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聽啦,知道要聽,可是不知道在講什麼,但是還是要講,還是一定要講啊。根機利的人就稍微有點消息,根機鈍的人就做個參考,只能做個參考,因爲沒辦法啊。有的人能悟,有的人不能悟。就像在開車,有的人看到紅燈,他自然就會停車,有的人看到紅燈,只是參考而已,他還是照樣往前開,燈號只是做個參考而已。所以說:講還是要講啦,這裏面的人,包括法師,若是有一個人悟到師父所說的,那麼我死都沒有白費了,這個法就能夠傳下去了,一個就夠了,一個。簡單來說,樓上樓下全部的人,差不多沒有一個人聽得懂,一個就夠了,有一個人悟到,這個法就不會斷。但是要悟到這個,又不是很簡單的事。但是若要說很難,也不困難,因爲他開始一直在思惟本性的東西了,可是思惟又不對,不思惟,又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,幹脆去吃小白兔,大難。因爲思惟也不對,不思惟也不對,幹脆去吃包子,大難!所以修行就是很困難,可是說起來也是很簡單,我已經講得很詳細了,能悟的人,一句話就大徹大悟了。

  【問:涅槃經金剛身品。不可見。了了見。無有知者。無不知者。】

  這要如何解釋呢?【雲何】就是要怎麼解釋呢?不可見,了了見,無有知者,無不知者。雲何,就是如何解釋呢?

  【答:】站在什麼角度下,才說【不可見者】。就是說我們的本性,自性就是我們的本性,這是無形的。

  【爲自性體無形。不可得故。】

  所以我們一直要說,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東西,早就已經告訴你了,本性不是什麼東西,你偏偏一直要說它是什麼東西。或是說,不然隨便舉一物來形容,能言說的又不是,不說,你又不明白,說了又不是,那麼該怎麼辦呢?只有說不可得、無形相的東西。

  【是名不可見也。然見不可得者。】

  見不可得者就是說,我們的【體寂湛然】。我們的本性寂靜。【湛然】就是充滿了光明與智慧,它當下就【無有去來】。在世間,確確實實有去,確確實實有來。因爲你有能所,有我執的東西,所以你安排了對立性的觀念,因此定位在自我,你定位在這個自我,無量無邊的幾度空間,你就建立出來。所以我們的本性是體寂湛然,實在是無有去來,但是【不離世流】。【世流】就是世間的語言、名詞,世間所運用的。我們雖然是悟到本性,但是也沒有影響。【不離】就是不離世間法。世流,【世】是生滅的意思,還是離不開這個生滅的世俗谛。意思就是說,世人怎麼說,他就怎麼說,他無礙。明心見性的人,你怎麼對他,他都無礙,所以不離世流。

  【世流不能流。】

  這個生滅法實實在在是不能流,它是不會跟著漂走,它不是跟著生滅法,只是說爲了圓成佛道,所以他證悟到自性畢竟空的覺悟,但是不能離開這個世間。但是在這個世間,不能淹沒這個本性,不能埋沒它。這個【流】就是說不能把這個本性沖走,不可能使他迷惑,他不會隨波逐流。因爲悟到空性的人,走到哪裏都無礙。所以說有什麼人使我們痛苦,什麼人使我們迷惑,或是金錢,或是女色,或是一些相片,或是什麼影像,這都是我們自己沒有定力。大徹大悟,一切無礙,他看到什麼都一樣,完全一樣,因爲一切法無相嘛。我們說某個人是世間最醜陋的人,在明心見性的人來看,都認爲他很好看。你長得再醜,明心見性的人看起來都很漂亮,因爲都是空的東西,到那個時候就無美醜了,無貧富、無高下、無善無惡、無大無小,但是大小、善惡都清清楚楚。

  【坦然自在。】

  坦然就是率直、不扭曲,通達我們的清淨心,坦然自在。

  【即是了了見也。無有知者。】

  何謂無有知呢?

  【爲自性無形。本無分別。是名無有知者。】

  什麼情形叫做【無不知者】?

  【于無分別體中。】

  第十頁,

  【具有恒沙之用。】

  恒沙就是無量無邊的簡寫,具有無量無邊之妙用,喻爲恒沙。恒沙的妙用,這個【恒沙】就是無量無邊的妙用。

  【能分別一切。即無事不知。】

  任何事情都清清楚楚。

  【是名無不知者。般若偈雲:般若無知。】

  我們心中本有的般若,也就是我們的智慧心,它是無知,無知就是無世間的分別心的那種無知。這個無知就等于破除世間的妄想的意思。【無】應該講破除,【知】就是世間的知見,破除了世間的知見,那麼本性就【無事不知】。那麼你清淨心現前,它就無事不知。所以般若無知,無知是破一切法,無事不知就是立一切法。破立同時,完成了中道。

  【般若無見。無事不見。】

  般若無見,無衆生分別心之見,無衆生執著心之見,無衆生透過無明之見。有什麼見呢?有無事不見之妙用。

  【問:經雲:不見有無。即真解脫。何者是不見有無?】

  什麼情形是不見有,也不見無呢?

