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是。一切處無心,就是無凡夫執著之心,但是有聖人清淨覺悟之心,因爲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有念。有什麼念呢?有清淨心之念,雖是清淨心,也是無念。所以
【若得一切處無心時。即無有一相可得。】
那麼就很清涼了。修行若是光修無有一相可得,那就很輕松了。我也常常告訴諸位,我們修淨土的人,對禅宗的佛的心地功夫若是不懂,我也常常告訴諸位,我就要看看你有多麼會修行?就算讓你搞叁十年,搞六十年,也無法成就。所以禅宗說了一句話很有道理,禅宗說了一句話:有人修無量阿僧祗劫,到今天還不能成道,何以故?他著相而修故,于塵沙劫,不能歸成正果。就是說你若是修執著行,你經過無量阿僧祗劫,你還在六道輪回,因爲這不是成佛的因啊。若修無相法,于一念覺觀,即成正覺。若修無相法,你若是修一切都是空性的東西,緣起無所著,統統放得下,包括我們的生命都可以犧牲,于一念覺觀,即成正覺,一刹那之間,馬上成就正等正覺,你就是佛。會修的人就在一念之間,不會修的人就要曆經無量劫。我們現在在講經都是講什麼呢?講淨土,講念佛法門,這是對,認真用功是對,可是有些人還是沒辦法,照樣生氣,還是放不下。因此對于無相修行,你若是不能徹徹底底的去做,別說是叁十年了,就算叁百年、叁百萬劫,你照常不能成佛,因爲那不是成佛的因。成佛的因一定要無相。無相,簡單用一句話來說,就是什麼呢?就是人人都好,不會有妨礙,不曾傷害別人,處處寬恕別人,任何事情都無所謂,對別人的缺點睜一只眼、閉一只眼,是非聽而不聞,都無所謂,都不會有妨礙,也就是無關緊要。禅宗有一種修行法:即今把它當作死屍看。現在就把它當作屍體看待。所以禅宗有一個參禅的話題。參,拖著死屍的是誰?拖這個死屍的人是誰?拖,就是整天拖這個屍體,是什麼人在拖這個屍體呢?因爲到最後也要死啊,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屍體。所以禅宗教你,你想了解你本來的面目,你就要參,參拖著死屍的人是誰?實在是沒有這個人。緣生緣滅,細胞天天在變化。所以經上說:不曆僧祗獲法身。不曆僧祗,不必經過叁大阿僧祗劫,于一念覺觀就是佛。成道,大徹大悟的人,他的生活就是什麼呢?事相當下就是放下,他不必離開事相。本性的東西不隔一張紙,不隔毫端,連零點一的隔閡都沒有,那就稱爲一合相,一合相就是理事圓融,一切事相如何變化,他內在的智慧無量,圓融無礙,怎麼樣都不要緊,它是圓的東西。無相也不能說是圓,那只是一種形容。他的心如虛空,不論外境如何變化,千變萬化的人生中,他完全不會變化,都同樣是如此。你想想看,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,當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涅槃,所以當相即道,色相當下就是我們的佛性,清清楚楚,現在就清清楚楚,現在在說法的這個就是。吃飯時,你若是在吃飯,那個正在吃飯的就是,就是你本來的面目。所以禅宗說,我們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,睡覺時不好好睡覺,何以故?都在打妄想,打妄想。若得一切處無心時,即無有一相可得。你看,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爲有相。我們所有的痛苦,都是【有】的觀念令我們痛苦,我有錢、我有名、我有成就、我很了不起,都是【有】的東西。這種東西就很厲害了,會障礙你。
【何以故?爲自性空故。】
我們現在了解無相可得,爲什麼?爲自性故。爲什麼?緣起自性本空,因爲它是條件所組成,條件所組成的法就是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【無一相可得。無一相可得者。即是實相。】所以這一句要劃起來。所以【實相者。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。】所以你們常常要請師父開示,祖師已經對你說得很清楚了,如何一針見血,馬上明心見性,即見佛道,已經寫得清清楚楚了,爲什麼你們還不能了解,何勞我老人家重複的宣說呢?你說修行很難,我告訴你,修行很簡單,很簡單,完全不費吹灰之力,馬上證果,馬上就得以歸成正果,不用吹灰之力,馬上就讓我們得到如來的本來面目。你不相信的話,你下次試試看,你若是無法達到無相,你先沈默,你看到任何千變萬化的事情,你先冷靜,你現在先學師父的這個方法。我告訴你,你現在很不滿,非常生氣,你就是留到明天再說。好,我學師父,我無法達到無相,我現在很生氣,但是我等到明天再說,明天一覺醒來,氣就消了,這樣再來討論,就能解決事情。你無法達到無相,但是你沈默,你先學:先睡一覺,明天我再來跟你討論。這樣火氣就不會那麼大啦,要慢慢的學。不過有些人業障重就沒辦法,始終就是有障礙,怎麼解也解不開,他道理都知道,全都知道。師父,錄音帶我也有在聽,我買了好幾萬,都有在聽啊,道理都知道,當下就是,可是當下就是生氣啊。沒辦法,突破不了,就是在那裏鑽牛角尖,那種情形就是習氣。