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▪P3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裏沒有智慧、愚癡。但是我心中是明若琉璃。所以這一句少了【但是我】心中是明其若琉璃,只是沒有加這叁個字而已。外道把眼睛睜得很大,但是內心裏面愚癡得不得了,但是我心中明若琉璃。琉璃就是光明透徹,無障無礙,叫做琉璃。琥珀、琉璃。

  【默契羅喉密行。】

  羅喉就是佛的兒子,佛的兒子出家以後,叫做密行第一,就是說自己秘密的修行,沒有人知道他的心境是什麼,默契羅喉密行,就是說他在修行,沒有人知道他的心境,只有佛知道。默契就是說,我們一個禅師,修禅的人,默默的契合,很合羅喉羅的密行,佛的兒子的這種秘密的修行。這個【密行】就是不爲人所知,意思就是說他很有修行,但是他不會吹噓。

  【非汝凡夫所知。】

  不是你一般凡夫所知。這個就是不可以用凡夫的心,測聖人的量,不是你凡夫所能知道的。凡夫不容易了解。好了,今天這個紙張摺完了嗎?還有嗎?還有。今天要拜托大家,因爲我們要盡快的將紙摺好。法師,你們也是要幫忙,知道嗎?那麼一樓、二樓的,二樓拿到二樓,我們用最短的時間,將我們要寄出去的單子,拜托你們盡量幫忙摺好。蔡淑芬你負責一下,好不好?或是黃彥銘師姑,你負責一下,二樓負責一下。我們盡快的把這些要寄的資料,將它摺一摺。我看法師休息好了,法師你們比較辛苦,法師休息好了,因爲這裏有女衆,我不希望你們在這邊說說笑笑,她們是老虎嘛,你們到樓上去清淨自修好了。好,我們今天讓法師先休息,在家居士能幫忙的請不要走,我們務必把它做完,好不好?就這樣,下課。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六十一頁第二行。

  【吾恐汝等。】

  汝等就是大家。

  【不會了真解脫理。再示汝等。】

  我再來開示一下。

  【問:維摩經雲:欲得淨土。當淨其心。雲何是淨心?】

  就是說我們若是得到清淨的國土,應當清淨我們的心。那麼哪一種情形,才能稱爲淨心呢?

  【答:以畢竟淨爲淨。問:雲何是畢竟淨爲淨?答:無淨無無淨。】

  這樣聽起來,覺得很不容易了解。其實很簡單,畢竟淨爲淨,什麼叫做畢竟淨爲淨呢?無淨無無淨。什麼叫做無淨呢?沒有清淨的觀念,叫做無淨。得到無淨之時,也不能有無淨的觀念,所以叫做無淨。也不能說有一個無淨的觀念。所以第二個那個【無無淨】就是破除第一個的觀念,無無淨就是連那個上面所講的無淨都不能有,隨立隨遣,隨時有這種觀念,隨時就要破除,無一切相。

  【即是畢竟淨。問:雲何是無淨無無淨?】

  這就是說,什麼叫做無淨,以及也沒有所謂無淨的觀念呢?就是什麼是無淨,也沒有所謂的無淨的觀念呢?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。

  【答:一切處無心是淨。】

  這個地方要注意,一切處無心,就是一切處沒有凡夫的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這些不清淨的念頭,所以一切處無心,不是無性哦,不是沒有我們的本性哦,一切處無心,這個心就是意識的分別與執著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說,你于一切處,若是沒有分別心,沒有執著心,沒有凡夫的凡夫之心,這就叫做淨。你得到清淨心之時,不得作淨想:我得到清淨了。這樣又汙染了。所以

  【得淨之時。不得作淨想。】

  不能作清淨的想法。

  【即名無淨也。】

  即名無淨。所以說:得淨之時,不得作淨想,即名無淨,沒有那個淨,連淨的觀念都沒有。

  【得無淨時。亦不得作無淨想。】

  就是說沒有那個淨的觀念,連那個沒有淨的觀念也不可以有。

  【即是無無淨也。】

  無無淨就是得到無淨的觀念,而破除這個無淨的觀念,所以加一個【無】。

  【問:修道者。以何爲證?】

  我們修行人,什麼是我們真正要證的東西呢?

  【答:畢竟證爲證。】

  在這裏都加一個【畢竟】,【畢竟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,毫無疑問。有些人念佛多年,若是問他:你能不能往生?我還不肯定,我也不曉得,好像行又好像不行。因爲他不是畢竟證得的功夫,因此會動搖、懷疑自己,畢竟證得的功夫,他就不會這樣,他知道菩提決定不遠,他決定成佛,也不會懷疑自己,充滿了智慧,對自己很有信心,因爲他證得的,與諸佛菩薩無二。答:畢竟證爲證。

  【問:雲何是畢竟證?答:無證無無證。】

  也沒有所謂一個證,得到無證的觀念。連這個無證的觀念也不能有,所以無證,確確實實是真正證得了。所以無證就是說,因爲畢竟空,所以沒有一樣所謂叫做證的東西,因爲本來就是空性。無證就是無所得,畢竟空,得到無證的功夫,連那個無證,無證就是空性,得到空性的觀念,畢竟空的觀念,連那個畢竟空的觀念都不可以有。所以第二個無無證,第一個【無】當動詞,破除、放下,連那個無證都要放下,所以第二個無證,還有無無證,這個第二個【無】字,就是要叫你放下。無證就是空一切法,無無證就是放下空一切法的念頭,就是這樣子。簡單來說,無證就是真正的證到菩提,無有法可得嘛,是不是這樣啊?所以第二個無無證,第一個【無】字,無無證,這叁個字,第一個字,這個【無】字,解釋做放下,連那個無證的觀念,統統要放下、要破除,也就是一塵不染,一絲不挂。

  【是名畢竟證。】

  所以我們今天所有的身口意造作,你若是看到祖師大德在講話、修行,我們就會發現,我們今天這些吵雜、爭執,都是多余的。欲望的享受或者是追求,這都是多余的。爲什麼這都是多余的?因爲到最後就是沒有一切法,變成充滿了智慧。智慧是無形的東西,這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一切法了不可得。

  【問:雲何是無證?】

  什麼叫做無證呢?

