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來。所以這個不去不來意思就是說,他走到任何一處,都安住于當處。因爲任何一個時間、空間他都放得下,所以他就沒有所謂去跟來的觀念,因爲當相即空,當相即道,自體本空。既空,空走到哪裏也是空。你不可能把臺北的空,拿到高雄的空這它就不空。內心空性的東西,你走到全世界,到哪裏都是空性的東西。空沒有所謂的移來移去的東西。空的東西,不會有從這邊的空移到高雄的空,移到臺北的空,全部一樣。在座諸位,你若是用一個貨櫃,裝貨物的貨櫃。在座諸位,用一個貨櫃,裏面都不要裝東西,只裝進虛空,也就是貨櫃裏空無一物,然後一路運送到臺北,你把貨櫃打開,你有看到虛空跑出來嗎?有沒有?沒有啊。可是你確確實實從高雄把一個虛空裝進貨櫃,照理說高雄的虛空會缺一角。若是有形的東西就會缺一角,但是虛空是無形的東西。這樣一路運送到臺北,然後把貨櫃門打開,你在高雄看到人家在裝貨櫃時,門一關起來,高雄的虛空也沒有缺一角。然後車子一直開一直開,國語說:一直駛一直駛,駛到臺北去,把它打開,你有看到虛空跑出來嗎?有看到虛空從貨櫃中跑出來嗎?那麼虛空有來有去嗎?不來不去。對啊,用貨櫃來比喻最恰當了。本來就不來也不去,不來不去。我從前的時候,就是沒有這種觀念。沒有這種觀念就會很痛苦。我有一次跟師媽去找我大姊,兩個人就從新營,好像又是隆田,還是從林鳳營,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,那時候還沒有出家。兩人去搭火車。因爲師媽說要省錢,我說:好啊。我們就去搭每站停靠的慢車。于是從七點多開始,我仍然記得,從早上七點就開始坐上火車,坐到下午五點多才到達,正好足足坐了十幾個小時,十個鍾頭。我們若是沒有空性的思想會很痛苦,每站都停,每一站都停靠,就像呂明祚講的:坐得久又便宜。那實在是,讓你坐得久又很便宜,那實在是很痛苦,不是像所形容得那麼好,坐得久又便宜,那是要坐很長的時間的,坐了十幾個小時。而我們若是沒有空性的思想就會很痛苦,只能一直等一直等,又不知道要念佛。所以學佛就是有這種好處,心不會空虛,坐再久也沒有關系,我正好能念更多佛號。所以學佛能夠改變我們的個性。3:57所以以往我們在開車,若是碰到紅綠燈就猛按喇叭,佛教徒就不會這樣子,佛教徒若是遇上塞車,正好念佛,正好念大悲咒,也不會急躁。所以我們佛教徒都會瞻前顧後。有一次高速公路塞車,塞了很長的一排車隊塞車等候的時候一久,跟我同車的人就開始抱怨了,我那時候已經出家了。同車的人一直抱怨:哎呀,叫你不要上高速公路。他就開始在罵司機了,你偏偏要開上來,你看現在塞車塞成這樣。叫你提早出發,你就不肯。我說:你這樣講就不對了,要是提早出發,前面發生車禍的,可能就是我們這一輛車了,他已經很厲害了,算到不會撞車,只是塞車而已,塞車總比出車禍好吧。他說:對哦,沒有錯。塞車有什麼關系,塞車頂多是尿急不方便而已。像在高速公路上,在高速公路上塞車,塞車是很無可奈何的事。我告訴你,到了那時也顧不得威儀了,沒辦法,那真的是憋得受不了,我就一路走到高速公路下。出家人的袈裟又很長,我還是慢慢的把它撩起來。高速公路上塞車的人又多,衆目睽睽之下,沒辦法,尿不出來,因爲我不曾在高速公路下小便,所以就要靠吹口哨了。沒辦法,那實在是塞在太久了。但是我能夠回光返照啊,我回光返照這樣想:今天遇上塞車沒關系,總比發生車禍幸運吧,這樣就萬無一失了。所以說好壞、解脫,全在于我們的一念而已。因此我們也不要怨歎,不要發牢騷,所以這樣也很不錯,坐得久又沒有發生車禍,這樣也很不錯,因此心情就比較輕松了。所以說不去不來。
【非垢非淨。】
空性的東西,也沒有汙穢,也沒有清淨的東西。清淨是相對于汙穢來說的。譬如說自來水是清淨的,廁所的排泄物是汙穢的。但是若再以蒸餾水來比較,蒸餾水是清淨的,自來水就是汙濁的。若是再對虛空來說,蒸餾水有形相,這也是不清淨的,而虛空就是清淨的。所以垢、淨是對立的東西。再來
【不生不滅。】
我們的本性不生亦不滅。
【湛然。】
這個【湛】就是光明晃耀叫做湛。有光明顯赫叫做湛。這個【湛】就是放大光明的意思。湛然簡單來說,就是智慧無量。這個念:湛(ㄓㄢˋ),不念:湛(ㄓㄢ),應該念:妙湛(ㄓㄢˋ)總持不動尊,不是念:妙湛(ㄓㄢ)總持不動尊。湛然就是所謂光明晃耀,智慧無量。
【常寂。】
就是說智慧無量,但是心安住于清淨的空性中。
【此是本心形相也。】
這個心現在就是在我們的身中。
【亦是本身。】所以當下這一念悟了,【本身者即佛身也。】
就是佛的身相,即心即佛嘛。心就是我們的身體。好了,今天就到這個地方。所以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,【論】就是一問一答,我們講到這裏,都是問答,問答的形態。好,下課,明天見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第八頁。
【問:身心以何爲見?是眼見、耳見、鼻見,及身心等見?答:見無如許種見。】
見,無如,沒有像這麼多,如許種見。麥克風調整一下,這個聲音太大了一點,稍微小一點點,稍微有一點回音。說:見無如許種見。見,沒有分這麼多種見。
【問:既無如許種見。複何見?】
那麼要用什麼來見呢?能見的是什麼呢?