我們無始劫以來,那種叛逆、那種我相,現在了解空相的道理了,很想突破,卻突破不了,一直掙紮,這就是習氣。習氣就是順從我相,因爲有我相,從前一直照顧這個我,反對我們的人,我們就認爲他是敵人。所以因爲我相、我執,他無量劫以來都是這樣,一下子要叫他無相,他忍受不了,他就會掙紮,習氣太重了,習氣太重就先學沈默。若是沈默還是無法降伏,內心蠢蠢欲動,一直想爆發出來,沈默還是無法降伏時,還有一個辦法,這是唯一的辦法。像我一開始修行的時候,因爲我脾氣很差,哪有像現在這樣,個性這麼好,我現在的脾氣算是不錯了,我從前是怎麼修的呢?我從前因爲無法控製自己,脾氣很差,沒辦法,我是凡夫俗子,前世沒有修行,今生又沒有修行,所以我有一個很好的辦法。我若是看到這個人就很氣,我就向後轉,不看他、不問他、不管他死,你怎麼爛都沒有關系,我就是不聞不問,總是不要正面起沖突。就是這叁種辦法。第一、爲了照顧自己清淨的念頭,最好是別遇到冤親債主,若是實在忍耐不了,就離得遠一點,不要看他,不要拿放大鏡看他。第二就是沈默,盡量不要傷害到他。修到現在,我已經了解當下都是空性的東西。從前會一直生氣,氣一個月,都不跟對方說話,我也是很有個性的人哦,不願意跟對方說話,然後就煩惱一星期。現在就不需要了,不用氣上一星期了,現在是大聲嚷嚷生個氣,等一下過了叁分鍾之後,就沒有什麼事了,知道這都是虛妄的東西,都是習氣、習氣,慚愧、慚愧,去拜八十八佛,把功德回向給你。還是會生氣,沒辦法,對啊,沒辦法,但是煩惱的時間一直縮短,我們自己就知道我們的心境是什麼。這個方法非常好。所以實相者,就是如來妙色身相。
【金剛經雲:離一切諸相。則名諸佛。】
拜托你這一句劃兩條紅線,叁條紅線,所有叁藏十二部經典就是說這八個字: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你若是問:佛陀的境界是什麼?佛陀就是能夠離相,離開相的執著。現前所見的一切相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他知道這都是虛妄的東西。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
【問:佛說六波羅蜜。今雲何說一即能具足?】49:49
佛所說的是六波羅蜜啊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
【願說一具六法之因。答:思益經雲:綱明尊謂梵天言:若菩薩舍一切煩惱。名檀波羅蜜。即是布施。】
注意聽哦。所以我們人在布施、放生,都是放外在之物,我們人在放生都是這樣,收錢、收錢,然後買些動物放生,但是煩惱還在啊。放生真正的定義是什麼呢?將內心的煩惱完全放下。我們內心的煩惱若是沒有放下,就沒有真實的生命。從前有一位八十四歲的老阿公,因爲他八十歲才開始學佛,邊走路時還咳嗽。人家問他:阿公你今年幾歲呀?我今年四歲。哎喲,須發斑白的人,怎麼說今年才四歲呢?他說:不是,因爲八十歲以前,我沒有聽過佛法,沒有真正的生命。我現在聽到佛法了,我才知道我白費了八十年,我現在才四歲。爲什麼才四歲呢?學佛四年,所以才四歲。沒有學佛,就不了解真實的生命。你的煩惱不除,你做外在的放生,也是有功德,但是不夠大。放掉,放掉。我們人這個布施,若是由外面來說,悭貪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,就是這個【貪】字,讓我們産生很大的困擾。過去有一個村莊,有一個員外家裏很有錢,學問也很不錯,但是全縣的人都知道,都知道他很吝啬,而且又常常欺負老百姓。也相當有學問,學問還算不錯,52:34但是布施之道做得很差,他常常偷抓人家的雞,常常偷人家的東西。因爲他很有勢力,別人都拿他沒辦法,對他莫可奈何,他老是喜歡考別人,表示自己很有學問,譬如他常說:來,我問你,上面一個石頭,下面是水,這個字要怎麼讀?上面是石頭,下面是水?不會讀。他就往人家的頭上一敲:怎麼不會讀?這個字就叫做咚,石頭丟進水中就會咚一聲。哦,原來是這樣啊。這都是他自己發明的,自作聰明。然後又發明了另一個字,也是他自己發明的,他又寫了一個石字,右邊一個犬。他又問:左邊一個石頭,旁邊一個犬字,這個字要怎麼讀?人家說:這個字我也不會念,中國字也沒有這個字啊。他說:這個字叫做吠,狗若是被石頭丟中就會吠。然後他就覺得洋洋得意。這個消息就一直傳,傳到縣府,這個縣老爺也是很有學問的人,縣老爺知道他欺壓、魚肉鄉民。縣老爺就是相當于現在的縣長,然後就換縣老爺出面了,這件事情也鬧得很大,鬧到縣老爺那裏去了,縣老爺說:讓我親自出馬。于是就專程去找他了,來到村莊要找這個員外。他雖然有錢,但是大家都討厭他,又很吝啬,偷人家的錢,偷人家的雞,全村的人都拿他沒辦法,你沒證據也無法辦他,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他偷的。縣老爺去到他家時,他聽到縣老爺來了,就從裏面急忙的出來,就開始迎接縣老爺了。縣老爺知道他很有學問,縣老爺就問他:我請問你,上面一個石頭,下面寫一個水,這個字要怎麼讀?他聽了很高興,這就是我常常考別人的嘛,這個字就讀作咚嘛。他就告訴縣老爺:這個字就讀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