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自殺。自殺之後,他就跟她來,跟這個女的靈魂來,來的時候,就講一些稀奇古怪的事,我跟他說:你離得太遠了。來的時候就開始講了:他是鬼,動作很恐怖。我跟他說:你離得太遠了,你靠近一點,我聽不到。他說:我靠近不了你,你旁邊有人啊。我看一看:沒有人啊。師父旁邊有站人嗎?他說:不是啦,旁邊有護法,我近不了身。我說:你站近一點,你站那麼遠,我聽不到。結果無法近身。所以這就是說,我們在修行,如果在心地發真正的善良,像師父沒什麼修行,都有善神保護我了,何況你們這麼善良的大菩薩,你們都是維摩诘居士呢,你們知道嗎?你們這些出家人都是佛陀呢。所以我們講堂樓上樓下,不是維摩诘居士,就是釋迦牟尼佛,你們都是佛陀,只有師父一人是凡夫,我都多少有護法在護持了,更何況是你們呢?所以說我們修行,要由心地上好好下過功夫,所以說我們持經、誦經也是一樣,要符合我們心地的功夫。師曰:不信。若是這樣說。
【曰:若爾。】
如果你說持《般若經》功德最多,那麼【靈驗傳十余卷。皆不堪信也。】
師曰,意思就是說,像你這樣不相信有靈感,那麼靈感那麼多,就不應該相信羅。
【師曰:生人持孝。自有感應。】
世間人行這個孝,都會有感應。
【非是白骨能有感應。】
不是白骨能夠感應,這是因爲人的孝心感動天。
【經是文字紙墨。文字紙墨性空。】
因爲是緣起法,幻化在我們眼前的東西,白紙印黑字,這能有什麼感應呢?所以能感應的是我們的心,感應諸天、諸佛菩薩。
【何處有靈驗?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。】
什麼是感應呢?感應是我們人用心在感應。
【所以神通感物。試將一卷經安著案上。】
著案上,案上就是桌子。把經典放在桌上,沒有人受持。
【無人受持。自能有靈驗否?】
這樣看它有沒有感應?所以還是心的問題。
【僧問:】
有位出家人這樣問。
【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。語之與默。】
【語】就是講,【默】就是沈默。
【如何通會。】
要怎樣才能會通呢?
【即得無前後?】
如何一心通達呢?
【師曰:一念起時。本來無相無名。】
我們一念起的時候,本來是無相無名。
【何得說有前後?】
我們的思想動一個念頭,本來是無的東西,你說有說無、說有相無相,這也都是假的名相,如何說有前後呢?
所以【不了名相本淨。妄計有前有後。】
這句話要劃下來。我們因爲不了解名相本淨,今天我們就是死在名詞、外相裏面,妄計有前有後。今天全部的衆生,都是死在這個地方,所有的衆生,都是死在不曉得這個語言、文字、外貌統統是假相,全部死在這個地方,妄計有前有後,所以你就執著有一個真實性的東西。
【夫名相關鎖。】
這個【鎖】就是我們打鎖的【鎖】,鎖東西的鎖。
【非智鑰不能開。】
沒有這個智慧的鑰匙,他沒有辦法開。
【中道者病在中道。二邊者病在二邊。】
中道,他以爲有中道可得,其實中道是不可得。二邊就是空有,空有兩邊,病在兩邊。
【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。】
不知現用。你現在當下這一念平等用,無等等法身,你當下不分別、不執著,一切法不受,畢竟空,一絲不挂、一塵不染,當下你就是無等等法身,遍一切處,都是妙有。
【迷悟得失。常人之法。】
迷跟悟,這是世間人【自起生滅。】我們現在就是這樣,自己産生生滅。
【埋沒正智。】
埋沒了正確的智慧,正知正見。
【或斷煩惱。或求菩提。背卻般若。】
我們違背了畢竟空的般若。
【人問:律師何故不信禅?】
這個禅師,大珠和尚就說。
【師曰:理幽難顯。名相易持。不見性者。所以不信。】
就是說因爲禅,有人問:律師何故不信禅?師就這樣說:因爲道理不容易,名相是比較簡單。也就是說,學律宗的人,按照名相來做是比較容易,沒有見性的人,所以他不相信。
【若見性者。號之爲佛。識佛之人。方能信入。佛不遠人。】
佛並沒有離開我們,【而人遠佛。】佛是什麼?佛就是你啊。所以從前有一個人要去參訪禅師,從遠遠的地方就問了,這個人沒有什麼禮貌,他聽說某位禅師很厲害,他便前去參訪,才走到門外他就問了:請問禅師,什麼是佛?禅師說:來來來。因爲太遠了,禅師講得很小聲:來來來。禅師說:把耳朵靠過來。他想:奇怪。爲什麼講個佛法還要這麼神秘?禅師說:來,來,把耳朵靠過來。然後大喊一聲:你就是啦。禅師說:你就是佛啦。我就是啊?對啊,你就是啊。小聲的叫他來,還叫他把耳朵靠過來,這個禅師也是很有趣。所以人遠佛。
【佛是心作。】
佛就是我們的心造作的。
【迷人向文字中求。悟人向心而覺。迷人修因待果。悟人了無心相。迷人執物守我爲己。悟人般若應用現前。】
