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▪P4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一看就知道,我没有打过篮球。没办法,我不会的篮球,我最厉害的就是乒乓球,最厉害的,最拿手、最擅长的,打乒乓球不用靠身高,只要接得到球就行了。所以说:心逐物为邪,就是这样子。物从心为正,【物】就是说,一切境界都可以掌握在你的控制之下,你的心不会随着物的外表所转,也就是能够独立自主。简单来说,一切物、一切法不受,对你没有作用,简单来说,一切境界在你的心中显现的时候,完全没有作用,没有烦恼、没有嫉妒、没有恨、没有贪、没有嗔、没有痴、没有恶的这个念头,从来不想去害人,内心充满着慈悲喜舍。46:43物从心为正,所有一切境界,都可以在你的掌握之下,佛就是这种心境,可是我们没有这种功夫,我们没有办法掌握这个境界,境界来时,我们抵挡不住这个诱惑,所以我们的心都是邪的啦,骂人家:你这个外道。其实你也是外道,都一样,还没有找到内道。

  【有源律师来问:】

  有一个律师来,源律师来问。

  【和尚修道。还用功否?】

  你还继续用功吗?

  【师曰:用功。曰:如何用功?师曰:饥来饭。困来即眠。】

  禅师在回答问题都很有趣,47:44肚子饿了就吃饭,人疲倦了就睡觉。

  【曰:一切人总如是。】

  这个世间人,谁不是饥来吃饭困来眠。

  【同师用功否?师曰:不同。曰:何故不同?】

  是哪种情形不同呢?

  【师曰:他吃饭时不肯吃饭。百种须索。】

  我们吃饭时,哪有真正在吃饭?我们吃饭时总是挑嘴:这个好吃,这个难吃,这个很硬,这个煮得比较软,整天都在想:吃完这一餐,明天要去哪里,今天吃海霸王,明天去老李活海产,后天再去老地方。从前常常看到【老地方】的招牌,盘算着去那里大快朵颐。整天吃饭时就是一直分别,所以世人在吃饭时,不是真正在吃饭。

  【睡时不肯睡。】

  为什么?

  【千般计校。】

  我们想睡觉时却睡不着,晚上还要吃安脑丸,不然就是三更半夜爬起来绕佛,不然就是神经衰弱症,不然就是坐着一直想事情,百般的思索,所以千般的计校,睡觉的时候不睡觉,吃饭的时候不吃饭。因为没有明心见性,摆平不了这个内在,千般计校。

  【所以不同也。律师杜口。】

  杜口就是无言以对,讲不过他。

  【有韫光大德问:】

  这个【韫】要卷舌音,不是一ㄣˋ哦,印光大师是念:一ㄣˋ,【印】是一的音,【韫】要念ㄩ的音,韫ㄩㄣˋ,我已经查过字典了,我就是有查过字典,才敢念这么大声,我要是没有查过字典,就会念小声一点,我今天就是有查过字典,才会念这么大声,ㄩㄣˋ四声韫,韫,【韫光】就是藏起来的意思,把这个光、光耀藏起来,韬光,【韫】就是隐藏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说,有一个大德叫做韫光,不是印光大师哦,不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的那个印光大师哦,有一位韫光大德问:

  【禅师自知生处否?】

  你知道你从哪里来出生的吗?

  【师曰:】

  大珠和尚说:

  【未曾死。何用论生。知生即是无生法。】

  当下这一念就是无生,无生又如何论来处呢?

  【无离生法说有无生。】

  无离生法,不离当下这个生老病死的生法,当下而说这个无生,所以知生即是无生法,了解生就是无生法,不离生法,说有无生法,所以这个在小乘,小乘可能很少讲这个。新加坡来的法师,你听得懂吗?I use Taiwan language understand

  新加坡来的,没办法,他师父在泰国,我去新加坡演讲,他就说要来依止我,但是他是受英文教育,只好一步一步来。小乘就没有讲到这个无生法,很少谈到这种东西,他们一定有:有苦可断,有集,苦集,有灭,有道可修。我们大乘佛法不是这样,知生就是无生,知生当下就是无生。无生,不离生法,说有无生,不能离开这个生灭的法,而说这个无生法,生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躯壳、烦恼等等,身心,现在的身心都叫做生法,当下就叫做无生,所以

  【祖师云:】

  祖师这样说。

  【当生即不生。】

  把笔拿起来。若有所生,若将来有所生的话,也是不生,这句话要注意听:当生即不生。如果说,讲将来有所谓的生,那当下也是不生,方便讲当生。

  【曰:不见性人。亦得如此否?师曰:自不见性。】

  是你自己没有见性。

  【不是无性。】

  有一个徒弟,修行很久都无法见性,他师父是个大彻大悟之人,徒弟就来问师父:师父师父,我修行这么久了,都无法明心见性,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他师父回答了一句话,很奥妙:你自己没有见性,不是本来没有性,是你自己没有见性,性就在你面前,你自己不认识啊。本性有何过失呢?哪里有离开你呢?是你离开本性啊,你硬是要把自己加上一层无明啊。哦,原来就是这样子啊。所以说,本性本来就存在,它没有得罪你,它也没有离开你啊,是我们自己的问题。那么我们就了解,本性当下就是,是你自己自不见性,不是无性。

