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出一种形相出来,一定要用有形相的东西来安立。他想:我一定要了解本性。愈想了解就愈偏离,本性不须要了解。无形、无大无小、清净心、智慧心,这一念即是,无分别心、无执着心,这一念放下,当下就是。所以我告诉诸位,开悟的人大彻大悟,跟没有开悟的人,完全是同样的一个人,都一样。但是开悟之人的心境就不同了,同样是一个人是指外表,开悟的人他充满了欢喜心,他真正找到他本来的面目,他不会再为了生死、生老病死烦恼,他当下这一念就是涅槃,他当下就是圆成佛道,不历僧只获法身,他不必经过无量阿僧只劫,他本来面目就是这一念。你说念也不对,因为本性不能说有念,你说无念也不对,因为本性本来就有妙用。所以没有开悟的跟开悟的人,外表看起来都一样,你吃饭,他也吃饭,你休息,他也休息,但是他是圆成佛道的觉者,是圣者,他所影现出来的,都是安祥、自在、解脱、慈悲喜舍,二十四小时中充满了智慧。凡夫他也是这样,所见的都相同,但是他充满了贪心、嫉妒、分别,强迫自己去接受某一种观念,用这种观念,透过这种错误的妄想观念,硬将这个世间定一个标准,因为标准产生,他就有无量无边的法,对立的法就一直产生。我执、法执就会一直产生。所以我们的清净心、自性,本来就有见的能力,你注意听。(举起一个木块)这个有声音吗?这个没有声音。桌上有声音吗?桌上没有声音。你再注意听。(木块拍向桌子,发出【啪】的一声)这个有声音,这个有声音,声音自然产生,又自然消灭,我们的耳朵,我们的耳朵,它自然有听的能力,不管是有声来,耳朵也有听的能力,声音消灭,没有因缘会合的声音产生。(木块往桌上一拍发出【啪】的一声)现在听到有声,声歇听到无声,它同样有听的能力,不会因为有声、无声,而影响到本性的听。我们今天所谓的听,譬如说这个人耳聋,这是因为耳根坏了,我们所发出的意识作用,只是藉着耳根显现而已,我们现在所谓的神经系统不是耳识。就算证得阿罗汉果,也还不能了解根与识,何况是本性。所以说听的能力,不管有声、无声,它都在听。就算全世界都没有因缘会合的声尘,它的能力照常一直存在。简单来说,本性在六根触六尘中,六根的能力一直在作用,它从来不停止。眼睛现在在看,你们现在在看外境,眼睛睁开时,它有能力见,眼睛闭上时,它也一样见,它见到什么?它见到眼前一片漆黑。它这个能力不减。只是说藉着眼根来了解外境,就算眼根坏了,本性也不会坏。你去问眼睛失明的人,你问他:你见到什么?他一定告诉你:我【见】到眼前一片黑暗。一片黑暗也是所见到的东西。今天我们是藉着光线才看到外境。所以光线使我们产生明与暗的对立性关系。明暗是代谢这词,这是生灭,但是见性永远在作用,光线只是帮助,帮助你看到东西而已,光线并不会影响本性,有光线、无光线眼睛都能见,或是看到黑暗,不然就是看到境界。所以我们现在说有看见、没看见,只是变成世间的名词。我们现在说有看见,就是有光线现在我们眼前,我们就说有看见,对不对?而我们会说没有看见,就是因为灯光熄灭了,一片黑漆漆,只能用摸索的,所以我们就说没看见。这是世间自古至今,没有开悟的人所说的话,明心见性就不一样。明心见性的人,光亮时他看到一切境界,灯光全部熄灭后,他也能看见,见到什么?他见到黑漆漆的一片,见性一直作用,照常一直作用。所以物有来去,光有明暗,本性不明不暗,一直妙有,一直作用。有一次一个禅师要考他的徒弟,两人就一路走着,跟徒弟走啊走。这个师父就在想,要如何教化徒弟,才能使他开悟。刚好看到前面有一群鸭子,师父捡起石头,就往那一群鸭子丢过去,鸭子会飞啊,用石头一丢,鸭子就飞走了。徒弟对师父说:师父,鸭子都飞走了。师父突然捏住他的鼻子:是你的心飞走了,怎么会是鸭子飞走了呢?被这样一捏痛就开悟了,原来鸭子飞走是生灭,从这里去到那里,而你的本性是不动的东西,没有来跟去,鸭子飞走,自是鸭子飞走,对你的本性来说,物的生灭,不干碍你本性的东西,你本性的清净心照常一直作用。你说来去,那是世间安立的名词。被这样一捏之下大彻大悟。原来我们说来跟去,是意识心在分别,不来不去,原来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,所以眼睛看到的东西,不管来去,本性完全如如不动。境界、明暗、善恶,这个都是代谢之词,生灭无常的名词。所以说,答:是自性见。自性见,本性就有能力可以见。

  【何以故?】

  为什么呢?

