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▪P4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一看就知道,我沒有打過籃球。沒辦法,我不會的籃球,我最厲害的就是乒乓球,最厲害的,最拿手、最擅長的,打乒乓球不用靠身高,只要接得到球就行了。所以說:心逐物爲邪,就是這樣子。物從心爲正,【物】就是說,一切境界都可以掌握在你的控製之下,你的心不會隨著物的外表所轉,也就是能夠獨立自主。簡單來說,一切物、一切法不受,對你沒有作用,簡單來說,一切境界在你的心中顯現的時候,完全沒有作用,沒有煩惱、沒有嫉妒、沒有恨、沒有貪、沒有嗔、沒有癡、沒有惡的這個念頭,從來不想去害人,內心充滿著慈悲喜舍。46:43物從心爲正,所有一切境界,都可以在你的掌握之下,佛就是這種心境,可是我們沒有這種功夫,我們沒有辦法掌握這個境界,境界來時,我們抵擋不住這個誘惑,所以我們的心都是邪的啦,罵人家:你這個外道。其實你也是外道,都一樣,還沒有找到內道。

  【有源律師來問:】

  有一個律師來,源律師來問。

  【和尚修道。還用功否?】

  你還繼續用功嗎?

  【師曰:用功。曰:如何用功?師曰:饑來飯。困來即眠。】

  禅師在回答問題都很有趣,47:44肚子餓了就吃飯,人疲倦了就睡覺。

  【曰:一切人總如是。】

  這個世間人,誰不是饑來吃飯困來眠。

  【同師用功否?師曰:不同。曰:何故不同?】

  是哪種情形不同呢?

  【師曰:他吃飯時不肯吃飯。百種須索。】

  我們吃飯時,哪有真正在吃飯?我們吃飯時總是挑嘴:這個好吃,這個難吃,這個很硬,這個煮得比較軟,整天都在想:吃完這一餐,明天要去哪裏,今天吃海霸王,明天去老李活海産,後天再去老地方。從前常常看到【老地方】的招牌,盤算著去那裏大快朵頤。整天吃飯時就是一直分別,所以世人在吃飯時,不是真正在吃飯。

  【睡時不肯睡。】

  爲什麼?

  【千般計校。】

  我們想睡覺時卻睡不著,晚上還要吃安腦丸,不然就是叁更半夜爬起來繞佛,不然就是神經衰弱症,不然就是坐著一直想事情,百般的思索,所以千般的計校,睡覺的時候不睡覺,吃飯的時候不吃飯。因爲沒有明心見性,擺平不了這個內在,千般計校。

  【所以不同也。律師杜口。】

  杜口就是無言以對,講不過他。

  【有韫光大德問:】

  這個【韫】要卷舌音,不是一ㄣˋ哦,印光大師是念:一ㄣˋ,【印】是一的音,【韫】要念ㄩ的音,韫ㄩㄣˋ,我已經查過字典了,我就是有查過字典,才敢念這麼大聲,我要是沒有查過字典,就會念小聲一點,我今天就是有查過字典,才會念這麼大聲,ㄩㄣˋ四聲韫,韫,【韫光】就是藏起來的意思,把這個光、光耀藏起來,韬光,【韫】就是隱藏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說,有一個大德叫做韫光,不是印光大師哦,不是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的那個印光大師哦,有一位韫光大德問:

  【禅師自知生處否?】

  你知道你從哪裏來出生的嗎?

  【師曰:】

  大珠和尚說:

  【未曾死。何用論生。知生即是無生法。】

  當下這一念就是無生,無生又如何論來處呢?

  【無離生法說有無生。】

  無離生法,不離當下這個生老病死的生法,當下而說這個無生,所以知生即是無生法,了解生就是無生法,不離生法,說有無生法,所以這個在小乘,小乘可能很少講這個。新加坡來的法師,你聽得懂嗎?I use Taiwan language understand

  新加坡來的,沒辦法,他師父在泰國,我去新加坡演講,他就說要來依止我,但是他是受英文教育,只好一步一步來。小乘就沒有講到這個無生法,很少談到這種東西,他們一定有:有苦可斷,有集,苦集,有滅,有道可修。我們大乘佛法不是這樣,知生就是無生,知生當下就是無生。無生,不離生法,說有無生,不能離開這個生滅的法,而說這個無生法,生法就是我們現在的軀殼、煩惱等等,身心,現在的身心都叫做生法,當下就叫做無生,所以

  【祖師雲:】

  祖師這樣說。

  【當生即不生。】

  把筆拿起來。若有所生,若將來有所生的話,也是不生,這句話要注意聽:當生即不生。如果說,講將來有所謂的生,那當下也是不生,方便講當生。

  【曰:不見性人。亦得如此否?師曰:自不見性。】

  是你自己沒有見性。

  【不是無性。】

  有一個徒弟,修行很久都無法見性,他師父是個大徹大悟之人,徒弟就來問師父:師父師父,我修行這麼久了,都無法明心見性,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他師父回答了一句話,很奧妙:你自己沒有見性,不是本來沒有性,是你自己沒有見性,性就在你面前,你自己不認識啊。本性有何過失呢?哪裏有離開你呢?是你離開本性啊,你硬是要把自己加上一層無明啊。哦,原來就是這樣子啊。所以說,本性本來就存在,它沒有得罪你,它也沒有離開你啊,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那麼我們就了解,本性當下就是,是你自己自不見性,不是無性。