【答:是自性見。】
這段要注意聽。我們現在就是用意識在見,因爲習慣用意識見,分別心、執著心,由無始劫以來,都是用這種心在見。所以在眼睛來說,變成眼識;在耳根來說,稱爲耳識。我們就是運用妄想心所變現出來的見。那麼我們現在是用什麼見呢?見實在是沒有這麼多種,實在是自性自有見,所以答:是自性見。意思就是說,我們的本性自然有這種妙有的見的能力。但是它是透過清淨心、平等心的見。所以我們形容本性沒有分別心,並不是說什麼都不清楚。所謂無分別,就是說它雖然分別,但是不做分別想。本性它自性就有那種能力。這個自性見,就是它本來就有那種能力,見的能力。譬如說,開悟的人眼睛這樣看,跟無開悟的人眼睛這樣看,都是一樣,都知道一切境界,同樣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的名相。但是凡夫的眼睛看出去的東西,他增加、覆蓋一層無明,覆蓋一層執著,覆蓋一層分別。明心見性的人也同樣這樣見,碗就是碗,碗公就是碗公,電風扇就是電風扇。同樣是這樣看,但是他以清淨心看,清淨心就是一合相,就是事理圓融,看一切事相完全無礙。開悟的人也同樣這樣見,而不是凡夫說這個叫做碗,開悟的人說這個叫做碗公,那差別就很大了。開悟的人來看,說是男衆,沒有開悟的人來看,說這是女衆,那麼事情就嚴重了。完全一樣,大徹大悟的人看這個世間,跟凡夫看這個世間,完全一樣。你說這支麥克風是麥克風,開悟的人也同樣說這是麥克風。你用意識心見,他用本性見。但是在唯識學來說,性識周遍法界。本性跟意識同時存在在一念之間,而周遍法界。意思就是說,法界都是我們本性的東西。簡單來說,我們的妄想、無明,也是盡虛空遍法界。不論你轉生到任何一處,只要有無明蓋覆,你照常無法解脫。叫做性識周遍法界。如水與波,本性就如同水,意識心就如同波,波浪。心若是不受無明的風吹動,如水清映像,照天照地。我們的心若是受到無明的風吹動,我們控製不了,那麼波浪就一直生起,而波浪不能離開水,所以我們的意識的當下,這個妄想若是頓除,其實是不能除,也不能斷。無明不能除,也不能斷,講斷跟除是不得已的,講斷是沒有辦法的事情。斷無明,無明你怎麼斷呢?對不對?要轉識成智,要轉,要轉,而那個轉也是多余的,本來就無生的東西,你要轉什麼?所以說,答:是自性見。你用意識心看,也是見;你用本性去看,也是同樣見啊,完全相同。所以有一個出家人來,他對禅很有興趣,對淨土也很有意願,很欣賞淨土,贊歎佛的慈悲、願力,也很想要了解禅的道理,但是對于本性他始終是聽不懂。有一天他就來問師父:請問法師,本性到底是什麼東西?我告訴他:你現在說話的這個就是,你現在說話的就是。他就是沒有悟,他認爲本性好像是離開這個身體而存在,好像跟這個身體、說話、眼睛,是完全不同的東西,他以爲本性是一種跟我們截然不同的東西。開悟的人一定是跟我們不一樣,他就是要問出本性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。他不知道本性現在就是在作用,你只要不分別、無住,這種東西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。可是你一直要找本性,就是頭上安頭,知見立知,永遠找不到本性。本性就是當下這一念的東西。你說當下也不對,也是多余的,因爲也沒有當下這種東西,因爲清淨心的東西,你要說當下,這只是一種形容而已,因爲清淨心的東西,保持這個清淨心,時間、空間一切都瓦解,它當下盡虛空遍法界,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而這個世間人,他不了解本性,他硬要把本性搞成一種東西,這個變成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知見,就是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有見,有那個能力,但是我們強迫自己那個能力,變成怎麼樣子?本來它就是很清淨的東西,我們硬要把它加上一層能力,這個能力就變成起心動念的無明,叫做頭上安頭,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有清淨心,當下這一念,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但是我們硬要將清淨心,用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觀念來猜測,說本性是什麼東西。結果本來自然影現的東西,卻變成勉強,勉強的這一念,就稱爲無明,用現在的名詞簡單來說,就是自作聰明。它本來就是無分別,清清淨淨、平等,可是我們自作聰明,動一個念頭,想要將本性影現出來,愈動念是離得愈遠,愈動念是離得愈遠。放下就是,放下這種東西就是。而我們世間人不了解本性的東西,硬是要把清淨的本性,一直要把它拿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