  【雲何是無無證?答:于外不染色聲等。于內不起妄念也。得如是者即名爲證。得證之時。不得作證想。即名無證也。得此無證之時。亦不得作無證想。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。】

  這段要劃起來,這段全部要劃起來。

  老太婆就不知道在念什麼了,每個字看起來都很相似。答:于外,【外】就是指境界。面對境界時不染,不染就是不著,不執著色法。不用講別的,這個世間人光是講到,【聲】不要講,聲那個聲音不要講。講這個色法,他就沒有辦法看破了。我舉一個例子來說,譬如說他今天很富有,很富有的人,哪個人講話不誇口呢?譬如說他今天很富有,他來我們講堂施舍。他來施舍的時候。2:19來到講堂,譬如說他施舍好幾百萬,或是千萬元,假設說有這種人,你說一個這麼有錢的人,來到這個地方,就算師父故意要磨練他,不理他,他受得了嗎?他一定受不了,他怎麼可能受得了了?你想想看,他一個人施舍這麼多錢,來到這裏卻被冷落。要是徹悟的人不同了:我來這裏施舍,我不是施舍給師父,師父對我好壞,這不重要,因爲我是佛教徒,我的本性與諸佛相同,我是現在家身,這是護法的工作,這是我應該要做的責任,師父對我好壞,是師父的因果。世間人有這種智慧嗎?絕對沒有。所以他說:于外不染色,不執著這個色法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,這是很難很難的,非常困難。光是第一個字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第一個字,他就無法看破了,你要是對他惡臉相向,他出去就到處誹謗你了。所以我們人說要做到不執著,講實在話,那是非常困難。所以我經常告訴諸位,我們對什麼事情,就是睜一只眼,閉一只眼,捂一個耳朵,開一個耳朵,捂這邊,開那邊,聽而不聞,視而不見,當作沒看見,這樣你的日子才會好過,否則日子就很痛苦了。除了色法看不破以外,聲音就更不用講了。音聲,什麼都昌從音聲紛爭的。譬如說要出國,邀了一群人去大陸,去到大陸旅遊,冬天去還無所謂,要是夏天的時候去,你不完了,你聽邱先生他們去大陸之後回來講的,火車裏面四十幾度,一進入車廂就像烤爐一樣,好像在煎包子一樣,四十幾度,熱得實在是受不了。大陸人貧窮,在火車站隨便就能休息。若是臺灣人去,就坐比較高級的火車,要是較窮的人,就坐比較差的車廂,躺了一整排人,擠來擠去,像是擠沙丁魚。你出國後就會想,本來是發一個歡喜心,怎麼會坐這種車廂?我也出了很多錢,竟然坐這種車?實際上可能是買不到車票,或者是飛機誤點,他就開始牢騷、抱怨,領導的人假使沒有學佛,就會開始反駁:你們才繳多少錢,對不對?還想有什麼要求呢?本來一整團很歡喜心的出國,一定會有人看法不同,然後就鬧得敗興而歸。聲音,聲音,意見特別多,意見特別多。所以人家說:民主就可以容納更多的音聲。我們不用說別的,光是說色法這個境界,外在存在的境界,那就沒辦法,給你一個臉色,你就受不了了。聲音就更不用講,我們沒有幾個人,能抵擋得住別人的誹謗,沒有幾個人能夠承受別人贊歎。贊歎也忍受不了,因爲歡喜,太高興了。誹謗,他也受不了。所以說這是舉一個色法跟聲法爲例,這兩種境界,就沒有幾個人有辦法了。譬如妻子忙家事累得半死,先生回家後,要是跟她講一句:我今生最安慰的事,就是娶到你這個好老婆。累死都心甘情願,炒起來菜來就更有精神了,她就忍受得了,再辛苦都沒關系了。如果說她累得半死,照顧小孩忙了一整天,先生回來又繃著臉不講話,她正在炒菜:你凶什麼?爲什麼?我要賺錢,又幫你生了叁、四個小孩,你都不能體諒我,把公司的壓力帶回來這個家裏。所以講話的口氣就不同了。所以我們用色法跟聲音,這兩種就可以代表一切法,我們人的爭執,差不多都是這兩種。因此說學佛的人,要慢慢慢慢的,你自己要起這個觀照的功夫,否則想做到不牢騷、不抱怨、不爭執,可說是很難很難。于內不起妄念心,對內心裏面不起妄念心,得如是者,即名爲證。你想要內心不起妄念心,有兩種角度,兩種事情你一定要先做到,你才有辦法。第一、接受一切痛苦的境界,用歡喜心去接受,你才能夠不起妄想,否則你沒辦法。你若是想證得于內沒有妄想,你就要能夠忍耐,…
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