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▪P3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神通,如同佛一般,無量無邊的世界,他都清清楚楚。所以不可思議功德,佛說之猶不可盡,連佛要來形容,說之猶不盡,就是沒有辦法形容,何況余乘能知,何況其他人要如何知道呢?

  【得無念者。六根無染故。自然得入諸佛知見。得如是者。即名佛藏。亦名法藏。】

  佛藏就是含有一切佛的智慧,亦名法藏,也就是含有一切法。

  【即能一切佛。一切法。何以故?爲無念故。】

  所以講來講去,都是在很簡單的道理上打轉,都是叫你空,叫你放下,叫你畢竟空,叫你無所住,叫你無念,凡是一切經論,講到今天,都是講一個字而已,就是講【空】,從頭到尾都是講空,不可得、不可得。

  【經雲:一切諸佛等。皆從此經出。】

  由什麼出呢?由無念出。

  【問:既稱無念。入佛知見。複從何立?】

  既然無念,要如何立佛知見呢?答:從無念立佛的知見。(【答:從無念立。】)

  【何以故?經雲:從無住本。】

  什麼叫做無住爲本呢?就是說你修行要下手,要從一切法不執著這個地方下手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然後來立一切法。無住就是從畢竟空下手,不著一塵,不動一念,從這個地方下手,那麼立一切法,就可以建立一切法。意思就是說,這樣就不妨礙建立一切法。如果說,你不從無住下功夫,那麼你要立一切法,變成一切法全部都是真法,變成一種執著。那麼你從無住立本,則不壞一切法,心蕩蕩然,空無所有,放大你的這個胸量,刹那之間,你就恢複本來的面目。

  【立一切法。】

  就是在空性裏面建立一切的事相。

  【又雲:喻如明鏡。鏡中雖無像。而能現萬像。】

  譬如說我們所用的鏡子,鏡子當中不著任何一物,但是鏡子能映現一切萬像,爲什麼呢?(【何以故?】)

  【爲鏡明故。】

  【鏡明】就是因爲很清淨,清清楚楚,所以它【能現萬像】。【學人】就是學道之人,我們要修行的人。

  【爲心無染故。】

  不要被汙染。

  【妄念不生。】

  我人心滅。畢竟清淨。

  【以清淨故。能生無量知見。】

  這一句要劃起來。因爲心若是清淨,你産生的無量知見,也就完全清淨,就像一個總開關,一棟房子裏面,總開關要是全部打開,任何一盞燈都隨點即亮,總開關就是清淨心。不要強迫自己執著某一種東西,那是強迫自己去痛苦。再講一遍,不要強迫自己去執著任何一件事情,就算我們有無明,我們觀照的力量若是純熟,當下我們就能放下。像我以前若是生氣,心情往往會惡劣一星期,因爲脾氣暴躁,還沒有學佛,現在仍然會發脾氣沒有錯,但是只要一覺醒來,明天就沒有什麼事了。我們人若是有學道,當然我們不是聖人,包括我也還是凡夫,但是對于心情的調適就很容易、很快速了。就像清淨的鏡子照出去,樣樣都清淨。

  【頓悟者。不離此生。即得解脫。何以知之?】

  怎麼會知道呢?

  【譬如師子兄。初生之時。即真師子。修頓悟者。亦複如是。即修之時。】

  你就要了解本性本來的面目,那麼你【即入佛位。】你就入佛位。意思就是說,你要先了解佛是什麼心,佛就是明心見性的人,所以我們若是用明心見性,用本性去修行,這樣才能夠成佛作祖。我們用的心,若是用錯了,用意識心、執著心,一切貪嗔癡、十惡的心,那麼長劫修行也不能成佛,爲什麼呢?經上說:如是因,得如是果,你非因,當然就是非果了,你用意識心經過塵沙劫的修行,痛苦、重複、執著,終不成道。因此即修之時,即入佛們,爲什麼?所以即修之時,就是要用佛性,用本性修行,一開始入道,你就要用本性去修行,本性就是什麼呢?無是無非,充滿了大智慧,充滿了菩提心,充滿了一切解脫自在的內心,永遠不受任何人影響,這就是本性。雖然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,但是也已經接近本性了,隨緣放下,可以接近本性,即入佛們,這樣就入佛位了。

  【如竹春生筍。】

  就像竹子到春天時會産生筍子,但是它【不離于春。】春天時才能生長。

  【即與母齊。】

  這樣就能長得跟母筍一樣,母筍生出筍子,一樣的道理。

  【等無有異。何以故?爲心空故。修頓悟者。亦複如是。】

  因爲你的心若是空一切法。

  【爲頓除妄念。永絕我人。】

  把筆拿起來,【我】人就是我相,人就是人相,我人就是表示四相的代表,所以在這個是簡稱,永絕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所以他說:永絕我人,表示四相的簡稱,永絕四相,永遠擺脫這個《金剛經》所說的四相。

