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来。所以这个不去不来意思就是说,他走到任何一处,都安住于当处。因为任何一个时间、空间他都放得下,所以他就没有所谓去跟来的观念,因为当相即空,当相即道,自体本空。既空,空走到哪里也是空。你不可能把台北的空,拿到高雄的空这它就不空。内心空性的东西,你走到全世界,到哪里都是空性的东西。空没有所谓的移来移去的东西。空的东西,不会有从这边的空移到高雄的空,移到台北的空,全部一样。在座诸位,你若是用一个货柜,装货物的货柜。在座诸位,用一个货柜,里面都不要装东西,只装进虚空,也就是货柜里空无一物,然后一路运送到台北,你把货柜打开,你有看到虚空跑出来吗?有没有?没有啊。可是你确确实实从高雄把一个虚空装进货柜,照理说高雄的虚空会缺一角。若是有形的东西就会缺一角,但是虚空是无形的东西。这样一路运送到台北,然后把货柜门打开,你在高雄看到人家在装货柜时,门一关起来,高雄的虚空也没有缺一角。然后车子一直开一直开,国语说:一直驶一直驶,驶到台北去,把它打开,你有看到虚空跑出来吗?有看到虚空从货柜中跑出来吗?那么虚空有来有去吗?不来不去。对啊,用货柜来比喻最恰当了。本来就不来也不去,不来不去。我从前的时候,就是没有这种观念。没有这种观念就会很痛苦。我有一次跟师妈去找我大姊,两个人就从新营,好像又是隆田,还是从林凤营,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,那时候还没有出家。两人去搭火车。因为师妈说要省钱,我说:好啊。我们就去搭每站停靠的慢车。于是从七点多开始,我仍然记得,从早上七点就开始坐上火车,坐到下午五点多才到达,正好足足坐了十几个小时,十个钟头。我们若是没有空性的思想会很痛苦,每站都停,每一站都停靠,就像吕明祚讲的:坐得久又便宜。那实在是,让你坐得久又很便宜,那实在是很痛苦,不是像所形容得那么好,坐得久又便宜,那是要坐很长的时间的,坐了十几个小时。而我们若是没有空性的思想就会很痛苦,只能一直等一直等,又不知道要念佛。所以学佛就是有这种好处,心不会空虚,坐再久也没有关系,我正好能念更多佛号。所以学佛能够改变我们的个性。3:57所以以往我们在开车,若是碰到红绿灯就猛按喇叭,佛教徒就不会这样子,佛教徒若是遇上塞车,正好念佛,正好念大悲咒,也不会急躁。所以我们佛教徒都会瞻前顾后。有一次高速公路塞车,塞了很长的一排车队塞车等候的时候一久,跟我同车的人就开始抱怨了,我那时候已经出家了。同车的人一直抱怨:哎呀,叫你不要上高速公路。他就开始在骂司机了,你偏偏要开上来,你看现在塞车塞成这样。叫你提早出发,你就不肯。我说:你这样讲就不对了,要是提早出发,前面发生车祸的,可能就是我们这一辆车了,他已经很厉害了,算到不会撞车,只是塞车而已,塞车总比出车祸好吧。他说:对哦,没有错。塞车有什么关系,塞车顶多是尿急不方便而已。像在高速公路上,在高速公路上塞车,塞车是很无可奈何的事。我告诉你,到了那时也顾不得威仪了,没办法,那真的是憋得受不了,我就一路走到高速公路下。出家人的袈裟又很长,我还是慢慢的把它撩起来。高速公路上塞车的人又多,众目睽睽之下,没办法,尿不出来,因为我不曾在高速公路下小便,所以就要靠吹口哨了。没办法,那实在是塞在太久了。但是我能够回光返照啊,我回光返照这样想:今天遇上塞车没关系,总比发生车祸幸运吧,这样就万无一失了。所以说好坏、解脱,全在于我们的一念而已。因此我们也不要怨叹,不要发牢骚,所以这样也很不错,坐得久又没有发生车祸,这样也很不错,因此心情就比较轻松了。所以说不去不来。

  【非垢非净。】

  空性的东西,也没有污秽,也没有清净的东西。清净是相对于污秽来说的。譬如说自来水是清净的,厕所的排泄物是污秽的。但是若再以蒸馏水来比较,蒸馏水是清净的,自来水就是污浊的。若是再对虚空来说,蒸馏水有形相,这也是不清净的,而虚空就是清净的。所以垢、净是对立的东西。再来

  【不生不灭。】

  我们的本性不生亦不灭。

  【湛然。】

  这个【湛】就是光明晃耀叫做湛。有光明显赫叫做湛。这个【湛】就是放大光明的意思。湛然简单来说,就是智慧无量。这个念:湛(ㄓㄢˋ),不念:湛(ㄓㄢ),应该念:妙湛(ㄓㄢˋ)总持不动尊,不是念:妙湛(ㄓㄢ)总持不动尊。湛然就是所谓光明晃耀,智慧无量。

  【常寂。】

  就是说智慧无量,但是心安住于清净的空性中。

  【此是本心形相也。】

  这个心现在就是在我们的身中。

  【亦是本身。】所以当下这一念悟了,【本身者即佛身也。】

  就是佛的身相,即心即佛嘛。心就是我们的身体。好了,今天就到这个地方。所以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,【论】就是一问一答,我们讲到这里,都是问答,问答的形态。好,下课,明天见。

  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第八页。

  【问:身心以何为见?是眼见、耳见、鼻见,及身心等见?答:见无如许种见。】

  见,无如,没有像这么多,如许种见。麦克风调整一下,这个声音太大了一点,稍微小一点点,稍微有一点回音。说:见无如许种见。见,没有分这么多种见。

  【问:既无如许种见。复何见?】

  那么要用什么来见呢?能见的是什么呢?