迷的人是向文字當中求,我們就是這樣,悟的人向心去覺悟。所以在座諸位,爲什麼你習氣不能除?爲什麼你煩惱不能斷?你不肯下功夫去觀照啊,誰拿你有辦法呢?沒人有辦法。迷的人修這個因等待這個果,就好像守株待兔一樣,慢慢的修。不必!悟到的人,了無心相,當下他就是。迷的人,執物守我爲己,執著外境或是修我相,認爲自己在修行。悟到的人,般若應用現前。四十一頁。
【愚人執空執有生滯。】
【滯】就是停頓,叁點水再一個帶,就是停頓。愚癡的人,不是執空就是執有,産生停頓。
【智人見性了相靈通。】
了相,了這個相靈通。
【幹慧辯者口疲。】
【幹慧】就是智慧少的人。幹慧,你對這個智慧少的人,辯者口疲,要跟他講的話,你會很累人,幹慧辯者口疲,想講也講不出來,所以智慧少的人,他這個口才是很困難的,講不出來,沒有智慧啊。
【大智體了心泰。】
大智慧的人悟了,【心泰】就是沒有事,完全沒有事。【菩薩】也就是發大心的人。
【觸物斯照。】
菩薩,發大心的人,觸物斯照,【物】就是境界,碰到一切境界,統統清清楚楚。【斯照】就是智慧現前,就像燈光一樣,走到哪裏,燈光都現前。
【聲聞怕境昧心。】
小乘心的人,發小乘心的人。聲聞,發心小的人,很怕接觸境界。【昧】就是迷昧了真心,怕被迷惑了,要是菩薩就不怕了。
【悟者日用無生。迷人見前隔佛。】
見前就是現在前面的東西就隔著佛。悟道的人,每一天在運用,每一天都無生。所以我們只會開世俗的金庫,只會去顧那個金庫,我們都不會顧我們內心這個智慧寶藏的金庫,我們都不會開啓心中的金庫,把它運用出來。人人有金庫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金庫,但是我們人都只知道穿一件內褲,卻不會運用心中的金庫。可憐,可憐。所以悟到的人,是世間最快活的人。迷的人見前隔佛。下面。
【人問:如何得神通法?師曰:神性靈通。遍周沙界。】
我們的神性靈通,遍一切法界。
【山河石壁。去來無礙。刹那萬裏。往返無蹤。火不能燒。水不能溺。】
也就是漂,不能淹沒、淹死。【溺】就是沈沒。
【愚人自無心智。】
愚癡的人就沒有智慧。
【欲得四大飛空。】
他想要四大飛空。
【經雲:取相凡夫。隨宜爲說。心無形相。即是微妙色身。無相即是實相。實相體空。喚作虛空無邊身。萬行莊嚴。故雲:功德法身。即此法身。是萬行之本。隨用立名。實而言之。只是清淨法身也。人問:一心修道。過去業障得消滅否?師曰:不見性人。未得消滅。若見性人。如日照霜雪。】
清晨所看到的霜雪,一下子就消失了,日光若是照到霜雪,瞬間就融化了。
【又見性人。猶如積草等須彌山。】
明心見性的人,業障就算積草如須彌山那般高。
【只用一星之火。】
爲什麼他只用一星之火?他只要用平等的智慧,畢竟空的智慧,一星之火,只要用一點點的觀念,也就是無相,就可以化盡一切的業障。【一星】的意思就是,只要用一點正確的理念,就是用無相修行,業障馬上化消。
【業障如草。智慧似火。曰:雲何得知業障盡?】
要如何才知道業障盡了呢?
【師曰:見前心通。前後生事。猶如對見。前佛後佛。萬法同時。】
這句話比較不容易了解。見前心通,看到前面的事,也都不會誤到,見前面以前的事情,能夠會通,4:54就表示不會停頓在記憶的殘影裏面。說我們的記憶,我們的曆史,只是記憶裏面的幻影,不要去執著它,曆史只是一筆爛帳,不要去執著它。所以見前心通,意思就是說,你不要停頓在你的錯誤的記憶裏面,痛苦的記憶裏面,放下,你的心自然就會通,我們今天起不要想:過去那個人對不起我。我們現在整天都想:我有沒有對不起別人。你現在每天這樣想。這才是最重要的。我要是對不起別人,這是我不對,若是別人對不起我們,這就不重要。前後生事,前面、後面所發生的事情,猶如對見。【對見】它不是說對面見,這意思就是說,非常清楚,不被迷惑的意思。前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,就如同在你的眼前這樣清楚,就是因爲有大智慧,就是因爲我們擁有大智慧。所以前佛後佛,萬法同時。這個前佛後佛是指智慧心,前面的智慧心跟後面的智慧心,統統是同時,叫做前佛後佛,有明心見性就是佛,有智慧的人就是佛,所以前面的智慧心、後面的智慧心,因爲是平等無相,當下都是同時。
【經雲: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。】
劃起來,太棒了。一念知,一切法是道場。
【成就一切智故。】
你看這個多美啊,多美啊!一念知,你當下這一念悟,哪裏統統都是道場,任何一處都是道場,不用跑到深山林中,還得擔心被老虎吃掉了。成就一切智故。有個比丘說要住茅蓬,我說:有這個必要嗎?他先前也是在僧團中,跟大衆一起生活。他說:我很懈怠,我的生活習慣跟別人不同,別人也不太能夠原諒我,我也覺得很慚愧,我對不起別人,我想幹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