  【为自性本来清净。】

  我们的本性,本来就是清净的东西。

  【湛然空寂。】

  把笔拿起来,空寂就是无生,湛然就是清净心、智慧心,光明无量影现出来。虽然影现出来,但是当下就无生。这个空寂就是无量的欢喜心,一切境界对他都没有作用,他完全放得下,他完成自觉的功夫,他的心犹如虚空包容一切,所以无论如何变动,天地万物如何变迁,他当下这一念就是不生不灭。那么他的心就非常寂静,寂静到无量的妙有现前,他的心非常安静,就算外境如何吵杂,他的心就是非常的清净。

  【即于空寂体中。】

  空寂就是无一切语言,无一切思想,无一切意识分别,无一切执着,完成了觉性,无量无边的虚空当中,充满了智慧心。这个智慧心是有妙用的。所以空寂体中,这个空寂就是破一切相以后的寂静,这个本体当中【能生此见】。就像水面,水面平静无波时,完全不被风吹动,你看水光,光明晃耀,光芒闪烁,水面平静时,它不受影响,人一走近水面,水就能照得清清楚楚。我们的心也是这样,完全不受影响,因为他悟到不生不灭,能所双亡的时候,能观照的心,当下五蕴皆空,智慧心就产生了。接触外境,了知这是缘起法,是不值得我们执着的东西,他当下就悟到五蕴皆空,四大皆空,空性当中,他的意识心、分别全部停止,那一刹那之间,无明断尽,妄想顿除时,那时就像水不起波浪,那么心光立刻就现前了。智慧,无量无边的智慧,立刻就现前了。智慧现前之后,体相用一体具足。所以在空寂体中能生此见,为什么?自性本来就有能力可见,自性本来就有见,而见见从来不分别。

  【问: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。此见从何而有?】

  意思就是说,我们清净的本性,就是无形相、不可得的东西,那么要用什么东西来见呢?

  【答:喻如明镜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。何以故?为明镜无心故。】

  意思就是说,这个镜子,它虽然无一切相,能见一切相,为什么呢?这个明镜无心,镜子里空无一物,但是它能照天照地,它不必假借镜中的任何东西,才能够照天照地。我们的心也是这样,他恢复了本来面目,他自然在无心当中,他当下就是智慧心,他就能见一切法。用镜子来比喻是不对的,因为镜子是物质的东西,镜子是有能所的东西,镜子还有一个镜台、镜面,还有反射的光线。用镜子来做比喻,这是很勉强的事,这是不得已的事。说有一面镜子在这里,照着天地万物。这样说还是有能所,这是物质上的东西,在不得已要做比喻之下,才会用镜子来形容,照理说这是不可以。但是不可以,又没有比这种东西更好的比喻,因为智慧心是无形相、无长短、无色彩,青黄赤白都说不上的东西,智慧心即是。所以明镜当中虽然无相,但是能见一切相,我们的心也是一样。所以明镜无心。

  【学人若心无所染。妄心不生。我所心灭。】

  【我所】就是对【我】讲的,【我】就有【我所】,我所拥有的外在,这个念头就没有。我们的妄想心若不生,就是我执破除了。因为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为了我,所以这个我所也就灭了。妄心没有,【我】就没有,我相就破除。我相破除时,我所也就不存在。有我就有我所,这个【我所】就是我所爱的东西。譬如说:这是我的东西,我爱我的东西,我有一个【我】的存在,那就对于我所有的东西,统统认为是我的。所以这个我所,也就是所执着的外境之心,自性就消灭。

  【自然清净。以清净故。能生此见。】所以【法句经云: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。是善知识也。】

  《法句经》说:于毕竟空,毕竟空就是一尘不染,空到没有办法形容的空,极限了。极限也是对立的,对有限来讲,就讲极限,也不对,连极限也没有。所以用一个【毕竟空】,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,清清净净,犹如虚空,这就叫做毕竟空。只有用这种东西来形容而已。炽然建立,炽然建立就是说,在清净的本性当中。【炽然】表示清清楚楚,一点都不含糊,很明显的。这个【炽然】本来是在形容火在烧那个烈,或者是形容这个光明,在这里形容智慧,在毕竟空性的当中,这个大智慧就可以立一切法,不坏一切法,存在一切法。简单来说,诸佛菩萨证悟到毕竟空,他拥有一切法,一切法都无碍。炽然建立,为什么?他有正知正见,他已经大彻大悟,所有的语言都通过本性,所有的思想都通过本性,所有的行为都通过本性。你想想看,于本性当中,就是完成了自觉,自觉就是完成了理。那么他理彻,面对一切事相时,他当然就无碍,一切事相当下就是空性,就是理,一切理就运用在事相当中。因为每一个事相,当下就是空性,每一个空性,刹那之间就是不生不灭,就是完成觉悟的佛道,用这种清净圆满的本性,运用于世间的一切事相,立一切法,一切法完全无碍,是善知识。是善知识还是指自己的本性,每一个人都是善知识,每一个人都是佛。也可以说,他若是悟到这种东西的人,悟到本性的人,这就是我们一生当中所要依靠的善知识,也可以这样说。但是这没有那么简单,要这个世间人修善,要叫他布施、点灯,出一千八百元,这很简单,要叫他布施十万,这了很简单,要叫他拜佛,也很简单,只要认真一点的拜就做得到了。要叫他听经闻法也很简单,但是要悟到本性,这就没有那么简单了,千百万人当中也找不到一人,听是很注意…

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说四十二章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