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出一種形相出來,一定要用有形相的東西來安立。他想:我一定要了解本性。愈想了解就愈偏離,本性不須要了解。無形、無大無小、清淨心、智慧心,這一念即是,無分別心、無執著心,這一念放下,當下就是。所以我告訴諸位,開悟的人大徹大悟,跟沒有開悟的人,完全是同樣的一個人,都一樣。但是開悟之人的心境就不同了,同樣是一個人是指外表,開悟的人他充滿了歡喜心,他真正找到他本來的面目,他不會再爲了生死、生老病死煩惱,他當下這一念就是涅槃,他當下就是圓成佛道,不曆僧只獲法身,他不必經過無量阿僧只劫,他本來面目就是這一念。你說念也不對,因爲本性不能說有念,你說無念也不對,因爲本性本來就有妙用。所以沒有開悟的跟開悟的人,外表看起來都一樣,你吃飯,他也吃飯,你休息,他也休息,但是他是圓成佛道的覺者,是聖者,他所影現出來的,都是安祥、自在、解脫、慈悲喜舍,二十四小時中充滿了智慧。凡夫他也是這樣,所見的都相同,但是他充滿了貪心、嫉妒、分別,強迫自己去接受某一種觀念,用這種觀念,透過這種錯誤的妄想觀念,硬將這個世間定一個標准,因爲標准産生,他就有無量無邊的法,對立的法就一直産生。我執、法執就會一直産生。所以我們的清淨心、自性,本來就有見的能力,你注意聽。(舉起一個木塊)這個有聲音嗎?這個沒有聲音。桌上有聲音嗎?桌上沒有聲音。你再注意聽。(木塊拍向桌子,發出【啪】的一聲)這個有聲音,這個有聲音,聲音自然産生,又自然消滅,我們的耳朵,我們的耳朵,它自然有聽的能力,不管是有聲來,耳朵也有聽的能力,聲音消滅,沒有因緣會合的聲音産生。(木塊往桌上一拍發出【啪】的一聲)現在聽到有聲,聲歇聽到無聲,它同樣有聽的能力,不會因爲有聲、無聲,而影響到本性的聽。我們今天所謂的聽,譬如說這個人耳聾,這是因爲耳根壞了,我們所發出的意識作用,只是藉著耳根顯現而已,我們現在所謂的神經系統不是耳識。就算證得阿羅漢果,也還不能了解根與識,何況是本性。所以說聽的能力,不管有聲、無聲,它都在聽。就算全世界都沒有因緣會合的聲塵,它的能力照常一直存在。簡單來說,本性在六根觸六塵中,六根的能力一直在作用,它從來不停止。眼睛現在在看,你們現在在看外境,眼睛睜開時,它有能力見,眼睛閉上時,它也一樣見,它見到什麼?它見到眼前一片漆黑。它這個能力不減。只是說藉著眼根來了解外境,就算眼根壞了,本性也不會壞。你去問眼睛失明的人,你問他:你見到什麼?他一定告訴你:我【見】到眼前一片黑暗。一片黑暗也是所見到的東西。今天我們是藉著光線才看到外境。所以光線使我們産生明與暗的對立性關系。明暗是代謝這詞,這是生滅,但是見性永遠在作用,光線只是幫助,幫助你看到東西而已,光線並不會影響本性,有光線、無光線眼睛都能見,或是看到黑暗,不然就是看到境界。所以我們現在說有看見、沒看見,只是變成世間的名詞。我們現在說有看見,就是有光線現在我們眼前,我們就說有看見,對不對?而我們會說沒有看見,就是因爲燈光熄滅了,一片黑漆漆,只能用摸索的,所以我們就說沒看見。這是世間自古至今,沒有開悟的人所說的話,明心見性就不一樣。明心見性的人,光亮時他看到一切境界,燈光全部熄滅後,他也能看見,見到什麼?他見到黑漆漆的一片,見性一直作用,照常一直作用。所以物有來去,光有明暗,本性不明不暗,一直妙有,一直作用。有一次一個禅師要考他的徒弟,兩人就一路走著,跟徒弟走啊走。這個師父就在想,要如何教化徒弟,才能使他開悟。剛好看到前面有一群鴨子,師父撿起石頭,就往那一群鴨子丟過去,鴨子會飛啊,用石頭一丟,鴨子就飛走了。徒弟對師父說:師父,鴨子都飛走了。師父突然捏住他的鼻子:是你的心飛走了,怎麼會是鴨子飛走了呢?被這樣一捏痛就開悟了,原來鴨子飛走是生滅,從這裏去到那裏,而你的本性是不動的東西,沒有來跟去,鴨子飛走,自是鴨子飛走,對你的本性來說,物的生滅,不幹礙你本性的東西,你本性的清淨心照常一直作用。你說來去,那是世間安立的名詞。被這樣一捏之下大徹大悟。原來我們說來跟去,是意識心在分別,不來不去,原來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所以眼睛看到的東西,不管來去,本性完全如如不動。境界、明暗、善惡,這個都是代謝之詞,生滅無常的名詞。所以說,答:是自性見。自性見,本性就有能力可以見。

  【何以故?】

  爲什麼呢?

