執,這個【行】改成【執】,不執著一切行,即名佛行。
【亦名正行。亦名聖行。如前所說。不行有無憎愛等是也。】
大律卷,大律就是《摩诃僧只律》。
【大律卷五菩薩品雲:一切聖人。不行于衆生行。衆生不行如是聖行。】
一切聖人,不【行】于衆生行。把筆拿起來,把這個【行】的旁邊用個括弧:就是不同。同,大同世界的【同】。衆生不行。這個【不】底下加一個【能】,不能,那麼意思就很清楚了。15:49一切聖人不同于衆生行,就是跟衆生所做的不一樣,衆生是到處對立、善惡、是非、有無,還有剛才我們所說的愛憎,有二性啊。聖人就不同了,聖人是同一體,無二無別,一切處無心,不一樣。所以不行于衆生行,就是不同于衆生的造作。那麼衆生是不能行如是聖行,沒有辦法,也沒有這個能力。所以,不能行如是聖行,這樣就很清楚了。
【問:雲何是正見?】
什麼是正知正見呢?
【答:見無所見。即名正見。問:雲何名見無所見?答:見一切色時。】
就是境界,見一切境界,【不起染著】。
【不染著者。不起愛憎心。即名見無所見也。若得見無所見時。即名佛眼。】
所以你不要聽一些修行人在吹牛,說他看到鬼了啦,見到佛了啦,佛陀晚上都來爲他說法,說他是童子、菩薩再來的,說他是摩诃迦葉,他是古佛再來的。若是開口閉口就說他是哪尊佛再來的,你看看這一句:見無一切見,無所得。所以若是一直稱贊自己的人,你就要注意了,不論你是修密宗也好,不論你是修禅宗也好,不論你是修淨土宗也好,你都要有禅的正見的功夫。正見,什麼叫做正見?見一切色像時,都無所見的人,那麼他就不會吹噓了,不會自稱有多麼厲害,又是多麼了不起,因爲無所見嘛。而你既然一直稱贊自己有多麼了不起,就是有所見,那麼離佛道就很遠很遠了。所以我們人若是有正知正見,你就算親近任何人,要去參訪哪一間道場,完全無礙。現代人在參訪道場就不是這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