  【何以故?見即是性。】

  注意聽哦。這個【見】,如果用意識心的話,叫做眼識,如果用本性的話,叫做識性,意識當下就是本性,叫做識性。本性當下就是有見,見就是性,性就是見,性本來就有見的能力。也就是說,見本來就是性。我現在再解釋得更清楚一點,如果你用平等心見,無所執著心的這個見,見當下就是性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你見一切物,你用平等、無所住、空性、畢竟空性、妙有去見,一切見就是你的本性。也就是當你見一切境界,不讓你有任何壓力的時候,不讓你有任何分別、執著,這一念見,就是本性的見,就是這個意思。那就很快樂了,你聽經聞法,若是聽到這一句話就很快樂了:我以後就用這樣去看。不過可不要像師媽講的:我沒有去想它,奇怪,妄想就自己跑出來呢。能這樣運用,見當下就是性,性本身就有見,見性。

  【無性不能見。】

  沒有本性,你要見什麼東西呢?你說眼睛失明,並不是因爲本性失明,失明是因爲眼睛不能看到光線,沒有光線助緣,或是眼球損壞了,這個性還是存在的啦,本性還是存在的,你的眼睛失明,是因爲眼睛這個肉體毀壞,本性並沒有損失,並沒有消失,還是見啊。見即是性,無性不能見。

  【識即是性。故名識性。】

  意識當下如如不動,就是我們的本性,故名識性。

  【了即是性。喚作了性。】

  了,了即是性,就是說你用一點功夫下去用功的話,你怎麼用功都是本性,了即是性,喚作了性。

  【能生萬法。喚作法性。】

  我們的本性是空無一切法,隨緣,一切在因緣法當中處處顯現。記住。再講一遍。本性無一切相,于一切緣起當中,顯現本性的作用。所以你說本性是無常法,也對啊,爲什麼?因爲一切事相都是無常。你說本性是常法也對啊,爲什麼呢?本性雖然隨一切因緣,但是不隨一切因緣變,這樣說也對。所以本性是常,亦是無常,這樣才正確。常就是永恒,本性是無常,它可以隨緣啊,爲什麼?空一切法,它不離一切法,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所以能生萬法,這叫做法性。

  【亦名法身。】

 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法身。

  【馬鳴祖師雲:所言法者。謂衆生心。若心生。】

  心若起心動念。

  【故一切法生。若心無生。法無從生。亦無名字。迷人不知法身無象。應物現形。】

  我們的法身是無相,【應物】就是應一切因緣,而現這個形,所以本性在哪裏?佛在哪裏?我現在說法的就是。本性在哪裏?佛在哪裏?你們聽法的就是,你們聽法的當下,用清淨心、無所住心,隨一切因緣法,聲音一直産生,你們一直接受,以無所住心,行一切道,以無所住、清淨心聽一切法,你現在就是佛。無說法者,亦無聽法者,能所決定雙亡,一切法畢竟空性,無法可說,無法可求,無法可得,應物現形,我們現在就是應物,應一切物,當下一直現這個形出來,言語過了就消失,未來還不到,現在雖然顯現,但是沒有一樣是真實性的東西,當下就是空,就是無所住的東西,一切法畢竟不可得。就是這樣,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。不是人死了才入涅槃,悟到不生不滅的本性,當下我們就進入涅槃。應物現形,因此叫做

  【遂喚青青翠竹。總是法身。】

  所以這才叫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。

  【鬰鬰黃花。無非般若。】

  這樣講才對嘛,因爲我們的本性,隨著一切萬物而現這個形。鬰鬰黃花就是茂盛的意思,鬰鬰黃花就是指很茂盛的黃花。59:58青青翠竹,這就是我們的法身,鬰鬰的黃花無非是般若,這就是我們的心境,隨一切境界而不轉變,當下就是般若的思想。

  【黃華若是般若。般若即同無情。】

  現在講禅,禅跟唯識學不一樣,唯識學是指相分是隨著見分而轉,見相二分是隨著自證分而轉,禅不承認,禅不承認共業所感的無情相,禅只承認我們這一念心性,可以配合一切緣起,所以這一念心性是般若,但是他不承認,這個無物、無情的衆生它可以轉。意思就是說,我們心地是佛的話,看出去一切都是佛,是這樣可以,而唯識學它可以轉,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,所以禅的角度,跟唯識的角度不太一樣。因此禅宗的禅師說:黃花若是般若,那麼般若就跟無情一樣,不能分別,不能善加分別。

  【翠竹若是法身。法身即同草木。如人(口+契)筍。應總(口+契)法身也。】

  因爲無情的筍子就會變成我們的法身了,意思就是說,我們就吃到自己的法身了,我們應該會有感覺才對,可是我們吃筍的時候,畢竟是吃筍,並沒有吃到法身。

  【如此之言。甯堪齒錄。】

  這樣的話怎麼也把它節錄下來呢?【齒錄】就是說由嘴巴講出來的,又把它節錄下來,叫做齒錄。

  【對面迷佛。長劫希求。】

  什麼叫對面迷佛呢?對面迷佛就是你當下這一念,你迷了自性,等于迷了佛,迷了自己本性的佛。對面迷佛的意思就是你本身就是佛,這個對面迷佛,【對面】就是指自己,你自己當下這一念迷了佛,…
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四十二章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