  【畢竟空寂。即與佛齊。】

  就是平等,當下就進入畢竟空,那麼你就與佛平等了,所以說:與其能辯,不如能忍,與其你很會跟人辯論,不如你能夠忍耐。這句話很有學問,與其能辯,不如能忍,與其你能跟人家辯論,講得天花亂墜,不如你能夠忍耐。可是在這個世間,你就不可能辦得到,在這個世間,是很難盡如人意的。我舉一個例子給你們聽。譬如人家說:師父,我覺得人生的是非很多。我說:哦,我們自己沒有是非就好了。我就舉一個例子給他聽。我當時出家之後,那時我已經學佛多久了呢?我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學佛,直到研究院畢業,總共學佛六年才來出家,所以我對佛教的道理、經典,可說是已經有相當的基礎,我才來出家的。出家之後沒多久,我出家之後,就去讀南普陀佛學院,人家就請我出來講經。說到講經,我宿世可能有修福報,我開始講經,聽衆就很多,一開始上臺講經,聽衆就很多。因爲在讀大學、讀研究院的時候,就已經教好幾年了,所以我講經,有我自己的一套辦法,所以有很多人來聽經。聽經的許多聽衆中,有一些在家的老居士,或是一些出家較久的法師就勸告我:法師啊,你應該去閉關,去山上好好用功,不要這麼早就出來講經,其實我那時已經講六、七年了。我就說:哦。我也是聽進去了,但是我還是繼續講。本來是去高雄佛教堂,一開始是去那裏講經,再來就慢慢從國軍英雄館,到後來場面愈講愈大,就像賭博是愈賭愈大,場面愈來愈大,聽衆愈來愈多,這也是宿世都有結緣。接下來一些信徒就傳來傳去的說:哎呀,那個慧律法師已經被名跟利迷惑了,已經被迷到不知道要去山上修行了。我說:唉,這種觀念實在是凡夫之見,我怎麼會這樣呢?好,既然你這樣說了,我就去雷音寺禁足閉關。于是我從南普陀畢業之後,差不多是叁年後,我就到了雷音寺,好像是民國七十年,或七十一年時去雷音寺。去了之後,我知道衆生剛強難化、難調伏,我就寫了一張牌子:禁足。請廣化法師貼上封條:禁足。不下山了。因爲衆生說我被名跟利迷惑了,我就暫時不下山。這樣也不行呢,開始禁足後,隔了一陣子,又有人在講了:那個人怎麼當法師?說他幾句,就跑到山上不下來了,那個人怎麼當法師?說我被批評幾句之後,就跑到山上不下來了,還說我:人矮脾氣怪。說我人矮小,脾氣古怪,喜歡【張龜】。接下來呢,我考慮要下山了,我禁足了一年六個月,差不多十八個月,十八個月差不多等于閉關一樣,在山上看大藏經、用功。再下山之後,下山來時又有人說了:要閉關也閉得久一點,怎麼才閉十八個月呢?人家高僧大德一閉關都是好幾十年。我就想:好,再上山吧。上山後又貼封條閉關。現在有些人又講了:那個慧律法師真糟糕,愈修愈退步,佛教我們不要受人影響,既然要度衆生,就應該不受別人影響,聽人家講幾句話,又跑回山上去了。在雷音寺真是想撞牆自殺,反正怎麼做都不對,去山上,說我修小乘不慈悲,下山度衆生,說我被名利、被女色迷惑了,雜音一大堆。8:11所以我常常講一句話,今天這就是我的經驗,我已經了解了,世間只有圓滑,沒有圓融,知道嗎?世間只有圓滑,它沒有圓融,你怎麼做都不對。還有一個人更有趣:慧律法師,人家高僧大德都差不多七十歲才出來講經,你應該先去山上修行。我說:七十歲?牙齒都掉光了,講話已經像這樣口齒不清了:爲頓除妄想,永絕人我,畢竟空寂。真要命。七十歲要怎麼弘法啦,我問你。然後我就去請教大師,星雲大師。他說:這樣對,年輕人要弘法,體力好、有願力,這樣做很對。連高僧大德的看法,一個個都不相同,都不相同,你能奈他何,你怎麼可能盡如人意呢?所以我現在就轉個觀念,固定我的理想,要如何才能使佛教興盛?弘法!別人講什麼,我都不聽,你叫我閉關,我不閉關,要我出去,我不出去,你講什麼都沒關系,我就是這樣一直做去,我們用畢竟空,聽也不聽,我就是做我該做的事。結果我這條路走對了,錄音帶一直製作,一直製作,作做讓流通處的人說:師父你也稍微停一下,錄音帶已經多到擺不下了,也不曉得要擺哪裏。錄音帶已經多到擺不下了,有好幾十部了,我算起來有九十幾部,九十幾種,將近一百了,現在已經快要破紀錄,將近一百部了,就是這樣一直做。歌星一年也才出一卷錄音帶,歌星出專輯,一年才出一卷錄音帶而已,我一年出了一屋子的錄音帶,對不對?出了一屋子的錄音帶。因此這跟學佛一樣,幸好我沒有聽那些是是非非的雜音,放大這個胸量做人,立定腳跟學佛,我就是要弘法,不出所料,佛教大興,大大的興盛,不出所料,對不對?不然你們怎麼能聽到無上甚深微妙法呢?你們現在也還在團團轉,對不對?所以講到學佛,師父舉這個例子,就是說你以心空、頓悟,妄念不生,人我相不管它,用畢竟空,你做你的,你抱定你的理想,你的目標是什麼,不要受任何人影響。所以有些人說,像師媽就常常罵我:出家了脾氣還是沒改。我要是真改了,那就淒慘了,我就是因爲這種可愛的個性,今天才稍微有些成就,就因爲有這麼可愛的的個性。你想想看,我若是一個沒有志氣的法師,人家說幾句話就團團轉,今天佛教要怎麼辦,對不對?所以我也常常跟她說:不要認爲我這, 樣叫做缺點,我認爲這是很性格,很有主張的個性啊,你爲什麼會認爲這樣不好呢?我認爲這很好…
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