  【何以故?见即是性。】

  注意听哦。这个【见】,如果用意识心的话,叫做眼识,如果用本性的话,叫做识性,意识当下就是本性,叫做识性。本性当下就是有见,见就是性,性就是见,性本来就有见的能力。也就是说,见本来就是性。我现在再解释得更清楚一点,如果你用平等心见,无所执着心的这个见,见当下就是性,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。你见一切物,你用平等、无所住、空性、毕竟空性、妙有去见,一切见就是你的本性。也就是当你见一切境界,不让你有任何压力的时候,不让你有任何分别、执着,这一念见,就是本性的见,就是这个意思。那就很快乐了,你听经闻法,若是听到这一句话就很快乐了:我以后就用这样去看。不过可不要像师妈讲的:我没有去想它,奇怪,妄想就自己跑出来呢。能这样运用,见当下就是性,性本身就有见,见性。

  【无性不能见。】

  没有本性,你要见什么东西呢?你说眼睛失明,并不是因为本性失明,失明是因为眼睛不能看到光线,没有光线助缘,或是眼球损坏了,这个性还是存在的啦,本性还是存在的,你的眼睛失明,是因为眼睛这个肉体毁坏,本性并没有损失,并没有消失,还是见啊。见即是性,无性不能见。

  【识即是性。故名识性。】

  意识当下如如不动,就是我们的本性,故名识性。

  【了即是性。唤作了性。】

  了,了即是性,就是说你用一点功夫下去用功的话,你怎么用功都是本性,了即是性,唤作了性。

  【能生万法。唤作法性。】

  我们的本性是空无一切法,随缘,一切在因缘法当中处处显现。记住。再讲一遍。本性无一切相,于一切缘起当中,显现本性的作用。所以你说本性是无常法,也对啊,为什么?因为一切事相都是无常。你说本性是常法也对啊,为什么呢?本性虽然随一切因缘,但是不随一切因缘变,这样说也对。所以本性是常,亦是无常,这样才正确。常就是永恒,本性是无常,它可以随缘啊,为什么?空一切法,它不离一切法,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所以能生万法,这叫做法性。

  【亦名法身。】

 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法身。

  【马鸣祖师云:所言法者。谓众生心。若心生。】

  心若起心动念。

  【故一切法生。若心无生。法无从生。亦无名字。迷人不知法身无象。应物现形。】

  我们的法身是无相,【应物】就是应一切因缘,而现这个形,所以本性在哪里?佛在哪里?我现在说法的就是。本性在哪里?佛在哪里?你们听法的就是,你们听法的当下,用清净心、无所住心,随一切因缘法,声音一直产生,你们一直接受,以无所住心,行一切道,以无所住、清净心听一切法,你现在就是佛。无说法者,亦无听法者,能所决定双亡,一切法毕竟空性,无法可说,无法可求,无法可得,应物现形,我们现在就是应物,应一切物,当下一直现这个形出来,言语过了就消失,未来还不到,现在虽然显现,但是没有一样是真实性的东西,当下就是空,就是无所住的东西,一切法毕竟不可得。就是这样,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。不是人死了才入涅槃,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性,当下我们就进入涅槃。应物现形,因此叫做

  【遂唤青青翠竹。总是法身。】

  所以这才叫做青青翠竹总是法身。

  【鬰鬰黄花。无非般若。】

  这样讲才对嘛,因为我们的本性,随着一切万物而现这个形。鬰鬰黄花就是茂盛的意思,鬰鬰黄花就是指很茂盛的黄花。59:58青青翠竹,这就是我们的法身,鬰鬰的黄花无非是般若,这就是我们的心境,随一切境界而不转变,当下就是般若的思想。

  【黄华若是般若。般若即同无情。】

  现在讲禅,禅跟唯识学不一样,唯识学是指相分是随着见分而转,见相二分是随着自证分而转,禅不承认,禅不承认共业所感的无情相,禅只承认我们这一念心性,可以配合一切缘起,所以这一念心性是般若,但是他不承认,这个无物、无情的众生它可以转。意思就是说,我们心地是佛的话,看出去一切都是佛,是这样可以,而唯识学它可以转,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,所以禅的角度,跟唯识的角度不太一样。因此禅宗的禅师说:黄花若是般若,那么般若就跟无情一样,不能分别,不能善加分别。

  【翠竹若是法身。法身即同草木。如人(口+契)笋。应总(口+契)法身也。】

  因为无情的笋子就会变成我们的法身了,意思就是说,我们就吃到自己的法身了,我们应该会有感觉才对,可是我们吃笋的时候,毕竟是吃笋,并没有吃到法身。

  【如此之言。宁堪齿录。】

  这样的话怎么也把它节录下来呢?【齿录】就是说由嘴巴讲出来的,又把它节录下来,叫做齿录。

  【对面迷佛。长劫希求。】

  什么叫对面迷佛呢?对面迷佛就是你当下这一念,你迷了自性,等于迷了佛,迷了自己本性的佛。对面迷佛的意思就是你本身就是佛,这个对面迷佛,【对面】就是指自己,你自己当下这一念迷了佛,…

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说四十二章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