  【爲自性本來清淨。】

  我們的本性,本來就是清淨的東西。

  【湛然空寂。】

  把筆拿起來,空寂就是無生,湛然就是清淨心、智慧心,光明無量影現出來。雖然影現出來,但是當下就無生。這個空寂就是無量的歡喜心,一切境界對他都沒有作用,他完全放得下,他完成自覺的功夫,他的心猶如虛空包容一切,所以無論如何變動,天地萬物如何變遷,他當下這一念就是不生不滅。那麼他的心就非常寂靜,寂靜到無量的妙有現前,他的心非常安靜,就算外境如何吵雜,他的心就是非常的清淨。

  【即于空寂體中。】

  空寂就是無一切語言,無一切思想,無一切意識分別,無一切執著,完成了覺性,無量無邊的虛空當中,充滿了智慧心。這個智慧心是有妙用的。所以空寂體中,這個空寂就是破一切相以後的寂靜,這個本體當中【能生此見】。就像水面,水面平靜無波時,完全不被風吹動,你看水光,光明晃耀,光芒閃爍,水面平靜時,它不受影響,人一走近水面,水就能照得清清楚楚。我們的心也是這樣,完全不受影響,因爲他悟到不生不滅,能所雙亡的時候,能觀照的心,當下五蘊皆空,智慧心就産生了。接觸外境,了知這是緣起法,是不值得我們執著的東西,他當下就悟到五蘊皆空,四大皆空,空性當中,他的意識心、分別全部停止,那一刹那之間,無明斷盡,妄想頓除時,那時就像水不起波浪,那麼心光立刻就現前了。智慧,無量無邊的智慧,立刻就現前了。智慧現前之後,體相用一體具足。所以在空寂體中能生此見,爲什麼?自性本來就有能力可見,自性本來就有見,而見見從來不分別。

  【問:只如清淨體尚不可得。此見從何而有?】

  意思就是說,我們清淨的本性,就是無形相、不可得的東西,那麼要用什麼東西來見呢?

  【答:喻如明鏡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。何以故?爲明鏡無心故。】

  意思就是說,這個鏡子,它雖然無一切相,能見一切相,爲什麼呢?這個明鏡無心,鏡子裏空無一物,但是它能照天照地,它不必假借鏡中的任何東西,才能夠照天照地。我們的心也是這樣,他恢複了本來面目,他自然在無心當中,他當下就是智慧心,他就能見一切法。用鏡子來比喻是不對的,因爲鏡子是物質的東西,鏡子是有能所的東西,鏡子還有一個鏡臺、鏡面,還有反射的光線。用鏡子來做比喻,這是很勉強的事,這是不得已的事。說有一面鏡子在這裏,照著天地萬物。這樣說還是有能所,這是物質上的東西,在不得已要做比喻之下,才會用鏡子來形容,照理說這是不可以。但是不可以,又沒有比這種東西更好的比喻,因爲智慧心是無形相、無長短、無色彩,青黃赤白都說不上的東西,智慧心即是。所以明鏡當中雖然無相,但是能見一切相,我們的心也是一樣。所以明鏡無心。

  【學人若心無所染。妄心不生。我所心滅。】

  【我所】就是對【我】講的,【我】就有【我所】,我所擁有的外在,這個念頭就沒有。我們的妄想心若不生,就是我執破除了。因爲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爲了我,所以這個我所也就滅了。妄心沒有,【我】就沒有,我相就破除。我相破除時,我所也就不存在。有我就有我所,這個【我所】就是我所愛的東西。譬如說:這是我的東西,我愛我的東西,我有一個【我】的存在,那就對于我所有的東西,統統認爲是我的。所以這個我所,也就是所執著的外境之心,自性就消滅。

  【自然清淨。以清淨故。能生此見。】所以【法句經雲: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。是善知識也。】

  《法句經》說:于畢竟空,畢竟空就是一塵不染,空到沒有辦法形容的空,極限了。極限也是對立的,對有限來講,就講極限,也不對,連極限也沒有。所以用一個【畢竟空】,一絲不挂,一塵不染,清清淨淨,猶如虛空,這就叫做畢竟空。只有用這種東西來形容而已。熾然建立,熾然建立就是說,在清淨的本性當中。【熾然】表示清清楚楚,一點都不含糊,很明顯的。這個【熾然】本來是在形容火在燒那個烈,或者是形容這個光明,在這裏形容智慧,在畢竟空性的當中,這個大智慧就可以立一切法,不壞一切法,存在一切法。簡單來說,諸佛菩薩證悟到畢竟空,他擁有一切法,一切法都無礙。熾然建立,爲什麼?他有正知正見,他已經大徹大悟,所有的語言都通過本性,所有的思想都通過本性,所有的行爲都通過本性。你想想看,于本性當中,就是完成了自覺,自覺就是完成了理。那麼他理徹,面對一切事相時,他當然就無礙,一切事相當下就是空性,就是理,一切理就運用在事相當中。因爲每一個事相,當下就是空性,每一個空性,刹那之間就是不生不滅,就是完成覺悟的佛道,用這種清淨圓滿的本性,運用于世間的一切事相,立一切法,一切法完全無礙,是善知識。是善知識還是指自己的本性,每一個人都是善知識,每一個人都是佛。也可以說,他若是悟到這種東西的人,悟到本性的人,這就是我們一生當中所要依靠的善知識,也可以這樣說。但是這沒有那麼簡單,要這個世間人修善,要叫他布施、點燈,出一千八百元,這很簡單,要叫他布施十萬,這了很簡單,要叫他拜佛,也很簡單,只要認真一點的拜就做得到了。要叫他聽經聞法也很簡單,但是要悟到本性,這就沒有那麼簡單了,千百萬人當中也找不到一人,聽是很注意…
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