  【答:是自性见。】

  这段要注意听。我们现在就是用意识在见,因为习惯用意识见,分别心、执着心,由无始劫以来,都是用这种心在见。所以在眼睛来说,变成眼识;在耳根来说,称为耳识。我们就是运用妄想心所变现出来的见。那么我们现在是用什么见呢?见实在是没有这么多种,实在是自性自有见,所以答:是自性见。意思就是说,我们的本性自然有这种妙有的见的能力。但是它是透过清净心、平等心的见。所以我们形容本性没有分别心,并不是说什么都不清楚。所谓无分别,就是说它虽然分别,但是不做分别想。本性它自性就有那种能力。这个自性见,就是它本来就有那种能力,见的能力。譬如说,开悟的人眼睛这样看,跟无开悟的人眼睛这样看,都是一样,都知道一切境界,同样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的名相。但是凡夫的眼睛看出去的东西,他增加、覆盖一层无明,覆盖一层执着,覆盖一层分别。明心见性的人也同样这样见,碗就是碗,碗公就是碗公,电风扇就是电风扇。同样是这样看,但是他以清净心看,清净心就是一合相,就是事理圆融,看一切事相完全无碍。开悟的人也同样这样见,而不是凡夫说这个叫做碗,开悟的人说这个叫做碗公,那差别就很大了。开悟的人来看,说是男众,没有开悟的人来看,说这是女众,那么事情就严重了。完全一样,大彻大悟的人看这个世间,跟凡夫看这个世间,完全一样。你说这支麦克风是麦克风,开悟的人也同样说这是麦克风。你用意识心见,他用本性见。但是在唯识学来说,性识周遍法界。本性跟意识同时存在在一念之间,而周遍法界。意思就是说,法界都是我们本性的东西。简单来说,我们的妄想、无明,也是尽虚空遍法界。不论你转生到任何一处,只要有无明盖覆,你照常无法解脱。叫做性识周遍法界。如水与波,本性就如同水,意识心就如同波,波浪。心若是不受无明的风吹动,如水清映像,照天照地。我们的心若是受到无明的风吹动,我们控制不了,那么波浪就一直生起,而波浪不能离开水,所以我们的意识的当下,这个妄想若是顿除,其实是不能除,也不能断。无明不能除,也不能断,讲断跟除是不得已的,讲断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断无明,无明你怎么断呢?对不对?要转识成智,要转,要转,而那个转也是多余的,本来就无生的东西,你要转什么?所以说,答:是自性见。你用意识心看,也是见;你用本性去看,也是同样见啊,完全相同。所以有一个出家人来,他对禅很有兴趣,对净土也很有意愿,很欣赏净土,赞叹佛的慈悲、愿力,也很想要了解禅的道理,但是对于本性他始终是听不懂。有一天他就来问师父:请问法师,本性到底是什么东西?我告诉他:你现在说话的这个就是,你现在说话的就是。他就是没有悟,他认为本性好像是离开这个身体而存在,好像跟这个身体、说话、眼睛,是完全不同的东西,他以为本性是一种跟我们截然不同的东西。开悟的人一定是跟我们不一样,他就是要问出本性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。他不知道本性现在就是在作用,你只要不分别、无住,这种东西就是我们本来的东西。可是你一直要找本性,就是头上安头,知见立知,永远找不到本性。本性就是当下这一念的东西。你说当下也不对,也是多余的,因为也没有当下这种东西,因为清净心的东西,你要说当下,这只是一种形容而已,因为清净心的东西,保持这个清净心,时间、空间一切都瓦解,它当下尽虚空遍法界,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而这个世间人,他不了解本性,他硬要把本性搞成一种东西,这个变成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。知见,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见,有那个能力,但是我们强迫自己那个能力,变成怎么样子?本来它就是很清净的东西,我们硬要把它加上一层能力,这个能力就变成起心动念的无明,叫做头上安头,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。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清净心,当下这一念,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,但是我们硬要将清净心,用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观念来猜测,说本性是什么东西。结果本来自然影现的东西,却变成勉强,勉强的这一念,就称为无明,用现在的名词简单来说,就是自作聪明。它本来就是无分别,清清净净、平等,可是我们自作聪明,动一个念头,想要将本性影现出来,愈动念是离得愈远,愈动念是离得愈远。放下就是,放下这种东西就是。而我们世间人不了解本性的东西,硬是要把清净的本性,一直要把它拿…

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说四十二章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