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樣參了。一車子的人老遠跑來,然後吃一餐,吃完之後又急急忙忙的,好像在趕鴨子一樣,來了之後又匆匆的離開,坐上遊覽車就開始睡覺。參訪回來後問他:你今天有什麼感想啊?文殊講堂的菜真好吃。一般的參訪都是這樣。你自己想想看,你對本性的東西完全不了解,對教理不了解,想參訪不要緊,可是你不受益啊。參訪是爲了印證我們的心,現在參訪卻變成比較,變成落入是非了,到處去參參參……參到最後,變成評論哪間道場的好壞,完全不論自己的好壞了。所以參訪是有優點也有缺點,參訪到善知識,一刹那之間即道,參訪錯誤,就變成造業了。有時在參訪的時候,他來到這間道場,剛好看到出家人的過失,他不知道這個出家人是示現的菩薩,就變成造業了。有一次,有一只狗一直要去舔廣欽老和尚,老和尚坐著也懶得理會,他坐著時很少在動,那只狗一直走過來,一直想靠過來,老和尚于是一揮手作勢要趕它,剛好被旁邊一個小姐看到了,還跑來告訴我:老和尚真不慈悲,連一只狗也要趕。這實在是……連趕只狗也有事。連趕只狗也不行,因爲那只狗一直要來舔他,老和尚就出聲趕他,衆生認爲這樣就不行了。衆生認爲高僧大德就是像後面這尊佛像,端坐著不動,閉著眼睛,任憑狗兒咬他、啃他都不要緊,口水流滿整條褲管了,也不能趕他,也不能出任何聲響,什麼動作都不行,以爲所有修行就是像這樣,衆生認爲高僧大德就是要這樣,連趕只狗也不行。衆生的觀念就是這樣,對不對?所以說我們若是來參訪、來參觀時,有時候參訪到正面的就沒事,參訪到負面的就吃力了,因爲他看不清楚真相。下面,所以
【更無別眼。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。】
愛與恨的心。
【即名有所見。】
你若是看到一切境界,你産生愛與恨的心,那麼這就是有所見。
【有所見者。即是衆生眼。更無別眼。】
你看,講得非常清楚。你若是有所見,就是落入二元,愛性、恨性,二性當中,你二性不空,那麼你有所見,這就是衆生眼,更無別眼。
【作衆生眼乃至諸根亦複如是。問:即言以智爲用者。】
即言,就是我們所說的,以智慧爲作用者。
【雲何爲智?】
所以【即言】在旁邊寫字:就是我們所說的,用智慧當作作用。那麼什麼是智慧呢?若是只說即言,我們有可能看不懂什麼叫做即言,這句話如果翻譯成白話,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智慧爲作用,那麼什麼是智慧呢?
【答:知二性空。即是解脫。知二性不空。不得解脫。是名爲智。】
劃起來。你學佛一定要了解重心點是什麼東西,二性就是沒有善性、惡性,沒有愛跟恨性,沒有大跟小、貧跟富,叫做二性空,二性就是對立性,即是解脫。若是了解二性,無善無惡、無正無邪,一切正邪、善惡都是空性,即是解脫,那麼一切世間就無礙了。知二性不空,不得解脫,是名爲智。
【亦名了邪正。】
了邪正就是徹底的了解,徹底的悟道,徹底的破除邪跟正的觀念,亦名了邪正,就是破除一切的邪跟正,統統沒有。
【亦名識體用。】
也可以說了解體與用的作用,也了解邪與正。破除了二性以後,什麼邪念,什麼是正念。這個邪跟正有兩種講法,一種是對立的,那麼一種是把它安排在本性的正,而把一切的二性叫做邪。以世間人來講,是邪念跟正念,以本性來講,只要不是本性的統統叫做邪,所以亦名了邪正。也可以說落二性叫做邪,不落二性叫做正。亦名識體用,這個【識】不是意識,是徹底的了解體跟用的作用。
【二性空即是體。知二性空既是解脫。更不生疑。即名爲用。】
更不生疑,不懷疑,這就是作用。
【言二性空者。不生有無。不生善惡。不生愛憎。名二性空。】
下面這一段剛好要講到六波羅蜜,那又是另外一段,這個講下去,又是另外一段,另外一段比較長,我們已經講了一個半鍾頭,差不多一個鍾頭再四十分鍾,稍微可以休息一下了,所以沒有什麼問題,也不必太快,不然本來就聽不懂了,要是講得很快,就更是一頭霧水了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好,請翻開十七頁,第一行第六個字。
【問:此門從何而入。】
也就是頓悟入道要門這一門,應該從何處進入呢?
【答:從檀波羅蜜入。】
【檀】就是布施,布施波羅蜜入。也就是說,你若是要修頓悟法門,要從布施波羅蜜入。
【問:佛說六波羅蜜是菩薩行。何故獨說檀波羅蜜。】
【何故】就是爲什麼,爲什麼你獨說,獨獨提倡布施波羅蜜呢?佛所說的是六波羅蜜,你爲什麼只說布施波羅蜜呢?
