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听啦,知道要听,可是不知道在讲什么,但是还是要讲,还是一定要讲啊。根机利的人就稍微有点消息,根机钝的人就做个参考,只能做个参考,因为没办法啊。有的人能悟,有的人不能悟。就像在开车,有的人看到红灯,他自然就会停车,有的人看到红灯,只是参考而已,他还是照样往前开,灯号只是做个参考而已。所以说:讲还是要讲啦,这里面的人,包括法师,若是有一个人悟到师父所说的,那么我死都没有白费了,这个法就能够传下去了,一个就够了,一个。简单来说,楼上楼下全部的人,差不多没有一个人听得懂,一个就够了,有一个人悟到,这个法就不会断。但是要悟到这个,又不是很简单的事。但是若要说很难,也不困难,因为他开始一直在思惟本性的东西了,可是思惟又不对,不思惟,又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,干脆去吃小白兔,大难。因为思惟也不对,不思惟也不对,干脆去吃包子,大难!所以修行就是很困难,可是说起来也是很简单,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,能悟的人,一句话就大彻大悟了。
【问:涅槃经金刚身品。不可见。了了见。无有知者。无不知者。】
这要如何解释呢?【云何】就是要怎么解释呢?不可见,了了见,无有知者,无不知者。云何,就是如何解释呢?
【答:】站在什么角度下,才说【不可见者】。就是说我们的本性,自性就是我们的本性,这是无形的。
【为自性体无形。不可得故。】
所以我们一直要说,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东西,早就已经告诉你了,本性不是什么东西,你偏偏一直要说它是什么东西。或是说,不然随便举一物来形容,能言说的又不是,不说,你又不明白,说了又不是,那么该怎么办呢?只有说不可得、无形相的东西。
【是名不可见也。然见不可得者。】
见不可得者就是说,我们的【体寂湛然】。我们的本性寂静。【湛然】就是充满了光明与智慧,它当下就【无有去来】。在世间,确确实实有去,确确实实有来。因为你有能所,有我执的东西,所以你安排了对立性的观念,因此定位在自我,你定位在这个自我,无量无边的几度空间,你就建立出来。所以我们的本性是体寂湛然,实在是无有去来,但是【不离世流】。【世流】就是世间的语言、名词,世间所运用的。我们虽然是悟到本性,但是也没有影响。【不离】就是不离世间法。世流,【世】是生灭的意思,还是离不开这个生灭的世俗谛。意思就是说,世人怎么说,他就怎么说,他无碍。明心见性的人,你怎么对他,他都无碍,所以不离世流。
【世流不能流。】
这个生灭法实实在在是不能流,它是不会跟着漂走,它不是跟着生灭法,只是说为了圆成佛道,所以他证悟到自性毕竟空的觉悟,但是不能离开这个世间。但是在这个世间,不能淹没这个本性,不能埋没它。这个【流】就是说不能把这个本性冲走,不可能使他迷惑,他不会随波逐流。因为悟到空性的人,走到哪里都无碍。所以说有什么人使我们痛苦,什么人使我们迷惑,或是金钱,或是女色,或是一些相片,或是什么影像,这都是我们自己没有定力。大彻大悟,一切无碍,他看到什么都一样,完全一样,因为一切法无相嘛。我们说某个人是世间最丑陋的人,在明心见性的人来看,都认为他很好看。你长得再丑,明心见性的人看起来都很漂亮,因为都是空的东西,到那个时候就无美丑了,无贫富、无高下、无善无恶、无大无小,但是大小、善恶都清清楚楚。
【坦然自在。】
坦然就是率直、不扭曲,通达我们的清净心,坦然自在。
【即是了了见也。无有知者。】
何谓无有知呢?
【为自性无形。本无分别。是名无有知者。】
什么情形叫做【无不知者】?
【于无分别体中。】
第十页,
【具有恒沙之用。】
恒沙就是无量无边的简写,具有无量无边之妙用,喻为恒沙。恒沙的妙用,这个【恒沙】就是无量无边的妙用。
【能分别一切。即无事不知。】
任何事情都清清楚楚。
【是名无不知者。般若偈云:般若无知。】
我们心中本有的般若,也就是我们的智慧心,它是无知,无知就是无世间的分别心的那种无知。这个无知就等于破除世间的妄想的意思。【无】应该讲破除,【知】就是世间的知见,破除了世间的知见,那么本性就【无事不知】。那么你清净心现前,它就无事不知。所以般若无知,无知是破一切法,无事不知就是立一切法。破立同时,完成了中道。
【般若无见。无事不见。】
般若无见,无众生分别心之见,无众生执着心之见,无众生透过无明之见。有什么见呢?有无事不见之妙用。
【问:经云:不见有无。即真解脱。何者是不见有无?】
什么情形是不见有,也不见无呢?
