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里没有智慧、愚痴。但是我心中是明若琉璃。所以这一句少了【但是我】心中是明其若琉璃,只是没有加这三个字而已。外道把眼睛睁得很大,但是内心里面愚痴得不得了,但是我心中明若琉璃。琉璃就是光明透彻,无障无碍,叫做琉璃。琥珀、琉璃。
【默契罗喉密行。】
罗喉就是佛的儿子,佛的儿子出家以后,叫做密行第一,就是说自己秘密的修行,没有人知道他的心境是什么,默契罗喉密行,就是说他在修行,没有人知道他的心境,只有佛知道。默契就是说,我们一个禅师,修禅的人,默默的契合,很合罗喉罗的密行,佛的儿子的这种秘密的修行。这个【密行】就是不为人所知,意思就是说他很有修行,但是他不会吹嘘。
【非汝凡夫所知。】
不是你一般凡夫所知。这个就是不可以用凡夫的心,测圣人的量,不是你凡夫所能知道的。凡夫不容易了解。好了,今天这个纸张摺完了吗?还有吗?还有。今天要拜托大家,因为我们要尽快的将纸摺好。法师,你们也是要帮忙,知道吗?那么一楼、二楼的,二楼拿到二楼,我们用最短的时间,将我们要寄出去的单子,拜托你们尽量帮忙摺好。蔡淑芬你负责一下,好不好?或是黄彦铭师姑,你负责一下,二楼负责一下。我们尽快的把这些要寄的资料,将它摺一摺。我看法师休息好了,法师你们比较辛苦,法师休息好了,因为这里有女众,我不希望你们在这边说说笑笑,她们是老虎嘛,你们到楼上去清净自修好了。好,我们今天让法师先休息,在家居士能帮忙的请不要走,我们务必把它做完,好不好?就这样,下课。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六十一页第二行。
【吾恐汝等。】
汝等就是大家。
【不会了真解脱理。再示汝等。】
我再来开示一下。
【问:维摩经云:欲得净土。当净其心。云何是净心?】
就是说我们若是得到清净的国土,应当清净我们的心。那么哪一种情形,才能称为净心呢?
【答:以毕竟净为净。问:云何是毕竟净为净?答:无净无无净。】
这样听起来,觉得很不容易了解。其实很简单,毕竟净为净,什么叫做毕竟净为净呢?无净无无净。什么叫做无净呢?没有清净的观念,叫做无净。得到无净之时,也不能有无净的观念,所以叫做无净。也不能说有一个无净的观念。所以第二个那个【无无净】就是破除第一个的观念,无无净就是连那个上面所讲的无净都不能有,随立随遣,随时有这种观念,随时就要破除,无一切相。
【即是毕竟净。问:云何是无净无无净?】
这就是说,什么叫做无净,以及也没有所谓无净的观念呢?就是什么是无净,也没有所谓的无净的观念呢?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。
【答:一切处无心是净。】
这个地方要注意,一切处无心,就是一切处没有凡夫的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这些不清净的念头,所以一切处无心,不是无性哦,不是没有我们的本性哦,一切处无心,这个心就是意识的分别与执着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说,你于一切处,若是没有分别心,没有执着心,没有凡夫的凡夫之心,这就叫做净。你得到清净心之时,不得作净想:我得到清净了。这样又污染了。所以
【得净之时。不得作净想。】
不能作清净的想法。
【即名无净也。】
即名无净。所以说:得净之时,不得作净想,即名无净,没有那个净,连净的观念都没有。
【得无净时。亦不得作无净想。】
就是说没有那个净的观念,连那个没有净的观念也不可以有。
【即是无无净也。】
无无净就是得到无净的观念,而破除这个无净的观念,所以加一个【无】。
【问:修道者。以何为证?】
我们修行人,什么是我们真正要证的东西呢?
【答:毕竟证为证。】
在这里都加一个【毕竟】,【毕竟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毫无疑问。有些人念佛多年,若是问他:你能不能往生?我还不肯定,我也不晓得,好像行又好像不行。因为他不是毕竟证得的功夫,因此会动摇、怀疑自己,毕竟证得的功夫,他就不会这样,他知道菩提决定不远,他决定成佛,也不会怀疑自己,充满了智慧,对自己很有信心,因为他证得的,与诸佛菩萨无二。答:毕竟证为证。
【问:云何是毕竟证?答:无证无无证。】
也没有所谓一个证,得到无证的观念。连这个无证的观念也不能有,所以无证,确确实实是真正证得了。所以无证就是说,因为毕竟空,所以没有一样所谓叫做证的东西,因为本来就是空性。无证就是无所得,毕竟空,得到无证的功夫,连那个无证,无证就是空性,得到空性的观念,毕竟空的观念,连那个毕竟空的观念都不可以有。所以第二个无无证,第一个【无】当动词,破除、放下,连那个无证都要放下,所以第二个无证,还有无无证,这个第二个【无】字,就是要叫你放下。无证就是空一切法,无无证就是放下空一切法的念头,就是这样子。简单来说,无证就是真正的证到菩提,无有法可得嘛,是不是这样啊?所以第二个无无证,第一个【无】字,无无证,这三个字,第一个字,这个【无】字,解释做放下,连那个无证的观念,统统要放下、要破除,也就是一尘不染,一丝不挂。
【是名毕竟证。】
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身口意造作,你若是看到祖师大德在讲话、修行,我们就会发现,我们今天这些吵杂、争执,都是多余的。欲望的享受或者是追求,这都是多余的。为什么这都是多余的?因为到最后就是没有一切法,变成充满了智慧。智慧是无形的东西,这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,一切法了不可得。
【问:云何是无证?】
什么叫做无证呢?