  【答:證得清淨心時。即名有。】

  我們已經證得清淨心時。

  【于中不生得清淨心想。】

  你證得清淨心,不能有清淨心的想法。說我有清淨心。

  【即名不見有也。】

  所以不見有也不見無。下面。

  【得想無生無住。不得作無生無住想。】

  得想,就是說你得到了。這個【想】如果把解釋作【到】,就很容易了解。當你得到了無生無住的境界,你不能做無生無住的境界的這種執著、這種想法。所以得想無生無住。不得,不能做無生無住的想法。

  【即是不見無也。故雲:不見有無也。】

  明心見性的人不見有,有的一切相,當下皆空。不見無,一切相亦無所著,更沒有無所著的觀念。

  【楞嚴經雲:知見立知。即無明本。】

  剛才師父已經解釋過了。【知見】,要注意聽,知見就是本來清淨的本性就有見的能力,有知的能力,自然就有見的能力。知見就是說不假任何造作,本來體就有這種能力,而立知就是妄想再加上去。立知,知見立知,知見就是頭,立知就是再加一個頭。46:02簡單來說,強迫自己的本性就變成無明,本性自然有那種能力,不需要你任何的造作,不假任何造作,一切法無生,無生當中之體,自有清淨妙用。所以知見,看到東西,當下這一念即是,不需再增加任何東西。所以知見立知。知見,清淨的本性自有知、自有見,再加上一個【立】字,【立】再安排于上面,再安插上一個知,知見還加一個知就錯,本性的知見本來就是清淨的,不必再加上任何東西,即無明本。我們衆生就是這樣,于清淨的本性當中,知見當中,再安上自己的知,所以這就是無明本,所以世間人就算讀到博士,他都無法跟大徹大悟的法師相比。爲什麼?世間人就算讀到博士,他還是活得很痛苦,因爲他所學的是世間的經驗,他所學的東西是世間的學問,他就是知見立知。清淨的本性無所不知,但是他藉著後天的經驗,卻來擡高自己,認爲他是博士,或者自認爲是很偉大的超級博士,本性本來無所不見,但是因爲他藉著後天的學習,來安排自己的知見,變成一種迷惑。我這樣解釋你若是還不了解,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,譬如說這個鏡面,這個鏡子本來就是很幹淨的東西,可是你自作聰明,認爲這面鏡子不幹淨,我就拿塊抹布一起擦拭它,愈擦是愈混濁,愈不清楚。鏡子本來是清清淨淨的,可是你自作聰明,拿塊布一起擦拭。我們現在就是自作聰明,本性本來就有這種能力,可是我們自作聰明,一直在想:本性是什麼東西?我想要去了解它,它是什麼東西。再加上一個【知】,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,這就是無明的根本。所以

  【知見無見。斯即涅槃。】

  知見就是本性本來具足一切見,而當下就無見一切法,因爲他有智慧心,能破一切事相,當下就是空性。知見本來就擁有智慧。【無見】就是他能破一切法,不執著、不來不去,當下斯即涅槃。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不生不滅的涅槃。

  【亦名解脫。】

  這就是解脫。所以書讀得再多的人,也比不過一個真正的修行人。讀過無量無邊學問的人,修到超博士,整天還是活得痛苦萬分,都是爲了名,爲了利,爲了兒孫,都是一樣。不然就是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,所以我們甯可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修行人,不要做一個佛教學者。不要說:我只想研究經典。而不肯實實在在的,真正去徹悟、證悟實際的境界,那麼我們就沒有定力。沒有定力,我們煩惱就仍然存在。我們的煩惱既然存在,就會造口業、告身業、造意業,一直的連續,他就不能解脫,所以學者不能解脫。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告訴我們,學者不能解脫。要學佛,學佛的自在,學佛的解脫,學佛的清淨,學佛的智慧,而不要只說佛學。研究佛學是很好,不過還要加上【學佛】那就更好了。所以世間人的智慧,是無法跟善知識、法師、大徹大悟的人相比,絕對無法比較,不能相提並論。這個世間的所謂學者,他只是能了解某一方面的東西,你要叫他大徹悟,沒有辦法。像我們有一個教授,他是基督教徒,他信基督教,也是信得很迷,他也不欣賞我學佛,他對佛教的印象也不是很好。但是因爲他教我的課,有九個學分都掌握在他手中,有叁科份量很重的課程,我要是得罪他,很快就會被當到一科不剩,很快就會被當二分之一,那就要被退學了。沒辦法。叁科份量重的學分都掌握在他手中。他的嘴巴常常不是很幹淨,經常罵出家人。我還是在家人時,我就很維護出家人的形象。我就告訴他,這個出家非將相所能比,出家是政府官員,或是國家的將相、將官所不能比的,出家乃大丈夫的行爲。結果被他罵了。他罵了一句:將相本無種,和尚更無種。可是我不敢跟他辯論啊,跟他辯論會全被當掉。所以從此之後我就不跟他說話了,因爲他對宗教有很強烈的執著,你當到教授,煩惱還是很重,還是一樣。當到什麼呢?當教授,教授,讀成重音變成狗舍(臺語),狗舍就是釘給狗住的房子,做狗舍。所以我們人,不管你讀多少書都一樣,只要沒有接觸佛法,想要徹徹底底解脫,絕對不可能,這種oportunity,機率,這種概率,equal zero,等于零。但是碰到佛法,又能悟到本性,…
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