【雲何具足而得入也?】
爲何說即能具足而入門呢?答:不了解佛法的人,或是愚癡、迷惑的人(【答: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。】)五度就是後面的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後面的五度,就是除了布施以外的五度,其他都是因爲第一布施度而産生。這個【度】就是橫越生死的意思,超載煩惱的生死河,叫做度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愚癡的人不了解,六度的後五度,都是因爲布施這一度而産生,你只要,【但】就是你只要,你只要修布施波羅蜜這一度(【但修檀度。】)
【即六度悉皆具足。】
也就是六度只要修一度,你就能六度具足。
【問:何因緣故名爲檀度?】
什麼東西叫做布施之度呢?檀度就是布施。
【答:檀者。名爲布施。】
檀者,名叫做布施。
【問:布施何物?】
我們應該布施什麼東西呢?
【答:布施卻二性。】
卻,卻就是除、放下、放棄。這個【卻】有幾種意思,就是除掉、破除。兩種二性就是二元對立,叫做二性。【卻】就是放下,布施、放下,能夠放下二元的對立,能夠破除二性、兩種性,這世間都是對立的東西。二性就是凡是世間的對立,統統叫做二性。
【問:雲何是二性?】
我們布施,就是布施內心的煩惱,放下我們內心善與惡的觀念(【答:布施卻善惡性。】)。有人說,布施是放下惡的觀念,這是正確,雲何連善的念頭也要放下呢?法師,一般都說要提起善的念頭,要斷惡修善,怎麼現在說連善的念頭也要放下呢?你若是執著我們在行善,這也是生死法。執著我們在布施,那麼有一天,人家若是對我們稍微沒有禮貌時,你就會認爲:我有布施啊,我來這個道場布施,師父都沒有招待我。還有一種希望回饋的心,這樣還是一種執著。所以說我們施舍、行布施,不能有施舍的觀念,這才是真正清淨的叁輪體空的布施。因此我們布施是要布施什麼呢?不是說只有布施外在的金錢,布施簡單來說,就是全盤放下你內心的煩惱,真正的布施,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,真正的布施,就是布施、放下你內心全部的一切煩惱,才是叫做真布施之人,善惡放下。
【布施卻有無性。】
【有】就是我們對世間一切虛妄的執著。無呢?就是一切未現前的事物,這個無不是空。譬如說我沒有車,我自己覺得很有自卑感,這就是無的觀念。別人很有錢,可是我很貧窮,這就是無的觀念。我有錢,這就是有的觀念,所以無不是空的觀念,不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說布施是連世間的有相、無相都要放下。再來。
【愛憎性。】
【愛】就是我們執著四周圍的事物,名啊、利啊、色啊、朋友、兄弟姊妹、夫妻,這, 個愛,愛的底下一定是多一個【情】字,情的底下一定加一個【執】,情執。所以對這個愛,我們都不善于控製變成升華,如果我們的愛變成對方的負擔,那麼這個就變成一種不善于運用這個愛的人。夫妻互相關心,若是關心到讓對方受不了,那麼你的慈悲、愛心,就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。所以愛他,真正的愛,就是要無相的慈悲,才是真正的愛。憎就是恨,因愛生恨者比比皆是,這個世間一定脫離不了這兩個字,不是愛就是恨。你注意聽這個世間的歌曲,差不多都是講愛與恨,自古至今所形容的,都差不多是這兩個字居多。因此要放下愛,放下憎,也就是恨,憎就是恨的意思。再來,放下
【空不空性。】
現在有些人有在修行了,對空性比較了解了,他認爲:我在修空性的思想、無相的思想。連這個空也不可以有,修空性的人,當下放下就是,不能說:我現在在放下。那麼那個空的念頭,也是變成【有】的執著。不空性就是指妙有,我們現在在修行的當下,認爲:我有妙有。執著這個境界,也是阻礙,那麼也變成了一種對立的。【定】也不能執著。【不定性】也不能執著。認爲我在修定,動一個念頭,認爲我有定,就變成停頓在那裏。動一個念頭:我不定。那麼修行永遠不能成功。放下
【淨不淨性。】
淨與不淨之性,這也是對立的東西。十八頁
【一切悉皆施卻。】
一切都要放下,所以在這個地方要講施的話,要講一切統統放下。所以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,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。一句佛法,就能夠讓我們很輕松。
【即得二性空。】
就是沒有這個二元的對立,二性空。
【若得二性空時。】
就是說達到,二元對立都完成了空性,放下對立性的東西。
【亦不得作二性空想。】
也不能認爲:我已經完成放下的念頭。這樣又是執著。
【亦不得作念有施想。】
也不能作我有在布施的思想,就是認爲:我有在放下。
【即是真行檀波羅蜜。名萬緣俱絕。】
緣就是條件所生,叫做緣。一切天地萬物,都是緣生緣滅所造成的。那麼到了此時,既然完全放下善惡、憎愛、空不空、定不定、淨不淨,那麼萬緣就沒有作用了。
【萬緣俱絕者。】
俱絕,全部都是空,放下了。
【即一切法性空是也。】
一切法的本性,本來就是緣起性空也。
【法性空者。即一切處無心也。】
一切處無心,就是無凡夫執著的心,不是無聖人之心,要聽清楚。聖人就是有清淨心、菩提心、慈悲心,所以這很容易讓人誤會,說:一切處無心,那豈不是跟死人一樣,跟石頭、草木一樣了?38:17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