【答:证得清净心时。即名有。】
我们已经证得清净心时。
【于中不生得清净心想。】
你证得清净心,不能有清净心的想法。说我有清净心。
【即名不见有也。】
所以不见有也不见无。下面。
【得想无生无住。不得作无生无住想。】
得想,就是说你得到了。这个【想】如果把解释作【到】,就很容易了解。当你得到了无生无住的境界,你不能做无生无住的境界的这种执着、这种想法。所以得想无生无住。不得,不能做无生无住的想法。
【即是不见无也。故云:不见有无也。】
明心见性的人不见有,有的一切相,当下皆空。不见无,一切相亦无所着,更没有无所着的观念。
【楞严经云:知见立知。即无明本。】
刚才师父已经解释过了。【知见】,要注意听,知见就是本来清净的本性就有见的能力,有知的能力,自然就有见的能力。知见就是说不假任何造作,本来体就有这种能力,而立知就是妄想再加上去。立知,知见立知,知见就是头,立知就是再加一个头。46:02简单来说,强迫自己的本性就变成无明,本性自然有那种能力,不需要你任何的造作,不假任何造作,一切法无生,无生当中之体,自有清净妙用。所以知见,看到东西,当下这一念即是,不需再增加任何东西。所以知见立知。知见,清净的本性自有知、自有见,再加上一个【立】字,【立】再安排于上面,再安插上一个知,知见还加一个知就错,本性的知见本来就是清净的,不必再加上任何东西,即无明本。我们众生就是这样,于清净的本性当中,知见当中,再安上自己的知,所以这就是无明本,所以世间人就算读到博士,他都无法跟大彻大悟的法师相比。为什么?世间人就算读到博士,他还是活得很痛苦,因为他所学的是世间的经验,他所学的东西是世间的学问,他就是知见立知。清净的本性无所不知,但是他藉着后天的经验,却来抬高自己,认为他是博士,或者自认为是很伟大的超级博士,本性本来无所不见,但是因为他藉着后天的学习,来安排自己的知见,变成一种迷惑。我这样解释你若是还不了解,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,譬如说这个镜面,这个镜子本来就是很干净的东西,可是你自作聪明,认为这面镜子不干净,我就拿块抹布一起擦拭它,愈擦是愈混浊,愈不清楚。镜子本来是清清净净的,可是你自作聪明,拿块布一起擦拭。我们现在就是自作聪明,本性本来就有这种能力,可是我们自作聪明,一直在想:本性是什么东西?我想要去了解它,它是什么东西。再加上一个【知】,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,这就是无明的根本。所以
【知见无见。斯即涅槃。】
知见就是本性本来具足一切见,而当下就无见一切法,因为他有智慧心,能破一切事相,当下就是空性。知见本来就拥有智慧。【无见】就是他能破一切法,不执着、不来不去,当下斯即涅槃。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不生不灭的涅槃。
【亦名解脱。】
这就是解脱。所以书读得再多的人,也比不过一个真正的修行人。读过无量无边学问的人,修到超博士,整天还是活得痛苦万分,都是为了名,为了利,为了儿孙,都是一样。不然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所以我们宁可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修行人,不要做一个佛教学者。不要说:我只想研究经典。而不肯实实在在的,真正去彻悟、证悟实际的境界,那么我们就没有定力。没有定力,我们烦恼就仍然存在。我们的烦恼既然存在,就会造口业、告身业、造意业,一直的连续,他就不能解脱,所以学者不能解脱。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告诉我们,学者不能解脱。要学佛,学佛的自在,学佛的解脱,学佛的清净,学佛的智慧,而不要只说佛学。研究佛学是很好,不过还要加上【学佛】那就更好了。所以世间人的智慧,是无法跟善知识、法师、大彻大悟的人相比,绝对无法比较,不能相提并论。这个世间的所谓学者,他只是能了解某一方面的东西,你要叫他大彻悟,没有办法。像我们有一个教授,他是基督教徒,他信基督教,也是信得很迷,他也不欣赏我学佛,他对佛教的印象也不是很好。但是因为他教我的课,有九个学分都掌握在他手中,有三科份量很重的课程,我要是得罪他,很快就会被当到一科不剩,很快就会被当二分之一,那就要被退学了。没办法。三科份量重的学分都掌握在他手中。他的嘴巴常常不是很干净,经常骂出家人。我还是在家人时,我就很维护出家人的形象。我就告诉他,这个出家非将相所能比,出家是政府官员,或是国家的将相、将官所不能比的,出家乃大丈夫的行为。结果被他骂了。他骂了一句:将相本无种,和尚更无种。可是我不敢跟他辩论啊,跟他辩论会全被当掉。所以从此之后我就不跟他说话了,因为他对宗教有很强烈的执着,你当到教授,烦恼还是很重,还是一样。当到什么呢?当教授,教授,读成重音变成狗舍(台语),狗舍就是钉给狗住的房子,做狗舍。所以我们人,不管你读多少书都一样,只要没有接触佛法,想要彻彻底底解脱,绝对不可能,这种oportunity,机率,这种概率,equal zero,等于零。但是碰到佛法,又能悟到本性,…
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