【云何是无无证?答:于外不染色声等。于内不起妄念也。得如是者即名为证。得证之时。不得作证想。即名无证也。得此无证之时。亦不得作无证想。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。】
这段要划起来,这段全部要划起来。
老太婆就不知道在念什么了,每个字看起来都很相似。答:于外,【外】就是指境界。面对境界时不染,不染就是不着,不执着色法。不用讲别的,这个世间人光是讲到,【声】不要讲,声那个声音不要讲。讲这个色法,他就没有办法看破了。我举一个例子来说,譬如说他今天很富有,很富有的人,哪个人讲话不夸口呢?譬如说他今天很富有,他来我们讲堂施舍。他来施舍的时候。2:19来到讲堂,譬如说他施舍好几百万,或是千万元,假设说有这种人,你说一个这么有钱的人,来到这个地方,就算师父故意要磨练他,不理他,他受得了吗?他一定受不了,他怎么可能受得了了?你想想看,他一个人施舍这么多钱,来到这里却被冷落。要是彻悟的人不同了:我来这里施舍,我不是施舍给师父,师父对我好坏,这不重要,因为我是佛教徒,我的本性与诸佛相同,我是现在家身,这是护法的工作,这是我应该要做的责任,师父对我好坏,是师父的因果。世间人有这种智慧吗?绝对没有。所以他说:于外不染色,不执着这个色法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,这是很难很难的,非常困难。光是第一个字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第一个字,他就无法看破了,你要是对他恶脸相向,他出去就到处诽谤你了。所以我们人说要做到不执着,讲实在话,那是非常困难。所以我经常告诉诸位,我们对什么事情,就是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,捂一个耳朵,开一个耳朵,捂这边,开那边,听而不闻,视而不见,当作没看见,这样你的日子才会好过,否则日子就很痛苦了。除了色法看不破以外,声音就更不用讲了。音声,什么都昌从音声纷争的。譬如说要出国,邀了一群人去大陆,去到大陆旅游,冬天去还无所谓,要是夏天的时候去,你不完了,你听邱先生他们去大陆之后回来讲的,火车里面四十几度,一进入车厢就像烤炉一样,好像在煎包子一样,四十几度,热得实在是受不了。大陆人贫穷,在火车站随便就能休息。若是台湾人去,就坐比较高级的火车,要是较穷的人,就坐比较差的车厢,躺了一整排人,挤来挤去,像是挤沙丁鱼。你出国后就会想,本来是发一个欢喜心,怎么会坐这种车厢?我也出了很多钱,竟然坐这种车?实际上可能是买不到车票,或者是飞机误点,他就开始牢骚、抱怨,领导的人假使没有学佛,就会开始反驳:你们才缴多少钱,对不对?还想有什么要求呢?本来一整团很欢喜心的出国,一定会有人看法不同,然后就闹得败兴而归。声音,声音,意见特别多,意见特别多。所以人家说:民主就可以容纳更多的音声。我们不用说别的,光是说色法这个境界,外在存在的境界,那就没办法,给你一个脸色,你就受不了了。声音就更不用讲,我们没有几个人,能抵挡得住别人的诽谤,没有几个人能够承受别人赞叹。赞叹也忍受不了,因为欢喜,太高兴了。诽谤,他也受不了。所以说这是举一个色法跟声法为例,这两种境界,就没有几个人有办法了。譬如妻子忙家事累得半死,先生回家后,要是跟她讲一句:我今生最安慰的事,就是娶到你这个好老婆。累死都心甘情愿,炒起来菜来就更有精神了,她就忍受得了,再辛苦都没关系了。如果说她累得半死,照顾小孩忙了一整天,先生回来又绷着脸不讲话,她正在炒菜:你凶什么?为什么?我要赚钱,又帮你生了三、四个小孩,你都不能体谅我,把公司的压力带回来这个家里。所以讲话的口气就不同了。所以我们用色法跟声音,这两种就可以代表一切法,我们人的争执,差不多都是这两种。因此说学佛的人,要慢慢慢慢的,你自己要起这个观照的功夫,否则想做到不牢骚、不抱怨、不争执,可说是很难很难。于内不起妄念心,对内心里面不起妄念心,得如是者,即名为证。你想要内心不起妄念心,有两种角度,两种事情你一定要先做到,你才有办法。第一、接受一切痛苦的境界,用欢喜心去接受,你才能够不起妄想,否则你没办法。你若是想证得于内没有妄想,你就要能够忍耐,…
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